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论述题:1、 试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要点:(1 ) 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 )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 ) 马克思主义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答题2、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1 )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是实践的理论;(2 )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辨析题3、 作为人的解放的条件、道路和策略的马克思主
2、义,最初是作为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意识的启蒙力量,革命成功后,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令和权威话语。答案要点:(1 ) 不正确(2 )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它系统的回答了人的解放条件、道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在革命成功后,它依然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3 )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5、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6、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唯物主义基础的奠基起作用的人是()A斯密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3、 D.恩格斯不定项选择题7、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A德国古典哲学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英国古典经济。第二章 物质世界及其规律论述题1、 下列文摘出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
4、合理的解决。 ”“哲学家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请回答:(1 ) 旧哲学对世界理解的主要缺点是什么?答:旧哲学或者从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或者从主观去理解,但都不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从而达不到对现实事物的正确理解。 。(2 )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解世界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及其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理解人和世界及其关系,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质(3 ) 为什么说“哲学家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旧哲学总是以追求“世界何以可能而解释世界” ,马克思则以探索
5、“解放何以可能而改变世界” 。2、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何理解“思维和存在的统一”?(1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的活动的主要问题。(2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作为问题,揭露其矛盾;(3 ) 人类一方面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达到对世界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作为问题,揭露其矛盾,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世界。简答题1、 简述辩证思维方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区别。(1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是就是不是,不是就是是。 亦此亦彼。 它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
6、内部的矛盾。是就是是,不是就不是。非此即彼。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 忘了他们之间的联系,看到了存在,忘了产生和消失,看到了运动,忘了静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观点上互相对立,在内容上又互相贯通、互相包含。形而上学的内容作为因素包含在辩证法里,辩证法的内容,分别看来也没有不能为形而上学所采用的。形而上学只为形而上学,只是在于它割断了对立着的概念(事物)之间的联系,把它们孤立起来变成绝对化的东西;同样辩证法只为辩证法只在于它对这些对立的概念始终坚持从对立统一的联系中理解它们。二者在内容上互相贯通,因此可以发生互相转化。如果把对立的方面放到统一的联系中去理解,就可以消除
7、片面性,走向辩证法;反过,如果把对立面之间的统一联系割断,使他们变成孤立僵死的存在,全面性就变成片面性,辩证法就变成形而上学。(3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常识领域是极其合理的。但人是理想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和超越性存在,形而上学本质上是反人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高超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在形而上学仅看到对立的地方发现统一,在形而上学仅看到肯定性的东西里发现否定,所以辩证法总是不合时宜的。但它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它是超逻辑和反逻辑的,是人本质的思维方式表达。辨析题1、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 “失败是成功之母”都是经典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请用辩证法的科学原理分析其得失。(1 )朴素辩证法是笼统直观的
8、结果,还没有掌握事物本质的辩证关系,还没有深入内部,并未反映出对立面之间的全部辩证内容,也未包括对立面转化的多种情形。(2 )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 “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表达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事物内部的复杂联系具有多种发展趋势。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论述题1、 试述主客体关系的实质及其内容,为什么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答案要点:(1 )主客体关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反思,其实质实践关系,包括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2 )客体是认识形成的基础,反映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主体是认识形成条件,反映具有创造性。(3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规律
9、、展现未来、无限逼近。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1 )真理的客观性,即思维能符合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划清界限;(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即真理是对对象反映,是绝对的,真理对存在的反映又是历史的;(3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础是实践。2、什么是价值观? 请以“诚信 ”或“腐败”为题,论述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1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2 )一方面,风气的败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另一方面,广大人民锐意改革勇于探索,敬业奉献,建功立业。(3 )关键是用历史的眼光,实践地看待腐败问题(
10、诚信问题) 。第四章 唯物史观论述题1、 试述“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命题的唯物史观依据,并根据你的理解,阐述应如何实现之。(1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既是唯物史观,又是群众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每一个普通个人连续不断的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2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试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唯物史观依据,并根据你的理解,阐述应如何实现之。(1 )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11、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虚心的观点。 ”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既是唯物史观,又是群众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每一个普通个人连续不断的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3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共同富裕,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简答题1、 为什么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概括和总结。(1 ) 社会意识的特点:派生性、历史性和阶级性(2 ) 资
12、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第五六七章论述题1、 马克思经济学是如何理解价值的本质及其根源的。答案要点:(1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实体是劳动;(2 )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商品形式就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物的性质,人的关系变成物的关系,价值的本质就是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 )其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于私人劳动采取价值、价值量货币等特殊形式引起的。2、 马克思如何分析资本的本质及其表现,来断言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前途。答案要点:(1 )资本的本性就是增值,它是最高的、控制一切的社会力量;(2 )资本本身的内在
13、矛盾,为了增值它要摧毁一切,包括它自己,这就预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3 )超越资本个人所有制,实现资本社会占有,这就是共产主义的必然。3、马克思是如何通过分析货币的本质来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的人的存在方式。 (1)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从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2 )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表现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物的关系,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金钱关系;(3)货币使社会权利转化为私人的权利,成为支配别人、社会的权利,人的关系被异化为金钱的关系,由此便形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人的存在方式。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现实历史”的存在。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
14、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教条主义”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实践中把
15、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同任何真理一样,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都是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需要长期经受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发展。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论述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生产力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
16、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大
17、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论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积极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根据。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
18、意义。根据我国国情,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但政治体制暴露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阻碍经济发展,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获益。1、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统一性;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9、。2、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3、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
20、渗透。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4、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5、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重大意义。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21、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6、试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7、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
22、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8、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9、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
23、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10 、为什么说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垄断价格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其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它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基本形式。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表现在: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完
24、全脱离价值;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1 、怎样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 I 生。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5、,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12 、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13 、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
26、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
27、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14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论述题:(这是根据 2.3 班
28、老师划的加上汪雪老师平时上课的笔记整理的,大家看看吧)1. P147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2 )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也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
29、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2. P157 请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怎样的(1 )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 )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3 )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
30、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4 )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以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
31、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3. P159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 )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得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2 )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
32、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4. P182 自由竞争与垄断的关系:(1 )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19 世纪 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2 )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
33、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3 )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1、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
34、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1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的质变目标,注重量的积累。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构成的,我们首先要确定质变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脚踏实地的量的积累。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如果不这样比如实现共产主义就是我们的远大的长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质变目标,要求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3)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没有树立远大的
35、质变目标,容易导致行为的盲目性;另一种是树立了远大目标,但不注重量的积累,使目标无以完成。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1.真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转化,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对真理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革命导
36、师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前人理论继承的结果,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证明了的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原则对于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有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了真理的绝对性。同时,真理又具有相对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并没有穷尽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一切认识,因此我们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3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
37、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原理,结合我国 30 年改革开放实践,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1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则起着阻碍作用。其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再次,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有一条规律
3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2 )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的形式,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使其适合生产力发展,这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国改革前的经济体制是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通过改革,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奖金制度,多干多得,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反对改革,另一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39、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事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度性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
40、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消亡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在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状态的约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