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001 D 1.002 D 1.003 E 1.004 C 1.005 E 1.006 C 1.007 B 1.008 C 1.009 C 1.010 B 1.011 C 1.012 D 1.013 C 1.014 C 1.015 C 1.016 C 1.017 E 1.018 E 1.019 C 1.020 E 1.021 B 1.022 D 1.023 D 1.024 A 1.025 E 1.026 C 1.027 D 1.028 D 1.029 E 1.030 D 1.031 A 1.032 B 1.033 E 1.034 E 1
2、.035 E 1.036 D 1.037 A 1.038 A 1.039 C 1.040 E 1.041 E 1.042 C 1.043 B 1.044 D 1.045 B 1.046 C 1.047 B 1.048 D 1.049 E 1.050 C 1.051 A 1.052 B 1.053 E 1.054 D 1.055 D 1.056 A 1.057 C 1.058 D 1.059 D 1.060 B 1.061 E 二、判断正误题 1.001 错 神经或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及其表现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002 错 类固醇激素是脂溶性物质,但不能以单纯扩散
3、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已经证明类固醇激素进入细胞内是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帮助来完成的。 1.003 错 一般来说,阈下刺激所引起的细胞膜去极化不能达到阈电位水平。但局部电位是可以总合而产生动作电位的。如果使用连续刺激或同时使用多个阈下刺激时,局部电位可通过时间和空间总合叠加起来,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则可以产生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 1.004 对 1.005 错 组织接受刺激而兴奋的条件必须是在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三个方面达到某个最小值。此外该组织必须处于兴奋性正常的情况下才能接受刺激而兴奋。 1.006 错 在静息状态下,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而对钠离子没有通透性。
4、 1.007 错 负后电位是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以前的后电位中先出现的部分,此时膜电位数值接近静息电位水平,仍然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1.008 错 在实际反射过程中,神经调节不是一个开放回路,而是一种闭合回路。因为机 体的各种效应器中有特殊的感受细胞或感受器,能将效应器活动情况的信息随时传回反射中枢,对中枢的活动加以适当调整。在调整后的反射中枢所发出的传出信息影响下,效应器活动就更能协调和准确。 1.009 对 1.010 对 1.011 错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和适应性的反应。从机体分离出来的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脱离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
5、况下发生的反应就不是反射。 1.012 错 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兴奋性,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叫兴奋。 1.013 对 1.014 错 自身调节是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器官、组织、细胞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015 错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刺激传入神经,脱离了感爱器作用,故不属于反射。 1.016 错 负反馈调节的特点是只有在外界干扰使受控变量出现偏差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其纠偏总要滞后,且往往因出现矫枉过正而产生波动。 1.017 对 1.018 对 1.019 错 细胞内钠离子(或细胞外钾离子)增多时,钠泵(钠 -钾依赖式 ATP
6、酶)被激活 ,活动强度增加。 1.020 错 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属于化学依从式通道。 1.021 对 1.022 错 对单条神经纤维而言,动作电位的产生符合“全或无”定律,即动作电位一经产生,其大小不随刺激强度而改变。 1.023 错 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叫膜的超极化。 1.024 错 引起动作电位幅度最小的时相是相对不应期。因为在此期钠离子通道虽已逐渐恢复,但其开放能力极低。 1.025 对 三、填空题 1.001 最小刺激 兴奋性越高 1.002 易化扩散 载 体 顺 1.003 强度 阈强度 1.004 局部电流 1.005 迅速 准确 局限 短暂 1.006 缓
7、慢 持久 较广泛 1.007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出入胞作用 1.008 腺体 动作电位 1.009 自身 1.010 范围局限 调节幅度小 灵敏度低 1.011 增多 神经体液 1.012 动作电位 1.013 负反馈 1.014 新陈代谢 兴奋性 生殖 1.015 非脂溶 不需 需 四、名词解释 1.001 一小部分溶于脂质的低分子量 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净移动现象叫做单纯弥散。影响单纯弥散的因素有膜通透性和浓度梯度。 1.002 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顺电位差的跨膜被动转运方式叫做易化弥散。易化弥散的特点是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8、。 1.003 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动方式叫做主动转动。 1.004 机体的器官或组织接受刺激后,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较强的活动状态,这一过程叫做兴奋。 1.005 机体的器官或组 织接受刺激后,从活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变为较弱的活动状态的过程叫做抑制。 1.006 由靶器官或效应器发出的反馈信息对反射中枢或内分泌腺的纠正和调节作用叫做反馈。 1.007 细胞在安静时跨越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 1.008 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
9、叫做动作电位。 1.009 在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 -时间变化率固定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做刺激阈或阈强度。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 刺激叫做阈刺激。阈刺激可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1.010 在组织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后的一个短暂时期内,兴奋性下降到接近于零,此时无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这个极短暂的时期叫做绝对不应期。 1.011 在强度 -时间曲线上, 把引起动作电位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1.012 用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强度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时值。 时值恰好落在强度 -时间曲线的明显部分,因此,认为它可以较好地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
10、低,即时值越短说明组织的兴奋性越高;相反则组织的兴奋 性越低。 1.013 可兴奋细胞或组织以至整个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产生生物电并起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叫做兴奋性。 1.014 在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保持外正内负的这种分极状态,叫做极化。 1.015 绝对不应期之后,组织的兴奋性就逐渐恢复,但比须用比原来阈刺激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因为此期的兴奋性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还有部分 Na+处于失活状态,因此叫做相对不应期。 五、简答题 1.001 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水溶性较高的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通道为
