1、从博弈视角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柠檬市场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形成结构性失调的 “ 柠檬市场 ” 。本文首先考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柠檬市场形成所带来的影响,接着从博弈视角研究柠檬市场的形成和求职者的不诚信行为,解释了现实中简历包装行为,最后提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对策与建议。 下载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对称;柠檬市场;博弈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教育部统计, 2013年毕业生达到 699万,初次就业率仅为 71.9%。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比 2013年增加 28万人,
2、已经达到 727万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大学生 “ 就业难 ” 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对毕业生的“ 不满意程度 ” 也呈上升趋势。 “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 和 “ 招不到满意的员工 ” 两种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信 息不对称,双方无法准确获知对方的信息,由此带来的博弈结果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柠檬市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 ?阿克洛夫、迈克尔 ?斯彭斯、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是如何运转、失灵或消失的,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 “ 柠檬市场 ” 理论。 “ 柠檬市场 ” 理论是以美
3、国流行的旧车市场为例展开分析的。在旧车市场上,质量好的旧车称为 “ 李子 ” ,质量差的旧车称为 “ 柠檬 ” 。消费者难以通过价格鉴别旧车的好坏,而卖方却拥有充分的信息,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消费者只愿以平均价格进行购买。在平均价位上卖方出售 “ 柠 檬 ” 能得到较高的差价利润,因此卖方大量销售劣质品导致市场中最终只有劣质车, “ 柠檬市场 ” 出现了。在市场上 “ 柠檬 ” 对 “ 李子 ” 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导致了消费者主观预付购买价格的进一步降低。 本文首先分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的三种现象,接着研究了求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求职毕业生之间的博弈,最后就如何避免由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
4、“ 柠檬市场 ” 提出对策。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分析 毕业生就业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在人才市场中,由于市场按照平均薪资水平确定工资 ,导致高水平人才不愿选择现有工资水平的职位,而不具备竞争力的毕业生充斥人才市场。道德风险是指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夸大自己的能力,致使用人单位承担一定的损失。具体来说,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如下三种现象: (一)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调与供需矛盾的产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现实情况的矛盾突出,导致结构性失业比例增加。与此同时,专业性人才市场出现了严重短缺的情况。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对外企、三资等私企提供的工作岗位认识不足,同时
5、高校在缺少事前调查研究的情况下盲目设定专业,由于 “ 羊群效应 ” , 高校仅根据人才市场反馈的热门专业信息进行专业设置。但是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信息的短期性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部分热门专业在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已成为冷门专业,从而人才相对过剩。 (二)毕业生为获得工作机会而做出失信行为 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违背 “ 诚实守信、公平公正 ” 的原则,做出种种失信行为,这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只能通过简历来了解一个人,因此在劳动契约交易这一博弈过程中,求职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地位,用人单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而容易被求职者的不诚信行为所迷 惑,进而出现期望值与实际值
6、的剧烈反差。 (三)人才市场上顶尖人才的流失 用人单位由于受到招聘过程中期望反差的影响,当再次回到人才市场上进行招聘时,必然降低购买劳动力的价格从而只愿付出平均价格获得劳动力,具备高能力的顶尖人才因自身价值得不到满足而离开市场,结果是在非协调性博弈过程中,顶尖人才被挤出市场,导致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人才。这进一步引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水准的认知持续下降,反过来又加速顶尖人才的流失,促使柠檬市场的形成。 总结来看,高校根据人才市场中扭曲的信息盲目增开专业 所引起人才结构的失调问题、高校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所引发的 “ 柠檬市场 ”问题必然会引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最终导致该领域的产业
7、升级缓慢,甚至萎缩。 二、人才市场的博弈分析 本文将斯彭斯( 1973)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应用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分析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毕业生之间博弈过程的影响。 (一)高校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号博弈 假设一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为 A(可能高 H 也可能低 L)。设 A=H 的概率为 P,则 A=L 的概率为( 1-P)。毕业生选择 教育水平 e0 ,能力为 A 并且教育水平 ?e 的毕业生产出为 Y( A, e)。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将毕业生的教育水平解释为能力的一个重要信号,从而给教育水平高的毕业生开出较高的工资。由于求职毕业生在同样的教育水平 e下,可能是高能力
