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也发展到了新的时期,农村的劳动生产效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提高。正是有了城市化所带来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科技手段也不断更新,使得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下降,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凸显,部分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寻找外出的机会。这样的人口流动,从现阶段的效果来看,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对农村地区的人口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均衡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农村劳动力的科学转移在现实中会遇到许多方面的困难,例如人口基数过于庞大
2、这个根本性的障碍会长期存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间的流动。本文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情况做出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政策建议。 下载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一、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中起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创造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了生活的水平,同时也增强了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村的资金压力起到了一定
3、的缓解作用,同时又储备了人才资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以“民工潮”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下的产物,伴随着“民工潮”大量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城市交通压力、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城市卫生和管理等方面,在更深的层次上,在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素质等众多方面将会给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表现出了逐渐多样化的特点,转移的目标行业不断增加,机制和就业大环境变得更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下降 通过对农村经济的不断改革
4、,加之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使得这部分人需要重新寻找就业和生活的机会,形成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城市本身的满负荷运转和已有的下岗职工使得再就业变得更加困难,无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转移来的农村劳动力,加上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的流动,这样的矛盾使得城市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二)第三产业吸收能力不足 第三产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能力不足,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传统体制下,经济生活的自己自足的程度较高,健全的自然经济体制,农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使得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无法得到有效发展。 (三)产业结构问题 在我
5、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工业在三大产业中占的比重较大,资本系数较低,所以致使工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初级加工产品占的比重较大,这些产品附加价值小,利润率低,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 二、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向好的,但同时也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有: (一)存在一定比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走出去的意向较弱,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条件有关,农民在向城市转移时的就业方向大多是体力劳动,很少有高技术含量或脑力工作能提供给这些人,再加上某些地区本身的生活水平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
6、所以这部分人就更不愿意外出就业,而是倾向于本地区转移,尽量寻找内部转移的机会,这一现象在中年人中尤为突出。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完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较少,劳务中介又鱼龙混杂,有部分中介组织不规范,黑中介,欺诈劳动力的事件时有发生,使得农村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的愿望,但苦于没有可以信赖的渠道,外出打工人员很希望有规范有力的中介组织来保护务工者的利益。 (三)组织领导还需进一步加强。有一部分地区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没有把真正推动其快速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来解决当中出现的问题。在就业服务方面,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遭遇缺乏行之有效的
7、保障措施,存在制度漏洞。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劳动力信息不畅,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迅速有效的解决。 三、推进山东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建议 在我国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整体背景下,城市的主要支柱性产业向着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迈进,这就造成了在城市就业的门槛更高,对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其他地区的劳动力输出规模也日渐增长,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大量涌入,以更低的劳动力价格对山东省的用工成本造成了冲击,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想向外地转移的难度增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大重视,总结过往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理论研究,对当前的机制进行反思,制定一套人性化、高效率的劳动力转
8、移机制。 (一)鼓励劳动力在本行业内部重新就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农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展高科技农业,提升农产品本身的附加值,通过这种方法能较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使农民的在就业积极性得到提升,在农业产业内部消化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化速度 由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还处在初级转移阶段,所以其特点主要是身份转换和职业流动极不相符,也就是说这些转移的劳动力仍旧带着农民的身份在非农业部门工作。大部分城市化发展进程较慢的地方的转移劳动力只是简单地作为商品进行空间的位移,这些转移劳动力的实际身份并未发生实质的改变。由上所述,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
9、动力转移,要做到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做到空间上的转移,由农村到城市。其次,在职业上要做到农民向非农民工作者的转移。最后,转移劳动力的生活方式要适应城市。简而言之,要想实现农民非农化,重点在于推进城市化建设。 (三)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其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优化资源的配置、稳定社会发展。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我国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在民营企业中就职。大部分的中小微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从就业角度来说,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1 民营企业的建设周期短、建设效率高,对市场反应快。2 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度比国有企业要高。 四、结论 如何科学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影响着我国数量众多的农民的生活,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应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争取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