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在我国对实践性高层次会计人才迫切需求的背景下,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学生的不同教育历程和经验背景,以及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协同化柔性教育理念,并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建立一套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案。 下载 【关键词】 协同化; 柔性; 会计硕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 F230;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 2015)18-0118-04 前 言 按照专业学位发展总体方案,到 2015 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一改以前注重学术型学生培养的格局。 MPAcc
2、教育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范围,其要求面向会计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断提高, 他们希望招聘到综合素质高的实践型创新人才。基于这一背景, MPAcc 的培养模式如何应对这一需求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 MPAcc 培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MPAcc 培养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趋势是: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全球视野、良好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突出创新能力、高尚职业道德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所以 MPAcc的出现符合国内会
3、计人才需求,也是全球教育大势所趋,应用型研究生更应该注重职业导向。 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 3)较高的综合工作能力。刘玉廷司长认为,会计硕士学员至少应当具备以下素养:( 1)形势理解能力;( 2)综合分析能力;( 3)职业判断能力;( 4)财务管控能力;( 5)内部控制能力;( 6)规范领悟能力。 关于 MPAcc 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学者认为,目前的 MPAcc 学生还跳不出会计数字的束缚,会计的管理职能发挥不够。陶冬霞、吴波于 2011 年 5 月至 7月对 MPAcc学生和部分企事业单位进行了
4、MPAcc培养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 MPAcc 毕业生的能力还是比较看好的 。更有学者呼吁我国亟需建立MPAcc 质量认证体系。 关于 MPAcc 教学方法,国内高校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创新,比如借鉴 MBA 教育特点,引入了案例教学。 2007 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针对某家企业的内部控制案例,引入了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模式。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MPAcc 中心更是开展了 “ 北京交通大学 MPAcc 名家讲坛 ” 、 “MPAcc 移动课堂 ” 、 “MPAcc 拓展训练 ” 等,已成为学校 MPAcc 教育的特色项目。但是,也存在问题,比如由于师资能力有限,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对
5、于 MPAcc 学生的课程安排方 式是和学术型一起授课。 (二) MPAcc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会计硕士的国家。早在 1948年,美国德克萨斯 奥斯汀大学就设立了会计硕士项目。在培养模式方面,美国斯坦福大学率先与工业界联合,组成了大学工业联合体,并建立了著名的 “ 硅谷 ” 。这种联合体的出现,使现代研究生的培养走出了象牙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培养模式 协同式。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美国大学会计课程开始提倡能力培养,重点培养:( 1)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 2)团队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3)批判性思维能力。 近年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对高
6、等学校毕业生参加 CPA 资格考试的大学 150 学分要求推动了职业会计硕士教育。 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与澳大利亚一些大学 MPAcc 教育项目进行了大力合作。澳洲会计硕士课程分两类:一类是本科背景就是会计专业的,称为商业硕士或者会计硕士;另一类是本科背景不是会计专业的,即会计专业硕士或实务会计硕士,简称 MPA。新加坡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也开始了专业会计硕士学位教育。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商学院则把会计与管理结合,称为管理与专业会计硕士( MMPA)。 以上研究对我 国 MPAcc 教学模式灵活性和有用性均提供了极有力的参考,但是这些文献整体来讲仍然不够系统,刚性较强,所以本文预提出柔性协同
7、化理念。所谓柔性,即柔顺之性。唐宋之问在江亭晓望中有 “ 望柔,木曲直也。 ” 就是说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本文中的柔性主要体现在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职场经历,探讨如何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方式。所谓协同化,借鉴协同效应,用数学解释,就是“1+12” 的效应,该概念最早提出于 1971年,主要用于企业管理。协同效应分外部和内部协同。外部协同是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相互利用资源 达到双赢效果或多赢效果;内部协同则是指同一企业在自身价值链条中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最大化。本文提出的协同化是借鉴协同效应的精髓,旨在 MPAcc教育中探讨如何实现外部教学资源协同和内生资源协
