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背景下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7895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背景下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低碳背景下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低碳背景下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低碳背景下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低碳背景下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低碳背景下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问题研究 【摘要】经济格局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演变催生碳金融。在此背景下,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推出了针对银行业信贷导向的“ 绿色信贷政策 ” 。为此,深入研究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政策环境和困难,探索落实有效途径,对于国内商业银行和中国经济发展完成低碳转型来说意义重大。下载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信贷;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080-04 2009 年 12 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争论声沉寂下来后, “ 低碳 ” 概念渐成热点和焦点,以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

2、转型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尽可能多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 低碳经济 ” 作为术语最早出现于 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 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2007 年 12 月,在泰国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 “ 巴厘岛路线图 ” ,提出发达国家在 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 25 40的目标,一场以 “ 低碳转型 ”为宏观指导方向、以 “ 节能减排 ” 为中观实现方式、以 “ 碳中和 ” 为微观落实方法

3、的绿色革命迅速蔓延开来。作为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在这场低碳革命中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引导角色,其中银行业便形成了 “ 绿色信贷 ”需求。所谓 “ 绿色信贷 ” ,简言之,就是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环保、可持续发展与授信方向挂钩,加大节能减排信贷支持力度 ,从而实现资金的 “ 绿色配置 ” 。其实质可概括为商业银行业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现为通过信贷方向的调整、信贷产品的创新促进生态保护。 一、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背景 (一 )国外实践 1974 年,前西德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保银行 “ 生态银行 ” ,专营为环保项目提供优惠贷款业务; 20 世纪 80 年代初出现在美国; 20 世纪 90年

4、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计划项目发表了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将环境因素纳入金融业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并要求银行业在信贷活动中必须考虑环保因素。在全球广泛倡 导企业社会责任 (CSR)的背景下,由国际金融公司 (IFC)与荷兰银行联合发起的,用于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中所涉及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一套自愿性原则 “ 赤道原则 ” ,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参考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目前,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有 69 家,业务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欧美一些先行者如渣打银行、美洲银行、汇丰银行等围绕碳减排权,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创新试验。

5、韩国光州银行推出了 “ 碳银行 ” 计划;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和美洲银行等在协调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上达成了共识;欧洲投资银行在 2008 2010年期间,共提供了 5亿欧元专项贷款支持我国的节能减排。 绿色信贷在国际上已成潮流。 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遵循 “ 赤道原则 ” 下,实践较多的绿色信贷产品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项目融资、绿色信用卡、运输贷款、汽车贷款和绿色建筑贷款。基本的绿色信贷流程。 在作为绿色信贷发源地的德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运行模式。 以上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探索绿

6、色信贷 业务品种、市场运作模式等将发挥一定的示范效应。 (二 )国内发展 处于由农工业时期向工业化时期快速转变阶段的中国,在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似乎已是不可避免。作为向工业化输血的银行业,转型绿色信贷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也是自身适应市场变化的必选之策。随着 2007 年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的出台,国内商业银行逐步推进绿色信贷、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农业银行 2008 年推出国内首张环保主题贷记卡 金穗环保卡;兴业银行 2009 年率先推出 “ 碳金融 ” 服务,还签署了三项国际环境标准,成 为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 “ 赤道银行 ” ,并联同招商银行、上海银行加入了联合

7、国环境署金融倡议,在其圆桌会议上宣布中国最绿色银行的发展目标;建设银行推出包括绿色融资、绿色管家、绿色效能、绿色生活和绿色公益的绿色金融 “ 一条龙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首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 (三 )国内绿色信贷发展的条件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国外经验显示,绿色信贷的政策依赖性较强,我国各级政府的支持是绿色信贷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出台的环保政策结构更加合理、数量更多、可持续性更强。以节能法规为例, “ 十一五 ” 期间共 出台了 20 多个政策、法规、标准和指导目录,并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直接主导,以确保快速制定和有效实施。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各产业振兴规划,

8、也都将节能环保作为重要内容。 2009 年 12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禁止对国家已明确为严重产能过剩的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 “ 十二五 ”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显示,将加大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低碳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2.金融法律的保障。 2007 年 6 月 3 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节能减排成为了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大行动。环境保护国家意志的强化,为有关环保法律的制定、修改和绿色信贷政策的法律化提供了难得的

9、历史机遇。目前,我国环保总局已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 “ 绿色信贷环保指南 ” ,它是我国推行绿色信贷标准建设的关键一步,可以使金融机构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内在创新的推动。 “ 绿色信贷 ” 政策下发后,各商业银行组织员工特别是 领导层和信贷管理人员学习,并认真研究业务创新之策。 (1)“ 绿色 ”信息库建设。自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下发后,各商业银行即将环保作为审批客户贷款的前提条件之一,于是,创建了征信机构。据统计,我国已有 4 万多条环保信息进入银行征信机构, l-3 万条企业环境信息被转发到商业银行。商

