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涵,相互关系,实践要求,及其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2、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 6 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 10 月 8 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 “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
3、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相对关系”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一个辩证统一体,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更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就现阶段来看,总体可称之为“一大目标、三大举措”,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他 3 个“全面”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三者共同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现在进行时”,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将
4、来完成时”。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在引领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础,如果 2020 年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目标,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延迟;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只有靠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改革侧重于“破”,法治侧重于“立”,“破”和“立”并重并举、有机衔接,才能推进国家和社会步入良性法制轨道,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尤其在于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好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有保证、就有希
5、望。实践要求“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是推动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具体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战略抓手,坚持用“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切实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领域、全过程。关键要将“一大目标、三大举措”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一是发展必须靠改革的办法、靠法治的手段、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二是改革必须于法有据,以党纪国法为底线,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是法治必须坚持改
6、革取向,善于用改革的方法处理和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四是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既要体现深化改革的要求,又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将党的领导全面体现到发展、改革、法治的各个环节。重要意义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面临一系列新形势。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的发展过程来看,正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
7、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我们党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的新高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局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方式。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的、系统的观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8、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2.试从国际视角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贫穷和落后的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了中国社会近代史的主题和任务。从此以后,中国一切社会政治力量和政党派别,其社会作用的进步与否,都要在实践民族复兴的问题上接受检验。鸦片战争的教训首先启示先进中国人的就是:向西方学习,走西方强国之路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遏制下,这条路走得极其艰难,先有“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继之有“君主立宪”、 “中西会通” 的戊戌变法;最后在“推翻帝制”、 “民主共和” 的辛亥革
9、命中做了总结,其间,还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然而,这些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努力都失败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致力于民族复兴事业的一次重要历史性总结。一方面,它终结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未来的新发展开启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又以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最后的流产,说明了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已经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辛亥革命的最后结局,使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问题上陷入了困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人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暴露出的剥削与掠夺的本质。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
10、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 世纪之交,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国际形势、中国社会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新的态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地
11、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借鉴苏联经验的过程中,毛泽东发现了一些问题,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欧洲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在英、法、德等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是首先出现在俄国。当列宁在俄国这个生产力发展水平远不及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情况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3.如何认识当前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从中国语境来理解, “新常态”中的“新” ,意味着不同以往,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别于过去的阶段性新特征;“新常态”中的“
12、常” ,则意味着相对稳定,表明中国经济会适应新的变化、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平稳发展。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 ,从本质上来看,其核心要义是指中国经济经过 30 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开始减速换挡,毅然告别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全力迈进、全面转型;它与西方语境中“新常态”所言的“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显然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它不是要重新回到危机前的所谓繁荣状态,而是要在全面的结构性改革中重构新的增长模式、重塑新的发展源泉,它的主题是“全面改革” 、是“结构调整” ,而不是“危机救助” 。“新常态”的四大趋势“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经
13、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为,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变化。其中,有四个方面的趋势,尤其值得关注。1,经济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 “新常态”的显著标志就是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经济结构再平衡的最佳时间窗口。 2,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新常态”下,经济减速其实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反映的则是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即由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相互作用方式。3,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与增长方式转变相伴而行的是发展动力的转变:
14、数量型增长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本投入去驱动,而质量型增长则需要创新去驱动。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也在倒逼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力。4,宏观政策:由刺激增长转向区间调控。在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常态、经济发展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的转型也就势在必行了。 所以,尽管从去年以来到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一直较大,但中央并没有采取强刺激的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中央又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宏观政策的“稳”与微观政策的“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区间调控的基本思路。调控的上限是“通货膨胀” ,下限是“就业” ,只要通胀在可承受的范围
