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答案齐全.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2220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答案齐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答案齐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答案齐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答案齐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答案齐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

2、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

3、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 “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4、。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 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

5、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 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 儒家

6、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 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 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

7、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儒学应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1. 站在当代社会发展角度审视儒学,儒学需要与时俱进,与时更化,与时推移。 2. 对当代社会来说 ,一方面是机遇,一方面是挑战,儒学只有顺应时代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适度的统一和张力,才能生生不息,才能走向未来。 3. 儒学应关注现实,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它只有在现实

8、中,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伦日用具体实践中,才能找到它的用武之地和力量的源泉。 4. 儒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国际和当代视野,关注和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自觉置身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关切现实。 5. 以儒家理论来说明,疏解当代社会问题。 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 ,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 二、

9、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网上答案,是一些书中摘要)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 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 (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 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

10、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 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 ,知行合一

11、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三、 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1 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次国学热的出现与 20 多年来 中国 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 中国 从一个曾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大国,沦落为在西方的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的封建帝国。巨大的反差,使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感情色彩占据了上风,认为 中国社会 之所以沦落到那个样子,全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惹的祸,于是,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主要表现在 太平天国起义 时期、五四时期、全国解放初期、“文革”

12、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儒家思想先后遭遇过数次大劫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 2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 中国 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 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这或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

13、个原因。 2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 亚洲四小龙就是指新加坡、 韩国 和 中国 的台湾、 香港 地区。新 中国 成立以后,大陆研究儒家的声音基本上消失了,儒家思想研究的重点转到了我国港台地区。港台地区研究 儒学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 香港 的 新亚书院 ,一个是台湾的 东海大学 。但在港台地区,真正兴起,真正受到重 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 代之后。为什么?因为七十年代欧美经济不景气,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 日本 及亚洲四小龙却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对这种现象,东西方学者很自然就要追问 :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它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当

14、人们试图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这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基础就是来源于 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来源于以 儒家伦理 为核心的“东亚价值观”。在这些学者看来, 日本 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精神动力正是来自于 儒家伦理 ,是对儒家伦理的成功应用和改造的结果。如 日本 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在他的论语加算盘一书中,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就是算盘加论语,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 忠恕 之道,开创了儒家式经营之风。 新加坡国立大学 教授陈荣照也提出了儒教精神促进了新加坡 经济起飞 的观点。 中国 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传统的国家,作

15、为东亚 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联想 :儒家文化、儒家伦理导致了 亚洲四小龙 的经济腾飞,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这或许是当前国学热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 港台新儒家代表对大陆的反哺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从 “五四” 新文化运动 至 20世纪 30年代初,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梁漱溟 、 张君劢 、 熊十力 等。二是从 20世纪 30年代初到 40年代末,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 冯友兰 、 贺麟 等。这两个阶段大致范围是 1919 年到 1949 年, 是在大陆出现的。

16、三是从 20 世纪 40 年代初到 70年代末,这是现代新儒学的成熟期,主要代表人物有 唐君毅 、牟宗三、徐复观、 钱穆 、 方东 美 等。四是从 20 世纪 80年代初至今,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复兴期。主要代表人物有 杜维明 、成中英、 刘述先 等。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在港台。 当代国学热的兴起与港台地区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以接续和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 为己任,主张在 西方文化 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他们著书立说,四处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著作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陆陆续续在

17、大陆出版并广为流传,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 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 中国 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 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 据说,我国目前在 世界各地 的华人大约有 3500 万,这些华人散居在世界的各个不同角落,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 们对 中国历史 和中国文化的归属和认同,对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归属和认同,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如祭祀 伏羲 、祭祀 黄帝 、祭祀 大禹 、祭祀孔子等,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

18、认同作为一种外力,也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 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 在国际上,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 渺茫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在思想文化领域和 意识形态领域 出现了一些 真空地带 。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这种思想不去填补,别的思想就会去填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所需要的,于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另一个精神的支柱,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就成为

19、一种现实需求。这或许也是国学热兴起的重要原因。 6 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冲突 我们说,当今的 中国社会 ,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是一个面临重大转折的时代,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的时代。 中国社会 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他们感到不满足,感到困惑和迷茫。 极端个人主义 、拜 金主义、享乐主义、 功利主义 有所泛滥。人们在问 :难道经济发展必然导致道德滑坡吗?难道社会发展必然带来诚信缺失吗?传统文化中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 礼义廉耻 、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

20、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 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这或许也是国学热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7 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倡导 一方面,从孔夫子到 孙中山 , 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许多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就是说,国学热的兴起与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

21、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时俱进、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 礼义廉耻 观等有密切的联系 。因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来源于 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从何而来?当然应该从 中国的传统 而来,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的内容。离开 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的“中国特色”也就 无从谈起 。正是有了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有了学界和民间的积极配合,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荣辱观 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也是当前国学热产生与兴起的社会原因。 8 学界与媒体联手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

22、、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如 中国 人民大学国学院、 清华大学 思想文化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儒教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院等,出版的学术 著作及研究文章不计其数,每年都要召开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欧美、东亚、 东南亚 等国家和地区,也有相当规模的研究机构和学术队伍。 媒体方面, 阎崇年 先生在 百家讲坛 讲清帝, 刘心武 讲红楼, 易中天 讲三国, 王立群 讲史记,等等,这 些学人雅俗共赏的讲座,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除了电视台外,还有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譬如 光明日报 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

23、道”,新浪网高调推出 乾元国学 博客圈,等等。 最近刚 刚颁布实施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 :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 中国 语文课。 种种现象说明了 中国 人需要了解 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民间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学热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9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国学热应需而生。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

24、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 中国 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 日本人 的惟一标志。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当前这一股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是我们对一百多年来批 判和否定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反思,是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 自然危机 、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后的积极回应。我们应该顺应这股潮流,认真研

25、究和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真正担当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 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 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

26、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 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

27、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 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如何评价传统文化 第一, 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 。 张岱年先生指出的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的精神。中华民族具有无可比拟的民族凝聚力,所谓君子之自强实就是民族之自强。有这种自强的 精神在,中华民族就会发展,就

28、不会灭亡。的确,中华民族在近代以后落后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曾扭曲地表现为妄自尊大和盲目排外,但当外部的压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中华民族终会有一批首先 “ 睁开眼睛看世界 ” 的人。中华民族要自强与中华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发生矛盾,但终其实质是会统一的。道理很简单,当不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中华民族就不能自强的时候,那么只要中华民族有自强的精神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就会成为当然的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以儒道互补为格局 第二,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 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

29、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其长处;相对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缺陷。这两方面的意义都应予以肯定。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它重道德轻自然,重集体轻个人,重传统轻创作,重等级秩序轻人权平等,重实际应用轻科学理论,重直觉体认轻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这些也极 大地束缚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中国在近现代虽然落后,但有今日重振之契机;西方在近现代虽然先进,但其文化并非完美无缺。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金钱拜物教的批判,于今并没有过时;西方人士对西方社会人情淡漠、道德沦丧的慨叹,并非全是无病呻吟;西方学者在认识到西方文化解决社会问题和自然科学问题的局限之后,转而重新评价东方文化,其中虽有牵强之处和过誉之词,但也并非全都是 “ 欣赏古董 ” 。如果我们把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褒扬一概斥之为 “ 猎奇 ” 、 “ 欣赏古董 ” ,那反而是我们自己的不严肃。阿 Q精神虽当严戒,但贾 桂式的态度也不足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在现今和将来还有存在的价值,这也应予以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