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答:春秋时期,贵族文化高度发达,社会盛行重礼尚文的风气。在外交场合要公平应对,需要表现出温文尔雅的风度以及贵国的文化修养,要讲究辞令之美。因此,在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 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如襄公二十五年,郑伐陈,郑国的子产向晋献捷,晋人三次责难郑国,都被子产巧妙地顶了回去。子产多次凭借辞令之妙,使大国不敢对郑非礼。优美巧妙而又体现了礼的精神与深厚的文化修养,是 左传辞令的普遍特点。 论辩方式上,其辞令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对方折服。春秋时期,礼保持着一定的
2、约束力,如果行为违礼,将会受到谴责,因此相互之交谈要以礼为依据。如名义与齐考公的对话,就是以道义为出发点,指责对方的不道义行为。前人称左传“婉而多切”,就在于他不仅有彬彬有礼的外表,更有以礼服人的力量。 有些辞令真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时,就是采用直率而深入的方式,利用矛盾抓住秦不信晋的心理,讲晋国如何失信于秦,火上浇油,威 言耸听,紧紧地抓住了秦伯的心理,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意味悠深。 简述战国策辞令的特点。 答: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
3、之最”,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 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的辞令与左传谦恭文雅、道德礼义的辞令有很大不同,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直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 言耸听。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战国策辞令在语言上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如战国策齐策一中记录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文中极尽比喻夸张之能事
4、,气势强大,语气强烈。又如战国策楚策四中庄辛对楚襄王的说辞,层层设喻,气势之壮、辞采之富、描摹之工,都前所未有。 战国策 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多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战国策楚策一中就用“狐假虎威”的寓言说明诸侯表面上怕楚将昭奚恤,而实际是怕楚国。战国策中,“画蛇添足”、“鹬蚌相争”、“南辕北辙”等其它一些寓言也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这些寓言通俗生动,富于现实感。 简述孟子论辩艺术。 答: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章法巧妙,气势充沛,章法巧妙,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孟子善于在论辩中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一次,齐宣王向他问起齐桓王之事,但孟子却巧妙地把话题
5、引到王道仁政上来。他先提起齐宣王不忍以牛衅钟的小事,称赞他有仁心,引起对方的好感;进而批评他虽有仁心却不行仁政,是“不为”,而非“不能”;然后又揭穿其“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并指出,以武力征服天下,后必有灾,只有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终于引起齐宣王对仁政的兴趣。在对话中,孟子始终掌握主动,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的宣讲。 采用迂回战术,设好圈套,让对方钻,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孟子为了批评齐宣王未能治理好国家,先问他:“有人把妻子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朋友却让妻子挨冻受饿,该怎 么对待他?”回答说:“抛弃他。”又问:“法官不能审理好案子,怎样处理他?”回答说:“罢免他。
6、”经过这样两问两答,孟子突然把话题转向治国,问道:“国家没治理好,该怎么办?”齐宣王无法回答,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在同农家学派的陈相辩论时,他针对其 老师 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观点,层层 追问对方:许行的各种生活用品来自何处,迫使他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话,然后反问道:“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紧接着就展开正面论述,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又举尧舜为例,说明圣人忙于治理天下,无暇亲自耕作,充分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在此基础上,还批评对方背弃儒家师说而追随许行。由于抓住了对方的破绽,有破有立,文章具有锐不
7、可当的逻辑力量。 提出正面的议论,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不如地利”一章,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之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层层分析比较,最后又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总结全篇,全文步步深入,首尾相应,虽未独立成篇,但已具备完整严密的论说文的雏形。其他如“鱼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 简述司马相如大赋的特点。 答:司马相如是汉朝有名的辞赋家,他的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特点。 结构宏伟,富丽堂皇。司马相如的赋讲求场面开阔,层次分明;由外及里,由上及下,由近及远,有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流动;有多种生活、场面和气氛构成了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他的作品正是他自己“
8、赋家之心要包括宇宙”主张的最好体现。 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 。声音色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穷形极相,动魄惊心。他的赋在总体气氛上又是富丽、欢娱、热烈而又庄严的,与东汉以后的词赋大不相同。 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方块字在字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司马相如直接继承了枚乘七发中用字方法,并将之推到了顶峰。一排列几十个山字头,几是个水字边,几十个鱼字旁,几十个草字头给人造成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感。 简述班固的文学成就。 答: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辞赋家,他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班固辞赋的代表作是散体的两都赋,其 特点为天子做喉舌,替朝廷说教。除了两都赋外,班固骚体赋的代表
9、作是幽通赋。 班固的散文写的也不错,他模仿东方朔答客难,创作了答宾戏。 班固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咏史是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 班固最著名的是他的汉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基本尊重客观事实,在叙事及语言上有自己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简述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答:汉乐府民歌从劳动人民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生动的 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 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
10、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陌上桑中为了烘托罗敷的美丽,不去直接写罗敷的容貌,而是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写别人在她的美面前的种种反应,就“美的效果来表现美本身”,精彩至极,显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与诗经中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不同,乐府诗采用杂言 体和五言体形式。汉代乐府形式上的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汉乐府作品中,以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最为杰出,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它的现实主义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他的风格形式,具体
