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常性”原则摘要:邓小平同志关于德育的经常性原则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经常性”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来理解。在时间上,“经常性”表明德育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在空间上,“经常性”表明德育是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和多层面的、复杂的社会实践。经常性的说服教育,可以因人而异,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之以信,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入脑入心,外化于行。同时,建立和健全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下载 关键词:经常性 说服教育 工作机制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2、而其中所蕴涵的德育思想像颗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邓小平同志的智慧之树上。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德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德育的原则方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其中对德育的“经常性”原则的论述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如何理解德育中的“经常性”呢?“经常性”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来理解。在时间上,“经常性”表明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空间上,“经常性”表明德育是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和多层面的、复杂的社会实践。一方面,人的道德生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德育的艰巨性,只有经常性地在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加强教育,才能使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更加顺畅。缺乏经常性的、适
3、时的道德教育,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化就很难实现。另一方面,人总是在社会中实实在在地生活着的人,复杂的社会必然会产生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些社会的负面现象和假恶丑的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随时随地偷走我们的道德理想,影响道德的内化和外化。所以,社会实践和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是道德生成的两只翅膀,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只,道德的“飞升”就不会实现。经常性的道德教育在空间上必然要走入鲜活的社会实践,因为,社会是道德实践的最终归宿,而社会生活一刻都不曾停止。 实施“经常性”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的人,是被邓小平同志称为青年和人民的人。即使对于罪犯,经常性的道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时曾多次强调“要把我们的青年教育好,要把我们的人民教育好”。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是由青少年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德育关乎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道德建设要靠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完成。在道德建设中,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成年人的道德情况是德育环境和社会风气好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在意识上就要重视成年人的社会行为,道德水平。成年人同样也急需经常性的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少部分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令人脸上无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所以对成年人的经常性的道德教育对净化道德环境,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十分重要。 毛泽东同志在 1957 年指出:“
5、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用强制的方法去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他提出以经常性的说服教育代替一切突击性、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因为这样的运动破坏了民主的方法,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应有的信任,进而不敢讲实话,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依然牢固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这种方式违背了德育的基本规律,不会获得真正的效果。只有受教育者在理解、承认、接受之
6、后达到自我教育的水平时,道德的生成才是良性的过程。因此,经常性的说服教育,可以因人而异,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之以信,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我们认为经常性原则在德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才能做到经常性呢?邓小平同志深谋远虑,以极其高超的智慧和自己百科全书式的经历为后辈指明了方向,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强学习和深刻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马列主义理论可以让我们坚定理想和信念,在暂时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庸俗化。他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
7、一个危险的起点。”同时,要用事实来支撑这些理论,用事实进行经常性的说服教育。德育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理论, 第二、“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己知彼、力戒空谈。” 毛泽东同志就曾深刻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常进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才能为经常性的说服教育工作找到支撑点,才能有效地和受教育者沟通,才能有的放矢,使自己的教育工作深入人心。受教育者各种各样的合理的要求是做好经常性说服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只有去调查研究,才能深刻体会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否则,我们的工作就易于沦为空洞的说教,无疑是“隔鞋搔痒”,毫无效果可言。德育工作者只有去体验生活,才有自己的切身体会,要
8、想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只有用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事实,才能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的热情。 第三、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榜样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做学生的榜样,父母必须要做子女的榜样,成年人要做青年人的榜样。邓小平同志曾经号召青年向先进人物学习,他说:“谁愿当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邓小平同志还题词号召全国青年人和人民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我们这个社会虽然不能把道德过于理想化,但是道德理想却是人类德性得以圣化的精神支撑,是人类得以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德育榜样的价值恰在
9、于此。 第四、 确立经常性的工作机制。要建立一套保障机制,使经常性的德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非忽冷忽热,忽松忽严。邓小平同志早在 1961 年就强调指出, “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现在党的工作、群众工作要着重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这样口号,那样口号,这样方针,那样方针,只有有了基层工作,有了经常工作,才有希望落实。” 1962 年,在党的扩大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总之,要建立经常工作。党、群众组织、军队、企业、机关,都要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要把经常的组织工作,经常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起来。”应该说,邓小平同志的这个德育思想的这种系统性、长期性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先进和榜样不能总是
10、偶然的,而是要有激励广大民众争当先进、争当榜样的长效机制,让人们对德性的行为拥有确定的良好心理预期,也就是说,“德行有用”必须要得到生活的确证。 生活中的真善美总是与假恶丑相对立而存在的。对假恶丑的打击,就是对真善美的支持、赞扬和保护。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扫除一切社会丑恶现象,更为重要的是,他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这种严厉打击活动“一天也不要丢掉,要把它变成一种经常性的工作和斗争。”严打活动不能是一阵风,过后,各种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过年过节才去检查食品卫生,难道生命只属于节气吗?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各种腐败现象之所
11、以如此猖獗,其症结就在于,没有一个经常性的说服教育和约束机制,而是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偶然的去做这些工作,加之少部分人可以从这些不道德行为中获利,人们缺乏道德行为的正确心理预期,导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了一些混乱。所以,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加强法制建设,以保证德育工作制度化。他认为,“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否定了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之后,邓小平同志积极主张恢复和健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这样才能“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使经常性的德育工作得以坚持、改进、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并不否认形式
12、的重要性,而是更注重经常性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他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的传统,有热闹的形式,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是实事求是地做深入的工作。” 深入研究和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德育经常性的原则,十分有助于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实际,避免空谈。这一原则符合人的品德形成的规律,有利于建立健全德育的长效机制,进行长期、全方位的道德建设,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注释: 毛主席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10 月第一版,下册,第 762 页。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 316 页。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 295 页、296 页。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地 314 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409 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333 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46 页。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 288 页。 (责任编辑:罗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