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中页数减 7 为实体书页码。按章节顺序整理。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概述 【领会】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群体社会心理、行为及规律的科学。 【领会】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界 1.心理学, allport【研究个体社会行为意识】 2.社会学 ( 1)斯特克【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界定,为了解释社会互动】 ( 2)艾尔乌德【研究社会互动,以群体生活心理为基础,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领会】 (三)我国学者的阐述 1.社心第一人,孙文本【研究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2.吴江霖, 82年 4 月社心研究会成立大会【研究个体或多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心理活动的发展
2、、变化规律的科学】 3.胡寄南, 91 年【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领会】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研究个体心理行为形成的社会因素、形成途径及作用机制【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侵犯、利他】 2.群体:研究群体成员、群体和个体、群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揭示群体的静态结构、动力学原理【人际交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从众、服从、暗示、模仿】 3.应用:理论、研究、实践三领域【 知识建构、利用和干预、改善生活质量】 【领会】【熟练掌握】 (五)研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个案、跨文化。 1.观察法【真实情境,感官、仪器直接观察记录个人和团
3、体的行为,分析判断两或多变量的关系】 ( 1)参与观察:社会环境、社会关系、自然状态。 ( 2)非参与观察:无任何干预。 2.实验法【控制的情境,操纵自变量,发生改变,后研究自变量、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 1)实验室: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 ( 2)自然:介于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之间,日常情境。 ( 3)现场:操纵自变量,尽可能控制额外变量 。 3.调查法【研究的问题为范围,拟好问题,自由表达态度意见,统计分析结论】 ( 1)问卷。 ( 2)访问。 4.个案研究法【以个人或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也称个案历史法】 特征:( 1)广集资料:基本资料、家庭背景、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身体特征、心理特
4、征、过往创伤性经历等。 ( 2)多种方法:问卷、测验、身体检查等。 5.跨文化研究法【两种或多文化的比较、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偏向、伦理、历史。 【掌握】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 1.研究者【结果的期望,自觉不自觉的通过表 情、动作、姿势、语气等】 2.被研究者【不自然、不客观,害怕表现不好,作假】 3.解决办法:双盲法 【双方都不知道实验目的】 【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 【掌握】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 1.侵犯隐私,实验性欺骗,实验性痛苦。 2.原则:自愿,“风险最小”,“风险 获益分析”利益平衡。 3.保护:知情同意,详细的事后解释。 【掌握】 (三)社会心理学
5、的发展历史 【领会】 1.孕育 时间:古代 19 世纪上半叶 特点:社会哲学,主观思辨猜测人的心理行为。 ( 1)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受生物遗传 、环境、教育的深刻影响】。 成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著作的母体。 (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源于社会,人的社会等级由内在心理气质决定】。 “宣泄说”造就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现代交换论、当代人类侵犯行为。 【领会】 2.形成 时间: 19 世纪下半叶 20 世纪初 特点:社会经验,标志, 1908 年英国,社会心理学威廉麦独孤和爱德华罗斯。 ( 1)描述社会心理学, 1859 年德国, M.拉扎勒斯
6、、 H.施坦达尔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 2)使用“社会心理学” 一词, 1875 年德国, A.舍夫勒。 ( 3)理论来源【德民族心、法群众心、英、本能心】。 德民族心: a.黑格尔【超个体灵魂从属超个体整体】。 b.制造者 M.拉扎勒斯、 H.施坦达尔【历史主要力量是民族或“整体精神”,它通过艺术、宗教、语言、风俗习惯和神话表现】。 c.冯特【民族心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要分析民族文化,社会生活最基本的是民族精神】。 法群众心: a.塔尔德【“ 1 人创造, 99 人模仿,有了风俗”】。 b.黎朋【人的聚集“群众”,本性无观察力、无个性、无秩序、无责任感、混乱的 】。 “暗示和模仿”对特定
