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资银行在华扩张模式和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外资银行在中国怎样随着准入规制的放松而逐步进行调整战略,归结了外资银行在组织形式和业务模式两方面的扩张路径,并对外资银行的调整趋势作出了展望。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业的外资准入政策经历了逐步放松的演变过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张也因此逐步展开,表现为:组织形式经历了代表处、合资银行和分行、入股中资银行、分行改制法人银行的渐变;业务范围由单一外汇业务到综合业务的多元化渐变;业务模式因母行背景不同而呈现多样化;服务对象从集中于高端客户到向中端客户扩展的渐变。 下载 关键词: 外资银行 进入模式 组织形式 业务模式 扩张路径 一、序言 中国银行业
2、的逐步对外开放已走过了 28年。 2006年 12月 11日中国入世后过渡期结束,银行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阶段,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掀起了新一轮扩张热潮,国内银行业日益受到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持续扩张,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金融机构经营者、政府监管当局和学术领域等各界的热切关注。无论是实践领域还是理论角度,人们都需要清晰认识外资银行在中国所展开的扩张 ,即:外资银行的中国市场上采取了怎样的进入和扩张模式?基本上 沿着怎样的路径扩张?本文旨在动态地分析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张模式和路径。为此,本文以中国银监会公开发表数据为主要资料依据展开研究,首先考察了中国银行业外资准入政策的演化过程,
3、然后分析外资银行在中国扩张的组织形式和业务模式演进路径,最后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二、中国银行业外资准入政策的演变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华侨银行和渣打银行 4 家外资银行继续在上海营业。自1979 年以来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外资准入 政策的逐步放松,这个演变过程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试验性开放阶段( 1979 1993 年)。 1979 年日本输出入银行获准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序幕。这一阶段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是,通过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国外资金和改善对外
4、资企业的金融服务,进而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在这一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地域逐步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 13个城市设立了 76家营业性机构,主要经营面向外资企业和外国居民的外汇业务,资产总额达 到 89 亿美元。 第二阶段为扩展性开放阶段即入世准备阶段( 1994 2001 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全面发展,外商投资显著增加,因而外资银行业务在中国也得到了迅速成长。银行业对外开放地域在第一阶段开放的基础上扩展到了全国,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所有城市设立分支机构。这一
5、阶段又可以以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即1994 1997年和 1998 2001年。截至 1997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到 175家 , 4年内增加了 99家,资产总额增长了 3倍多。但在 1998 2001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外资银行在亚洲的发展趋于谨慎,在华机构布局和业务拓展也明显放缓,个别外资银行退出了中国市场,因此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仅净增了 15 家。 第三阶段为深化性开放即入世后过渡阶段( 2002 年 2006 年)。根据入世承诺,中国银行业在入世后 5年内为过渡期,期间将逐步开放国内市场。中国加入 WTO后,促进银行业开放的措施陆续出台,稳定的开放
6、预期和适时的政策调整推动了外资银行的加速发展。 2002 年实施了修订版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2004 年颁布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06 年11 月 15 日,证监会修订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并更名为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并颁布实施细则,兑现入世相关承诺, 12 月,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允许其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外资银行享受国民待遇。中国入世五年间,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 190家增加到 312家,剔除机构合并等因素净增加 122 家。 第四阶段为全面性开放阶段( 2007 年以来)。入世后 5 年的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银行业进入了完全开放的充分竞争阶段。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实
7、施细则的生效,中国实施法人银行导向的外资银行监管政策。根据中国银监会 2007 年 3 月 22 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新时期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四项基本原则为:第一,银行业对外开放必须符合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不断优化开放结构。第二,通过银行业对外开放促进和深化国内银行改革,促进公平竞争,实现互利共赢,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第三,认真履行承诺,不断提高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第四,依法审慎监管,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和国家金融安全。截至 2007 底,在华外资法人银行为 26 家,外国银行分行 117 家,外资银行在 华资产总额 .25万亿元,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 33 家,中国
