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年级丰台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3067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年级丰台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年级丰台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年级丰台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年级丰台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年级丰台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届高三丰台区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 丰台区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7 题。 材料一 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 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 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就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能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 著名教育家夏

2、丏尊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 ,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 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 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鱼与有余同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

3、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 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是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 鱼传尺素 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使者,闪烁着浪漫主义光芒。 在鲤鱼的美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鲤鱼跳龙门是民间的经典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这样的

4、故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大体相似的版本,它 们有共同的母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后人也以鲤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极入仕。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门,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鲤鱼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 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能解 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取材于周启慧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

5、)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肉质鲜美,是常见的佳肴。 B产量高,产业价值可观。 C符合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 D艺术形象清新高雅脱俗。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 B谐音因素是鲤鱼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原因之一。 C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气的考查。 D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3下列古诗中的“鱼”和“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

6、美。 (范仲淹江上渔者)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追溯:溯, shu,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B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一致,可换为“殊途同归”。 C飞黄腾达:飞黄是传说中的神马名。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 D慰藉:藉, ji,与“蕴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 材料二 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

7、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 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似乎 是文明的倒退 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 自古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为生活艰辛却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不难理解的。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节奏

8、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 命的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 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那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 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 情的神奇性:微博上、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

9、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会下意识去寻求其原因,而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但这两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伪相关。而看到这些消息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伪相关。因此,我们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不可知性进一步转嫁到了迷信身上,这点和古代的民众如出一辙。 现代人转锦鲤纵然是迷信的一种表现,但我们的迷信仍然富有科学色彩。不难发现,我们迷信的对象是具有一 定科学性的,因为锦鲤自古便有着鲤跃龙门等好运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转发它能得好运是有道理的。并且我们迷信的手段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理智仍占据着我们大脑

10、的主导地位。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即使是转发锦鲤这种小事,我们也会懂得适可而止,不会转发几百上千次。这便是我们的所谓科学迷信。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当今,迷信一词并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我们转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希望。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 为一种可以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懒惰的人拖延事情、试图不劳而获的借口,这种渴望小概率事件大概率发生的心理显然是对科学迷信的一种扭曲,丧失了客观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转锦鲤是可以有的,但是努力才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秘笈

11、,这才是现代科学迷信的真谛。 (取材于李琳从转锦鲤看现代人的科学迷信) 5下列对于材料二中“伪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 B古代民众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通病。 C易被人们不断 地渲染、加深、强化。 D富有科学色彩的一种迷信方式。 6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在生活中事有不顺并且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 B现代人的迷信来源于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环境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C人们在转发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这样的言论时会适可而止。 D因为迷信一词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所以转发锦鲤的行为无可非议。 7根据材料一、材料

12、二,概括人们转发锦鲤的原因。( 5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 1)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 1,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

13、,一日五化之谓周。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 2。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 3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 4。官职亦然。 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 1】胥:从。【 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 3】士:事。【 4】容:指天子圣德。 ( 2)随 1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 斗榖於菟 2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

14、力而动,其过鲜矣。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 楚人许之 。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 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 1】随:国名。【 2】斗榖於菟:人名。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恃与国,幸名利 与:结交 B人佚亦佚 佚:安逸 C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周密 D以为天下 以为:

15、认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 C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会于薄以释之 而君幸于赵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 分) 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

16、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12依据短文( 1)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 2) “楚人许之”的意图。( 5分) 13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1,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请结合短文( 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6 分) 注释:【 1】如其仁:就是仁。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 16 题。 游龙门奉先寺 1 杜甫 已从招提 2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 3,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 4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注释 : 【 1】龙

17、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窟之一。此诗为杜甫 25 岁时游历之作。 【 2】招提:梵语,指僧人。【 3】虚籁:风声。【 4】象纬:天上星辰错列,如经纬一般。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写游寺,二句承上写住寺,中间两联承前详写夜景,七句转到清晨钟声,八句结于心有省悟:起承转结,构思精巧。 B诗人夜宿奉先寺,山谷里的阵阵风声,月下树林飘动摇曳的清影,夜幕上恰似经纬的星辰,无不渲染出环境的虚静高寒。 C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有人评价“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这正是诗人佛家精神的反映,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 D诗中的青年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思想也

18、有深刻领悟,唐代文化兼容并包,读书人广泛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影响。 15. 下列诗句没有表现禅意佛理的一项是( 3 分) A.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B.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C. 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上人) D.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6.本诗中间四句用词精妙,手法高超,请结合诗境,作简要赏析。( 6 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 分) 杜甫晚年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境遇下写出许多内涵丰厚的佳作

19、。比如 登 高 : “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 百 年 多 病 独 登台。 , 。” 游龙门奉先寺中“月林散清影”一句写的是月夜之景。岳阳楼记中 也 有 关 于 月 的 描 写 : “ 而 或 长 烟 一 空 , 皓 月 千里, ,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相比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李白的诗则具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梦游 天 姥 吟 留 别 : “ 霓 为 衣 兮 风 为 马 , 云 之 君 兮 纷 纷 而 来下。 , 。”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还包含着抒情说理的成分。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其孰能讥之乎?” 四

20、、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 22 题。 长毋相忘 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 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

21、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 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 。 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 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触及过的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毕竟是凡人,根本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子有时

22、也哀叹吾道衰也,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不见孔夫子当年的持守。 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 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

23、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 ,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 ?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

24、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 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庇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 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

25、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 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

26、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 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 思 绪 湮 没 在 已 逝 的 久 远 里 , 长 久 相 守 , 长 毋 相忘。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7、( 3 分) A. 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 荒疏:因缺乏练习而书写生疏。 B. 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 频仍:频繁,连续不断。 C. 睥 睨 古典 睥睨:斜眼看,厌恶。 D. 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 湮没:沉浸,浸润。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第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 B. 文章第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C. 文章第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

28、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梳理、归位与找寻。 D. 文章第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0. 请赏析文章第段中的画线语句。( 5 分) 21. 文章第段都写到了乡村人的生活,其用意有何不同?( 6 分) 22. 本文题目“长毋相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6 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3微写作( 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50 200 字。 在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也常常是举足轻重的:或揭示社会背景,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作为主要人物的有力衬托。请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

29、中任选一位次要人物,就其中一方面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封面是书籍的外貌,好的封面一般能以特有的形式(图形、文字及色彩等)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直观地呈现给读者。如果为老人与海边城呐喊设计封面,你将怎么设计?请任选其中的一部,描述你所设计的封面并说明设计意图。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有色彩的。请你从孔子、林黛玉、翠翠、田晓霞中选择一人,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他(她) ,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他(她)的感情。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24作文( 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朱以撒在长毋相忘中说: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近来,文创产品故宫口红横空出世并大受追捧,在生活用品里嵌入故宫元素,让故宫着实成了一回网红,这一现象又向人们表明:要想亲和,就要亲近。 文化传承中的这种“远离”和“亲近”,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有人曾赞誉, 凝视 中 国,如同欣赏一幅精心创作的画卷,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都有着升腾不屈的气势。而如虹的气势恰恰源于 13亿多中国人的生命气息,美丽的画卷正是出自一个个平民英雄手中的画笔。 请以“ 凝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有细节,有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