7、情境下的大众心理现象如骚乱、恐慌、感染等极有价值。 英本能心:麦独孤,达尔文进化论出发【人的本能是个体、群体心理行为的动力】。 3.确立 时间: 20 世纪 20 年代起 特点:社会分析【描述转实证,定性研究转定量研究,理论转应用,大群体分析转小群体研究】。 ( 1)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有关“社会促进”, 1924 年社会心理学,影响当时美国和至今。 ( 2)乔治米德与社会心:社会行为是 2 个或多个个体的社会互动,奠定“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基础。 ( 3)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 文化与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的方人行为视为人类一般行为模式的倾向。 第 23456 章个体心理行为形成的社会因素、形成途
8、径及作用机制,包括:个体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侵犯、利他。 第二章 社会化、自我意识 一、社会化 【领会】 (一)【在社会环境中,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掌握】 1.进程 基本:童年期。 预期:学校的各种教育。 发展:新情况、新内容、新期待、新责任。 再:生活方式转变、适应。 反向:后辈传递给前辈。 (二)内容 1.道德社会化 【领会】 道德认知是个 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意义的认识。 【领会】 道德情感是个体(按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产生的)内心体验。 【掌握】 2.性别角色化 生物学作用 ( 1)性染色体:男 XY、女 XX。 ( 2
9、)性腺激素。 ( 3)左脑支配语言、加工信息,右脑空间、形象。 ( 4)男更善于右脑空间形象,女更善于支配语言、加工信息。 社会文化定型 ( 1)对文化中性别行为模式的认同、学习。 ( 2)父母的影响、教育。 认知发展 柯尔伯格:性别认同、分化、父母认同。 (三)途径 【领会】 1.内(遗传物质基础 )是子代从父代那儿获得父代性状的过程。 2.外(社会环境、教育) 【掌握】 大众传播媒介 ( 1)青少年的发展:途径多、差异小、全能榜样。 ( 2)与成年人的关系:平等、冲突大、摆脱控制。 【熟练掌握】 3.社会化与个性化 个性【思维、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社会共同性、自身独特性的统一体】 社会化
10、【在社会环境中,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的社会意识、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行为体现】 个人独特性【通过高度个人色彩的思维、行为、能力、气质、性格等特点体现】 关系【伴生、 相互影响 ,既对立又统一】 二、自我意识 【领会】 (一)【对自己身心和与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期望】 【熟练掌握】 (二)结构:知、情、意。 1.自我认知【首要,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2.自我体验【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自信、成功失败、自豪羞耻等】 3.自我意志【检查结果目的、行为准则监督、主动自发控制、直接能动调节】 【熟练掌握】 (三)发生与形成的过程 1.物 我:我感觉 动
11、作和动作对象 自己和自己动作。 2.人 我:对人微笑、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 3.掌握有关自我的词 第三章 社会认知 【领会】 (一)【推测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的过程】 【掌握】 1.途径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人际距离 (二)印象 【掌握】 1.形成 认知加工模式 a.累加: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b.平均 【领会】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领会】 近因效应: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个人好恶评价 信息顺序 信息消极否定 【掌握】 2.管理 ( 1)获得策略
12、 :讨好、自我宣传、威慑、恳求。 ( 2)保护策略:借口辩解、事先声明、自我设障、道歉。 【熟练掌握】 (三)偏见形式 1.个人偏见原因 【领会】 晕轮效应【个人好恶判断推论认知对象其它的品质】 宽大 投射: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又称相似假定作用。 隐含人格理论 2.社会偏见 解决办法: 接触 再分类 第四章 社会态度 【领会】 (一)【对现实社会世界所有方面的评价】 【领会】 1.特征:社会、对象性、系统、内在、稳定、协调。 2.功能 【掌握】 认知:组织解释社会信息,也会犯 错。 【掌握】 情绪:满足某种期望、目标。 【掌握】 动机:适应(环境)、表现(个性)、防御(矛盾)。 (二)
13、形成与改变 1.形成 【熟练掌握】 凯尔曼三阶段 A、服从【物质、精神报酬或避免惩罚,采取的表面行为】 B、同化【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C、内化【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熟练掌握】 强化 【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条件反射的模式进行,强调重要作用是联想、强化以及模仿】 认知平衡 【熟练掌握】 a.海德平衡 【联成一体的两对 象间的关系为单元关系,个体对单元两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一个方向的】 【熟练掌握】 b.费斯汀格认知失调 ( 1)认知因素之间有独立的、关联的,有协调、不协调关系。 ( 2)原因:威慑不足、诱因不足、公开观点