8、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 三、外资银行在华扩张的组织形式演进 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时,主要可以采取代表处、分行和子行等三种形式。在中国,通常把后两种形式称为营业性机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展路径基本是先设立代表处,再设分行、附属银行,再参股内地银行。鉴于中国法规对外国银行分行、外国独资银行及中外合资银行三种组织形式的监管要求上的区别,外资银行会通过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推行扩张战略。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组 织形式选择并不是在进入初期就确定,而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随着扩张阶段逐步调整。 第一阶段( 1978-2001):以合资银行和分行为主。从中国改革开放到2001 年底加入 WTO
9、 之前,合资方式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 ,而外资银行参股中国国内银行和独资方式基本不存在。 1985 年首家中外合资银行 厦门国际银行成立。但合资方式后来逐步淡出。在加入 WTO之前,由于开设分支机构比较适用于银行业务发展之需,所以外资银行的典型做法就是设立分行。 第二阶段( 2002-2006):以并购为主。中国加入 WTO 后,虽然开设分支机构仍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重要方式,但外资银行收购中资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成为外资银行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和提前开展业务的主要途径。2003 年银监会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后,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势头增强。截至 2006
10、年 12 月底,已有 29 家境外机构入股 21 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 190 亿美元。参股中资银行方便了外资银行深入开拓中国市场 ,极大地扩展了其在中国的市场覆盖范围。外资银行通过参股获取了中国银行业超过 10%的市场份额。为了更快进入中国市场 ,外资银行还通过战略联盟 、技术合作、业务外包等多种契约形式与中国国内银行建立合作关系 ,利用自身的品牌、先进技术、设备和服务与中国本土银行广泛的网络相结合 ,实现优势互补。 第三阶段( 2007 以来):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成为新趋势。中国加入 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后,根据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的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后,才能
11、经营全面的人民币业务,否则只能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 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从外资银行自身来看,申请独立法人资格,不仅可以全面拓展在华人民币业务,也有利于银行本身的风险控 制,避免风险出现时所带来的连带效应。外资银行由分行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法人银行转变,有助于中国银监会避免跨国监管。截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中国银监会已经批准 21 家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其中 17 家已经完成改制开业。 四、外资银行的在华业务扩张路径 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时,一般都会根据自身的国别、规模、业务等因素来设计业务模式,以下从业务范围、业务模式、服务对象三方面来考
12、察。 第一,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因不同的组织形式而不同,主要从事传统业务,近 年来向创新业务拓展。根据中国法规规定,外国银行分行、独资银行和合资银行为营业性机构,经批准可按规定经营存款、贷款、结算、托管和代理保险等业务,并可在符合开业时间、盈利状况和审慎经营等方面的条件后申请开办人民币业务。除上述业务范围外,中国还积极鼓励外资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允许外资银行在华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电子银行等业务,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外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随着中国外资准入政策的放松,尤其是自 2001 年末起的 5 年入世 过
13、渡期内不断履行入世承诺,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外资银行相应采取了 “ 突出非融资业务、做强外汇业务、精心挑选人民币业务、力推八类核心产品(个人理财、外汇资金业务、外汇存贷业务、消费信贷、信用卡、企业现金管理业务、证券业务、国际清算结算业务) ” 的业务战略。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报告,截至 2006 年 12 月底,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 100 种, 115 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 1033 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 1.8%,存款总额 397亿美元,贷款余额 616亿 美元;外汇资产总额 676亿美元,存款总额178 亿美元,贷款余
14、额 359 亿美元;人民币资产总额 2788 亿元,存款总额1706 亿元,贷款余额 2003 亿元。 第二,外资银行的业务模式因来源背景不同而存在差别。截至到 2006年12 月底,在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的营业性机构中,来自亚洲的有 168 家,占比为 54%,其中香港 102家、日本 19家、新加坡 17家;欧洲 77家,占比为25%,其中英国 21 家、法国 15 家;北美洲 32 家,占比为 10%,其中美国 26家、加拿大 6家。归结起来,外资银行的业务模式有以下五种类型:第一类为 全面拓展型,即各类银行业务全面拓展,甚至将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混合开展。其中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
15、行等为代表。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型银行一般选择全面发展的战略 ,而批发型银行继续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第二类为重点突出型,即重点发展公司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如德意志银行和荷兰银行。第三类为专项服务突出型,即致力于专项业务,如纽约银行在华机构以贸易结算和清算业务为主,没有发放一笔贷款。第四类为零售业务突出型,即突出发展零售业务,如东亚银行。第五类为代理服务型,即为母行的全球客户在中国拓展业务服务,侧重代理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等。 虽然众多外资银行经营风格各异,但比较典型的是,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下的英美银行和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下的日韩银行有着明显区别。英美银行业务发展全面,在中国市场上几乎涉及所有
