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摘 要: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已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的表现将直接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研究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出发,阐述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制度层面对抑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了理性思考,提出了解决分配差距过大的几点建议。 下载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作者简介:周佰成,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 文章编号:16
2、72-3309(2011)10-102-03 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表现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改革开放以前表现为严重的平均主义,1978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 0.16,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几乎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1988 年基尼系数达到 0.38,1995 年为 0.45,2005 年达到 0.47。由基尼系数可见,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无论是在差距水平上还是在扩大速度上都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形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国
3、后,为了加速城市化发展,我国实行了“以农哺工”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布局逐步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1985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 1.8:1,但最近十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迅速扩大。2006 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达到3.28:1。在最近 3 年,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差距一直保持在 3.2 倍左右。以2006 年为例,我国居民收入总量为 93573 亿元,其中,城镇居民收入总量为 66978 亿元,占 71.6%;农村居民总收入为 26595 亿元,占 28.4%。全国近 9 亿的农村人口,占有不到 30%的收入总量,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之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数
4、值,仅仅是货币收入的标准,而考虑到公共教育、公共医疗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府转移性再分配的收入,城乡之间的所得差距将更为明显。 2、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差别。2006 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4507 元,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9658 元,从绝对差距上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为 4849 元,东部地区的绝对收入远高于西部地区。 上述数据表明,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明显。地区差距过大得不到抑制,将会引发资源、人才、资金、机会自动流向回报率高的地区,越是发达的地区将
5、发展越迅速,而越是欠发达地区,发展越滞后,其结果则是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继续严重扩大。 3、行业间从业者收入差距。近几年来,全国各行业职工工资不断增长,然而行业间从业者工资差距也在不断加大。许多高技术行业如 IT 业、金融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不断提高,而传统农林牧渔业、服务业、采掘业等行业的劳动报酬相对下降,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统计,2006 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的证券业 86705 元与最低的林业 8220 元之间的收入之比为 10.5:1。两个不同行业平均工资差距接近 10 倍。值得关注的是,平均劳动报酬排在前几位的行业大部分为国有垄断性行业如石油类能源业、电信业、航空运
6、输业、烟草业等。 根据有关专家对垄断性行业和非垄断性行业全部单位的数据分析,行业平均劳动报酬差距中近 20%是由于行业垄断带来的,相当于整体不平等程度的 1/5。 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 1、地缘经济的差异。“地缘经济”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现象与地理因素、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地缘经济学中,地理因素作为最基本因素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资源辽阔、地大物博。不同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会对其地区的发展和经济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地缘差异性使得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可能达到一致的水平。众所周知,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沿海城市的可利用资源也多于
7、内陆地区,因此资本、人才、生产要素都易于向经济环境好的地区流动。由于自然资源对于人口比例的相对不足和分布不均,造成中国地域性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2、制度和政策的导向。首先,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户籍差别上。上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农民进城务工和经商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这种二元结构的社会经济制度造成了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其次,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导向的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该政策虽然促进了国民经济工业部门的发展,却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大大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
8、 3、垄断行业的存在。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和地区的垄断行业,运用垄断优势取得高额收益,从而拉大行业收入差别。我国的行业垄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凭借对国家资源的垄断占有,使得他们具有特殊的行业地位,从而产生超额垄断利润,并将一部分利润转化为职工的高额工资;另一方面,一些国有行业获得政府的高度保护,行业准入度极高,因此这些垄断行业长期处于无竞争状态。这种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其高收入是依靠国有生产要素转化而来。因此垄断行业的发展加剧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机会不平等,极大的违背了分配公平的应有之义。 4、再分配功能的弱化。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
9、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再分配功能主要表现在税收、社会保障以及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补贴三个方面。首先,在税收方面,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渠道透明度不高,导致了部分纳税人的偷税、漏税情况比较严重,无法起到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作用。另外,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的遗产税、赠与税等相关税种尚未出台。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保障覆盖面低,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还处在萌芽阶段,不能对弱势群体提供有力帮助。最后,政府财政投入对农村的支付水平明显不足,农村的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远低于城市水平,财政专项补贴力度较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意愿将
10、难以实现。 5、腐败和权力的寻租。随着各种经济权力的不断下放,各级政府的利益和权力范围不断扩大,官僚主义以及缺乏公民的参与和监督等因素致使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牟取私利。表现为政府部门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某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贪污受贿,直接或间接的侵吞国有资产;某些企业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寻租行为是获取“灰色收入”和非法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腐败和权力寻租问题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抑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制度性思考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问题,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规制机制。以制度性的规制机制为基础,综合利用政府
