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 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倾向性 : (一 ) 含义: 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 ) 怎么表现: 1)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 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 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 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2、 (三 ) 为什么表现: 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 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 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
3、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6.文学是审美的 艺术 : 2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 )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
4、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 )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 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 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 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 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 ) 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 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
5、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2) 在文学中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应遵循文学常做的特殊规律,不是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应该达到水乳交融,浑然无间的状态。 8、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 创造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 (一)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 1) 文学之所以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形象 可感性。 2) 文学主要是用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反应客观与主观世界。 (二)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
6、蕴的形象 。 1) 文学形象 比较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特显人类生活的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3 2) 相对于那些精细、逼真的教学挂图和科技模型,文学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它内在的鲜活生气和深厚底蕴。 9.文学创作的过 程(含义): 文学创作过程就是 客体产生引发主体,主体又打碎和重建客体,这个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过程。 10.文学创作过程的几个环节(详见笔记,掌握含义和内容): 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语言呈现),修改润色 第一阶段 素材积累: 生活素材的积累是创作的前提,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基本途径。素材积累主要来自直接的生活经验,
7、但也不能忽视间接性的经验。 第二阶段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的中心环境,艺术构思使作家在酝酿和孕育作品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与形象孕育为中心,包括题材的 选择主题的开掘,人物的活动以事件的布局以及表现形象的探索。 艺术构思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形象的触发 2.形象的酝酿 3.形象的形成 第三阶段 艺术表现(语言呈现): 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 第四阶段 修改润色 11.创作灵感: (一 ) 含义: 创作灵感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状态。 (二 ) 特点: 1) 突发性(突如其来偶然得知): 灵感具
8、有很大的突然性,偶然性,常常出乎作者意料之外,不期而至。有时作家苦心搜寻而不能得到的东西,突然间一个细细的触发,马 上就能领悟到,一下子在眼底清晰显现,构思中的思路突然打通。 2) 酣畅(文思泉涌,感情激荡): 灵感到来时,艺术家的美感意识处于特清晰,敏捷的状态,四星特别活跃,感情特别激越,想象特别丰富,形象特别鲜明,艺术构思进行得十分顺利和畅达,艺术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创作也最富于成效。 3) 创造性: 灵感总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当灵感来临之际,艺术创作往往最富有创造性。 4 (三 ) 前提: 是生活、思想、感悟艺术的长期积累。作者的灵感是作者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9、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提炼,概括和改造。要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 ,思想锤炼和艺术的魔力,达到高度成熟的状态,灵感才可能产生。例如: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牛蒡花在遭受摧残,已然挺立,坚持到最后。从而联想到哈这个英雄人物。所以灵感的到来形式是偶然的,实际上是建立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是基于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艰苦的艺术构思。 12.文学形象: A.特点: 第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这种形象随时人们有意为之 ,不是天生自然之物,但最终还是客观形象曲折的反应,必须有一定的现实根据。“人心 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这 说明文学形象既有
10、主观创造的产物又有客观的依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例如:郑板桥描述自己所绘画的竹子。“眼中之竹”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是自己的主观构思,最终通过画在纸上完成作品。 第二, 假定性与 真实性的统一 。 艺术真实是想象力虚构的结果,是创造的财富,既有想象的假定性特征,但这想象,这虚构,这创造不应该脱离生活的真实,任凭 主观随意编造,应符合生活情理 的创作,所以问下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 在塑造艺术形象时要求情与理的统一,而当情与理发生矛盾时就要牵理就情,艺术形象就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假 定和真实性的统一。 2) “合理”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应人民的真切感受、诚挚情感
11、和真诚地意向。 第三,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不是直观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她具有许多仅仅属于她的确定特征:她的 身伤,她是一个美丽、聪慧、纤弱的少女;但是对林黛玉的具体相貌,气质,神韵描写极不确定。使读者在想象和在创造中获得愉悦。 第四,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科学概括往往是摒弃个别,直取一般;而作为艺术概括的文学形象,则始终不离个别,而且还要强化,突出个别性,从而更显著、更充分地表达5 出“一般”,在文学形象中,具体个别包涵这艺术概括,艺术概括体现在具体,个别之中,二者是统一。
