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511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更新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更新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更新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更新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更新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2 级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免疫学复习重点 基础免疫学的部分重点掌握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临床应用。 1 免疫应答的分类和分类依据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功能、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临床应用和生物学意义。 一、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发挥复杂的生理功能的总称。其分类及分类依据如下: 1、根据是否针对特异性抗原的分类: 固有免疫应答:不针对特异性抗原,在生物体长期进化中形成,为种系共有,并可遗传; 适应性免疫应答:针对特异性抗原,为个体特有,不可遗传, 但有免疫记忆效应。 2、根据抗原刺激后的反应状态分类: 正应答: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对诱

2、发抗原发挥排除效应; 负应答:抗原诱发相应的淋巴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从而对诱发抗原不发挥排除效应。 3、根据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分类: 体液免疫应答:又称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产物为抗体; 细胞免疫应答:又称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产物为效应性 T 细胞。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功能: 正常情况: 1、对非已抗原产生正应答,抵御外源性抗原的侵害; 2、对自身抗原产生负应答,保护自身 组织不被免疫攻击。 异常情况: 1、对非己抗原产生过高应答导致超敏反应,或过低应答引发严重感染、肿瘤; 2、对自身抗原产生正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 三、细胞分子的生物学机理: 1、识别阶段:抗原被

3、 APC 提取、加工。 2、增殖和分化阶段:激活的 APC 和 T 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效应性 T 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共同发挥作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或引发免疫相关性疾病; 4、恢复阶段:活化增殖的淋巴细胞克隆通过被动死亡及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机制而 发生凋亡,免疫系统恢复平衡。 四、细胞分子的临床运用 五、细胞分子的生物学意义 1、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抗感染;抗肿瘤;介导移植排斥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2、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抗感染;介导 、型超敏反应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介导超急性移植

4、排斥。 2、请叙述免疫分子、各群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和作用特点。 各群淋巴细胞 T 细胞 CD4+效应性 T 细胞 : Th1 细胞: 1 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 2 增强 NK 细胞和 CTL 细胞增殖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3 辅助 B 细 胞产生抗体; 4 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Th2 细胞: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抗体,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Th3 细胞是抑制性 T 细胞,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 TH17 细胞:活化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感染早期发挥免疫作用,主要防御胞外细菌感染。 CD4+调节性 T 细胞( Treg 细胞) :抑制 CD4+和 CD8+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

5、因子,并抑制 DC 和单核细胞功能,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 CD8+效应 T 细胞 : 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可高效、特异性、致死性地杀伤靶细胞。 2 1 穿孔素 /颗粒酶途径:穿孔素是细胞毒素,其生物学效应类 似于补体激活所形成的攻膜复合物( MAC)。穿孔素可插入靶细胞膜,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细胞导致靶细胞崩解。 2 Fas/FasL 途径: CTL 细胞上的 FasL 与靶细胞表面的 Fas 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NKT 细胞 有细胞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作用特点:可直接杀伤靶细胞,具有高效性;具有抗原特异性;不具有自身 MHC 限制性。 B 细胞: 分泌抗体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分泌

6、细胞因子 作用特点:识别 TD 抗原需要 TH 协助,主要产生 IgG,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回忆反应; 识别 TI 抗 原不需 TH 协助,只有产生 IgM,不引起免疫记忆和回忆反应。 NK 细胞: 非特异性杀伤(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抑制 B 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增殖;增强机体早期抗感染和免疫监视作用;诱导巨噬细胞活化产生 NO 和氧自由基等分子)。 作用特点:不受 MHC 限制;不依赖抗体;直接杀伤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 单核巨噬细胞: 吞噬杀伤和清除病原体;抗原提呈功能;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抗肿瘤。 中性粒细胞: 吞噬杀伤;早期抗感染;通过补体捕获抗原异物 免疫

