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389127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全等级为一级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监测项目 监测周 期 测点数量 测点的布置 监测方法 及精度 监测频率 报警 值支护圈梁或围檩(冠梁)水平位移、沉降(应测)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 3 点,且每 20m 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沿基坑周边布置,每边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20 米。观测点设置在与 支护结构刚性连接钢筋混凝土冠梁上,或钢筋混凝土护顶上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监测,精度不低于 1mm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立柱变形(应测) 全过程 不少于构件的 20 %,且不少于 3 个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

2、上,每根立柱的垂直及水平位移均应测量,多个支撑交汇、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观测点水准仪、经纬仪监测。精度不低于 1mm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邻近房屋沉降、倾斜 (应测)开挖至0.00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 点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沿建筑物四角外墙每 10-15m 或每隔 2-3 根柱设置一点;倾斜点的布置:应沿对应观测点的主体竖直线布置,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置;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置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的规定,且精度不低于二级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

3、;其它 1 次/天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应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 2 点,且每 20 米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 2-3 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1 次/2 天1变形地下管线沉降与水平位移(应测)开挖至0.00 每 10m 设一观测点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必要的中间部位设置;具体的观测点应设置在管线本身或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的规定,且精度不低于二级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2 围护结构深层

4、水平位移(应测)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 1 点,边长大于 50m 时,可增加 12 点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设置。测斜管应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边长大于 50m 基坑,可增设 1-2 点,设置在支护结构内的测斜管应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在支护结构或基坑附近的土体中予埋测斜管,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测向位移。精度不低于 1mm1 次/2 天支护结构板墙内力(应测) 全过程 每一边不少于一点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 1.52.5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1 次/3 天支护结构圈梁或围檩(冠梁)内力 (应测)全过程 每一边不

5、少于一点 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 1.52.5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1 次/3 天监测项目及内容3内力锚杆应力和轴力(应测) 全过程非予应力锚杆取构件的 5 %,予应力锚杆抽取构件的 10 %,且不少于 3 个每根锚杆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域应在锚杆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 1/100(FS)1 次/2 天土钉的应力和轴力 全过程非予应力土钉抽取构件的 5 %,予应力土丁抽取构件的 10 %,且不少于 3 个每根土丁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

6、和地质复杂的区域应在土钉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 1/100(FS)1 次/2 天3内力 支撑轴力(应测)支撑设置至拆除构件的 10 %,且不少于 3 个,每一支撑不少于 3 点设置在主撑等重要支撑的跨中部位,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测量用安装在混凝土支撑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钢支撑采用与支撑串联连接的 、与支撑断面尺寸相同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坑外地下水 (应测)降水过程 每边不少于 1 点坑外地下水位观测井(孔)设置在止水帷幕以外,沿基坑周边布设通过水位观测井用

7、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 10mm1 次/2 天坑内地下水 (应测)降水过程 每边不少于 1 点坑内地下水位的观测井(孔)在基坑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设置,埋深与降水井点相同。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 10mm1 次/2 天4水位基坑渗漏水状况(应测)降水过程 基坑内全方位 观察 观察 1 次/2 天支护结构(板墙)土压力(应测)降水过程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 2 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 1Kpa1 次/3 天5水土压力孔隙水压力 (应测)降水过程一般基

8、坑平面每边不少于 2 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 1Kpa1 次/3 天邻近房屋裂缝 (应测)开挖至0.00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 点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及新旧建筑物、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均应设置点。裂缝点的布置:在裂缝两侧布置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的规定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基坑周围地表裂缝(应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 2 点,且每 20 米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 2-

9、3 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 0. 1 mm1 次/2 天监测项目及内容6裂缝地面超载状况 (应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 2 点,且每 20 米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 2-3 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 0. 1 mm1 次/2 天7 基坑底部回弹和隆起 (应测)开挖至基础底板完以最小点数能测出坑底土隆起量为原则布点基坑中央和距边缘约 1/

