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资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外国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系统改革所带来的经营绩效方面的影响。允许少数外资股东进入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其他允许外资银行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改革,均很有可能提高中国银行系统的效率,并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下载 关键词:外资 银行 经营绩效 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背景 1978 年开始进行改革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银行体系得到了扩张,成立了一些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从而将人民银行的信贷职能及四大国有银行分离出来。四大国有银行最初只能限制在某一经济领域提供服务,但从1985 年开始,四大银行的限制被放开,他们能够在所有经济领域中从事存贷款业务,竞争格局初现。然而
2、,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们之间的竞争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四大国有银行当时主要还是作为政策性贷款的投放渠道,明显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二、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状况 由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 国必须开始遵守一系列新的规则。根据世贸协议,中国必须逐步在利率自由化、公平税率、企业并购以及扩大开放范围等方面作出改变,例如:从 2006年 12月起,中国将允许外资银行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人民币存贷款业务。 为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中央政府在 2003年设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用于监督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银监会在2003 年改变了指导方针,鼓励外资参股国内银行,因此外国投资者对国内
3、银行的投资得到了加强。按照 2003 年的规定,在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后,外资能够持有国内银行最高 25%的股权 ,单个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允许在 5%到20%之间。在 2006年二月,银监会再次重申了这项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并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法规,对新成立的中外合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财务公司进行了规范,但却没有提到这些法规是否适用于新成立的国有银行。在加入 WTO以后,外国投资者在国内进行的战略投资明显增多。花旗集团在2003 年 1 月收购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约 5%的股份;一个包括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在内的财团在 2003年 12月收购了兴业银行 24.98%的股份。在2004年,新桥资本
4、公司 一个美国的投资财团收购了深圳发展银行 约 18%的股权,前提条件是新桥不能够向第三方出售或转让这些股权,这是第一次外国投资者成为了国内银行最大的控股股东。在 2004 年 8 月,汇丰银行斥资 17.5 亿美元,收购了交通银行 19.9%的股权,并保留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加倍增资持股的权利。然而在汇丰完成投资以后,财政部也增加了自身的股权份额,以确保它最大股东的地位,这一举措暗示了中国政府仍然对外国投资者投资国内银行保持谨慎的态度。紧接下来,德意志银行( Deutsche Bank)牵头的财团收购了另一家较大的国有商业银行 华夏银行 14%的股权。 2005年 12月 31日,第一家在筹建
5、时就由外资少数持股(渣打银行持有 19.99%的股权)的国内银行 渤海银行成立,这也是在 1997年以后成立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 通过引入外国投资者作为少数股东,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三家已完成了体制改革。 2005 年 6 月 17 日,美洲银行购进了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之一) 9%的股权,并且还保留了再投资的权利,也就是在建行上市时允许美洲银行进一步投资 5亿美元以维持它的股权占比。这是第一笔由外国投资者参股四大国有银行的交易。此外,美洲银行还拥有一项选择权,也就是在五年半以内,以当时的 市价购买建行的股票,以增加它对建行的持股比例并最高达到 19.9%。同样是在 2005 年 6 月
6、,建行与淡马锡( Temasek,来自新加坡的投资者)签署了一份交易协议,淡马锡将出资 15 亿美元购买建行5.1%的股权,并且在建行上市后再投资 10 亿美元。虽然这两宗令人震惊的交易合计达到 54 亿美元的投资额,但交易中的投资者支付的价格不超过建行 2004 年账面价值的 120%,当建行在几个月后上市时,其股价就达到了账面价值的 195%。 2006 年 1 月,高盛( Goldman Sachs Group Inc.)、安联( Allianz AG)以及美国运通( American Express Co.)共同签署了一项协议,以 37.8 亿美元购买中国工商银行 10%的股权,这个价
7、格相当于工行 2005 年账面价值的 122%。 此外,高盛还计划在内部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为工行提供员工培训、风险管理等协助和指导。 三、我国银行业的绩效分析 作为一项对银行管理水平的判断指标,本文认为用盈利效率要更优于成本效率。这是因为盈利效率涵盖了更多的内容,它对成本和收益的绩效表现进行了结合,并且管理者对收益和成本均会采取控制 措施。任何对盈利效率和成本效率之间差异性的定性分析,均与收益的绩效表现相关联。 对国有银行的效率进行分析时必须留意一些重要事项,这类商业银行有的并不是以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因为它们时常会受到一些指令去资助某些特定的客户,或者出于政治上的目的来配置信贷资源。中
8、国的国有银行要面对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压力和指示,去从事一些不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政策贷款。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显示,国有银行时常没有切实执行相关指令且造成经济增长的减慢。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已经表现出对银行 业经营绩效的较大不满,否则也不会对银行业的股权结构进行如此大力的改革。放眼未来,股权结构的调整孕育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带来了银行业高水平和高等级的盈利效率,并为更高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最好的机遇。因此,本文假设引进少数外资股东会带来盈利效率的提升,并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从而预测引进少数外资股东对四大国有银行所带来的影响。 根据股权结构