8、同。由于已有文献关于协同效应和柔性主要用于企业管理或生产环节,本文借鉴的目的是为了讨论其精髓和内涵如何用于教育当中,所以不再大量引用其他和柔性以及协同效应有关的文献,具体思路在下文中将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提出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培养模式设想。 二、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培养方案设计 所谓协同 化柔性会计硕士培养就是针对学校特点、学生背景、地区环境等具体因素,通过全方位柔性培养模式的设计,达到协同化效果,最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实践型会计人才。 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入学四届会计硕士,第一届和第二届会计硕士已毕业。该校招收的主要是全日制生源,因此确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着力实现专业学位培
9、养高水平应用型职业会计人才。在培养计划中实践课程安排了较多的学分,在课程中也有相应的实习环节和上机模拟环节,这样的安排旨在补充学生的实践经验,充分体现柔性理念。同时大量引入案例教学,并在油田和非油 田单位会计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投行等单位建立 MPAcc实习实践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也是柔性过程协同化效果的另一个体现。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培养目标柔性设计,强调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领导和沟通能力,不断满足企业经营国际化的需要。因此采取在课程中加入双语教学、选用国外原版教材、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等方式培养其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具体培养目标包括:一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严
10、谨职业素养,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二是系统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 计、审计、税务筹划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具备从事高层次会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国际视野、战略意识、沟通能力和领导潜质;四是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够运用该外国语阅读专业文献及从事国际背景下的会计工作。这四个目标在不同时期应该有所侧重和调整,特别是要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比如,中国石油大学与石油公司签订了石油海外项目订单培养协议,选择录用了部分在校 MPAcc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就需强调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目标。 其次在柔性培养方向上,设
11、置财务会计理 论与实务、成本与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 5个研究方向。在这 5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中,均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特点以及外部环境的需要,设置了一些灵活性的课程,而且,在讲授这些课程的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个性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些均体现了协同化柔性的特色。会计硕士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商业环境权变能力、国际视角和企业战略意识,具有财务领导潜质,综合以上要求及学校师资力量,设立以上 5 个相关职业领域及研究方向。 最后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反映了协同化柔性的特色。一 方面,在完整的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增加一些与行业有关的课程,如根据该校毕业学生
12、就业后就业单位的特点,设置一些与石油行业、金融行业、制造业、政府、事业部门会计有关的课程,如石油天然气会计、金融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并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灵活调整;另一方面,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融入与这些行业相关的内容及案例分析、讨论。在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到石油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银行等单位实习实践,加强学生对这些企业经济业务的理解。 三、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教学大纲和内容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依托行业以及地区优势和 领先地位,在加强正常教学的同时,利用行业和地区特色,在案例安排方面除了引进国内外优秀案例之外,还增加了石油石化企业案例以及山东省企事业单位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教学内容和方式灵活,根据
13、生源状况,对教学大纲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同时要考虑该门课程的最新变化,还可以设计 “ 移动课堂 ” 、 “ 校外导师论坛 ” 、 “ 财务总监进讲堂 ” 等形式多样偏重财会实务的教学内容。具体分为以下方面。 (一)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教学大纲建设 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充分体现该校的行业及地区优势。该校特开设石油天然气课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学生了解石油生产特点的基础上,掌握石油生产会计的特殊性,掌握国外石油天然气会计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石油天然气生产会计和其他行业会计的区别,石油生产阶段成本的核算特点、资本化成本摊销方法、石油公司特有的补充信息披露要求和编制方法。 依托
