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票号身股制对现代企业的启示摘要:身股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股份,仅仅是一种分红权。简单说就是基于一种身份而享有的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利。“身”是身份,“股”是分享的比例。身股分为顶身股和故身股,顶身股的特点是,身股和银股并重。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即经营者可以凭借“人力资本”入股,与资本所有者共享经营利润。山西票号的身股制对当代企业的运营与管理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下载 关键词:山西票号 “身股制” 企业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059-02 当代经济迅猛发展,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已经带动整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成为世
2、界的金融中心。例如纽约、伦敦、香港、东京、上海等,无一不是世界经济的聚焦点、金融的繁华地。作为一名经济学者,研究经济的起源与发展,成为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但是,票号的繁荣和财源却并非票号的所有者财东亲自去经营与创造,他们只负责出资成立票号,拥有票号的所有权,然后重金雇佣一个有能力且有责任的掌柜,将票号委托给这位掌柜全权负责。掌柜拥有资金和物资的调用权、人力的任免权等,经营和管理票号。财东一般不直接参与?营活动,只定夺重大决策,平日均由他雇佣的掌柜和员工们干活,定期“坐等分红”。 这种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形式为实行“身股制”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1.遴选机制。山西票号的顶身股者在成为顶
3、身股前都要面临严格的遴选机制。财东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人才选拔条件,经过层层选拔和筛选,留下优秀的人才成为顶身股者。比如:(1)须为山西人;(2)须经考试和考核合格。学徒招收时必须考试,成为学徒后还须经过三年的严格训练和七年以上的班期考核,成绩合格且无过失者才有顶身股的资格;(3)须具备特定个人条件,比如年龄、性别、相貌、谈吐举止等;(4)须有保荐人推荐且保荐人须对被保荐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荐人须与总号有利害关系,票号的财东不得向本票号推荐学徒。 鉴于山西票号的身股制,当代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也应建立严格的层层人才选拔制度,首先由股东大会采用严格有效的遴选机制通过一系列考核选出对股东负责的经理人员,该
4、经理人员应具备一系列优秀的管理和决策能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公司和股东谋取利益最大化,时刻对公司的股东负责。股东此时可以放手让经理人员根据公司的选拔人才制度层层选拔下属管理和工作人员。 现代企业在建立遴选考核制度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企业自身内在的优势和劣势,外在的机遇和威胁,一方面充分借鉴山西票号遴选机制的优势部分,将其与企业文化和内外环境相融合;另一方面从其中的缺陷部分吸取经验,找出弊端与劣势,避免重蹈覆辙。 一是地域条件的遴选。地域条件在过去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筛选条件,由于过去交通运输的不便捷和信息流通的缓慢和封闭,导致各地域文化不能很好的交融。票号的财东在遴选时之所
5、以有地域的限制,是为了选拔出来的人才能更好的了解当地政治和文化背景,且不必因回家探亲而请假过久,耽误票号的管理和运营。但是在交通便捷、信息全球化的当代,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交融变得方便且快捷,地域已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门槛,“只要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 二是考试成绩的遴选。考试一直是各个行业选拔和晋升最为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考试可以考核一个人的理论储备和知识技能。当代企业在制定考试内容时应增大考试内容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以便更好地考察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从而选出最优秀的人才。 三是个人条件的遴选。个人条件的筛选从古至今一直是考核一个人最直接且最简单的方式。不同岗位需要不同年龄的人才,普遍来说,年
6、龄可折射出一个人的阅历、经验、和做事风格,不排除个例。管理人员一般由年龄较长、具备一定能力和经验的人才胜任,工作人员一般需年纪较轻、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性别一直是一个隐形且现实的遴选条件,男性和女性在身体、性格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过去票号掌柜均由男性接任,当代虽不存在性别歧视,但是家庭和孩子对于女性来说仍是工作和晋升的牵绊;相貌和谈吐举止的考核就是当代企业人才选拔中的面试环节,面试考核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是重要的遴选条件。当代企业在选拔人才时,要根据企业的文化背景,公司使命和目标,岗位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性别和年龄合适、相貌较好、谈吐自然、举止文雅的优秀人才。 四是推荐人才的遴选。举荐
7、是人才选拔的另一种鲜用方式,这种选拔方式的优势在于不会因为考试的偶然性或面试的特殊性而导致人才的流失,可以从一段时间的考核和听从他人看法的角度选拔人才,使得选拔更合理且更全面。但是,这种选拔制度也有一定的劣势,中国是个重人情的社会,“熟人社会”的人才保荐也会导致“圈子”外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这是在我国现代企业选拔人才中应该考虑和克服的。 2.激励机制。山西票号的身股制是对其管理者和员工的重要激励机制。(1)晋商票号实行股份制,财东所出的资本称为“银股”或“财股”,财东是票号的所有者和最终决策者,他们决定大掌柜的任用和分红,承担经营的全部风险,并参与分红。经营者所拥有的是“身股”,又称“劳股”或