10、4 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置观测点。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对称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用埋设的土体分层沉降仪监测,不同深度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隆起变形,精度不小于 1mm1 次/2 天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监测项目 监测周 期 测点数量 测点的布置 监测方法 及精度 监测频率 报警 值支护圈梁或围檩(冠梁)水平位移、沉降(应测)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 3 点,且每 20m 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沿基坑周边布置,每边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20 米。观测点设置在与 支护结构刚性连接钢筋混凝土冠

11、梁上,或钢筋混凝土护顶上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监测,精度不低于 1mm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立柱变形(宜测) 全过程 不少于构件的 20 %,且不少于 3 个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上,每根立柱的垂直及水平位移均应测量,多个支撑交汇、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观测点水准仪、经纬仪监测。精度不低于 1mm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邻近房屋沉降、倾斜 (应测)开挖至0.00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 点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沿建筑物四角外墙每 10-15m 或每隔 2-3 根柱设置一点;倾斜点的布置:应沿对应观

12、测点的主体竖直线布置,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置;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置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的规定,且精度不低于二级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宜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 2 点,且每 20 米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 2-3 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1 次/2 天1变形地下管线沉降与水平位移(应测)开挖至0.00 每 10m 设一观测点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必要的中间部

13、位设置;具体的观测点应设置在管线本身或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的规定,且精度不低于二级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2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 1 点,边长大于 50m 时,可增加 12 点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设置。测斜管应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边长大于 50m 基坑,可增设 1-2 点,设置在支护结构内的测斜管应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在支护结构或基坑附近的土体中予埋测斜管,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测向位移。精度不低于 1mm1 次/2 天监测项目及内容3内力支护结构板墙内力(

14、宜测) 全过程 每一边不少于一点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 1.52.5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1 次/3 天支护结构圈梁或围檩(冠梁)内力 (宜测)全过程 每一边不少于一点 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 1.52.5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1 次/3 天锚杆应力和轴力(宜测) 全过程非予应力锚杆取构件的 5 %,予应力锚杆抽取构件的 10 %,且不少于 3 个每根锚杆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域应在

15、锚杆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 1/100(FS)1 次/2 天土钉的应力和轴力 全过程非予应力土钉抽取构件的 5 %,予应力土丁抽取构件的 10 %,且不少于 3 个每根土丁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域应在土钉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 1/100(FS)1 次/2 天3内力 支撑轴力(宜测)支撑设置至拆除构件的 10 %,且不少于 3 个,每一支撑不少于 3 点设置在主撑等重要支撑的跨中部位,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测量用安装在混凝土支撑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钢支撑采用与支撑串联连接的 、与支撑断面尺寸相同的应

16、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坑外地下水 (应测)降水过程 每边不少于 1 点坑外地下水位观测井(孔)设置在止水帷幕以外,沿基坑周边布设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 10mm1 次/2 天坑内地下水 (应测)降水过程 每边不少于 1 点坑内地下水位的观测井(孔)在基坑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设置,埋深与降水井点相同。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 10mm1 次/2 天4水位基坑渗漏水状况(应测)降水过程 基坑内全方位 观察 观察 1 次/2 天支护结构(板墙)土压力

17、(宜测)降水过程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 2 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 1Kpa1 次/3 天5水土压力孔隙水压力 (宜测)降水过程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 2 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 1Kpa1 次/3 天邻近房屋裂缝 (应测)开挖至0.00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 点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及新旧建筑物、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均应设置点。裂缝点的布置:在裂缝两侧布置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

18、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的规定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监测项目及内容6裂缝基坑周围地表裂缝(宜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 2 点,且每 20 米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 2-3 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 0. 1 mm1 次/2 天地面超载状况 (宜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 2 点,且每 20 米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 2-3 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观测检查或仪器

19、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 0. 1 mm1 次/2 天7 基坑底部回弹和隆起 (宜测)开挖至基础底板完以最小点数能测出坑底土隆起量为原则布点基坑中央和距边缘约 1/4 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置观测点。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对称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用埋设的土体分层沉降仪监测,不同深度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隆起变形,精度不小于 1mm1 次/2 天安全等级为三级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监测项目 监测周 期 测点数量 测点的布置 监测方法 及精度 监测频率 报警 值支护圈梁或围檩(