15、之内,失业率不超出充分就业的界限;或者说,只要经济运行大体处在合理区间,就不会轻易动用强刺激政策,更不会为了零点几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而干扰总体工作布局。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将更多地聚焦于促改革、调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适时的“微调”与“预调”将会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常态。4.如何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一、当前形势下的腐败现象: 1、一些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的权力比较集中。2、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党风廉政建设。3、党支部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使有些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让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滋长了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
16、生扭曲。4、大家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 ”,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5、党支部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 对管辖范围内反腐败任务的落实情况没有认真监督检查。6、执纪执法偏宽偏软,以致一些经过主观努力能够抑制的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抑制。二、在贯彻落实反腐倡廉过程中,我认为在党员干部中存在几个误区,有待于进一步克服和纠正: 一是认为八项规定是管中央的、管高级别干部的,与基层、与自己关系不大。 二是认为八项规定针对的都是一些小事,解决不了多大问题。 三是认为贯彻八项规定来势迅猛,就是一阵风。 四是认为
17、贯彻八项规定会影响一些行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主要任务就是加强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措施。 1、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切实抓好宣传教育这个基础,要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员干部宣传教育的重点。2、教育领导干部保持和 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认真执行廉洁从政行为准则。3、要加强防范教育,施教于先,未雨绸缪,使党员干部自重自警,身体力行,经受住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蚀与反 腐蚀的严峻考验4、开展警示教育,以案明纪、引以为戒,促使领导干部增强道德约束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党风廉政建
18、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正确分析、认识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舞斗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政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如何认识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复杂、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并不太平。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加,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此情况下,中国主张加强国
19、际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我们愿与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6 题:.阐述“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及其建设重点 。“一带一路” 是指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 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 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
20、任共同体。“一带一路” 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启动目的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形成和平与发展新常态。1 传递:“一带一路”的青岛角色“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是中国实施新一轮开放的重要战略。青岛地处一带一路延伸交汇处,具有扩大开放的独特优势。 ”在青岛-捷克和青岛-波兰、中法企业 3 场双向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青岛代表团都将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的声音传递出去。2 行动:叩开欧洲东大门中东欧地区连接亚欧两大洲,地理位置重要性自不待言。分析人士认为, “丝绸之路”
21、战略是国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合作的新空间、新领域,是培育中国对外开放新优势。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传承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而且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合作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参与国家更多,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3“走出去”:迈向更广阔的版图“一带一路”不只是两点相连,而且是立体交叉、多元会通。重建“丝绸之路” ,必然使亚欧两大板块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开放的步伐永不停歇,这就是青岛。青岛在“丝绸之路”新起点扬帆起航,期待这条繁忙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让这座城市在与更多国家的不断
22、互联互通中,创造和释放新的“红利” 。启动意义1、 “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2、 “一带一路” 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3、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 西挺进”,将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 五通”。4、 “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5、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6、 “一带
23、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 ”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重点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源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中国愿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第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 “一带一路” 兼顾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宽,包容性强,辐射作用大。第三,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
24、。中国将出资 400 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7 题:.如何认识 2015 年中国外交战略布局?2015 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一个重点、两条主线2015 年,我们将保持进取势头,拓展全方位外交,在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2015 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 “一个重点、两条主线” 。一个重点就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政策沟通,不断扩大彼此利益契合点。我们会探讨互利合作的有效途径,重点推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的建设。我们还愿意
25、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加快自贸谈判进程。我们相信, “一带一路”必将更加深入人心,取得更多的早期收获,助力亚欧大陆实现整体振兴。两条主线就是要做好和平与发展这两篇大文章。我们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办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活动,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使中国成为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我们还将以纪念联合国成立 70 周年为契机,积极参与联合国发展峰会和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推动制定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 2015 后发展议程和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安排,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2015 中国外交从布局走向落实 一带一路令人期待。中国从原来的大国布局转变到周边布局,2013 年是倡议年,绝大多数倡议都在这一
26、年提出;2014 年是布局年, “一带一路”开始互联互通;2015 年将是落实年,会有更多具体措施出台。2014 年算是中国打基础的一年,2015 年中国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互信,寻找双方合作的契合点,根据各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项目和方案,实行“订制外交” 。会更好 有希望 请自由发挥!8,阐释中国制造 2025出台的背景及其核心要点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
27、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制造 2025 ,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
28、,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
29、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基本方针 创新驱动。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质量为先。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30、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自主发展,开放合作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解析 1、主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两化融合”工作,通过信息化的融合与渗透,对传统制造