12、如: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概括了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一幕。 B.文学形象是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 13.典型环境的含义: 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 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方面,环境创造人物,具体地说,环境为性格的产生提供依据,为性格的发展提供动力,人物的思想性格是由环境
13、的产生提供依据,为性格的发展提供动力,人物的思想性格是由环境创造的,环境不但是人物活动的天地,而且是人物行动的导因,人物性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就 是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15.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 所谓有我之境比较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作者移情入景,景物受情感的渲染,而被赋予较明显的主观色彩,所表现的情感也比较具体,确定,强烈,其长处是读者易被迅速地感染和打动。如杜甫的春望。 2)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比较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渲染,点化出特定的氛围和境界,情感比较隐约 深藏,内蕴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多蕴性,其
14、长处是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5.四种题材的对比: A从反映生活 的特点对比 1) 诗歌: 情感的曲折;生活的变形 2) 小说: 强调虚构性又追求艺术虚构中的真实感,它更侧总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丝线对感6 情的描写,这种追求细节的具体真实。同时小说叙事又以作者对人生的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会和理解为基础。 3) 戏剧: 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来概括生活,反映生活。 4) 散文: 炫彩宽阔多样;描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景。 B艺术结构对比 诗歌: 情感的逻辑性,跳跃性 小说: 1) 故事化展示阶段:以事件为中心,把人物情节组织成完整地画面。 2) 人物性格展
15、示阶段:以物为中心,(情)纵(人物关系)横交错的结构。 3) 多元化的阶段:以 人的内心途径为中心的放射性结构。即按意识与存在都相互渗透、相互交错,故而章法变化突兀,形成一种在空间上与时间上多层次的结构。 戏剧: 1) (线索)单纯(线索不能多); 2) (情节)紧凑,表现在戏剧中就是剧情尽量单纯,事情发生时间要尽量缩短,并按照生活内在逻辑将事件发展与结局连成一个紧凑的整体。 3) 集中(场景),戏剧受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限制,它的场景和容量都不能过于繁复,就决定了基本的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情节不宜太繁复、场景不宜变化太多,所以几种形式戏剧结构很重要特点,它的坟场,坟墓正是适应了集中的需
16、要。 散文 : 自由多样的;形散神不散。 C语言的对比 1) 诗歌比小说、戏剧、散文更凝练,概括力更高,表现力更强。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有韵律,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2) 小说与其他不同在于,小说要求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兼备,细致慎密。 3) 戏剧的语言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一听就懂,语浅而意深,浅显易懂,言文表达,流畅自如,激荡人心。 4) 散文具有简洁,优美的语言特点。 16.文学批评的含义: 7 文学批评也称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和评价。换言之,文学批评就是在具体的文学文本鉴赏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的活动。 17.文学批评的原则 美学和历史的原则: 美学的和历
17、史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 1) 美学的原则: 要求批评家对作品采取审美的态度,以获取艺术感受或审美体验为动机,着力阅读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审美意蕴,产生感动和发现,由此起点进入批评并将之贯穿于全过程。 2) 历史的原则: 需要把文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对其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看其在历史上是否有进步意义,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给人类增加了文化财富。 3) 关系: 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审美过程与历史过程的辩证统一。美学的原则 是历史的原则得以推演的基础,而历史的原则是美学的原则的指导、深化和提供,两者缺一不可。 18.文学批评的标准:
18、 A.思想标准: 是指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情感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于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真实性、倾向性等作为评判。 1) 生活描绘的艺术真实性 2) 进步的倾向性 3) 健康的情感性 B艺术标准: 主要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和阅读余味的醇厚性。 19.差异性与共通性的内容: 1) 差异性:读者的主观条件不同,鉴赏的选择方向,敏感程度侧重方面以及联想和想象的具体内容,就会有许多差别,这就使经过 二度创造的形象着上“我”的色彩,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读者的主观性必然,造成不同读者在鉴赏同一形象时,产生的差异性。 2) 共通性: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又往往存在着稳定的
19、 ,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 3) 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差异性建立在共通性之基础上,共通性则现实地存在于差异性之中。 8 20.文学批评时要做到的三点 : 1) 尊重艺术规律,终是艺术分析。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就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完整的感受形象,把握形象。要根据不同题材和创作方法的特点和规律,对具体作品作具体艺术分析。 2) 尊重作品本身实事求是的评价。 文学批评应当实事求是,是其所是,明辨是非,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文学批评才能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作品得失。 3) 知人论世,顾及全人全篇。把作品放到作家整个创作系统中考察。放到审美的系统中去考察。放到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文学毗邻
20、系统中去考察。对作品各种不同角度加以立体考查。 21.文学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 1) 文学发展在受到物质产生的根本性制约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和相互作用,并体现一定的独立性。 2) 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中介环节。在诸多中介环节中,有四方面尤其重要:政治治乱 、社会心理、文化变革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 22.文学发展继承与革新关系 :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在继承前人遗产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而得到发展的。在历史发展中,文学遗产的继承是一个既被克服又被保留的“扬弃”过程即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处理继承与革新关系。明确继承是革新的前提基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要求,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新文字,促进文化进一步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