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现状研究摘要:本文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以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为研究对象,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爱心家园”志愿者为例,阐述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情况和问题。期望可以通过分析,促使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提出改善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下载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志愿者 志愿者管理 爱心家园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一、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理论基础 (一)非营利组织及其特点 国内外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多种多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是专门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专家,他对非营利组
2、织的特性有六个概括,分别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那么,根据萨拉蒙教授总结的六个特征,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就应该是: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独立法人,该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具有民间性,不作为政府的一个分支机构,也不受政府官员的辖制,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受外部控制,自我治理,在组织活动和管理中具有相当程度的志愿性并以服务于某些公共目标和为公众贡献作为组织使命。 我国和国外非营利组织具有四个共同特性,即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及公益性的四大共同特性。总之,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成立就是由政府部门发起或直接由政府部门成立的,一些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非营利组织也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本文所述的
3、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以志愿者发起志愿服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团体。 (二)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及其特点 我国对志愿者是统一管理、统一注册,特别是我国志愿者是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政府的性质更为突出。综合上述诸多定义,文章将志愿者定义为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在非营利组织中以帮助他人,传播社会正能量,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的助人为乐的公益活动的人群。 人力资源管理学当中,对群体的特性进行了总结,就是:可再生性、增值性和社会性等。志愿者作为非营利组织中重要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共性也同样适用于它,但是,志愿者也具有区别于人力资源共性的特殊性,具体如下: 不稳定性。因为志
4、愿者参与志愿活动都是自愿的行为,参加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也不固定,相对来说都很灵活,所以志愿者流动性较强,随意性较大。 无偿性。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是完全凭自我意识的驱使,这一点完全和营利组织中工作人员获得物质报酬有区别。虽然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是自愿行为,但是对志愿者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同样具有必要性。 自愿性。这是由公益活动性质本身决定的,参与活动完全没有强迫性,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三)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和志愿者、志愿服务有密切关系。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 使命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都是自愿行为,志愿者本身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以在参与志
5、愿活动的时候都拥有强大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社会认同感。 服务意识。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时,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并且通过社会的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响力。志愿者提供服务是一种传播正能量的方式,当一个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他的个人价值以及志愿活动本身的意义就得到了展示,会影响到周围的群体,当更多的志愿者受到激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志愿者的服务潜能,达到最佳的志愿活动效果。 (四)志愿者参加非营利组织的动机 苏安迪(Suandi)将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成了三种:一是,利己(egoism)就是指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个人利益的行为,既可以是物质的补偿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肯定和鼓励。
6、二是,利他(altruism)就是在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中,就是为了帮助他人的行为。三是,社会责任(social obligation)就是指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是为了回报社会,也就是常说的“取之于人,用之于人”。 在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过程中,志愿者的动机并不单一,也不固定,它会随着很多因素而改变。同一个志愿者随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的长短,动机会有所改变,从最初单纯的为了人际交往到后来的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不同的志愿者参加同一个志愿服务活动动机也不相同,有的志愿者是为了运用自己学到的技能服务社会,同时证明自己;而有的志愿者是为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寻求内心的需求。
7、所以,在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到志愿者的动机,以及志愿服务过程中动机的转变。 二、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志愿者资格认定标准不明确;对志愿者保障的规定很模糊;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缺少对志愿者培训的硬性规定;关于志愿者激励的法规建设滞后。 总之,国家层面关于志愿者权益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对志愿者保障和救济法规的缺失,使得志愿者在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处于一种弱势群体的位置。当纠纷出现的时候,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缺失,地方法规的含混其词,志愿者在维护自己权益,寻求法律救济的时候,往往诉求无门。 (二)志愿者培训不专业 非营利组织经费的
8、不足,影响了非营利组织对志愿者培训的重视程度。专业培训的缺失使志愿者在志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当问题出现时,志愿者会质疑自己提供志愿服务的能力,从而打击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的积极性,造成了志愿者离开志愿队伍。 (三)志愿者管理专业人才缺失 由于我国志愿者和志愿活动从形成到步入轨道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起步晚,志愿组织在使用志愿者时,缺乏专业的理论作指导,难免会影响志愿者提供志愿活动的热情。同时,专业志愿者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志愿者队伍不能得到有效管理,间接造成志愿者满意度降低,离开志愿组织。 (四)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的缺失 非营利组织正在进入一个专业化管理的时代,要想把志
9、愿服务工作长久地开展下去并使之不断壮大,首先必须要求志愿者组织的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把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当作一项事业去做。三、改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问题的对策 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结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爱心家园”志愿者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希望通过提出的对策及途径能够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有一些帮助,切实提高对志愿者的管理,促进非营利组织志愿服务的开展。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中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当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就应该有相应的法规和制度进行保障,参考的做
