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定稿).doc

上传人:晟*** 文档编号:13594208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定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定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葛刚岩(武汉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文学接受是读者的审美体验创造作品的过程,接受美学就是从受众出发,去研究文本升华为作品的过程、途径及其效果。现代意义的接受学概念,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八十年代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思想史中无法找到接受美学思想。但这并不否认中国文学自身的传播模式和接受特点,也不否认此类思想火花的存在。比如,尚书舜典中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1页。,即体现着阅读者对作品审美意义的接受和运用;文心雕龙知音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9页。,则蕴涵着接受反应的思想认识;王夫之薑斋诗话云:“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即是对读者阅读主观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