16、的业务领域,其战略已经从 “ 客户跟随 ” 转向了当地客户开发。而日韩银行在中国境内一般仍旧致力于以本国投资企业为主,属于 “ 客户跟随 ” 型业务模式。 第三,外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以往主要集中于高端客户,近年来随着准入政策的放松,逐步向中端客户扩展。在华外资银行一般将其公司业务服务对象定位于跨国公司、部分有发展后劲 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将其零售业务定位在大中城市的中、高层收入客户。 具体而言,外资银行在开展公司业务方面,倾向于根据 “ 二八定律 ”(即一家银行利润和收入总额的 80%来自于 20%的优质客户)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的高端客户,通过掌握 20%的高端客户来获取 80%的行业利润。外
17、资银行优质的企业客户构成,其定位大都集中于世界 500强在华企业和跨国集团分支公司、 26 万家资产规模达 5.46 亿美元信誉良好的外资企业、经营情况良好的 1190 家资产总额达 2.5 万亿元国有企业家及 430 万家资产规模达 61331.1亿元民营 企业。在开展零售即私人业务方面,外资银行主要瞄准中高端财富人群。由于过去国内对外资银行准入政策的限制,外资行主要从事外汇和大客户的业务。这使得外资行网点设置不多,同时也使其客户对象基本局限在高端客户群体。而自 2006 年末起,随着外资准入政策的放开,客观上扩大了业务和客户范围,实际上主要是增加了中端客户群体。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动态
18、的角度,考察了外资银行在中国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准入规制的放松而逐步展开扩张的路径。在过去的改革开放 30 年间,中国的外资准入政策经历了逐步放松 的演变过程。受这一规制环境演变的直接影响,外资银行在中国扩张也便随着外资准入政策逐步放松而逐步展开。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进入和扩张的组织形式选择,经历了由初期的在华设立代表处、合资银行到开设分行,再到入股中资银行、直至外资分行改制法人银行的渐进演变过程。今后外资法人银行的数目将进一步增加。由于受政策限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组织形式选择并不是在进入初期就确定,而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随着扩张阶段逐步调整。 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因组织形式而不同,经历了由
19、最初单一的外汇业务到现在的个人理财、消费信贷、信 用卡、企业现金管理、证券、国际结算业务等多元化的渐变。此外,外资银行在中国还在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积极探索新业务。外资银行的业务模式因来源国别、母行规模、业务领域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别。主要有全面拓展型、重点突出型、专项服务突出型、零售业务突出型和代理服务型五种。来自英美的银行,其业务模式已从 “ 客户跟随 ” 转向了当地客户开发,而来自日韩的银行仍属于 “ 客户跟随 ” 。外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也由一开始几乎只为与其总部有联系的跨国公司及高端大企业服务,演变为现在纷纷开发国内中端企业客户和中高端个人客户,并逐步向提供全方位 服务的方向转变。 中
20、国日益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环境,对外资银行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政策环境下,今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制订扩张战略时,外部将主要受银行业竞争因素和市场需求因素这两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拥有不同资源因素的外资银行将会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条件,调整业务模式。当前,外资银行在尽力弥补自身缺陷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战略调整和整合。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方向和竞争目标也主要体现在网点拓展、金融衍生产品、人民币业务、中间业务、人才竞争、品牌营销等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 入和竞争的深化,今后一段时间,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将此起彼伏,彼此间将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21、进而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以上关于在华外资银行在组织形式和业务模式方面扩张路径的发现和归结,从理论角度有助于理解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从实践角度有助于在中国市场上开展竞争的国内外银行机构经营者系统把握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张模式,也有助于那些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的国内银行机构从中寻求经验借鉴。今后需要对不国别来源、规模和业务的各类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渐进扩张的经验进行管 理学层次上的深度挖掘和研究,以进一步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对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常永胜:外资银行在华营销策略和发展趋向,金融与保险 2004 年 7期。 冯嗣全 欧阳令南:银行国际化 :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
22、,财经科学 2003年 5 期。 何德旭 王朝阳: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机、形式及其影响述评,当代财经, 2007 年 1 期 胡易白:外资银行商业存在形式的国际比较,金融时报, 2006 年 9月 11 日。 黄金老 汪叔夜: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 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2005 年 2 期。 黄宪 熊福平: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经营动机和经营策略分析,金融与保险 2005 年 6 期。 温彬 曹小敏:中外资银行竞合关系的现状和趋势,国际金融研究2004 年 12 期。 谢建敢: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动因分析,海南金融, 2007年 2 期。 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 2007 年 3 月 22 日。 钟永红 李政:在华外资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2004 年 9 期。 周迪菁: 跨国银行海外扩张主流理论研究,经营与管理, 2005 年 5期。 (责任编辑:张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