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村庄变迁影响因素分析摘 要: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城镇化运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农村、乡镇的面貌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在山西,大规模的撤乡并镇、村庄撤并工作使得山西村镇数量急剧减少,这是城镇化运动的必然阶段。作为城镇化运动中的主体大农村劳动力,随着自身观念的转变,开始选择离开家乡、走进城市寻找打工、创富机会。但伴随村庄结构变迁和劳动力出走,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文章以山西省村庄变迁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山西省村庄变迁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村庄变迁带来的主要问题总结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下载 关键词:山西省 村庄变迁 影响因素 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2、-4914(2016)06-167-02 一、山西省村庄变迁概况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中国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运动,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截止到 2015 年底山西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 55.03%1,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山西省的村庄也经历了很大程度的变化,下面通过表 1 对山西省村庄规模变化状况进行分析。 结合山西省的基本省情和表 1 可以分析得出在此之前山西省的乡镇行政区规划格局,还是在五、六十年代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设置的,乡镇数量多,规模小,人口少,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通过此次撤乡并镇,可以促进农村稳定,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
3、展水平2。2003 年-2013 年这十年中,山西省行政村的数量变化不大,总减少数仅有 129 个;自然村的减少数量相对较多,达到了 2901 个,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对采煤沉陷区和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的治理、扶贫搬迁力度的不断加大,其中因扶贫搬迁减少的村庄数量占到了 66.3%,因村庄撤并减少的村庄占到了 23.8%,因采煤沉陷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减少的村庄占到 9.9%。 二、山西省村庄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山西省的村镇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民自愿的选择,更离不开政府正确的政
4、策引导和大力的财政支持。 (一)经济及环境影响 山西省村庄变迁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它受到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 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共同拉动村庄变迁。山西省的工业增加值从 2005年开始就占到地区总生产值的一半以上了,城镇化率也从 2003 年的 38.8%增长到了 2015 年的 55.03%,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和推进都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村庄。作为中国的能源基地,山西经济经历了大起大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以煤为基的单一、片面的产业结构早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山西近年来抓住机遇,开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工业化为支撑,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城镇化为承载,以农业现
5、代化为基础。大力加快工业新型化步伐,利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会展物流等产业优势,依托煤、钢、电、气等资源优势,依托大企业、好企业,大项目、好项目,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提升山西工业化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也带动了村庄的变迁。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因为工业园区建设的影响,梧桐新区 20 个村近 3 万名农民经过转移被集中安置在了新区,截止到目前它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 60%,超过了山西省的平均水平。2.自然环境倒逼村庄变迁。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本身生态自然环境就比较脆弱,干旱缺水等问题比较严重,这些原因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据统计国家级贫困县中,山西省就有 35 个。又由于多年
6、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恶化明显,并且呈现出由城市蔓延到乡村的趋势。所以从 2003 年到 2013 年 10 年间,山西省的移民搬迁工作和乡村环境治理工作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大,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这也间接加速了山西省的村庄变迁步伐。 (二)个人情感因素影响 随着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从心理上越来越倾向于离开各方面条件不便利的农村,作为城镇化运动主体的农民也经历着个人情感的变迁,而这些因素也对农村变迁产生着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想要改善现有的生活条件。农业生产存在着高风险和低收入的劣势,单纯的依靠务农的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农民们日益增长的物
7、质文化需求。而且农业生产又有着季节性,当农闲时节,为了增加收入更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从官方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山西省农业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已经由 2003 年的 57%降到了 2013 年的 35%。可以发现农民的意识正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不再是单纯的靠天吃饭,而是选择不断扩宽自己的谋生出路。 2.农民希望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教育资源是引导农村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县,县城的人口积聚能力相对越强。新一代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实现身份的彻底转变,他们认为只有接受教育才是实现转变的根本途径。所以为了使得子女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到县城甚至更远的地
