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中国传统庭院建筑的艺术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传统建筑像一部大百科全书,从皇城到宫殿、从园林到景观、从官邸到民居,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其中最独树一帜的是中国的传统庭院建筑。中国传统庭院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特别是独特的庭院形制,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骄傲。 下载 【关键词】庭院;建筑;艺术 一、庭院的概念与历史渊源 庭院一直都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国人生存方式的最集中地体现,正所谓古人所说的,无庭不成居。那么到底什么是庭院呢? “ 庭院 ” 二字在辞源中是这样解释的: “ 庭者,堂阶前也 ” ; “ 院者,周垣也 ” 。说文解字中解释庭为:
2、 “ 庭,宫中也 ”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庭则为厅堂和正房前的院子,由此看来,庭院指的是四周有围合的一种空间。 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四合院当属西周时期的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的平面布局大致为矩形,中轴线上依次排布的是影壁、大 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有廊联结,门、堂、室两侧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的空间。无论是布局还是庭院与房屋的组合关系都与我们现在的四合院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中国建筑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历史渊源。 二、庭院的艺术特征 1.庭院的基本围合方式 中国院落式布局的特点是,强调中轴线,沿中轴线布置许多院落,再大的规模,平行中轴线在两侧辅轴线上建一连串合
3、院,中间有通道连接。后来的院落形制虽然南北差别较大,但空间特质大体相同,都是以院落为中心,以四面围合或三面围合的围合方式为主。 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空间的基本围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院墙围合建筑或建筑群的形式。这是最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围合方式。根据礼仪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研究出现了又院墙围合而成的庭院。并且,此后的庭院在这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 二是以建筑围合而成的室外空间形成庭院,这是在传统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围合形式。其主要建造手法是,先沿着纵轴线布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沿着横轴线安置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构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
4、次要建筑, 构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庭院,称为四合院。四合院的营造特点是房子包着院子,四角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座建筑物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整体,因此而得名为 “ 四合院 ” 。在老式庭院中,庭指的是正房前的院子,而正房后的院子则叫后院,所以有前庭后院之说。但在统指庭院的时候,大都以庭院并称,民间习惯性的叫做院子。 三是以建筑围合建筑,形成庭院。这是以体形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矮小的次要建筑、走廊或围墙围合,形成圆形或方形的庭院,与四合院建筑正好相反。这种形式往往为了突出向心性,建筑与建筑之间以庭院为过度。许多宗 教建筑和宫殿建筑常常采用这种围合方式,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故宫的庭院空间,采用
5、的就是这种围合方式。 四是以建筑为主体,周围以回廊,墙坦等围合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建造手法是先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庭院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连为一体。传统的园林建筑多采用这种以建筑、回廊与墙坦可灵活多变组合的方式。 无论是中心式、围合式还是轴线式,也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福建的土楼,还是岭南西关的大屋,也大都崇尚天井在内四水归堂的院落形制,这样的形制千百年来被千百 次的复制着,成为中国民族的建筑典范。 2.礼制对庭院的规范作用 受封建礼制的影响,传统庭院的居室伦理是第一位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主客有别,正房、偏房、前房、后房是有明确
6、的划分的。谁住正房,谁住偏房都有着明确的伦理约定。就四合院来说,一般前庭是由正房、厢房和倒座围合成的院子,用于社会功能和家庭的起居功能。后院则是由正房、厢房围合成的小院,是未出阁女子和女眷的起居和活动场所。堂屋通常坐北朝南,用于起居、处理家事和待客,主卧房一般在院子的最后,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厢房是晚辈居住的地 方,而倒座和后罩房一般为下人居住。这种布局方式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门不仅是进出的孔道,更是民俗和文化的载体。门的形制、颜色、数量、大小无不折射出礼制的制度,体现着影响深远的门第观念,也体现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
7、。门当户对,就表示着婚姻双方的地位和财富的关系。门当原来是指在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呈扁形的石墩或石鼓。户对则是指位于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雕砖。由于这种木雕或砖雕位于门户之上,且为双数,有的是一对 两个,有的是两对四个,所以称为户对。由于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力的大小,所以,门当和户对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 3.庭院的景观文化和景观艺术 中国庭院的景观文化和景观艺术博大精深,著名的庭院和著名的园林都伴以著名的景观。如松园、竹园、梅园、拙政园、进思园、退思园等,庭院的品格和精神气质以及主题意境都是靠景观体现的。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
8、庭院品格追求的最经典概括。 中国庭院的景观文化和景观艺术之所以博大精深,归结起来主要有量大要素,即 所谓的山、水。古人云 造园必有山,无山难成园 。明代的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居山水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国古代的庭院大多是依山傍水的。依山势而建,随水形而筑,使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形成了无可复制的居必有山,住必伴水,空灵而幽远的庭院境界。 在中国传统庭院的景观审美意识中,山水是占据第一位的,所谓 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无山不成园,无水不成景。巧妙的利用自然的山水资源,引水入户形成水岸亭廊,层层递进,水波涟漪,滴水成瀑的山水景观和溪流越户,水绕环院的独特 水景
9、。在院落街巷之间,营造出水声潺潺,时隐时现的诗情画意。 三、庭院的深远影响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庭院,庭院是中国人最高的人居境界。对于中国人来说,庭院既是一个物质空间,也是一个精神空间。它象征着天地,是文化与情感的积淀传承处,又是建筑群中的精华所在。人们之所以把 “ 家 ” 叫做 “ 家庭 ” , 就是因为传统的家必须有庭院。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区区小民,无论富商巨贾还是硕学鸿儒,大有大的院子,小有小的院子,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也有着与之相应的大杂院。院落情结在悠久的历史中已经渗透 到人们的血液里,长期影响着人们的居住心态。真正的庭院,承载了许多温情的故事,从柴米油盐到国际风云变幻,无所不包。邻里闲谈,趴在院内看蚂蚁搬家的孩子,爱管闲事的大妈,当然,还有葡萄架下的闲敲棋子声,以及老枣树上婉转啼鸣的鸟儿 四、结语 以怀旧的心情,对中国传统庭院亲切、自然、宁静而又古朴的追忆,把每一座庭院都变造成了一首充满着丰富的历史的典故和历史借喻意境的诗。在院子表面的传统庭院形式和深层的历史文化蕴含之间,你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庭院所凝筑的历史文化精神和埋藏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院落图式 。 参考文献: 郭风平,中外园林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7 袁新华,中外建筑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9 周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