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能 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铝的比热容是 0.8810 3J/(kg) 由此可知 ( ) A 单位质量的铝温度升高 1 时吸收的热量是 0.8810 3J B 1 kg 的铝温度升高 1 时吸收的热量是 0.8810 3J/(kg) C 1 kg 的铝温度降低 1 时放出的热量是 0.8810 3J D 1kg 的铝温度升高到 1 时吸收的热量是 0.8810 3J 2.下列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内能越大 B 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C 内能和温度有关,所以 0 的水没有内能 D 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3.对于热量的认识,下列说
2、法正确的是 ( ) A 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少 B 温度高的物体含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含的热量少 C 在热传递过程中,同一物体温度改变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D 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含的热量多 4.炎热的夏天,赤脚踩在沙滩上感觉烫脚,而站在浅水滩处却感觉凉爽,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子具有不同的 ( ) A 热量 B 热值 C 内能 D 比热容 5.如图所示,在玻璃注射器内吸入一定量的某种液体,然后排出内部的空气,并用橡皮塞封住注射孔这时人无论怎样用力推动活塞,也难以使其体积发生微小的变化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说明该液体压缩成固体了,所以
3、体积不变 B 说明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很难被压缩 C 说明该液体分子的体积大,压缩不动 D 说明液体分子间有引力,所以很难被压缩 6.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到现在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图中哪个模型最相似? ( ) A B C D 7.蒸馒头的师傅在用手从蒸笼里拿刚蒸熟的馒头时,为了避免手被烫伤,要先用手蘸一下凉水,他这样做的主要道理是 ( ) A 利用凉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把手和热馒头分开 B 利用凉水温度低,能快速降低蒸笼内水蒸气的温度 C 利用凉水蒸发要吸热,能降低水的温度 D 利用凉水先对手进行冷却,同时又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
4、,避免手被烫伤 8.关于分子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 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 固体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D 分子间只存在吸引力 9. 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解释的是 ( ) A 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 B 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会感觉凉爽 C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和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D 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能有效防止因窖内温度过低冻坏蔬菜 10.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一定升高 B 热量总是从内能高的物体传递给内能低的物体 C 温度为 0 的物体没有内能 D 同一物体温
5、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1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热的物体内能多,冷的物体内能少 B 任何物体不论冷热都有内能 C 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D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12.下列描述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 柳枝摇曳 B 荷花飘香 C 树叶纷飞 D 瑞雪飘飘 二 、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甲是 _态,乙是 _态,丙是 _态两滴水银靠 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说明 _,但两块光滑干燥的玻璃紧贴在一起不能结合成一整块,是因为 _科学家开发出制作单层硅分子薄膜技术,如图所示:
6、在硅板表面覆盖陶瓷薄层,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硅板中的硅分子居然能穿透陶瓷薄层从而形成 单 层 硅 分 子 薄 膜 加 热 使 得 硅 分 子 穿 透 陶 瓷 薄 膜 , 这 说 明_ 14.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 “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 (1)1811 年,意大 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 _.1911 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 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 _电的原子核和带_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2)以氢原子为例,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图 _(甲 /乙 /丙 /丁 ) 15.当神舟号飞船穿越大气层
7、返回地面时,它表面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_的方式将 _能转化为内能 三 、实验题 16.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1)此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_和 _ (2)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 _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 后温度相同,就要给 _加热更长的时间;试验中最好用相同的电加热器来加热水和食用油,而不用酒精灯,用电加热器加热好处是 _ 17.为了比较 A、 B 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某实验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
8、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 A、 B 两种液体,将试管放入完全相同的盛水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1)实验采用水浴加热,目的是使溶液 A、 B_受热; (2)在试管中装入液体 A、 B 时,要控制他们的初温和 _相同; (3)加热相同的时间,是为了液体 A、 B 吸收的热量 _(选填 “ 相同 ” 或 “ 不相同 ”) ; (4)加热相同时间后,液体 A、 B 的温度如图所示,这表明液体 _(选填 “ A” 或“ B”) 的比热容较大 18.为研究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某同学用如图所示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两种液体的质量和温度都相同 (1)选用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分别给甲、乙两种
9、液体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 _ (2)写出图中所示装置的两处错误: _、 _. 改正错误后,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液体温度,数据如表所示: (3)加热 4 分钟后,甲乙两种液体温度均不再升高,原因是 _ 四 、计算题 19.质量为 0.2 千克的水温度升高 50 ,求:水吸收的热量 Q 吸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 3J/(kg) 20.由于太阳能具有安全、清洁、方 便等特点,使得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它已知某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吸收太阳辐射热量为 2.5210 7J,如果这些热量的 50%被水箱内质量为 100 kg 温度为 20 的水吸收,可使这些水的温度升高多少 ? (C 水4.21
10、0 3J/(kg) 21.炎夏,某工厂用冰块降温一块质量为 20 千克的大冰块,温度由 20 升高到0 过程中,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多少热量? c 冰 2.110 3焦 /(千克 ) 答案解析 1.【答案】 C 【解析】 铝的比热容是 0.8810 3J/(kg) 是指 1 kg 的铝温度升高或降低 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0.8810 3J,所以 C 的说法正确 A 项,单位质量的铝温度升高 1 时吸收的热量是 0.8810 3J,这里的单位质量不一定是 1 kg,选项 A 错误; B 项, 1 kg 的铝温度升高 1 时吸收的热量是 0.8810 3J/(kg) ,热量的单位为 J,所以热