9、的细分类别来看,能够得到更为具体和明显的差别,表明了引进少数外资股东显得十分必要。引进了少数外资股东的非四大国有银行的盈利效率和等级,要明显高于 没有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在民营银行中也同样反映出类似的情况。例如,在非四大国有银行中,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银行,其盈利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没有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银行约20 个百分点(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银行为 0.617;没有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银行为 0.421);其盈利等级也高出了约 30 个百分点(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银行为 0.694;没有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银行为 0.410)。近些年来各银行的成本效率反映出非四大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是最有效率的,而民
10、营银行测算出来的成本效率最低。四大国有银行仅比最有成本效率的银行低约 2个 百分点,其 0.454的等级只是比平均水平要低一点。而更为重要的是,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银行,其成本效率平均来说要明显高于同一类别的没有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银行。 对比国有银行的盈利效率和成本效率,会发现一些明显的矛盾,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其盈利效率异常低下,但其成本效率却仅比平均水平低一点。从这点上很难解释说,这些银行十分善于控制成本而极其不善于提高盈利水平。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 “ 节约假设 ” ,其内容主要是说,这些银行只投入了很少的资源对它们的贷款风险进行监控和防范,这样从短期来看的确能够降低成本,但 从长期来看
11、容易产生不良贷款。也就是说,这些银行可能在发放贷款前只花很少的时间对潜在贷款客户进行调查,并且在贷款发放后只采取很少的措施进行贷后监控。结果会造成许多贷款不能如期收回,而且贷款的收入也是非常地低,低于通过 “ 节约 ” 所带来的成本减少。后来其他更多方面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解释,国有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其不良贷款率要远远高于其他银行。 各大银行的成本效率同样验证了引进少数外资股东有利于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的假设。根据股权结构的差异,再次显示出反常的结果,那就是国有银行的成本效率要优于民营银行,这 一结果与之前所说的在尽职调查方面的 “ 节约 ” 一致。对所有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与原始数据所显
12、示的结果一致,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一样,四大国有银行的盈利效率极其低下,而引进少数外资股东能够改善它们的经营绩效。为验证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本文进行了一项比较,那就是将引进少数外资股东前四年的平均经营绩效与引进少数外资股东后四年的平均经营绩效进行对比。此外,还将相同时段中没有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银行进行对比,比较股权结构变化后平均经营绩效的变动情况。为此,本文以引进少数外资股东这一时点为 T,测算了前四年( T-4t 前 T)与后四年( Tt 后 T+4 )中平均经营绩效的变动情况。本文分别对民营银行和非四大国有银行两种不同类型的银行进行了各自比较。这样可以观察到在同一时段内、在相同类型的银行中是否
13、都会出现引进外资所带来的经营绩效提升,从而能够再次验证回归分析中的结果,选择性效应并不会轻易发生。 通过对三家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民营银行在同一时间段及同一股权类别中进行对比,显示了两家股权变更的国有银行及同一股权类别中的对比情况。对比时并没有将四大国有银行、外资银行、其他股权结构的银行以及获取样本数据前已经引进了少数外资股东的 银行纳入其中。研究发现引进少数外资股东所带来的经营绩效的提高要远远高于选择性效应。从本文衡量经营绩效的四方面要素(盈利效率水平和等级、成本效率水平和等级)来看,在前四年( T-4t 前 T)到后四年( Tt 后 T+4 )这个时间变化过程中,引进了少数外资股东的民营银行
14、要明显优于没有引进少数外资股东的民营银行。例如,民营银行在引进了少数外资股东以后,其盈利效率水平从 0.589 提升到 0.740,同一家银行的经营绩效比起外资进入前大约提升了 0.150 或 15 个百分点。在同一时间段的这一股权类别的其他银行中,其平均效率 实际上下降了 12.7个百分点,从 0.554下降到 0.428。第一部分最后一行显示了,以上两项差别合计达到了 0.277 或 27.7 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差异。在最后一行中其他三项的差别也同样很大,这更进一步地明确说明了外资对平均经营绩效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趣的是,虽然本文集中观察引进外资后的经营绩效转变,也正确测试到引进
15、少数外资股东所带来的价值提升,但也同样观察到外资所选择的民营银行,其经营绩效要比同类型的银行为高。 从本文衡量经营绩效的四方面要素来看,引进了少数外资股东的非四大国有银行,其经营 绩效的转变要明显优于同类型的银行。同一股权类别银行之间的差异要小于之前回归分析中引进少数外资股东所产生的差异,这是因为这种仅仅用于清晰对比的有限制性测试采用的是部分数据。在不排除选择性效应的同时,这些数据还是说明了引进少数外资股东能够带来经营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王劲松,张克勇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04. 唐双宁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J.在中国金融学会 2005 学术年会上的演讲, 2005 年 3 月 25 日 . 徐滇庆 .徘徊在大门口的危机 -把脉中国金融 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 霍克谢等 .系统性银行危机的管理 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年版 . (责任编辑: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