20、冠梁)水平位移、沉降(应测)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 3 点,且每 20m 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沿基坑周边布置,每边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20 米。观测点设置在与 支护结构刚性连接钢筋混凝土冠梁上,或钢筋混凝土护顶上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监测,精度不低于 1mm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立柱变形(可测) 全过程 不少于构件的 20 %,且不少于 3 个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上,每根立柱的垂直及水平位移均应测量,多个支撑交汇、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观测点水准仪、经纬仪监测。精度不低于 1mm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

21、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邻近房屋沉降、倾斜 (应测)开挖至0.00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 点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沿建筑物四角外墙每 10-15m 或每隔 2-3 根柱设置一点;倾斜点的布置:应沿对应观测点的主体竖直线布置,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置;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置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的规定,且精度不低于二级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可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 2 点,且每 20 米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

22、2-3 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1 次/2 天1变形地下管线沉降与水平位移(应测)开挖至0.00 每 10m 设一观测点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必要的中间部位设置;具体的观测点应设置在管线本身或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的规定,且精度不低于二级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监测项目及内容2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宜测)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 1 点,边长大于 50m 时,可增加 12 点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设置。测斜管应沿基坑每

23、侧中心处布置,边长大于 50m 基坑,可增设 1-2 点,设置在支护结构内的测斜管应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在支护结构或基坑附近的土体中予埋测斜管,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测向位移。精度不低于 1mm1 次/2 天支护结构板墙内力(可测) 全过程 每一边不少于一点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 1.52.5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1 次/3 天支护结构圈梁或围檩(冠梁)内力 (可测)全过程 每一边不少于一点 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 1.52.5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

24、度不低于1/100(FS)1 次/3 天3内力锚杆应力和轴力(可测) 全过程非予应力锚杆取构件的 5 %,予应力锚杆抽取构件的 10 %,且不少于 3 个每根锚杆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域应在锚杆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 1/100(FS)1 次/2 天土钉的应力和轴力 全过程非予应力土钉抽取构件的 5 %,予应力土丁抽取构件的 10 %,且不少于 3 个每根土丁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域应在土钉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 1/100(FS)1 次/2 天3内力 支撑轴力(可测)支撑设置至拆除构件的 10 %

25、,且不少于 3 个,每一支撑不少于 3 点设置在主撑等重要支撑的跨中部位,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测量用安装在混凝土支撑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钢支撑采用与支撑串联连接的 、与支撑断面尺寸相同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坑外地下水 (宜测)降水过程 每边不少于 1 点坑外地下水位观测井(孔)设置在止水帷幕以外,沿基坑周边布设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 10mm1 次/2 天坑内地下水 (宜测)降水过程 每边不少于 1 点坑内地下水位的观测井(孔)在基

26、坑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设置,埋深与降水井点相同。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 10mm1 次/2 天4水位基坑渗漏水状况(宜测)降水过程 基坑内全方位 观察 观察 1 次/2 天支护结构(板墙)土压力(可测)降水过程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 2 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 1Kpa1 次/3 天监测项目及内容5水土压力孔隙水压力 (可测)降水过程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 2 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

27、度不低于 1Kpa1 次/3 天邻近房屋 裂缝 (应测)开挖至0.00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 点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及新旧建筑物、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均应设置点。裂缝点的布置:在裂缝两侧布置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 的规定开挖深度5m 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 次/2 天;其它 1 次/天基坑周围地表裂缝(可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 2 点,且每 20 米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 2-3 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 0.

28、1 mm1 次/2 天6裂缝地面超载状况 (可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 2 点,且每 20 米不少于 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 8 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 2-3 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 0. 1 mm1 次/2 天7 基坑底部回弹和隆起 (可测)开挖至基础底板完以最小点数能测出坑底土隆起量为原则布点基坑中央和距边缘约 1/4 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置观测点。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对称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用埋设的土体分层沉降仪监测,不同深度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隆起变形,精度不小于 1mm1 次/2 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