14、中国石油大学在全国石油学科中的领先地位,根据生源状况,在讲授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融入石油石化的知识和内容。在案例研究方面,增加石油石化企业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如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充分应用石油特色的科研成果及案例,主要有:( 1)作业成本法在油田企业的应用研究;( 2)油田企业作业成本性态分析及应用;( 3)油气物探作业资源耗用模型设计及应用;( 4)油气钻井作业资源耗用模型设计及应用;( 5)油藏经营管理模式下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案;( 6)采油厂生产经营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7)油气田开发区块投入产出管理研究等。 (二)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会继续增强会计理论和
15、实践的融合力度,提高 MPAcc 学员的实践能力。增强学员对特色行业的深入了解,提高学员的实践分析能力,为以后进入石化企业从事财务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 1.专业知识的夯实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以及该校的石油行业背景,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企事业单位财务实务问题、案例导向、角色模拟。毕业生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具有较强的业务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严谨职业素养。 2.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教学方式上,可提高石油行业案例在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采用理论讲授与石油企业参观实习相结合、邀请石油界人士举办石油行业发展形势讲座、与石油行业人士联合开
16、设会计专业课程等灵活 多样的做法。例如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上,主要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上市石油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分析对象,让 MPAcc学生着重了解石化行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和分析模式。( 2)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会计实务专家共同承担指导工作,使 MPAcc学员充分了解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 3)建立具有石油特色的多元化互动平台,建立 MPAcc网络社群,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把网络社群与校友关系网对接,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校友进行交流。 (三)协同化柔性会 计硕士课程实践体系建设 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
17、培养学员在专业课程基础上的夯实力度,而且还要提高学员实际操作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为了适应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主要从校内课程实训、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参加案例大赛等实践类比赛方面采取措施,实现校内校外联合培养。 校内课程实训方面,学校购买了厦门网中网公司相关财会软件,对会计相关课程进行模拟操作实训。通过赋予学生 不同的会计角色,由浅及深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了解并解决会计实务中经常面临的难题,在“ 学 用 学 ” 的递进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为后续的
18、校外实习实践及参加各类实践比赛做准备。 校外实习实践基础建设方面,在现有 15 个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了 5 个校外实践基地,其中 3个为石油石化企业。在实践教学安排上,设置了半年的学生实习期。要求学生深入实践,理解和经历实务工作的内容与过程,用实践检验理论。在专业实践环节,该校积极组织学生赴石油石化行业参观学习,并与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中石化青岛 炼化有限公司、中石化中原油田、中石化各地销售公司、中石油大港油田、中石油辽河油田、中石油各地销售公司、中海油服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石大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石油石化行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该校 MPAcc学员通过专业实践,进一步了解了
19、石化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流程,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实践基地学生可以观摩,也可以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使得学生有针对的学习、有重点的吸收。 20122013 年组织学生 39 人到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进行专业实践, 5 人到中石油山东销售分公司专业实践, 6 人到中原油田专业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会计硕士实践期长达半年,在校内 3个月的课程学习基础上,到实践基地进行 2个月的实地调研学习,最后根据调研结果上交不低于五千字的实习报告,内容包括个人专业实践的目的及意义,专业实践内容,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对相关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创新方法等。 参加实践类比赛方面,首先, 201
20、3 年春季学期该校首次参加全国 IMA 管理会计案例大赛,参与者均为会计硕士专业 2012 级学生,在首次参加的情况下取得华东赛区第四名二等奖的好成绩。其次, 2013 年秋季学期,组织2013 级 20 名同学参加了全国首届 MPAcc 学生案例大赛,五支队伍中有一支队伍在初赛第一阶段华东赛区 69支队伍中取得第三名,进入全国 50强。目前教师正在指导学生积极编写案例,争取早日进入 MPAcc全国共享案例库。最后, 2011 级和 2012 级的 56 名同学中,有 15 人参加山东省、全国的挑战杯并获奖,有 12 人参加该校组织的 ERP 沙盘模拟大赛并获奖,还有同学参加 “ 商道 ” 企