10、法可以有两点: 第一,鉴于各地方省市已经有相应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法律法规,所以可以对各省市的法律法规进行参考,同时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一部全面的、具有国家层面的对志愿者管理的法规。法规的内容应该涉及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以及志愿者管理操作的流程、权利和义务、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志愿者维权、激励等。 第二,当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权利受到威胁、受到损害的时候,一套完善的对志愿者提供保障的法律法规就变得尤为重要,它的提出是对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保护,更是一种维权举措。与此同时,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实施,这也需要非营利组织进行宣
11、传和推广,让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够促进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更好地管理。第三,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的薄弱,也严重影响到志愿服务的开展。对志愿服务主体志愿者没有良好的法律保障和维护,会大大降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和持久性,降低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所以一定要有一套完善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保障法律,减少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志愿者培训力度 对志愿者的培训也是非营利组织中相对重要的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具体如下: 第一,志愿精神和理念的培训。一个社会人能够不考虑物质报酬,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理念参加志愿服务,这就是志愿精神和理念,因此,只有强大的志愿精神和志愿理论
12、的支持,才能够促进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如果说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志愿服务中的重要因素,那么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则是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精髓,是支撑志愿者顺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和促进因素。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的培训包括:对志愿者的认识、志愿服务价值的认识、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等。 第二,对志愿者提供专业培训。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岗位培训和内容培训。岗位培训就是针对志愿者在非营利组织中从事的不同岗位进行培训,这样可以有的放矢,也会让志愿者迅速定位,内容培训就是针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提供志愿服务内容的不同进行的培训,志愿服务内容多种多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通过参观、讨论、
13、讲座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 第三,利用专业的培训机构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这种方式规模可以根据志愿者的人数、培训内容及方式来决定,但是对于特定的服务内容,例如像医疗志愿者还是应该有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组织者来培训。 第四,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培训还可以有反馈和考核的机制。这样可以促进志愿者培训的有效开展,也可以对志愿者的培训结果进行监督考核。(三)对专业志愿者人才队伍培养 对专业志愿者的引进可以有效提高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就要加强对专业志愿者的培养,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机构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进行培养,来规范志愿者人才队伍建设。 四、对激励和保
14、障机制进行完善 (一)对激励机制进行完善 制造志愿文化氛围。志愿者参与非营利组织志愿活动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应该在全社会树立这样的志愿文化,志愿文化的建立可以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设志愿文化,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媒体的正面宣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爱心家园”志愿者能够快速被国内外所认知,就是在于不断的宣传和对志愿文化的培育。 志愿者在这样的志愿团队里活动,内心也会得到很大的认可,会增加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志愿活动的开展。 实施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模式。对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奖励可以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因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都是自愿
15、行为,所以对于志愿者的精神奖励尤为重要,只有给予他们精神上的肯定,才能够让他们感到存在感和认可。物质奖励是一种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措施,物质奖励不仅包括奖金的奖励,也可以是一次专业的培训。 保持激励措施的延续性。激励措施可以分为:从志愿者前期进入的岗前培训到志愿活动开展的定期沟通;从了解心理动态到监督服务质量和后期的奖励与表彰,都应该有相对应的激励措施。在非营利组织中,对志愿者进行适当适时的激励,才能够让志愿者感受到被重视、被肯定,从而促进非营利组织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保障机制 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服务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对志愿者的权利提供保障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16、。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修订和完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专业性角度对志愿者提供保障,有法可依,依法可循。 第二,为志愿者提供物质保障。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参与活动是自愿的,但是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也是必要的,志愿者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全身心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从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第三,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非营利组织在为志愿者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还应为志愿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医疗保障,以应对突发事件。 安全保障可以有购买意外医疗保险、医疗保障制度等内容。如果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就应该为志愿者购买意外医疗保
17、险。例如,救灾活动、公共卫生服务等。当志愿者参与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可能接触到医疗器械、高危人群,就应该为志愿者提供医疗保障制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爱心家园”志愿者,他们的服务对象就是高危人群,那么为了排除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顾虑,就可以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障制度和意外医疗保险。 五、结束语 本文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对比和中外志愿者管理发展的对比中,分别站在志愿精神、社会激励、法制建设和组织管理的角度,总结分析出中国志愿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内外两个大方向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探析适合我国国情的成长环境和管理机制的改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
18、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如公共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心理学、社会学等,因此展望国内志愿者发展时,要做长期努力的准备,为加快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综上所述,就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务就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回馈社会的途径,而不是只为了实现某一功利性的个人目的而进行的。大部分志愿者在帮助他人时都希望能够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因此,除了与志愿服务内容相匹配的技能培训之外,同时还要注重对志愿精神和社会志愿文化的培训和培养,它对志愿服务的开展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美 Jo 公共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M.孙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时立荣.社会工作行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王名.非营利组织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杰里?G?史蒂文森.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亚瑟?W?小舍曼等.人力资源管理M.张文贤,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立法工作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