10、业银行据此对环境违法企业采取限贷、停贷、收回贷款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绿色信息库的建设减少了银行与企业间不对称信息博弈,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和业务拓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绿色产品种类翻新。 2007 年 8 月,中国深圳发展银行首次推出挂钩欧洲气候交易所上市的 “ 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期权期货合约 (2008 年 12 月合约 )” 本外币理财产品,该产品与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的价格挂钩,并再次推出同类产品。与此同时,中国银行推出了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基金。 2010 年 5 月,光大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发行阳光理财 ?低碳公益理财产品 (T 计划 201

11、0 年第十期 )。此外,北京银行创新地以节能减排项目未来收益权为抵押推出 “ 节能贷 ” 等。 二、商业银行推进 “ 绿色信贷 ” 的障碍 (一 )绿色信贷标准不具体 当 前国内银行的绿色信贷依然处于政策层面阶段,绿色信贷的政策基本是综合性、原则性的,缺乏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指标等。在统一体制下,商业银行难以制定适合本行的相关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从而降低了 “ 绿色信贷 ” 措施的可操作性。目前还是重点依靠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来推动绿色信贷执行,造成了银行绿色信贷标准 “ 各成一家 ” 的局面,导致绿色信贷这个金融杠杆发挥的作用有限。 (二 )信贷风险大 1.来自于授信企业的风

12、险。环保产业系新兴产业,而当前一些新型和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标准和技术 不成熟的共性导致高昂投入的装备和工艺可能会被迅速淘汰,而且还要有持续的巨大的投入,但收益不确定性风险却无法预测。同时,在一些效益好的领域,如风电设备、多晶硅等,出现了一哄而起、重复引进和建设的现象。 2.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的欠缺,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银行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银行对于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管理,以及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使得与绿色信贷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三 )实施效果评价滞后 实施效果评价即对商

13、业银行是否落实绿色信贷和 “ 绿色 ” 进行定量,从而决定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力度,以及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标准,以便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和压力。当前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绿色信贷政策监管没有明确标准。绿色信贷政策出台,评价标准却没有相应出台,银行执行政策没有参照,直接降低了政策执行效果。二是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没有考核,缺少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激励机制,可能在商业银行中出现 “ 劣币驱逐良币 ” 的现象。 (四 )奖 惩基础薄弱 对银行不执行绿色信贷的有效惩戒机制、环保自律公约等的缺乏,造成银行对相关原则的不遵从行

14、为未受到相应处罚,不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反而可能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同时,虽然颁布了节约能源法,但对节能减排激励政策不明朗,节能产品目录尚未公布,对银行业机构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阻碍了对相关环保企业的融资。 三、推进商业银行执行 “ 绿色信贷 ” 的努力方向 (一 )政府的着力点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健全的体制机制是绿色信贷有效支持生态保护的首要前提。 1.政 府要 “ 有所为 ” 和 “ 有所不为 ” 。各级地方政府要竭力促成与商业银行就共同环保事项或区域性事务进行结盟或签署环保协议,达成契约约束。同时,杜绝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以各种方式对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争夺,协调好地方

15、经济发展需要与推行绿色信贷的矛盾。如钢铁、煤电等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对象 “ 两高 ” 产业,虽然可以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解决就业,政府也不能行政干预,更不可施压商业银行对其进行融资。 2.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绿色信贷顺利推行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1)激励政策。指激励商业银行信贷转型的政策。 绿色贷款回报率低、周期长,没有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很难自行推进。对银行因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出现的信贷风险和收益差异,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财政贴息、所得税减免等相应的补偿,激励银行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根据银行策应力度的大小和取得的效果,以税收减免、贡献回报等形式给予奖励。同时,按照科学发展的机制要求

16、,继续加快研究环境税、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遵循 “ 污染者补偿、利用者付费、保护者奖励、投入者获利 ” 的原则,以经济利益调节企业的环境行为,创造绿色信贷生根发芽的政策环境。 (2)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要提高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综合运用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合理分散商业银行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融资的信贷风险。同时,补偿商业银行因减少对环境污染项目融资而降低的收益,建立健全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分担、利益补偿机制,从商业运行的角度解决可持续的问题。 (3)绿色信贷标准指引。国际金融公司的 “ 赤道原则 ”和环境、健康与安

