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僵尸企业问题的探讨 摘要:僵尸企业 “ 僵而不死 ” ,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补 ?N,以及金融系统的 “ 输血 ” 。 2016 年国资委明确表态,要求各地积极处置僵尸企业。本文多方面探讨僵尸企业的问题,厘清银行、政府与僵尸企业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僵尸企业的识别标准、成因以及造成的经济危害。基于已有研究文献研究及目前国内实证研究的空缺,本文提出从信贷视角实证研究僵尸企业的资源错配效应,对于企业生产率和社会整体经济绩效的有效提高具有政策性的现实意义。 下载 关键词:僵尸企业 识别标准 经济危害 资源错配 引言 2008-201 5 年期间我国产能过剩、入不敷出的大型亏损企业的数目迅速增长,然而
2、实际依法破产清算的企业数目增长速度却远低于大型巨亏企业的增长速度。 2014年 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 2014年初增加 2506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 0.25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正持续上升,僵尸企业问题日益严重,不容忽视。 2016 年 1 月,国资委明确表态,要求各地积极处置所谓的 “ 僵尸企业 ”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分类解决 “ 僵尸企业 ” 问题: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 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重组:对持续亏损 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 “ 出清 ”
3、,清理处置 “ 僵尸企业 ” ,到 2017 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 去产能 ” 是 2015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 2016 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而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被看做是 “ 去产能 ” 的 “ 牛鼻子 ” ,僵尸企业已逐渐成为近期的热点话题。 一、僵尸企业的理论概念及在实证研究中的识别方法 (一)理论概念 “ 僵尸企业 ” ( zombie company, zombie firm)词最早出现于对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日本资产价格崩盘后漫长经济衰退的研究中,意指接受信贷补贴的企业或没有利润的借贷企业。 Kane 在解析日本上世纪 80-90 年代
4、的经济金融危机时提出 “ 僵尸企业 ” 的概念。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僵尸企业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识别标准。经济学家彼得。科伊认为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没有办法继续经营、应该破产但又没有实施破产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吸食银行贷款和政府补助为生。 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尚未有僵尸企业的明确识别标准和处置办法。 2015年相关部委在摸底各省状况时提出僵尸企业 的识别标准包括:持续亏损、资产负债率高;半年以上未缴纳增值税;暂停用电量;不符合产业调整方向等。 2016 年 2 月,工信部将 “ 僵尸企业 ” 明确定义为 “ 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国务院的具
5、体表述是 “ 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 ” 。满足这些条件的企业就可以被认为是僵尸企业,国务院要求对这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 (二)实证研究中的识别方法 早期对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比较粗糙,主要是通过相关研 究发现了一些反常现象,从这些反常现象中进一步推断僵尸企业的存在。例如, Sekine等( 2003)研究发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银行贷款更多地流向了那些资产负债率已经很高的公司,特别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公司。 Peek 和Rosengren( 2005)对同一时期的日本企业进行了相关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1
6、993 至 1999 年,经营效益越差的日本企业,拿到的银行贷款反而越多。 2008年 Caballero, Hoshi和 Kashyap提出一种新思路用于识别僵尸企业,即 “CHK 标准 ” 。这识别方法主要分为 两步,第步,计算出最优利率,这个利率是所有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可能享受到的最低利率。第二步,将最优利率与企业实际支付的利率进行对比,那些实际支付利率比最优利率还低的企业就有可能是僵尸企业。然而 CHK标准存在两点缺陷,首先,有可能存在一些融资成本比计算出的最低利率还要低的更好的企业。其次,银行帮助这些僵尸企业的方式并不仅限于利率优惠。基于此, Fukuda 和 Nakamura( 20
7、11)对 CHK 标准进行了两点补充。通过引入 “ 盈利标准 ” 来为优秀企业平反,再者,通过引入 “ 持续信贷标准 ” 来捕获漏网之鱼。国内武汉科技大学董登 新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提出一种新的识别方法,将 “ 每股净资产连续 3年跌破 1元面值、扣除非经常损益后每股收益连续 3年为负数的上市公司 ” 定义为 “ 僵尸企业 ” 。在亏损的前提下如果一个高负债率的企业银行贷款仍持续增加,那这个企业很可能是僵尸企业。在 “CHK 标准 ”和董登新提出的方法的基础上,何帆和朱鹤提出五种识别僵尸企业的准则,分别是实际利润法 & , CHK 方法 & 和过度借债法。同时,他们又将CHK 方法 &
8、与实际利润法 & 相结合,得到四种综合性方法,其构造思路就是在这两类方法中各选一例,然后同时作为判别标准。 二、银行、政府与僵尸企业之间的关系 僵尸企业已经是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高负债企业,但由于获得银行放贷或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闭,继续生存。那么银行和政府为什么要救这些僵尸企业呢? 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银行有完善的企业征信记录,银行继续给僵尸企业放贷,提供资金支持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银行给企业的贷款是企业的负债,但同时也是银行的资产。一旦企业的还款能力出了问题,对应的贷款就要被当成不良贷款,所以银行为了避免出现不良贷款,就会在企业刚遇到困难的时候为其提供一笔资金。另 方面,银行与客户