11、的表现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采莲中,尽管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和一点着力的痕迹,但却勾勒出一幅生动活脱的水墨画。 简述曹植诗歌创作的前后变化。 答:曹植的生平、思想以 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其诗歌创作也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塑造了一个身怀高超武艺,渴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形象。这一形象实际上是曹植自我形象的投影,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在他的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公宴、名都篇等都是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在前期,曹植创作了赠徐干诗等赠友诗以及送应氏其一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
12、 后期的诗歌比前期的诗歌内容显得更深沉,艺 术更成熟。后期诗歌在内容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反抗,对生存的忧思和恐惧。构成了后期诗歌的悲愤基调。赠白马王彪一诗,始终倾注了诗人悲愤忧伤的强烈感情色彩,情真意挚,悲切动人,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运用多种抒情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抒写那深沉复杂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又从容不迫。诗的形式新颖,自创新题,显示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技巧。有志难申的苦恼,无可奈何的忧愁,对迫害的愤怒与反抗,对生存的忧思和恐惧,共同构成了他后期诗歌悲愤的基调。著名的七步诗 就有很深的这种基调,另外他后期的一些游仙诗和情诗
13、也带有这些人生内容。 简述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思想内容。 答:阮籍所生活的时代,政治上的黑暗,造成了他内心的悲愤,在诗中多方面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他的内心积郁,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均通过其诗文表达出来。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代表作,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 抒发当时社会条件下诗人寂寞的处境和抑郁苦闷的情怀。“忧思独伤心”是整个咏怀诗的基调。他身处名士少有全者的乱世,抒写自己忧生惧祸的心情。三十三(一日复一日 )中的“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深刻地揭示了他无限焦虑与恐惧的心态。 也有讽刺时政及某种丑恶社会现实的。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十六(徘徊蓬池上),以朔风微霜
14、喻司马氏之肆暴,以飞鸟走兽喻小人之逢迎,以羁旅无俦喻自己之处境,曲折地反映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 少量自述平经历和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三十九(壮士何慷慨)写得豪壮动人,诗中刻画的临难赴危、誓死报国的英雄,显然有自况之意。 还有一些游仙之作。通过游仙表达脱离苦难现获得自由的一种追求,把神仙境界与黑暗现实对立 起来。如二十三、三十二,都是诗人为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也是诗人同黑暗显示相对立的美好生活追求。 简述谢灵运在山水诗在文学史发展中的地位。 答:谢灵运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关键人物,他的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 对山水景物的精细刻画
15、,善于营造画境。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动地描绘出初春时节,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生长,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各种新奇的鸟婉转鸣叫,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 诗作工于锤炼 字句。注重景物的形象描绘,雕琢字句,排铺对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谢灵运的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开始了以自然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对于扭转玄言诗风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他的诗中还有一些玄言和佛理的成分。他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在表现手法上的刻意求工和大开声色,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钟嵘称他为“元嘉之雄”不为过
16、誉。 简述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答: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占有重要地位,并对诗体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继承和发展扬了汉魏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用诗歌来反映现实,抒怀言志,代表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拟行路难中,他酣畅淋漓地发泄了自己的怨恨之情,塑造出一个顽强、倔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对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同时,他学习南朝民歌所写的五言绝句所写的五言四名小诗,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等,清新俊逸,情致浓郁,开创南朝文人五言之风,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颇有影响。 他对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有新的开 拓,特别表现
17、在边塞诗方面。他的边塞诗,集中地表现了边塞风光、激战场面、报国壮志、征人边愁。自他起,古诗中边塞题材的范畴已大体确立,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简述庾信创作的前后变化。 答:庾信是六朝诗赋之集大成者,在文学历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以他被扣留在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庾信是著名的宫体诗人。这些宫体诗多奉和应制之作,格调不高,内容关乎色情,形式绮丽浓艳,表现了作为贵族文人的他腐朽的生活情趣。咏舞等是庾信宫体诗的代表作。 后期,作品中多相关之思,家国之念, 文风大不同从前。随着思想内容的变化,庾信后期诗风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改前期绮丽浓艳,变为刚健深沉,苍凉悲壮。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说
18、:“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后期作品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这组诗全面反映了后期的生活、生活和感情。庾信的诗歌善于用典,贴切而不露痕迹,对仗工整自然,语言精美。庾信融合了南北诗风,并在诗歌的形式和格律上有所发展,是对倘使唐诗影响最直接的先驱人物。他的五言诗已经暗含唐五言律绝的声律,其七言诗也粗具唐七言律绝的章法格局。 简述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答 :南朝民歌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爱情生活,所写之情极其真实,流自肺腑,颇为感人。 以抒情为主,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改汉乐府民歌多长篇、多叙事的特点。每首诗歌集中写一点,不繁冗拖沓,明快而又含蓄。子夜四时歌咏唱了春风触动男女青年的春
