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3 年 11 月 9 日到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是 ( A ) A 全面深化改革 B 全面深化开放 C 全面改革开放 D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2.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 ,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的工作总基调是 ( A ) A 稳中求进 B 提质增效 C 又快又好 D 多快好省 3.
2、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 ,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着力 ( A ) A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B 调增长、稳结构、促改革 C 稳增长、促结构、调改革 D 促增长、调结构、稳改革 4.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3、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方向,以 ( C )出发点和落脚点 A 为人民服务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 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D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5.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D ) A 实现中国梦 B 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实现和完成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 D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4、治理能力现代化 6.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 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 B ) A 基础性作用 B 决定性作用 C 关键性作用 D 核心性作用 7.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 B ) A 坚持创新 B 坚持发展 C 坚持改革 D 坚持开放 8.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5、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 ( B ) A 政治体制改革 B 经济体制改革 C 文化体制改革 D 社会体制改革 9.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 ( B ) A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B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C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D 处理 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
6、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0.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 ( D ) A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B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C 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D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1.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 ( B ) A 税收 B 财政 C 科技 D 经济 12.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7、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是 ( B ) A 科学的税收体制 B 科学的财税体制 C 科学的经济体制 D 科学的管理体制 13.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 ( B) A 城乡不同步 B 城乡二元结构 C 城乡分割结构 D 城乡经济不协调 二、多项 选择题 1.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5 年来改
8、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 (ABCD) A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B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C 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D 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2.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 (ABC) A 系统性 B 整体性 C 协同性 D 全面性 3.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9、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 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 ( BCD) A 中国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B 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C 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D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指出,除了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
10、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 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外,还要紧紧围绕 (ABCD) A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B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C 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D 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5.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 (ABCD) A 党的 领导 ,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11、,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总结 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C 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 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 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6.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12、经济制度,是 (AB)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7.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 (ABCD) A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C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13、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D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8. 2013 年 11 月 12 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 (ABCD) A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B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C 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D 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9.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14、,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 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工业城乡关系是 (ABCD) A 以工促农 B 以城带乡 C 工农互惠 D 城乡一体 10.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 (ABCD) A 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 B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C 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D 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11. 2013 年 11 月
15、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 (ABCD) A 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 B 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C 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D 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12.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 (ABC
16、D) A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C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D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3.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 (ABCD) A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B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C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D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
17、体制改革 14.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 (ABCD) A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B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C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D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5.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 (ABCD) A 总体设计 B 统筹协调 C 整体推进 D 督促落实 1、 2012 年 11 月
18、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胡锦涛 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分为 十二 大部分。 2、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3、 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7.3 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 2 位。 4、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时提到:发展中 不平衡 、 不协调 、 不可持续 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
19、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5、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 科学发展观 。 6、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 以人为本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 全面协调可持续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 统筹兼顾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0、。 7、要全面落实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实践发展 永无止境, 认识真理 永无止境, 理论创新 永无止境。 9、回首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10、在改革开放三 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伟大旗帜,既不走 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 改旗易帜的邪路 。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 ,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 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 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 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1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22、度是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 16、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实践 特色、 理论 特色、 民族 特色、 时代 特色。 17、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 二二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8、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3、 伟大实践,既不 妄自菲薄 ,也不 妄自尊大 ,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19、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不动摇 、 不懈怠 、 不折腾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 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 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 道路 自信、 理论 自信、 制度 自信。 20、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要求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 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比二一年翻一番。 21、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要加大对 农村 和 中西部地区 扶持力度,同时,鼓励 有条件 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
24、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兴国之要, 发展 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 发展是硬道理 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23、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 科学发展 。 24、以 科学发展 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5、坚持走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 、 信息化 、 城镇化 、 农业现代化 道路,推动 信息化 和 工业化 深度融合、 工业化 和 城镇化 良性互动、 城镇化 和 农业现代化 相互协调,促进四者同步发展。 26、深化改革是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 政
25、府 和 市场 的关系。 27、 科技创新 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28、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9、必须以改善 需求 结构、优化 产业 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 城镇化 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30、 城乡发展一体化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31、坚持 工业反哺农业 、 城市支持农村 和 多予少取放活 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32、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26、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 工农互惠 、 城 乡一体 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3、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 、安全高效的 开放型 经济体系。 34、必须坚持 党的领导 、 人民当家作主 、 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以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 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 法定程序 成为 国家意志 。 36、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职权
27、,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 全口径 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37、报告要求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 一线工人 、 农民 、 知识分子 代表比例,降低 党政领导干部 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 代表联络 机构,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8、坚持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充分发挥 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 要渠道作用,围绕 团结 和 民主 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39、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 自我管理 、 自我服务 、自我教育 、 自我监督 ,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8、的重要方式。 40、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 以言代法 、 以权压法 、 徇私枉法 。 41、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 上层建筑 适应 经济基础 的必然要求。 42、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 政企 分开、 政资 分开、政事 分开、 政社 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 服务型政府。 43、行政体制改革,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 省直接管理县(市) 改革,深化 乡镇 行政体制改革。 44、坚持用 制度 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 参与 权、表达权、 监督 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45、要确保决
29、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 制约 又相互 协调 ,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46、 统一战线 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 宗教 关系、 阶层 关系、 海内外同胞 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47、要高举 爱国主义 、 社会主义 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 和 多样性 的关系。坚持 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 、 肝胆相照 、 荣辱与共 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 同心同德 、目标上 同心同向 、行动上 同心同行 。 48、 文化 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4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
30、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 引领风尚 、 教育人民 、 服务社会 、 推动发展 的作用。 5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 人民 服务、为 社会主义 服务的方向,坚持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的方针,坚持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社会主义文化。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兴国 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于党的 十六届六中全会 首次明确 提出。
31、 5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 领导 权和 主导 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 主流思想 舆论。 5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 54、让人民享有 健康丰富 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55、要坚持把 社会效益 放在首位、 社会效益 和 经济效益 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56、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重点。 57、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在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
32、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58、 教育 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就业 是民生之本。 59、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 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 和 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 国民收入 分配中的比重,提高 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60、要坚持全覆盖、 保基本 、多层次、 可持续 方针,以增强 公平性 、适应 流动性 、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61、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坚持为 人民健康 服务的方向,坚持 预防 为主、以 农村为重点、 中西医 并重,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33、服务。 62、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 尊重自然 、 顺应自然 、 保护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 美丽 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63、坚持 节约资源 和 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坚持 节约 优先、 保护 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 发展、 低碳 发展。 64、 国土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节约资源 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65、建设与 我国国际地位 相称、与 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相适 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 生存 安全问题和 发展 安全问题、传统 安全威胁和 非传统 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66、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 战略构想,加紧完成 机械化 和 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 二二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67、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 尊重两制差异 、 维护中央权力 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 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 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