21、业模拟经营比赛(全国大区赛)和 ERP 供应链物流大赛全国总决赛。通过这些实践类比赛活动,学生不仅夯实并应用了所学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大赛的历练提高了团队合作、口 头表达、 PPT 制作等多种能力,体现了协同化会计硕士培养的目标,也体现了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确定其发展方向的柔性培养目标的特点。 四、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资和导师队伍建设 MPAcc 教育比学术型教育更需要理论和实务能力双强的导师,基于此,提出对导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首先,在导师遴选方面,该校成立了导师组并且实行双导师制,发挥导师智囊团的作用。校内导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科研功底,校外导师现场工作经验丰富,他们二者合作,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协同效
22、果很好。 其次,师资的培养方面,连续派出 3 名教师到中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等单位挂职锻炼,既为 MPAcc课程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鲜活的案例,又为培养“ 双师型 ” 教师创造了条件。同时,学校支持符合条件的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教学会议,通过参会,教师经常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同行交流教学心得体会,通过交流,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以教授为核心,建立了两个 “ 帮带 ” 组,对新进教师采取导师制,要求其全程跟着经验丰富的导师听课和记录。另外,积极加入各种有价值的学会,建立教师 “ 外向型 ”发展平台。 2010 年,财 务与会计系加入了
23、中国会计学会集体会员,教师由此能够获取更多的专业和课程信息资源,并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中国会计学会组织的一系列会议和培训;财会系加入了山东省大成方略纳税人俱乐部,获得丰富的财务与税务网络资源,还定期参加财税实践培训活动。该校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常规性的机制,常态化制度化。为促进 MPAcc培养国际化导向,该校还支持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出国访学。通过以上举措,课程组教师做到了产学研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师资水平。 五、建立多元化的互动平台 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沟通,建立了学生之 间、师生之间以及毕业生与在校生之间的多元化互动平台。一是建立 MPAcc网络社群,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交流讨论学习、就业、生
24、活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与教师或者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在线交流或者发问、跟帖。二是组织建立案例库和案例指导教师组,将对案例分析感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案例分析大赛 QQ 讨论群,及时将案例大赛相关通知、信息发布,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内容包括案例分析技巧、 PPT 制作等。三是通过加强与校友会的合作,初步建立了校友关系网,建立在校学生与毕业校友的交流平台。 MPAcc 毕业校友大多在石油石化企业工作, 与他们的交流非常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学习动力。此外,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还可以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帮助。后期准备设计并定期
25、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增强校友与学校及在校生的交流,增进校友对学校的感情,充分利用毕业生校友资源。 结 语 本文认为 MPAcc 教育不同于会计学术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学位教育。针对 MPAcc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以及社会对 MPAcc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协同化柔性会计硕士的培养理 念,通过柔性化解决学校和生源的特殊性,通过协同化助力提升教学质量,这种理念对解决目前僵化、格式化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刘玉廷 .办好会计专业硕士学位( MPAcc)教育开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J.商业会计, 2005( 7): 15-17. 姚禄仕,
26、关琪,王丽娜,等 .我国会计硕士专业( MPAcc)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 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 2012) .中国上海, 2012: 428-434. 宋建波,荆新,王化成 .开展会计硕士( MPAcc)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 J.会计研究, 2012( 10): 11-20. 张铭 .从 MPAcc 到 CFOJ.新理财, 2009( 8): 88-89. 陶冬霞,吴波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相应职业的嵌入机制研究 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2): 116-120. 闫华红,包楠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现状及改进对策 J.财务与会计, 2012(
27、2): 34-35. 北京交通大学 MPAcc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举办 MPAcc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 47. 项俊平 .MPAcc 教育:中国实务型高级会计人才的摇篮 J.财会通讯,2004( 15): 4-7. 曲晓辉 .国外职业会计硕士教育概况 J.财会通讯, 2005( 2): 13-14. 苏海雁,林爱梅 .面向煤炭行业的专业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3( 9): 12-13. 杨淑娥 .对会计专业硕士( MPAcc)教育模式选择的思考 J.会计之友,2005( 2): 63-64. 张月玲 .发展 MPAcc 教育的探讨 J.财会通讯, 2005( 9):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