11、规制的法律、经济、行政和计划的手段,把握好政府规制的范围,克服政府规制的缺位和越位问题,避免政府规制行为中的失效,才能有效提出政府规制依据以抑制社会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一)建立以机会公平为目标的收入分配模式 不同目标的分配模式对收入分配结果所产生的效果是有差别的。我国的收入分配模式是要建立以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为基础的,实现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有序、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收入分配模式。这种收入分配模式的建立途径主要有以下 3 个方面: 1、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是个人发展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是维护机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技能人
12、才是推进新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人口就业的重要途径。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仅仅需要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高级管理人才,更加迫切需要有高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就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和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2、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在任何社会中,劳动是获取收入的最重要和最基本方式。因此,政府应在 3 个方面做好完善劳动力市场及促进就业的相关工作: 首先,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建立促使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结合,才能维护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其次,积极调整
13、经济结构,提高不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在不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扶持中小型企业,使企业成长带动劳动力充分就业。最后,积极出台有利于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多种创业形式,为自主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为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3、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生活水平,消除绝对贫困。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社会保障事业面临许多严峻的任务和挑战。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着
14、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建立科学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和关系转续的社会保险关系;再次,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关系,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利用完善的社会保障来弥补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使我国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最后,要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的,以基本养老、医疗、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调整政府规制贫富差距的收入分配政策 1、正确认识政府规制收入分配。改革开放以来,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一直是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所探索的主要问题。鉴于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尚处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如果初次分配公平不能得到维护,再分配环节很难进行有效
15、调节。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明确了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的政策导向。“十七大”对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为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发挥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规制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应提高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标准应该覆盖普通劳动者基本生活、教育、医疗、文化方面的需要;其次,企业应健全劳动者各项社会保险项目,增加企业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承担比例;最后,完善各类企业的劳资双方关系,建立员工协调和激励机制,重视普通员工的利益和权利,拓宽普通劳动者正常利益诉求渠道,在企业盈利的同时使得员工利益得到增长。 3
16、、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国家收入是构成国民收入的三个主要部分。合理调节三者比例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据有关方面测算,从 2002 年到 2006 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02 年为 62.1%,2006 年为 57.1%,下降了 5 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比重的下降会影响我国利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应逐步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使我国居民享受国家经济增长的成果,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带动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三)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政府作为规
17、制收入分配利益的主体,应在统筹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利益的同时,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规制力度,着力实现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1、完善各类单位的工资制度。首先,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增长机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定期调整工资标准。增强公务员薪酬透明度,加强对工资发放标准的监管力度,防止利用公共职能获取灰色收入的机会。其次,完善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政府应该对资源垄断型国有企业工资制定指导上下线,避免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获取过高的不合理收入,维护国有企业普通员工的基本工资利益。最后,对私营企业工资进行指导和监管。私营企业的工资制度应主要由其
18、生产绩效决定,对私营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指导和监管,避免私有企业管理者对普通工人劳动所得的占有,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2、建立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的合理税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缴标准,按照区域差异制定不同的所得税征收标准,避免由于不同地区的统一的征额而产生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缴不同程度的所得税金,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主导作用。其次,逐步推行遗产税、赠与税、奢侈品消费税等辅助税种。本着避免财富代代相传的原则,逐步地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税种,以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最后,要完善法制监管以加大税收征缴力度。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建
19、立全国统一的个人收入的申报制度和申报平台,使税收征缴制度透明化,要严肃处理偷税、漏税等非法行为,充分发挥税收对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作用。 3、加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政府是社会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应将财力更多的投入到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教育、医疗、交通、通信和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此提高贫困阶层的基本保障和生活质量,从社会公共事业中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居民的差距。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拓宽对劣势地区和贫困阶层的补贴途径,并提高补贴力度,发挥政府规制的经济手段中财政政策平衡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此外,通过综合利用财政、价格、利率等分配工具,注重抑制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各个阶层的分配差距问题,在制度层面上明确转移支付法律规定,以约束各层次行政主体的分配行为,确保政府转移支付落到实处。(责任编辑:云 馨) 参考文献: 吴光炳.转型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孙玉栋.收入分配差距与税收政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卫志民.政府干预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 2007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权衡.和谐社会中的收入分配:寻找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