8、方去。以山西省石楼县为例,它是国家级贫困县,县总人口为 11.58 万人,常住人口却达到了 7.3 万人,这是因为石楼的中小学教育能力相对于周边其他县来说是比较好的,因此它不仅吸引着本县各乡镇的学生,同时还吸引了外县其他乡镇的学生前来就读,间接的就影响了吕梁市的村庄变迁。 3.乡土情结逐渐的改变。老一辈农民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即便短期出去务工,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生活,所谓的离土不离乡。但现在伴随着近些年城乡统筹的深化,户籍、医保、养老等政策的松绑,山西省的大部分农民已经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乡逐渐转变为了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不愿离开家乡的思想,以及城乡生活差异来带的不适应性对当代农民的影
9、响越来越小了。广大农民在城镇享受着与当地市民同等的待遇,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让他们愿意选择留下来生活。 (三)政策及财政因素影响 近年来,山西省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这些都推动了山西省村庄的变迁。 1.政策和资金支持是移民搬迁的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从 2003 年开始山西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支持、引导全省的移民搬迁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正面影响了山西省的村庄变迁。以山西省石楼县为例,从 2003 年到如今,它的行政村数量由原先的 134 个减少到了 81个,而移民工作能够如此顺利完成,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到
10、目前县政府已经累计投入了近 7.5 亿元的财政资金来对本县村庄进行撤并整合,大力促进全县的新农村建设。 2.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推动了村庄的变迁,随着计划生育初见成效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山西省农村学生生源在不断的下降,因此原先的简单根据人口状况和县乡村管理的学校设立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育工作开展了,对中小学布局的调整也势在必行了,从统计数据上也可以看出,从 2003 年到如今,山西省的农村小学共减少了近 20000 所,占到了农村总小学数量的近 80%,中学减少了近 800 所,占到农村总中学数量的近 60%,与此同时城镇的中小学数量增加了近 2000 所,在校人数超过了全省总中小学人数的75%
11、,而学校布局的调整会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家长的就业趋向,造成“举家进城”的一种现实状况,从而在客观上推进村庄的变迁。 三、山西省村庄变迁带来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山西近十年来村庄变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西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大批农民在城镇找到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农民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村庄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村庄空心化现象凸显 村庄变迁伴随而来的是山西省全省范围内村庄“空心化”的现象逐渐显现了出来,农村空心化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结果。据统计山西省平均每年约有 200 个村庄成为空心村,截止到 2013 年,全省居住人口达不到 150 人的自然村
12、已经达到了 3718 个,单从忻州市忻府区来看有近 30个自然村的常住人口不足 20 人。村庄“空心化”不管是从短期来看还是长期来看对山西省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是有危害的,它容易造成村庄土地资源的浪费,降低粮食产量,也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管理与稳定。我们应正确处理城镇化和农村空心化问题,城镇化不是要农村“消失”,而是要让农村变得更加现代化。不是让农民都逃离农村,而是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让农民再次回到农村。 (二)农业劳动力资源短缺 我们现在提倡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须有高
13、素质的农业人才支持,所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但现在的广大“农二代”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更愿意到城市寻求发展空间,留守在农村的都是老人和儿童。 经过调查分析,当前山西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 50 岁以上,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先进农业思想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完全依靠经验、完全依靠自然供给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农作物产量。 四、总结 山西省村庄变迁到目前为止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凸显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充分发挥村庄变迁的优势,消除变迁中产生的阻碍,这是山西省下一阶段完善村庄变迁的总体思路。具
14、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农业改革。要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力,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同时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当代农民的农业生产素质以及农业商品化意识。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政策支持。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应该是最符合农民自身实际需求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应该是先从改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高层逐渐推进的。第三方面,要继续完善治理机制。农村治理要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根本性转变,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注释: 1数据来源:山西省 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撤并乡镇工作方案 参考文献: 扈海鹂.变化社会中的乡村秩序与乡村文化J.唯实?社会纵横,2008(12):50 刘雪斌.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51-57 李友梅.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土文化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5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太谷 030801) 作者简介:孟思佳(1984),女,汉族,山西太谷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