19、心,充满了天真、自然的情趣。 长于委婉细腻的笔法,善于描写心理活动,将主人公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洲曲真切地刻画了女主人公柔情似水,一往情深的形象。全诗整个画面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哀怨和深沉的信念,形象地揭示出女主人公复杂幽怨的内心世界。 语言的 运用清新自然,多用比兴、象征,充分利用汉语谐声的特点,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读曲歌中,“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散”双关聚散之“散”,用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 简述白居易新乐府的理论创作主张。 答:白居易对新乐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他的理论。 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深刻的社
20、会认识价值。他在策林六十九中指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成歌诗矣”。 明确创作目的与政治相关。他认为 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他特别提倡周朝的采诗制度,主张“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他在与九元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同时他在新乐府五十首序中提倡真实,认为只有“核而实”,才能“传而言”。 文学的特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要求诗歌创作不仅要发挥社会作用,更要以情感人。认为诗要“以情感人,以美感人”,在与九元书中,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
21、义”,将诗歌比作植物,用“根、苗 、花、果”喻“情、言、声、义”。另外他坚决主张“系于意,不系于文”,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简述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答: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它的产生绝非偶然,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更有文学演变的原因。 社会条件。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一个小中兴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尖锐。另一方面,下层的知识分子也渴望为国效力,有强烈的责任感,迫切地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日益兴起的社会变革社服务。 儒学复古思潮的高涨。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古思潮的高涨,他们要努力的从意识形态领域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服务,儒学复古思潮的实
22、质也是反映了改革现实,重整纲纪的需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府的权威日益下降,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所以要求变革的人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开始整顿,提倡儒家的思想整顿国家的纲纪,来维护中央的权威,同时用儒有的仁政的思想来改革政治弊端,关心百姓的疾苦,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儒学复古思潮也要求有一种工具来做宣传,古文就成了宣传儒学思想和改革的最好的工具。 古文自身发展 的原因。批判骈文,提倡散文。骈文过于讲究形式,束缚表达。如腾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中的人名本是“杨得意”,但由于骈文文体的局限,只能削足适履,改换人名。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到安史之乱前后,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
23、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也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 文学讽时刺世的现实思潮的影响。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的文学理论。元结人强调褒贬讽谏,认为文章应“极帝王理论之道,系古人规谏之流”。中唐的古文运动是齐、梁以来古今文体之争的必然结果。 试论庄子哲理与诗意交融的特点。 答: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本身就带有艺术的特点,富于艺术魅力,所以说逍遥的境界就是艺术的境界。庄子哲学的核心就是人生问题。 饱含激情的笔触,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全书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更富于艺术魅力,逍遥游中,大到“扶摇而上”九万
24、里的鲲鹏,小到浮游野外的尘埃、草芥;从志向短小“决起而飞”的斥鴳,到御风而行的高人;从八千岁为春秋的椿树,到“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它们之间虽然有着 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而真正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庄子笔下的这类境界,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更富于艺术魅力。 以艺术的态度来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在齐物论中,由庄生梦为蝴蝶,产生了“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奇想。秋水中,写庄子站在濠梁上,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把读者带入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庄子为人傲岸不羁
25、,潇洒脱俗,书中大量记载了他放旷豁达的言行。 强烈的抒情色彩。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徐无鬼中,庄子站在惠施墓前,深情地发出感慨,在对友人的怀念中流露出世无知音的孤独感。大宗师的结尾记载了子桑对悲惨遭遇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归之于命运的寓言。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的作品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 以离骚为例,说明屈原的艺术成就。 答: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通过此诗展现出屈原杰出的艺术成就。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 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对自我形象的描写。屈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备受打击,作
26、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他一再克服这痛苦的经历,这是具有伟大心灵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够作到的。这种对未来的道路进行过苦苦的探寻的心情在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所体现。这种情怀与伟大的人格,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峻洁、高大。 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他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 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基调就是苦,感情核心却是恋,这种苦恋使屈原在精神上经受着巨大的折磨,在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