8、 H也可能是低能力 L,因此为保险起见,用人单位实际希望开出的工资为: g( e) =P( H I e) Y( H, e) +1-p( H I e) Y( Le) 具有高能力 H 的毕业生期望工资水平为 Y( H, e),但由于在求职过程中,同等学历背后隐藏的能力水平无法被有效区分,导致这类毕业生 的工资水平 g( e) Y( H, e),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毕业生选择从该市场离开,柠檬市场开始显现。毕业生的不诚信行为加剧了这一过程。一旦用人单位发现教育背景为 e 的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大都倾向于 L 时,便会自主降低 P( H I e),从而减少支付工资 g( e)。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具备 H 能
9、力的毕业生进一步从该市场离开,具备 L 能力的毕业生充斥就业市场,又加剧了 P( H I e)的降低,由此柠檬市场形成。 (二)毕业生诚信行为的博弈分析 为了在短期内吸引用人单位并获得心仪的工作,高校求职者面临求职压力时会选择伪 造获奖证书等荣誉以 “ 增强 ” 自身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同等水平的毕业生之间存在关于是否诚信的博弈。毕业生决策是否隐瞒真实信息,局中人的博弈过程和支付函数如表 1所示。 由于求职毕业生 A选择隐瞒个人真实信息,求职毕业生 B在诚信与隐瞒个人真实情况之间做决策时,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会选择不诚信行为。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双方都选择隐瞒自己的信息。由此可见,在求职过程中
10、,一方的不诚信会影响其他求职者的行为,最终导致不诚信行为普遍存在于人才市场中,即现实中的 “ 简历包装 ” 行为。 长远来看,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入职之 后,可以逐渐知晓其真实情况。本文从这一现象人手,接着分析求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过程。在该博弈下,局中人包括求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求职者可以选择隐瞒或如实展现个人真实情况,而用人单位可采用的策略为相信或不相信求职者,局中人的博弈过程和支付函数如表 2所示。 当毕业生隐瞒个人信息时,用人单位为了最大化其效用,会选择不相信毕业生所展示的个人情况;而当求职毕业生如实向用人单位展示个人信息时,用人单位相信其真实性即可最大化自身效用。在此博弈中存在一
11、个纳什均衡:求职毕业生不隐瞒个人信息并且用人单位选择相 信,局中人的总效用均达到了最大化。由此可见,毕业生的诚信行为对于整个就业市场是十分重要的。从长远来看,求职毕业生的诚信就业行为会使局中人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为解决毕业生不诚信的问题,局中人可进行多次博弈,使得双方的知情能力提高,获取更多有利于降低 “ 柠檬市场 ” 产生可能性的信息。但多次重复博弈会带来时间价值引起的成本损耗,这将导致用人单位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成本增加,同时也延长了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生毕业后不能 ?M 快就业。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第三方机制,推动双方的信息了解过程,进而 减少柠檬市场的产生和多次博弈
12、带来的成本损耗。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本文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四个方面给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给予更多扶持。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严惩打着招聘幌子进行违法勾当的企业,提高就业市场的信任度。提高就业服务方式的信息化方式转变,通过网络提供需求信息和就业服务实现就业选择双方的有效沟通。建立第三方机制,充分发挥当地就业指导中心作用,搭建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保证招聘信息的时效性。 其次,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有专业特色的院校如理工科院校、财经类院校不应一味追求 “ 大而全 ” 而过多地设置各种学科门类,应根据学校的师资、
13、硬件条件合理设置专业,确保学生求职时的比较优势能够被凸显出来。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的沟通与了解,建立毕业生与招聘企业间的信息互通渠道,进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学校利用信息通道了解未来几年国家经济的增长点,以及未来政府准备优先发展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需要扩招或大力发展的专业门类;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使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实现现代化。同时高校在 日常教学中,积极倡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 接着,用人单位要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避免虚假宣传,不可过分夸大所招聘岗位的优越性,应 “ 以岗定人 ” ,不夸大招聘岗位所需能力,盲目苛求高学历。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不应仅通过获奖证书以及所谓“ 名校出身 ” 量化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应健全招聘制度,设立系统的招聘指标。同时要将关于企业比较全面的信息向大学生开放,以此降低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岗位的信息不对称,并提高就业效率。 最后,高校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诚信就业。 高校毕业生应降低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应诚信对人,展现真实的实力和水平,不应怀有侥幸心理,同时要做好职业规划,尽早确立择业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