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探讨【摘要】为应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探寻教改方向,提出了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新目标。本文针对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探讨,首先指明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其次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困境,最后从政策支持、课程优化、培养模式和观念引导四方面提出合理路径。 下载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工匠精神 路径 一、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下的经济监管需求 会计人员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监督者,直接参与企业财务核算和国家财税政策的执行,所以会计人员的技能和素养高低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否
2、贯彻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经济转型大趋势下,企业内部结构升级十分迫切,对会计工作者的要求也愈发严格,市场需要具有“工匠精神”且技术过硬的会计人员。 (二)企业高效发展压力下的人才输入需求 企业对人才的定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悄然变化,他们不只追求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其操作技能及职业道德素养,这就要求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质养成,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业创造力,他们进入职场后不仅能进行基础会计操作,也能独立处理财务问题。 (三)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下的价值提升需求 伴随着各级各类院校会计专业的扩招和教学质量的整体下滑,结构性失业愈发严重,
3、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徒增。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方案更多向企业需求对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增强其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应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提倡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促进其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设施陈旧 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呼吁加大高职教育的投入,但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高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没有落实到位。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高等教育总投入经费 10110 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总投入 1828 亿元,仅占 18%。在学校教学
4、投入本就捉襟见肘的现实情况下,与工科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的硬件配置很容易被忽视。2015 年,我国财会人才总数达 2000 万人,高职占比为 35%,但与此同时,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设备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教学资源却没有跟上,这样很容易造成整体教学质量降低。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工匠精神”培育脱离实际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大体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类,以专业课为主,通常专业课中穿插实践操作训练或者单独开设实践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而综合素养类课程占比最低。德育课程教师也基本从管理岗抽调,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类课程并不专业,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知也有限,讲课只是机械灌输,导致“工匠精神”培
5、育计划脱离学生实际和专业需要,达不到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三)培养模式盲目改革导致“工匠精神”实践不顺 工学结合模式为多数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导模式,然而一些学校为了改革而改革,过分追求工学结合新模式,盲目签订合作单位,导致许多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被派遣到客服、销售等岗位,所从事工作与自身专业毫无关联。工学结合变成了学校对企业的劳力输送。 (四)浮躁价值观念导致“工匠精神”传播受阻 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赖于学校和企业、社会的密切互动,以给予学生正确价值引导。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会计从业者尤其需要从容淡定、脚踏实地、精细求一的态度。然而当今社会物质至
6、上的普遍价值观念使得人们热衷于时间段、见效快的投资方式。许多学生将薪酬待遇成为唯一择业标准,幻想走出校门后,不用付出多少努力即可获得成功。而会计专?I 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多数为中小企业基础会计岗位,工作条件不够好,经济收入不高,导致学生负面情绪过大,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提升专业技能,阻碍了“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探求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工匠精神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从上而下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一)政策支持是高职会计工匠精神实现的必要保障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高职院校专属任务,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可辅以适当的财
7、税等经济政策倾斜,支持其他社会力量协同职业办学,承认其与公办院校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及相关财税、土地等政策,增加政府补贴和基金奖励,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源投入职业教育,解决高职教育资源紧张问题。同时不断优化市场管理制度,建立配套的高技术人员薪酬分配体系,为高职毕业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二)课程优化是高职会计工匠精神实现的核心环节 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整合专业课程,强化实训、实验课程,重视公共基础课中“工匠精神”的熏陶。首先,完善岗位课程设计,将教学情境与工作过程对接;科学设计实践教学模块,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其次,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在激烈竞争的环境
8、下,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专业知识,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已无法满足企业会计业务需求,只有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创造力,才有望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业内行家。最后,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会计专业“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明确“工匠精神”的特质,将工匠精神与具体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树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 (三)工学结合是高职会计工匠精神实现的重要手段 在政府的鼓励推动下,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尝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但会计专业受岗位需求限制,学生无法到某一企业集中实习实训,学校可以与多家事
9、务所及企业定点合作,也可以在校设立工学结合实训基地,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得以顺利开展。 1.引入现代学徒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职院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学徒制模式,由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半时间在校学习,另一半时间在企业实践,带领其走进并融入企业经营文化,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专注性、创造性、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可以请企业导师来校内讲课,校内校外导师共同传授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2.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提升学生工匠技能。学生的职业技能除了靠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授,还可以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得以提高。首先,加大职业竞赛类的宣
10、传力度,让学生接受、习惯、认同职业竞赛。其次,在学校内部定期开展技能竞赛月活动,组织手工账、珠算、点钞比赛等,号召学生广泛参与,择优者可参加校外各类职业竞赛。再次,发挥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的榜样效应,号召学生切磋交流、共同提升;最后,完善奖励制度,对于技能竞赛中获奖学生在奖学金评比、毕业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 (四)观念引导是高职会计工匠精神实现的内在动力 学校要加强观念引导,带动学生转变“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价值观,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校园文化构建的切入点,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可以开展关于工匠精神主题的辩论、演讲、专业社团竞赛,建立技能大师事迹展览馆,设计“工匠精神”文化事迹长
11、廊等,营造氛围,感染学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职业情怀。 在我国经济社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职会计专业只有明?_以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结合相应的课程改革,辅之以文化引导,才能适应会计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刘文韬.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4-17. 新浪高考频道.高职教育仅 18%财政投入,高职掌门呼吁央财青睐DB/010973.html 何美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教通讯,2017(8):29-30. 黄创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及借鉴J.职业,2014(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