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葛刚岩(武汉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文学接受是读者的审美体验创造作品的过程,接受美学就是从受众出发,去研究文本升华为作品的过程、途径及其效果。现代意义的接受学概念,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八十年代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思想史中无法找到接受美学思想。但这并不否认中国文学自身的传播模式和接受特点,也不否认此类思想火花的存在。比如,尚书舜典中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1页。,即体现着阅读者对作品审美意义的接受和运用;文心雕龙知音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9页。,则蕴涵着接受反应的思想认识;王夫之薑斋诗话云:“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即是对读者阅读主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