14、、引起与态度相反结果、自由选择。 ( 3)解决失调:改变、增加、强调某一认知因素。 【熟练掌握】 2.改变的具体方法 (一)说服宣传【面对面交淡、参观访问、看电视或电影等】 ( 1)实事求是。 ( 2)晓以利害,把握分寸。 ( 3)有针对性。 ( 4)分段提要求。 (二)积极参加活动。 (三)强迫接触。 (四)群体规定。 (三)测量 【领会】 1.总加量表法 李克特【根据被测者对各个问题所做的反应给予分数,以代表该人对某一个问题所持态度的强弱】 【掌握】 2.社会距离尺度法 布加达斯【测量人与人之间亲疏态度的一种技术】 【领会】 3.语义分析法 【分析人们对特定对象给予的意义,是分析对象所具有
15、的形象,以测定和判断其态度的一种方法】 【领会】 4.投射法 【分析人们某个刺激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这种联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想象愿望、要求及思想方法等无意识的反应】 【领会】 5.生理反应法 【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一 种方法】 第五章 侵犯 【领会】 (一)【外显的、有目的、有意图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领会】 1.分类 社会规范:反社会、亲社会、被认可。 最终目的:手段、目的。 行为方式:言语、动作。 【掌握】 (二)理论解释 1.本能论 2.社会学习论:家庭、文化、大众媒体。 3.挫折 侵犯论 【熟练掌握】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挫折 身体疼痛、语言辱骂 气
16、温暂时变化 被他人侵犯 拥挤 2.线索:第三者挑拨、身边的武器、他人的侵犯。 3.酒精 4.个人因素 【熟练掌握】 ( 四)侵犯的消除与控制 【领会】 1.宣泄。在受到委屈、遇到冷遇或心情不好时成人往往会利用适当的机会均等、方式进行宣泄,宣泄可以减少侵犯。 2.社会规范。 【领会】 3.好榜样。 【领会】 4.移情。 第六章 利他 【领会】 (一)利他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无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 (二)理论解释 【领会】 1.进化理论:人们认为助人行为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有可能黑猩猩在这方面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同。很可能在我们人类的祖先身上只有一点点的利他主义,但后来这方面的进化
17、越来越强,以至于有了我们现在 的助人行为。 【领会】 2.决策理论:对紧急事态的注意,判断,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介入方式的决定,利他行为的实施。 【领会】 3.社会学习理论:参与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对于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来学习帮助他人,还要以通过观察来学习。 【领会】 4.社会交换理论:有社会心理学家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全部社会行为。人们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百物质性的知识等。在且人行为人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 【领会】 5.社会规范理论:一些心理学通过研究提出了利他行为 的社会规论, ( 1)根据人类社会有选择地逐步演进某些能
18、够增加群体幸福的技巧和信念。 ( 2)由于亲社会行为通常社会有益,它就成了社会习俗或规范的一部分。 ( 3)一旦这种规范内化,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人们也会自觉地遵从这种规范,并从中得到满足。 (三)影响因素 【掌握】 1.利他者因素 性别。 年龄。 人格特征。 助人者的心境。 内疚往往导致赎罪。 【掌握】 2.被帮助者特征 性别、年龄 、魅力和人品。 【掌握】 3.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 父母的言传身教。 自然环境。 他人示范。 【领会】 4.旁观者效应:有旁观者在场会减少人们的利他行为。 第 78 章群体 成员、群体和个体、群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揭示群体的静态结构和群体动力学原理,包括:人际交
19、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从众、服从、暗示、模仿。 第七章 人际交往 【领会】 (一)人类社会性 【领会】 1.本能 【领会】 2.学习 【领会】 3.需要的满足 【掌握】 (二)社会性研究 【掌握】 1.恐惧:恐惧能增加人们的社会性。 【掌握】 2.排行和亲和:排行越靠前,越具有依赖性。 【掌握】 3.人际交往形式 按人际交往的组织系统,正式、非正式。 从信 息传递有无反馈,单向、双向。 按交往是否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直接、间接。 按信息传递方式,口头、书面。 (三)沟通 【领会】 1.载体 A、语言:口头书面。 B、非语言:视 动、时 空、目光接触、辅助语言。 【熟练掌握】 2.障碍 干扰、过滤。 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 (四)吸引 【领会】 漂亮: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导致喜欢,在外貌与吸引之间还常常有其他变量在起作用。 【领会】 报酬 【掌握】 熟悉 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 【熟练掌握】 能力 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呈正比例关 系,超出了这个范围,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熟练掌握】 相似 【熟练掌握】 互补 (五)发展 【熟练掌握】 阶段 单相识、表面性接触、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