11、中介的易化扩散,如 K+、 Na+等的顺浓度差扩散;另一种是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等的顺浓度差扩散。特点是:一是具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二是表现饱和现象,三是存在竞争性抑制。 1.002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在接受一次刺激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变化,而依次出现下述四个不同时相。初期对任何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都不会发生反应,这一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此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只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在相对不应期之后还经历 一个兴奋性轻度增高的时期,称为超常期。在超常期之后,恢复正常前还经历一个兴奋性低于正常的时期,称为低常期。 1.003 反射弧是完成反
12、射所必需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五个基本部分构成。 1.感受器 是感受刺激的装置。 2.传入神经 是连接感受器和反射中枢的神经纤维。 3.反射中枢 是指脑或脊髓内一定部位的、执行某种机能的神经细胞群。 4.传出神经 是连接反射中枢与效应器的神经纤维。 5.效应器 是指肌肉和腺体等。它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兴奋,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 1.004 体液中对机体机能具有兴奋 或抑制作用的体液因素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和理化特性。 化学物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另一类为组织代谢的产物,如 CO2、乳酸等。 理化特性是指:体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的变化。 1.005 细胞膜蛋白质
13、的主要功能有: 1.物质转运功能 体内除极少数物质能够直接通过膜的脂质层进出细胞外,大多数物质的跨膜运动都需要借助膜蛋白质才能进出细胞。 2.信息传递功能 体内各种激素、递质效应的实现,都必需借助细胞膜上的受体,而受体就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3.免疫功能 有些细胞膜蛋白质起着细胞“标志”的作用,如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供免疫系统或免疫物质“辨认”。 4.细胞的变形或运动功能 目前认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细胞的变形或运动功能有关。 1.006 衡量组织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为阈强度(或称阈值),即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和最短作用时间,前者称为强度阈值,后者称为时间阈值。阈值小表示兴奋性
14、高,阈值大表示兴奋性低。此外,强度 -时间曲线(不同刺激强度和它们相对应的作用时间的关系曲线)、时值(两倍基强度的刺激,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基强度(长时间 刺激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等也能够反映组织细胞的兴奋性。 1.007 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如:脑、肾的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血压的升降而改变,是通过自身调节改变血管的舒缩状态以调节血流阻力,使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其特点有:调节幅度小。不太灵敏。产生的效应准确而稳定。调节范围常局限于一个细胞或一小部分组织。 1.008 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逆
15、化学梯度或电梯度进行物质转运,转运过程中要消耗能量;后者是顺化学 梯度或电梯度进行转运的,转运过程中的动力主要依赖于有关物质的化学梯度或电梯度所贮存的势能,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六、论述题 1.001 一个活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进出细胞,这一过程称为物质转运。其转运形式如下: 1.单纯扩散 是指某些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目前比较肯定的只有 O2和 CO2等脂溶性气体分子依靠此种方式通过细胞膜。 2.易化扩散 是指非脂溶性或水溶性较高的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 过程。易化扩散有两种
16、类型:一种是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 K+、 Na+等的顺浓度差扩散;另一种是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等的顺浓度差扩散。其特点是:一是具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二是表现饱和现象,三是存在竞争性抑制。 3.主动转运 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从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如细胞膜上的Na+-K+泵逆浓度差转运 Na+、 K+的过程。 4.出胞和入胞 是指膜转运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过程。 出胞是指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过程。腺细胞分泌某些酶和粘液,内分泌腺分泌激 素以及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等,都属于出胞作用。 入胞是指细胞外某些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如进入
17、的物质是固形物,便称为吞噬,如进入的是液体,则称为吞饮。 1.002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哺乳类动物的神经、肌肉细胞其静息电位为 70 90mV。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是由于细胞内外K+分布不均衡以及静息时细胞膜只对 K+具有选择性通透所致。几乎所有生物细胞,其膜内外离子的分布特点都是膜外 Na+多, K+少,而膜内则为 K+多, Na+少。在静息时,膜只对 K+有通 透性, 于是 K+顺浓度差而扩散到膜外,而膜内带负电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出而留在膜内,结果造成膜内外的电位差,即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这种电位差随 K+的继续外流而加大,并对 K
18、+外流起阻碍作用,但 K+仍将继续依赖浓度差而向膜外扩散。当浓度差( K+外流的动力)和电位差( K+外流的阻力)达到平衡时,此时 K+的净通量就等于零,膜内外的电位差就相对稳定于某一水平,这个电位差就称为 K+的平衡电位。所以,静息电位主要由 K+的平衡电位所形成。 1.003 动作电位是指膜受到刺激后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 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由锋电位和后电位两部分构成。锋电位是构成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它是一个电位变化迅速并形如尖锋的电位波动,由上升支(去极相)和下降支(复极相)两部分组成。后电位是锋电位在其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所经历的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由于后电位与兴奋后的恢复过程有密切关系,但在说明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播上的意义不大,因此常以锋电位来代表动作电位。当加于细胞膜的刺激达到阈值时,膜部分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被激活的 Na+通道开放(开放数目达临界值), Na+由于本来存在着 的浓度势能差以及静息时外正内负的电势能差,引起 Na+迅速内流。 钠内流造成的去极化通过正反馈作用又进一步促进 Na+ 通道开放,形成大量内流的再生性钠流,导致膜内正电位急剧上升,造成了锋电位陡峭的上升支。当膜内正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