27、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融进一种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如离骚中惟昔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出了作者的那种危机感与无奈的恋之情。 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作者运用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奇诡动人,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这种方式表 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乘坐美玉、象牙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上天入地的,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感情。屈原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独具特色的“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突破了
28、诗经中既有的“比兴”手法,开辟了香草美人的典范。在屈原笔下,花鸟虫兽、日月风雷、仙灵神鬼、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诗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意象。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 天地。 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极富开创性。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不受形式的拘束,使诗的结构错综变化。离骚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带有大量的“兮”字,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此外,
29、离骚中含有不少散文化句式,大量运用“之”、“乎”、“者”、“也”等语助词,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法形式,创造 出了舒卷自如的新诗体。屈原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答:史记中的人物个性形象鲜明、生动,为我们展现了一首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无一例外的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它们身上无一不闪现着司马迁本人的美学理想,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有几个方面。 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在项羽本记中,关于项羽瞋目镇敌的细节描写,最能表现这位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的威势和气概。据 司马迁说,
30、项羽是重瞳子,就是一眼双眸,显然“炯炯有神”一词已不足以形容这双重瞳之目射出的威严之光。司马迁紧紧抓住项羽这一容貌特征进行细节描写。项羽威严的目光,竟使惯于骑射的高手目畏手软,又使久经沙场的骑将人马俱惊。史记中这样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这些细节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作者精心选择、提炼而得。这些人物的只言片语,一颦一笑,较之千军万马的会战和攻城掠地的壮举,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鸿门宴”一节,是刘邦、项羽较量的关键时刻。宴前的紧张气氛,宴 会上的剑拔驽张,使双方人物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作者通过这场面对面的斗争来表现人物性格。在尖锐的矛盾
31、冲突中,不仅写活了项羽,而且也写出了刘邦的老练权变、善使手段,张良的沉着冷静、察颜观色,樊哙的忠勇无畏、善于言辩,范增的阴险狠毒、脾气暴躁等,显而易见,这种写法又能在一件事中写许多人物,达到一石数鸟的艺术效果。 通过渲染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项羽打被败后,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了这步田地,本来已经使人感慨嘘唏了。在如此气氛之下,又写他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更 加构成了一种无限的悲凉的气氛。 运用互见法写人。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上如实记载了项羽一生的功过是非,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基本上是客观的,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了“凶狠残暴”的
32、一面。但对于项羽的弱点,司马迁还是本着本传略,他传详的原则,用互见法补足人物的全貌。高组本纪载刘邦、项羽形成相持状态时,刘邦出了项羽十大罪。关于项羽十大罪状,项羽本记也多有涉略,但借刘邦之口集中道出,确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论述史记“无韵之离骚”的含义(史记的抒情性)。 答: 史记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鲁迅曾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所写人物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客观地记载历史,而是要通过写史来表达他的政治理想,达到他改造或改良现行社会的目的。史记是一部饱含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它是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悲愤诗
33、。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指出自己因为被处以腐刑后,决定发愤著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现实抗争,让后人通过史记去理解自己的理想和冤屈。 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 情诗。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写屈原在困境下创作离骚,表现出屈原不公的待遇,表达出很深的感慨。又因贾谊写过吊屈原赋,亦为感伤诗人。司马迁将屈原、贾谊两个怀才不遇的诗人放在一起同时写,从形式上更像抒情诗。 多处引由歌谣、俚谚,融合在叙事议论之中,挥洒自如。这些歌谣谚语用于刻画人物、说理记事,妙趣横生,寓意透辟,使读者恍睹其容,恍闻其曲,形成史记另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线。项羽本记中,垓下之围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34、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用垓 下歌作为项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围的序曲,将楚歌原本具有悲凉慷慨之韵,揉以项羽叱咤风云、而最终以悲剧作结的一生,抒写了英雄末路之悲与儿女情长不免英雄气短的一面,呜咽悲慨,凄凉动人。 夹叙夹议。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廉颇失势时与人的对话的描写,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之感慨,对廉颇不怕死的精神,给予赞扬时,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以及司马迁本人的生死观。 语言的总体风格朴拙、浑厚、气势沉雄。在记叙悲剧人物的篇章中(如项羽本记),突出了体现了史记语言的风格。史记语言 风格多样,随各篇内容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使语言与其表达的内容达到高
35、度的统一、和谐。辛弃疾曾用“雄深雅健”来形容史记的语言。 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浑融完整,意境
36、高远。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 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 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
37、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精工而本色的语言。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 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分析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答:二人都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都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边塞诗,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但二人的边塞诗又具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内容方面。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 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