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延安生态现代农业模式的成果及瓶颈摘 要:延安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农业欠发达地区,在近 10 年的退耕还林和各种环境改造中,有了巨大的转变,从传统农业转型为生态现代农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众多的瓶颈。本文从多方分析,有助于认清延安农业发展的现状,更好的定位未来发展方向,使延安特色生态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下载 关键词:农业模式;生态;现代农业 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属于丘陵沟壑区,市辖 1 区 12 县 112 个乡镇,总面积 3703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60.83 万亩,且旱涝相间、植被稀少,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2、地区之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过度依赖掠夺农业资源,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极大地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陕西省经济欠发达市区之一。 因此“十五”期间,延安市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目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从 1999 年开展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工程,截止 2014 年底,延安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 1071.59 万亩,占到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3%,森林覆盖率达到 45.4%,植被覆盖度由 2000 年的 46%提高到 2014年的 67.7%,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 68%。同时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天然林保护、经济林果、舍饲养畜、农田水利、生态移民搬迁 5 项工程结合,使延安生态农业步入
3、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延安生态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果 2011 年 6 月延安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建设黄土高原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典型样板为定位,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取得了巨大成果。 首先,科学规划农业园区的建设。延安以打造“33155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特产品加工营销基地”两个基地,“洛川为中心现代苹果产业核心区”和“环延安城菜篮子产品生产核心区”为重点建设项目,实现两核多园、科学规划建设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其次,针对延安缺乏水资源、工业化低的现实,农业发展以生态化、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目标,以旱作节水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促农业、以农业保生态,形成了“良
4、种+高垄+地膜+绿肥”的粮食产业模式、“大改+拉枝+肥水+套袋”的苹果产业模式、“畜+沼+菜”的水肥一体化蔬菜产业模式等一系列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截至 2015 年,延安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302.78 万亩,粮食产量 72.2 万吨蔬菜种植面积 38.8 万亩,产量 113 万吨,果园 433 万亩,水果产量 270.2 万吨,仅苹果产量 261.44万吨,猪存出栏分别为 68.58 万头、78.35 万头,牛存出栏分别为 14.58 万头、4.95 万头,羊存出栏分别为 63.7 万只、36.92 万只。 再次,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引进
5、中菲集团、本香集团、秦宝集团等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打造延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经营格局的地理品牌;在大力发展本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之上引进 400 多个优良瓜果品种,打造无公害绿色生态品牌、健康养生品牌;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大中城市建立 112个直销窗口,拓宽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其竞争力和知名度;先后累计认证“三品”农产品 507 个,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 9 个,省级著名品牌 22 个;还根据地方特色发展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庄,如洛川县厢寺川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宜川县丹洲镇南街村休闲生态农庄,为当地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在农业技术支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
6、014 年,实施农业科技项目 14 个,开展试验示范研究 52 项,建立省级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展示田 270 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56.3%,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 42%。建立常规病虫害标准监测点 171 个、新建果园防雹网 1.3万亩,建立农作物和果树病虫害防治示范点 11.1 万亩,苹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 102 个,面积 20.1 万亩,辐射推广绿色防控面积 85 万亩次。各级农业部门全年共培训农技员 3540 人、农村实用人才 1.1 万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33.8 万人次。 此外,延安政府在农业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上也有巨大的进展,仅 2014年,共争取中、
7、省各类建设项目 394 个,投资 3.6 亿元。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实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4903.46 万元,市级配套补贴 215.2 万元,县级配套补贴 979.52 万元,共计补贴各类农机具 19476 台(件),受益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9522 户(个)。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可见延安市在经过 10 多年的环境治理的基础之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现代农业模式的规划体系。 二、延安生态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延安虽然经过退耕还林、治沟造地改善了农业和自然环境,使得农业模
