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徐州市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徐州市科技局 ( 2004年 9月 1 日) 徐州位于江苏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辖 2 市 4 县 5区,面积 11258 平方公里,总人口 904 万,是全国较大的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 4 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作为全国 24 个“科教兴市试点城市”之一,“九五”期间,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丰县、铜山县于 2002 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
2、兴市主体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科技工作不断发 展,总体 水平在苏北五市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为徐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 徐州科技工作现状和主要成绩 “十五”以来,我市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864 项,完成科技成果 618 项, 2003 年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 38.19,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 45.10。 ( 一 ) 农村科技工作向纵深发展 。 “十五”以来,全市共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 259 项,总投资 30 亿元,完成了“大豆分离蛋白”等 209 个国家及省级星火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农 业科技攻关及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199 项,推广农业新品2 种 10
3、5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223项,重点培育了食品、银杏、果蔬三个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和沛县畜禽养殖与加工省级支柱产业。建立了邳州和铜山二个省级星火计划密集区和沛县、铜山、睢宁、贾汪区、邳州等 7个省级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铜山食品、邳州银杏、丰县果蔬、沛县畜禽养殖、睢宁白山羊、新沂油料加工业的“一县一业”格局和意杨加工业的“几县一业”格局。 2003 年我市 6 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158亿元,利税 18亿元 ;意杨加工产业实现工业产值 280亿元,利税 16.5亿元。铜山县、邳州市、沛县在 2004 年 5月召开的省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现
4、场会上被省科技厅表彰为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先进县。 2004年,我市新上星火计划项目 83 项,总投资 1.14亿元,达产时可新增销售收入 38.3 亿元。 (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快速提升。 “十五”以来,全市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 93 项,总投资达 12.1 亿元。 2003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 22.55 亿元,今年 1 6 月份达 18.43 亿元,同比增幅 68.16,增幅列全省第 2,完成全年指标的 73.2,居全省第 1 位。目前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 58 家,高新技术产品 252 个,2004 年,我市新上火炬计划项目 31 项,总投资 4.7 亿
5、元,达产时可新增销售收入 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其中徐工股份、恩华药业、天宝集团等 3 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园区发展初具规模。目前,进园区企业已达 104 家, 2003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102 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医药、3 新材料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徐州科技城一期工程起步区总投资 1.5亿元; 1.4 万平方米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 心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即将投入使用,我市并成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已有 20家企业拟进驻创业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高校科技园已经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建设,现正在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民
6、营科技园,目前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 708 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 29 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 50, 2003 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11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6。徐州天地钢结构集团、徐州拉姆齐技术发展公司等一批企业,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 (三)社会发展科技 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五”以来,我市科技部门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逐年提高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扶持力度。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98 项,其中,环保领域的“徐州市区空气中有机污染现状调查、评价及对策研究”、交通领域的“同步爆扩发处理高速公路液化土地基关键技术”、卫生领域的“关于
7、缺血性脑损伤机制与防治研究”、体育领域的“不同体育项目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影响的研究”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出现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市环保、交通、人民健康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4 年,省科技厅又在徐州设立了江北唯一社发领域的招标项目“高氟水地区农村改水技术示范研究”,将为当地人民脱离高氟水困扰提供科技示范。 ( 四 ) 科技 创新体系 和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 大力加强企业4 创新主体地位,“十五”以来,组织实施省级创新体系建设项目 4项,建设了徐工集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3 家省级工程中心。积极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徐州燃烧控制研究院等
8、 8 个科研院所进行了改革转制。目前, 徐州有专科以上高等院校 12 所,省、市属科研院所 30 家、生产力促进中心 3 家, 其中徐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今年 7 月份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 生产力促进中心 ;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 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9 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5 个,各类科技中介咨询机构近百家(其中被省科技厅评审为省 A 级以上咨询机构 11 家);各类科技开发机构 335 个、各类技术贸易机构 573 个 ;建立了徐工集团、维维集团 2 个博士后企业科研工作站,江苏天宝、恩华制药、万邦制药 3 个博士后企业创新工作站, 9 个
9、高校 博士后流动站。 (五) 科技人员队伍逐年壮大 。 2003 年,全市拥有专业科技人员 21 万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6 人,全市每万人中拥有专业科技人员 231 人。 (六)产学研联合不断加强。 先后举办了中国徐州经贸科技洽谈会、“ 333工程”、富民强省徐州科技行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东南大学科技成果洽谈会、徐州第六届经贸洽谈会等大型科技洽谈会,累计签订各类科技合作项目 1127 项。全市 782 家企业与国内332 所院校、科研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有 10 项重大产学研项目正在实施。 贾汪发电厂和东南大学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00MW 级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示范工程”、江苏
10、汉高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徐州市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工程”和徐工集团承担的国家 “ 863”计划项目5 “机器人化工程机械”通过了国家科技部主持的鉴定验收,这些重大科研项目都是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共同合作的结果。 “十五”以来,我市共获部省以上科技进步奖 75 项,市科技进步奖 296 项,一大批科技成果已转化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 (七)知识产权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每年结合“ 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都要举办各种讲座,街头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产权意识,广大群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空前
11、提高 ,2001 年至 2003年,我市专利 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 695、 354、 681、 468、 1336、518 件,今年 1 6 月份分别为 671、 255 件,呈逐年跃升趋势, 2003年,我市科技局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知识产权先进单位。矿大刘炯天和邳州王明江分别荣获省首届“十大杰出发明人”和“十大优秀发明人”称号。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我市于今年 4月成立了市知识产权局,沛县、铜山也批准成立知识产权局,并制定下发了徐州市专利申请资助金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文件,设立了专利专项资助资金,对优秀发明专利给予奖励。 (八)科学普及活动蓬勃开展。 市 及各县(市)区建立了
12、以科技局为牵头单位,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的科普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强化了科普活动的领导力量 ;坚持以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采取下农村、进社区、入校园等方式,城乡联动,全民参与,每年都开展“科技学术周”、送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周活动,普及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等 7 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科普教育基地,丰县6 被列为全国首批 103 个科普示范县之一。 (九)科技创新工作领导进一步增强。 市及各县(市)区分别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政领导为副 组长、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并在全省率先提出“科技创新计划”,召开了全