11、量的单位错误,所以 B 错误 D 项, 1 kg 的铝温度升高到 1 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 3J, “ 升高到 ” 错,应为 “ 升高了 ” ,故 D 错 2.【答案】 B 【解析】 (1)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物体的宏观机械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所以 A 错误;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所以 B 正确, C 错误; (3)内能的大小是由物体的温度、质量、体积等因素有关,所以只考虑温度而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是不正确的,所以 D 是错误的 3.【答案】 C 【解析】 热量是过程量,即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多少,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能谈到热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的
12、热量,故 B、 D 说法错误; 放出热量的多少与温度的变化量有关,与温度高低无关,同一物体温度改变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故 A 说法 错误, C 说法正确 . 4.【答案】 D 【解析】 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较小,沙子的温度变化大,所以海水凉,砂子烫 5.【答案】 B 【解析】 物体能够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空隙,液体分子间间隙较小,分子间存在较大的斥力,所以液体难以被压缩 6.【答案】 D 【解析】 卢瑟福在总结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他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并位于原子中心,带负电
13、荷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这个原子核高速旋转,因此,原子结构的模型就像太阳系一样,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电子相当于行星绕太阳运转 7.【答案】 D 【解析】 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利用凉水先对手进行冷却,冷水遇到热的馒头,冷水会汽化,汽化吸收手上的热,使手的温度降低,同时又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升温较慢,避免手被烫伤,故 D 正确 8.【答案】 B 【解析】 A 项,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及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组成;故 A 错误;B 项,原子核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故 B 正确; C 项,组成固体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 C 错误; D 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14、的引力和斥力,故 D 错误 . 9.【答案】 AC 【解析】 A 项,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符合题意; B 项,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由于水蒸发从周围吸热,会使人感觉凉爽,与水比热容大小无关,不符合题意; C 项,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 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昼夜的温差小,因此,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和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符合题意; D项,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为冰时,对外放热,能有效防止因窖内温度过低冻坏蔬菜
15、不符合题意 10.【答案】 D 【解析】 A 项,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 A 错误; B 项,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故 B 错误; C 项,一切物体皆有内能,温度为 0 的物体有内能,故 C 错误; D 项 ,内能的多少取决于物体的状态、质量和温度,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故 D 正确 11.【答案】 B 【解析】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所以,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体积有关;内能和机械能没有必然联系 A 项,由于质量不能确定,所
16、以内能的大小无法判断,故 A 选项错误; B 项,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故 B 选项正确; C 项,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体积等因素有关,故 C 选项错误; D 项,由于内能和机械能无必然联系,所以物体的运动速 度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的说法是错误的,故 D 选项错误 12.【答案】 B 【解析】 A 项, 柳枝摇曳; C 项,树叶纷飞; D 项, 瑞雪飘飘是固体的宏观运动形式,不能说明分子的运动; B 项,荷花飘香是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人们就闻到了荷花的香味,故 B 符合题意 13.【答案】 液态 固态 气态 分子间有引力 分子间距离太大,几乎没有分子作用力 温
17、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有空隙 【解析】 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约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约 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约束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特点相似 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两块光滑干燥的玻璃紧贴在一起不能结合成一整块,是因为分子间距离太大,几乎没有分子作用力 加热使得硅分子穿透陶瓷薄膜,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有空隙 14.【答案】 (1)分子、正、负 (2)丙 【解析】 (1)1811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
18、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分子; 1911 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 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原子是由处于核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核外电子构成的 (2)氢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且原子核相比原子的体积很小,故丙正确 15.【答案】 做功 机械能 【解析】 神舟号飞船穿越大气层时,飞船与空气摩擦做功生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16.【答案】 (1)温度计 秒表 (2)升高的温度 (3)水 热量损失小 【解析】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需要测量温度和加热时间,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 (2)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
19、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 (或温度升高的多少等 )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 试验中最好用相同的电加热器来加热水和食用油,而不用酒精灯,用电加热器加热好处是热量损失小 17.【答案】 (1)均匀 (2)质量 (3)相同 (4)B 【解析】 (1)实验采用水浴加热,目的是使溶液 A、 B 均匀受热; (2)要研究两种液体的吸热本领,应控制两个试管中所装的 A、 B 两种液体的初温相同、质量相等; (3)因为加热时间的长短反应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所以加热相同的时间,是为了液体A、 B 吸收的热量相同; (4)根据
20、图示可知,加热相同时间后,液体 A 升高的温度大于 B 升高的温度,因此液体B 的比热容较大 18.【答案】 (1)加热相同时间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2)温度计的液泡接触了容器底 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 (3)两种液体温度都到达沸点 【解析】 (1)选用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分别给甲、乙两种液体加热时,加热装置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确保加热相同时间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2)根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可知,温度计的液 泡应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该装置的错误之一是温度计的液泡接触了容器底; 根据图示可知,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相同,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则甲乙液体的质量一定不相等; (3)因为当液体温度到达沸点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加热 4 分钟后,甲乙两种液体温度均不再升高,说明两种液体温度都到达沸点温度 19.【答案】 Q 吸 c 水 m t 4.21 O3J/(kg)0.2 kg50 4.21 O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