17、全指南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国际项目融资标准。我国已基本完成了 “ 赤道原则 ” 及 63 个行业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的翻译工作,但还需进行本土化研究。我国也 在制订行业准入标准,但如何与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相结合仍需给予更多关注。因此,应联合行业监管、行业组织和协会等,出台更加明确、细化的实施指引,包括绿色信贷的行业指导目录、企业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和污染行业的信贷指南等;建立一套基于环保要求的产业指导名录,如对各行业的产品、加工工艺、使用原料、污染程度、如何排污等加以界定;体现出各行业不同环保水平的信息,即环保水平的上限、下限以及依据某一指标划分的等级;可获得的贷款额度与本企业的环保先进等级直接挂钩

18、。 (4)绿色信贷绩效评价标准。在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与金融业联手推 出的 “ 绿色信贷 ” 、 “ 绿色保险 ” 、 “ 绿色证券 ” 三项绿色政策后,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开展的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工作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充分肯定,其经验可取。监管部门或银行业协会应出面研究制定一套绿色信贷执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参考地方环保部门、企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对绿色信贷政策所规定的方针、措施及行动方案在各商业银行具体落实情况进行年度评估。一是建立银行机构环境信用评级,将商业银行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之中。二是对于向违规型污染严重企

19、业提供贷款 的银行坚决进行惩罚,甚至可以取消其高管的任职资格。 (二 )银行业自身的努力方向 1.完善信息传导机制。建立健全与环保、银监会等部门的外部信息沟通和共享网络,以跟踪和全面把握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通过与国外有关机构联络,把握面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 “ 绿色信贷 ” 产品的最新研究动向。借助于定期联席会议、信息交流会等平台,及时掌握淘汰落后产能的安排、相关企业和项目名单,为信贷方向提供参考:在严格控制落后产能信贷投入的同时,对于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要求的旅游产业、绿色农业、新能源等新 兴战略行业,风力发电、太阳能薄膜等项目和企业,倾力给予融资;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等相

20、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加息贷款、缓贷、停贷甚至收回贷款等信贷处罚措施。建立上下畅通的内部信息传导机制,以及时传达我国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导向,强化员工的绿色信贷意识。 2.增加绿色信贷责任和能力。首先,加强学习和宣传,明确绿色信贷政策的内容,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的理念,在工作中考虑到环保、节能减排与遵守社会公德因索,真正将绿色信贷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其次,完善组织架构。商业银行总行、各分、支行应该对应设立 “ 绿色审查 ” 风险控制 职能部门。设置专门的 “ 绿色评审 ” 部门机构和专业评审人员,独立组织管理绿色信贷审核和管理业务,专门负责处理贷款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估、环境保护等问题,其评审结论

21、对授信项目具有 “ 一票否决权 ” 。同时,将 “ 绿色信贷 ” 纳入商业银行全行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各分、支行行长综合考评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对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分支行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再次,提升碳金融业务能力。招聘熟悉碳金融国际标准的专业人才,培训专业人才,聘请和储备一些社会与环境专家作为外部顾问等方式,建立起从事碳金融业务的专业团队。 3.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产品是企业的生命,而创新是企业的生产力。产品和服务创新将是商业银行绿色经营和管理的重点。在金融产品创新上,为防止目前的一些如 “ 碳金融 ” 、环保贷记卡等绿色信贷创新品牌遭遇 “ 有产品、无业务 ” ,在

22、产品创新上,银行既要尝试德国、美国等经典绿色产品的开发,又要注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比如,尝试碳权质押融资贷款。由于商业银行的碳银行业务风险较大,而企业又缺乏抵押担保品,难以获取银行贷款,因此,针对他们的知识产权质押、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等是融资创新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可尝试 咨询服务。如通过与节能协会协作,建立环境信息及风险管理咨询中心,为客户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借此还可以提高客户环境风险意识,进而使客户向高环保标准努力。在服务手段上,积极推广电子银行交易,降低业务发展对实体经营场所的需求和依赖,减少碳排放。 【参考文献】 【 1】班健 .绿色信贷怎么走向深绿 ?【 N】中国环境报 ,2010-12-27(6) 【 2】陈海若 .绿色信贷研究综述与展望田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8):90-93. 【 3】陈柳钦 .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动态分析【 J】决策咨询通 讯 2010,(6):2-6 【 4】贡峻,陈磊 .低碳金融 商业银行创新之源动力【 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1, (3): 35-40 【 5】李东卫 .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困境与对策【 J】环境经济 ,2011, (5):48-51 【 6】中国环保部政研中心 .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 R】 2010,(12): 2-11 【责任编辑:唐玉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