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公众同情的兴起.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6251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公众同情的兴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公众同情的兴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公众同情的兴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公众同情的兴起 摘要:公众同情对于舆论的发酵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公众同情就是舆情本身,公众同情的泛滥使得中国的舆论过山车一样翻滚。不仅如此,这种集体同情也作为一种力量深深地影响着当事人的命运和社会、国家法律的进程。 下载 关键词:公众同情;新闻媒体;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 2015)019-000-01 一、公众同情 一种群体情绪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 “ 同情 ” 有以下几种解释:同一性质,实质相同;同心,一心;同谋;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感一方面表现为对弱势者本能的偏袒,另一方

2、面表现为人们对强势者的反抗和不屑。在社会现实中,人通过对社会事件和他人遭遇与自己情感的交融,形成一段时间内的共同情感。 “ 老外撞大妈 ” 事件在研究公众同情的转换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在此 次事件中,公众的同情心随着新闻媒体的话语转换而跌宕起伏。 二、讹诈与可怜:大众传媒报道中的话语轮换 (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大众传媒对于事件的描述框架 在该案例中,通过对新闻报道的研究,笔者发现大多数媒体采用了二元对立描述框架,建构新闻当事人一方是正义者,另一方是邪恶者的形象。在新闻报道的第一阶段,记者通过选择性报道将东北女子和外国男子分别塑造成讹诈者的邪恶形象和受害者的正义形象 他们一方是狂躁的、无理的,

3、一方是无奈的、无助的。在第二阶段的报道与评论中,这种叙事框架表现更为明 显。大量的文章中,东北女子占据道德高地变为正义的一方 因为被撞要求赔偿合情合理,而外国男子为邪恶一方 不仅非法驾驶还骂人。它使两者之间建立了敌对状态,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话语结构。 (二)讹诈的与可怜的:大众传媒对于对立双方的形象建构 在该案例中,大众传媒通过隐喻、对事件进行生动的描述、醒目的形象塑造以及流行词汇的运用,在 “ 碰瓷 ” 与 “ 受害 ” 这两种描述中来建构大妈讹诈与可怜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 1.词汇和句法的选择 通过对该事件的新闻报道研究,不难发现,媒体善于通 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来建构新闻事件中

4、的人物形象,而真实的形象被隐匿在媒体所构造的词汇和句法中。 最初媒体是以讹诈者的形象描述东北大妈的。报道中,记者用 “ 突然摔倒 ”“ 随即瘫软倒地不起 ”“ 一把揪住 ”“ 自称被撞 ”“ 死死拖住 ”“ 死命撕扯 ”“ 死命抱住 ”“ 不撒手 ”“ 多次瘫软抽搐 ”“ 坚称被撞 ”“ 随即再度瘫软 ”“ 大呼难受 ”“ 方才作罢 ”“ 自行离开 ” 等来描述东北女子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胡搅蛮缠,以及达到目的得到赔偿后的满足。至此,该东北女子讹诈的形象在公众心中建构成功。 在后续的澄清报道和评论中,一些文 章这样写道 “ 之前有过这样的案例,只是这一次,大妈被冤枉了 ” , “ 中国大妈冤枉了

5、,她确实被撞 ” , “ 从老外遭讹到大妈洗冤 ” , “ 李女士为自己 申冤 ” 等。可见, “ 冤 ” 字频频出现在多篇文章中,这个字恰好串联于东北女子从被冤到申冤再到洗冤的整个过程中,使她得以从可憎形象到可怜形象进行完美过渡。 2.影像的呈现和话语权的轮换 影像是传达信息,传递符号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新闻报道中,影像资料的运用对于阐述客观事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最初的新闻报道中,媒体为受众呈现了四张关于事故现场的图片,并且每张图片都标有相应的图片说明。从这四张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说明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是外国男子的尴尬、无奈和愤怒,以及东北女子的痛苦、激动。这一系列的图片内容和说明似乎更

6、加印证了新闻报道中对当事人的描写 外国男子是无奈的,东北女子是夸张的、善于表演的。图片和文字相互配合加深了整个新闻报道的真实感,也使得大多数受众在第一时间相信这篇报道是真实的, “ 讹诈 ” 的标签也就牢牢地贴在了东北女子的身上。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在后来新闻报道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中,东北女子显得冷静而委屈,她拿出医院的诊断证明书,上面清楚 地写着因为被撞而导致的伤情,显得有理有据。此时的话语权也掌握到了东北女子的手上,她口中讲述着自己承受的 “ 双重创伤 ” 撞人事件给她带来的身体上的伤痛和媒体的不实报道给她带来的心理上的委屈、烦恼、愤怒。 3.称谓的变化 称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其中还

7、蕴含着复杂的感情色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对一个人的称谓来透视人们在面对他时的心理。在新闻报道中,媒体也可以通过这种难以觉察的方式来辅助他们建构受众心中的当事人形象呢。 媒体报道以 “ 中年女子 ” 、 “ 东北口音女子 ” 、 “ 东北 大妈 ” 、 “ 女子 ”作为主要的称谓用来称呼被撞者东北女子。其中 “ 大妈 ” 在中国现在的话语环境中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存在。虽然 “ 大妈 ” 本是一个中性词,但它已经被媒体 “ 污名化 ” ,在代表大龄女性时某种程度上来说含有贬义,并且与有内涵和蔼的女性形象相对。 在第一阶段的新闻报道中,大多数媒体对于外国男子的称谓为 “ 外国小伙 ” 。

8、“ 小伙 ” 一词多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口语中,显得很亲切,新闻报道就这样在无形中将他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拉近了。 而在后来的报道中,除了延用之前的称谓外,文章中出现了新的对于外国男子的称呼,比如 “ 外 籍男子 ” 、 “ 老外 ” 、 “ 肇事老外 ” 、 “ 不靠谱老外 ” 、 “ 三非 老外 ” 、 “ 外国 老赖 ” 、 “ 痞子 ” 等。 三、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知,一、公众同情是受到媒体的询唤而得以产生的。媒体总是善于通过情感化、情绪化的表达充分调动公众的共鸣和同情。大多数受众对报道中的情感化导向没有抵抗能力,他们的情绪总是随着媒体的报道而波动,在本案例中就充分显示了公众在媒体的影响下人云亦云的现象,就使得公众同情总是于被媒体操纵的潜在危险中。二、公众同情代表着一种正义,它体现在对弱者的偏袒、正义一方的支持和对强者的不懈、邪恶一方的反抗,在现实生活中,它总致力于维护一种公共利益和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参考文献: 舒德森,著 .新闻社会学 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姬冠男( 1989-),女,籍贯:河南开封,单位:河南大学,研究方向:新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