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恩社会分工理论.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80063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马恩社会分工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马恩社会分工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马恩社会分工理论摘 要社会分工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作了科学系统地论述。本文试图在剖析马恩分工理论内含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分工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使其为我国建设提供指导。下载 关键词马恩 分工 社会分工理论 一、 马恩社会分工理论的内含 社会分工作为社会劳动体系中基于协作而进行的专业划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与旧式分工不同,真正的社会分工产生于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的原始社会后期。“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制约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工对生

2、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具有推动作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规模小,经济发展慢,科技水平低,使社会分工处于原始阶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分工广泛发展起来。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刻地印证了马恩提出的三次社会分工大发展理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社会分工已成为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

3、要纽带。在生产力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分工成为生产中的必要环节,不断分化并细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消失,从而消灭了体脑力劳动、工农业劳动和城乡的对立,分工存在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但这不意味着分工的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整合出现。 二、 社会分工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1)社会分工的积极性 斯密的分工理论中,已经看到了社会分工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生产速率和增加社会财富等方面的作用。“在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马克思同样也肯定了社会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产生的原因

4、在其看来就是分工后的集体协作能力。“工场手工业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所以,社会分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社会分工使每个劳动者处于不同的工作部门,彼此之间的工作相互独立。劳动者长时间从事单一的劳动任务,劳动熟练程度必然提升,并在其中摸索到工作技巧和经验,进一步加快劳动速度,缩短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增加劳动产品数量,为国家和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现代许多大型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就是这个理

5、论的典型例证。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根据员工固有的特长和爱好,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生产车间,每个工人都在整条生产流水线上从事着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工作,长时间的单一工作训练势必使其熟练操作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在整个零部件制作完成后,对其进行安装整合,形成市场上销售的商品。 (2)社会分工的局限性 马克思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到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社会分工的存在导致了人在发展方面的片面化和在发展程度上的浅显化。“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

6、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三、 马恩社会分工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精化分工,培养各个领域的专家,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作用。但这种旧式分工在新时期已不再适用,传统意义上的体脑力分工和城乡差别正在逐渐缩小,现代的国际大环境和工种的不断演变,更多的是使体脑力劳动结合起来。此外,伴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城镇的大量涌现,使城乡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明显。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参与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之中。同时,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和污染严重等问题,许多工厂也向农村搬迁,更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此外,社会分工在很大

7、程度上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互矛盾,现代社会对人的需要更加复杂多样,往往一专多能的“十”字型人才更受市场的欢迎。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 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3.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33. 作者简介:李宝立(1987.12-),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2010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