13、市科技创新大会,制定印发了徐州市科技创新计划( 2003-2007)、关于建立科技创新责任制的意见等,自1998 年起,每年都进行科技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并由政府给予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促进了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创新工作地位作用,科教兴市、科教强市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十)科技机关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各级机关建立了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制度,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提高业务素质。 制定出台了徐州市科技局政务公开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挂牌办公,加强监督检查,增强了透明度。今年还开展了作风整顿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
14、边整边改,振奋了机关精神,增强了服务意识 ;召开了全市科技系统纪检工作会议,增强反腐倡廉力度,大力倡导科技系统“团结、勤政、务实、创新”精神,努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科技机关。 二、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矛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技工作还有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 ”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强。 科技基础设施落7 后, 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成果需求和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不多;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管理
15、机制、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创业投资环境 有 待优化。 三、今后我市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主要措施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工作,通过提高我市科技竞争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 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实现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主要目标任务:到 2007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程度有明显提高;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徐州区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徐州特色、开放式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
16、能力、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科技在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市科技创新五年 计划,重点实施六项科技系统工程。 (一)实施工业科技推进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全力以赴加快工业化进程,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东陇海沿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依托徐工、天宝、恩华、汉邦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机电一体化、新8 医药、新材料等 2 3 个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现较大突破,迅速形成规模优势。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
17、适用技术改造机械、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更新技术装备,改革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层次,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的 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和攻关力度,重点组织实施 150 项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全力抓好徐州市“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工程”等 30 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 10 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认真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着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扶持倾斜力度,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 20 家重点民营科技企业,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大发展。力争到 2007 年,全市认
18、定高新技术产品 300 个、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 1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年产值 200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超过 100 亿元,利税突破 5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在 30%以上,工业技术贡献率达到 50%。 (二)实施农业科技先导工程,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按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围绕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认真组织实施 300 项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项目,加快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徐州区域建设步伐。我市各县(市)、区都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突出抓好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培育 和建设,重点发展
19、壮大铜山食品、9 丰县果蔬、邳州银杏等三个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以及沛县畜禽、新沂水产、睢宁白山羊养殖和深加工等省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新沂良晨工贸有限公司等 10个年销售收入在 5000 万元以上的星火龙头企业。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组织实施 40 项农业科技攻关、成果示范推广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广农业新品种 100 个,逐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切实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实施并推广智能化设施、植物基因工程育苗等现代农业技术,把农业科技园建成 农业高科技成果的中试基地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到 2007 年,全市
20、农业支柱产业年产值力争达到300 亿元、实现利税达 30 亿元,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60%。 (三)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着力在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教育均衡发展及科学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等 5个方面开展研究和攻关,努力推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卫生资源优势,加大应对烈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切实保 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大力发展安全高效农业品种开发与应用和农产品贮藏、保鲜与深加工等新技术,不断建立和完
21、善我市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教育均衡发展和科学学习的研究,组织力量从学习科学、教育科学、人才学等多学科开展研究和实验,努力提高全10 民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根据我市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技术、支柱产业清洁生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重建技术等应用示范工作,促进我市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针对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 和地质结构,组织预报预警、信息网络、灾后重建等技术攻关,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的综合科技能力。 (四)实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全力构建科技持续创新平台。 继续加强各类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建设,牢固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点扶持
22、在国内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强大的创新源。加快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人才创业园、医疗电子工业园、医药工业园、软件产业园和新材料工业园等 6 大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步伐,使之发展成为各类高新技 术企业的孵化器和聚集区。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用,不断强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和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信誉度高的服务骨干企业,为各类科技人才和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和创业服务。 (五)实施全面科技合作工程,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 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通过学者互访、组团考察、建立友好合作城市、技术交流引进等方式,及时了解国外的最新科研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