31、业产生了重大影响。2、实质:从资源驱动变为信息驱动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工厂车间内越来越多功能强大的智能设备以无线方式实现了与互联网或设备之间的互联。 2 战略目标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 2035 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
32、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33、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发展。9.如何评析当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近来,随着中美元首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特别会晤, “新型大国关系”一词频频见诸相关媒体报道。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
34、中美能否在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关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涉及未来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首先,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有助于推动形成一股新的健康强劲的时代潮流。在 21 世纪,身处休戚与共的“地球村” ,面对相互依存的世界,大家要么一起赢,要么一起输,这已成为当今各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美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是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体现出大国相处之道正在从猜忌防范的陈旧思维向增信释疑的积极方向转变,从避免冲突战争的最低目标向追求合作共赢的更高要求调整。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但不限于中美两国,中美新型关系的建设对各大国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启
35、示作用和借鉴意义。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完全有可能在全球化和多极化时代走出一条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之路,为古老的问题寻找到一个崭新的答案。其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关键引领效果,有助于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进程。大国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国际体系的走向,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有利于引导国际秩序和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不断上升,两国在朝核、伊朗核、阿富汗等热点问题上开展对话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推动二十国集团峰会取得积极成果,推进国际体系建设和改革。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平等对话增进双方在国际事
36、务中的理解与沟通,加强在全球性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中国在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将一以贯之地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设一个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更能反映国际社会呼声、更具代表性、更富生命力的国际治理体系。再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积极理论意义,有助于为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新的经验。对于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大国关系走向,西方政治理论更是从悲观的思维和角度予以解读。21世纪全新的时代形势呼唤全新的国际关系理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将提供大国关系良性发展的崭新实践,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实现里程碑式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37、索” 。中美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唯其伟大而更加艰难。但只要中美两国抱定信心,保持耐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会开辟出一条 21 世纪大国和平、合作、共赢的光明之路。一是着重提升了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在两国关系中的权重。 “务实合作”理念有着充分的体现。双方在人民币国际化、气候变化、反腐败等领域均达成了一些原则清晰、目标明确的共同计划,实现了若干历史性突破。二是标志着两国战略互信再上新台阶。两国元首的这一论述是有底气的。在成果清单上,两国在一些关键敏感领域达成的进展让中外舆论惊讶不已,如两国承诺在外资国家安全审查问题上“去政治化” ;两国不仅承诺共同反对网络商业间谍,也支持在
38、恶意网络活动通报、国际网络空间行为准则上建立一些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在科技产品贸易上,双方达成了“开放、透明、市场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三是明确了两国推进民间友好的战略方向。习近平主席此次提出的“6 点建议”特别包含了“密切人文交流,厚植支持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 。两国社会、民间层面的良性互动才能让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走得顺利、走得长久,才能避免少数分歧和矛盾将中美关系引入歧途。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得到两国民众及社会舆论的认同和支持。此次成果清单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文化交流、文化产业投资、文物归还等领域的具体成果。四是充分体现了中美两国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10,如何评析当今中日关系的困局?如今中日
39、关系面临着各种低谷近期,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日本篡改历史并参拜晋国神社晋国神社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象征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北的一个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或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兵及殖民地募集兵,并包括 14 名甲级战犯,使得神社备具争议性,所以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日本历史教科书争议,指围绕日本国内历史教科书而衍生的争议。争论主要围绕书中近代、现代史等课题,也涉及日本文部科学省教科书检定与采纳等议题。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不止引起日本国内关注。周边的国家例如中国、韩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尤其关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如何
40、记载、评价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做的事。因此,此事对中日关系影响很大。2.钓鱼岛事件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日本政府曾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3,中日关系的症结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
41、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中日两国间政治磨擦因素和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不仅阻碍着两国增进相互理解,而且不断制造出新的相互误解乃至相互敌对的情绪。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对称性也将对中日共同文化基础产生抵消作用。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
42、之间出现了所谓“感情摩擦“,以致围绕对华政策的日本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微妙,甚至连经济界也不便将希望发展日中经济关系的“心里话“痛快地说出来。这种为政治的、情绪的因素而牺牲两国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合作利益的倾向是十分可悲的。4,日本的认识问题。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复杂的,昔日煌达的经济如今深陷低迷,日本应该坦然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事实。日本要摆脱以下观念:1.追求全球自由贸易,不参加地区歧视性经贸组织;2. 继续追求在东亚领头羊角色,维护东亚的垂直分工体系;3.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为保选票,不敢开放国内某些脆弱领域;4.回避历史,认为如果认罪有损日本形象。日
43、本要勇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国首先要以一个正常大国的姿态和度量行事,无论遇到什么阻障和困难,依然故我。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国家才能对你这种身份认同。中日关系展望由于日本既是世界经济大国,又是中国的近邻,既是美国封堵中国的第一帮凶和制衡中国的重要筹码,又是企图挑起争端妄图永久霸占我国领海的国家。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亚太地缘战略的高度分析一下中日关系。1日本是一个与地震共生的国家,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地震在日本人的四最怕中位居第一,地震就像梦魇一样缠绕着这个樱花盛开的国家。日本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日本海深处,有一条巨大的鲇鱼,倘若太阳女神不满人间的统治者的话,鲇鱼
44、就会翻身,地震就会爆发。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这个古老的传说, 地震改变着日本的历史和未来:2. 中日两争的前景展望,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与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之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中日两争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海底石油相当于中东的储油量,又有巨大贡献的战略价值钓鱼岛既处在日本的海外生命线上,也处在中国海军出入太平洋的航道上;同时还与美国的全球战略保持自身的长期霸主地位而扶日制华紧密相联。因此,在美国的霸权还没有一定程度之前,中日两争和台湾问题都解决不了。只有当美国的霸权衰落到顾不了那么多或横加干涉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得多时,中日两争和台湾问题方可一并解决。11,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
45、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