8、“人力股”。经营者不必出资,由财东根据经营管理者和工作者的职务、工龄、业绩、工作能力等给予分红分配。不出资却可分红的激励政策,大大增强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票号的身股制接近于西方的管理层持股以及工作人员持股。它把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利益,票号和财东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激励经理和员工努力工作,增强票号人员的稳定性与创造性,进一步使得彼此都从中获益,实现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3)在山西票号中,对于无论是否已经成为顶身股的员工来说,身股制都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已经成为顶身股的员工,身股制的实行,使得员工有着优厚的待遇和利益的诱惑,本期利润增加,则意味着分红增加,因此顶身
9、股者会努力认真工作,在为股东工作,赢取利润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争取更多分红;尚未成为顶身股的员工,面对如此大的利益诱惑,更是积极卖命工作,想努力成为顶身股者,从而享受优身股制带来的优厚待遇。事实证明,这种等级分明的激励机制对于除股东之外从上到下的员工来说,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督促力,因此在当时的各票号中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薪金百两是外人,身股一厘自己人。” 3.奖励机制。(1)待遇好福利高。山西票号实行供给制,即票号为员工提供吃、住、用、穿,以及驻外员工的回家旅费,而且吃、穿等供?o标准在当时生活条件和社会背景下是相当高的。不仅如此,本地员工节假日准许回家,驻外员工按地区远近不同有长短
10、不同的假期。优厚的福利待遇使得票号成为人人向往和人才不断涌入的地方,使得票号的运营如云流水,生意蒸蒸日上,从而实现票号经营的长期良性循环。(2)收入高。收入分为两项,一是基本的工资(票号中称为“辛金”),每年基本是固定的,二是奖金(票号中成为“分红”),分红的金额根据每年票号的盈利情况按比例进行分配,本期利润高则分红多。(3)进入成本和承担风险低。成为身股者不需要个人出资,即进入成本为零,只分盈不分亏,即只有权利,没有风险。票号盈利则分红,票号亏本也不承担风险和赔偿。 当代企业可借鉴票号优厚的奖励政策,在薪酬成本的控制范围内,尽可能多的本期流入现金流用于为员工提供奖励和福利,激励员工更好的为企
11、业效力,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从而实现利润持续稳增的良性循环。 4.约束机制。制定管理层持股人员全方位的约束机制也是现代企业应向山西票号身股制学习的地方。山西票号对顶身股者的身股获取,具有等级分明和纪律严明的一套完整约束机制,当代企业也可以借鉴与采用。(1)对管理层持股份额的限制。虽然身股制使得员工不出资就可以分红,但是山西票号的身股是有限额的,财东不会让掌柜无限制地参与利润分配,身股与银股的比例一般为二比八、三比七,四比六,几乎没有对半分。(2)对员工持股时期的限制。身股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股份,仅仅是一种分红权,但人在身股在,人离开票号,身股则自动取消。这种政策的规定严格约束和降低了票号人员的
12、频繁跳槽行为,约束员工长期为票号工作和效力。(3)对管理人员权利的限制。对权利的限制要松弛有度。当股东将管理权全权交给经理一人运行和掌管时,容易产生“中央集权”的诟病,此时股东要完善内控机制,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要相互约束和联系,不能将大部分的权利聚集于一人之身,这样容易将目标从企业利润最大化转为私人利益最大化;但若长期实行家长式管理,容易扼杀员工才能的施展,抑制管理者的创新和改革,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5.运行机制。(1)权责利分明。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形成严格的内控机制,在降低企业治理成本、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减少管理者决策错误概率和同行业竞争力等方面均可产生极大的正面效应。(2)利益相关。
13、将员工利益与票号利润捆绑在一起,使得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经营利润同增同减,从而保证企业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3)员工持股。员工入股,防止员工工作懒散或者跳槽频繁。员工不出资只分红,以“人力资源”入股,可以抓住人才,保证企业各项机制的制定、完善、运行和反馈。 身股制曾使得山西票号生意蒸蒸日上,如火如荼,票号能有如此大的效益得益于身股制本身的优势和管理者运行的合理和有效性。票号对现代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现代企业可在遴选机制、激励机制、奖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结合企业自身文化特点、使命目标,借鉴和采纳身股制的优势策略,吸取身股制的劣势教训,从而抓住人才、激励员工、完善内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大企业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和应变力,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稳定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谈萧,胡新建.山西票号身股制与员工持股制的比较研究J.法治研究,2012,(06):51-57 梁慧瑜.员工持股制度探源从晋商票号的身股制说起J.晋阳学刊,2007,(03):126-128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