8、式进入了现代农业的时代,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目前仍然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依然存在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高,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等问题,从效益、效率上和长远的发展来看,面临巨大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退耕还林改善生态,促进民生的环境工程,但也使得有限的耕地大大减少。1998 年延安耕地面积为 308.45 千公顷,在 1999 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之后截止到 2014 年底,耕地面积为 240.55 千公顷,减少了约 22%。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也呈下降趋势,延安 1998 年粮食播种面323.82 千公顷,2014 年为 200.4 千公顷,减
9、少了 38.11%,下降幅度高于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耕地面积不足是延安农业发展的一道硬伤。 第二,生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农产品的质量效益不高。从种植业结构来看,粮食作物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小;产品结构上,优质、高档、特色产品比重小,没有使延安特色农产品发挥足够的作用,制约农业经济收益的提高。同时,农业科技在推广过程中对于一些根本性问题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不足、水资源贫乏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根据陕西省统计显示,延安市历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在全省各市区中排名靠前,可见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依然很大。 第三,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体系已见雏形,但组织化、产业化
10、程度低。延安市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未形成,龙头企业更少,全市涉农企业 1059 家,市级以上企业仅占 8.7%,500 万元以上的加工龙头企业 20 家,仅占 1.8%。农产品技工程度不高,附加值流失严重,“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先进模式在推广实施中流于形式,组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四,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初步成型,但服务功能不强。存在着与农业产业不匹配,与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现象和问题;且各类服务机构中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农业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全市目前人口不足 20 户的庄村达 1720 个,70%以上人口常年外出的村达 295 个,常住
11、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和二胎,主要劳动力平均年龄在 50 岁以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流失,且老龄化趋势明显。 第五,虽然农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财政支农机制初步建立,使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现代农业的需要看仍显不足。并且财政支农资金在运用过程中大多分散在多个管理部门,多个项目,这种过于分散的状况,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且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并存在监管漏洞,最终造成主导产业投入严重不足,遍地开花的同时又有很多资助并没有落到实处。 三、突出延安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可见,延安市根据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特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方向是正确的,也符我国农
12、业发展理念,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推广中遇到了一些体制上的、技术上的、执行力上的、实际与预期不符的问题,成为了制约延安生态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经行调整: 第一,退耕还林是一项能从根本上改善延安生态环境的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应当继续坚持,但是同时造成的耕地减少问题,我们需要通像治沟造地这样的一些科技和方法去改善,尽可能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则是应该通过农业技术,提高耕地的质量,或者根据耕地的特殊性选择、培养适合的种植物,增强农产品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将农业园区、将科技农业做到精细化,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扩张。 第二,延安自身的农业资源决定了延安不能以粮食
13、作物创造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产出了很多特色作物,例如苹果、小米、红枣、各种薯类等,我们应以这些延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创利资源,提高其在延安农业所占比例,再结合农业技术,精细发展,突出其在营养上、绿色无公害上的优势,占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农产品的经营上,改变以初步加工、提供原料为主的现状,深度挖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应当培养或者引进相应企业进行精细加工和产品的创新生产,拓展延安特色农产品的市场。 第三,加大力度推广农业科技,不仅是建立服务站,更重要的是培养延安本土的农业科技人才,掌握农业技术的从业人员,使农业技术真正服务于每一个农户,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以采用技术人员下乡的方式,示范园区开
14、放学习的形式,农业从业人员集中学习的形式等,多管齐下把农业技术的推广落到实处。用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来留住、吸引农业从业人员,解决农业人口流失的问题。 最后,作为民生之本的农业,他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带动和扶持,不管是财政上的、政策上的、服务上的,但政府要更加的深入实际,根据延安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把握住发展特色生态现代农业这个大方向,另一方面建立具有技术、耐心、恒心、管理、沟通能力的团队,以实践为基础,适时适当的对规划经行调整,做好执行工作和信息的反馈工作,使得延安的农业能够在科技、经济效益的方向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张燕,李瑛.论延安市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榆林学院学报,2009(4). 延安市统计局.延安统计年鉴J.延安市统计局,2009 年-2014 年. 贺春雄.延安在治沟造地基础上如何发展现代农业J.延安大学学报,2013(3). 延安市统计局.2015 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04-13. 梁宏贤.2013 年延安市政府工作报告N.延安日报,2013-02-26. 作者简介:王晓媛,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