9、之间的关联度比较高。 种是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联,另外种是企业之间存在联保互保的情况,那么为避免某一客户倒闭导致客户之间出现连锁反应,以及当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会互相提供担保,此种情况下如果企业遇到困难,银行就会及时提供帮助。 地方政府不希望僵尸企业死去的原因,主要考虑如下。第,僵尸企业尽管不产生效益,但仍可以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和 GDP;第二,僵尸企业能促进地方就业;第三,保持地方虚假繁荣,既有面子也有里子。例如当地上市公司数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地方政府开展 “ 招商引资 ” 等活动的经济名片。所以,地方政府一方面不惜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动企业上市,另一方面对濒临退市的亏损上市公司通过财
10、政补贴使其起死回生,因此造就了 A股比比皆是的 “ 不死鸟 ” 公司。更为关键的是,地方政府具备一种 “ 软约束 ” 能力,不仅有让僵尸企业 “ 僵而不死 ” 的内在动力,更有让僵尸企业继续生存的能力。 三、僵尸企业的成因、经济危害及 ?置方法 (一)成因 从国外实践来看,僵尸企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大多是银行为缓解不良债权问题或迫于政府压力向本应破产的困难企业持续追加贷款,导致企业 “ 僵而不死 ” 。 而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及政府不恰当的扶持造成市场失灵是导致僵尸企业出现的根本原因。 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践, “ 僵尸企业 ” 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过度保护、产业政策选择性过强,使
11、得市场无法快速出清。首先,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地方保护是 “ 僵尸企业 ” 的制度性成因。其次,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为上市 “ 僵尸企业 ” 维持生存提供了条件。最后,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 “ 僵尸企业 ” 按市场规律退出,人员和资金问题是 “ 僵尸企业 ” 退出的最大阻力。 (二)经济危害 行业中僵尸企业占用大量信贷资源、人力资源 及社会资源,侵蚀有限的市场空问,间接地影响了正常盈利企业,对各项经济指标均造成了 定的影响。首先,僵尸企业需要银行和政府财政不断输血,占用大量土地、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等社会资源,从而扭曲了生产要素配置,使得社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降低:其次,僵尸企业破坏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
12、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抢占了其他健康企业的资源与机会,缺失主动创新、提高效率的动力,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最后,僵尸企业不具备偿贷能力,造成银行不良贷款迅速增加,很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僵尸企业的典型特征是 “ 效率低下 ,已有大量文献对僵尸企业的经济危害进行的研究, Caballero 等( 2008)对 1990-2000 年日本 22 个行业数据的研究发现僵尸企业占比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呈显著地负相关关系,僵尸企业占比越高的行业,生产率就越低,产能过剩也越严重。已经研究表明,僵尸企业占比较多的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也就更加严重。僵尸企业比正常企业更愿意增加员工数量,个别僵尸企业甚
13、至还不断增加投资,而且投资效率普遍较低( Imai, 2014),这会导致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 (三)救与不救 现阶段国内学术对救与不救 僵尸企业,政府是否该对僵尸企业进行补贴,银行是否该对僵尸企业进行贷款存在很大争议。和静钧( 2009)从宗教的角度论述了僵尸企业的存在与否问题,并认为应该善待落后的僵尸企业。韩哲( 2014)则从僵尸企业的成本角度,认为其成本既是进入无底洞信贷资源的沉没成本,同样也包括其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机会成本。莫开伟( 2014)从优化经济结构,银行信贷以及社会保障层面提出应让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机制。林婷和王玮思( 2015)基于国内外僵尸企业发展现状,构建企业、政府、银
14、行三方融资与还贷的子博弈模型,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决策,造成更多的企业选择违约,因此政府应该硬化僵尸企业的预算约束,加快其破产重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僵尸企业处置问题;不仅提出了处置僵尸企业的路径与目标,而且明确了处置僵尸企业的基本原则。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是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的主要路径, “ 重组救活为主、破产退出为辅 ” 是处置僵尸企业的基本原则,中央大力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目标是到 2017 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四、文献评述与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对僵尸企业的识别标准、成因、 经济危害以及如何处置等方面的综述,发现僵尸企业
15、的出现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生死存亡问题关乎企业、银行和政府等各方利益,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现有的研究发现对于僵尸企业问题,大多数文献仅从理论层面去概述,缺少相关的实证和经验研究。学术界对于僵尸企业的识别标准并没有统一,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国情和企业特质存在定的差异,所以对僵尸企业的 “ 救与不救 ” ,各国的处置经验也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一味的效仿。鉴于国内有关僵尸企业的实证研究的空缺,本文提出以下一点未来值得实证考察的方面:从资源配置视角 研究企业生产率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领域,未来从信贷视角实证研究僵尸企业的资源错配效应,对于企业生产率和社会整体经济绩效的有效提高,以及为我国有效完成 “ 去产能 ”这一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都具有政策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