7、分子 (超抗原: 某些物质 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 2%20%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 SAg不涉及 TCR 的识别,也不受 MHC类分子的限制。 ) 分泌型免疫分子: 一 . 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 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免疫功能: 1 Ig V 区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从而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 2 Ig C 区的功能:( 1)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 2) 结合 Fc 段受体: a 调理作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 Fc 段与巨噬细胞上的 Fc 段受体结合,增强其吞噬功能 b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8、: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 NK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 Fc 段受体识别与靶细胞结合的抗体 Fc 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c IgE 介导 1 型超敏反应 : IgE 为亲细胞抗体,通过其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Fc 段受体结合,使其致敏。若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 IgE 结合,可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 1 型超敏反应。 3 穿过胎盘和黏膜:在人类, IgG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分泌型 IgA可 通过消化道粘膜,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二、 补体 : 1 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毒素作用:补体激活产生 MAC,形成穿膜

9、孔道使细胞崩解 2 调理作用:C3b 附着于细菌表面,与吞噬细胞表面的 CR1 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3 免疫粘附: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4 炎症介质作用: C3a 和 C5a 是过敏毒素,引发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介导炎症反应; C5a 对中性粒细胞等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前列腺素和花生四烯酸,介导炎症。 三、 细胞因子:分为六大类 白细胞介素( IL); 干扰素家族 (IFN);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 (肿瘤坏死因子 TNF); 集落刺激因子 (CSF); 趋化因子家族; 其他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 -( T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

10、因子、表皮生长因子 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在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NK 细胞的作用) 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B、 T 细胞) 3、刺激造血 4、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 5、促进创伤修复 模型免疫分子: 一、 MHC 分子 : 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a、 T 细胞以其 TCR 实现对抗原肽和 MHC 分 子的双重识别 b、被 MHC 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是自身抗原,甚至是 MHC 分子本身 c、 MHC 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决定者 d、 MHC 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a、经典的 3 类基因为补体编

11、码,参与炎症反应、对病原体的杀伤和免3 疫性疾病的发生 b、非经典 1 类基因和 MICA 基因产物科作为配体分子,以不同的亲和力结合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调节 NK 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 C、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 二、 CD 分子 功能主要可分 为 :受体、共刺激分子及粘附分子,其中受体可包括特异性识别抗原受体及辅助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因子受体、补体受体, NK 细胞受体以及 IgFc 受体。 三、 T 细胞受体( TCR)复合物: CD3 参与 TCR 信号转导, CD4 和 CD8 辅助 TCR 识别抗原,参与信号转导。 四、 B 细胞受体

12、( BCR)复合物: CD79 参与 BCR 信号转导, CD19/CD21/CD81 复合物辅助 BCR 识别抗原,参与信号转导。 五、 粘附分子的功能 : 1.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 2.炎症过程中白细 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3.淋巴细胞归巢。 3、 T、 B 淋巴细胞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如何相互协调而发挥功能的? 一 B 细胞对 TD-抗原的应答,需要 Th 细胞的辅助, Th 细胞的 CD40L 与 B 细胞上的 CD40 结合,提供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B 细胞作为 APC,内化、加工处理抗原,提呈抗原肽 -MHC类分子复合物给 Th

13、细胞。提供 Th 细胞活化的第一、第二信号。 二 BCR 识别并结合抗原(产生 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此第一信号经过 Ig /Ig传 入 B 细胞内),抗原 -抗体复合物内化,抗原在加工处理后,与 MHC-类分子结合,表达于 B 细胞表面形成抗原肽 -MHC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 T 细胞的 TCR,此为活化 T 细胞的第一信号。 BCR 识别抗原后其表面表达 B7 分子, B7 分子与 T 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 CD28 分子结合,提供 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的协同作用下, T 细胞激活。活化的 T 细胞表达 CD40L, CD40L 与 B 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 CD40

14、 分子结合,提供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此第二信号与 BCR 识别抗原产生的第一信号协同激活 B 细胞。活化 Th 分泌多种细 胞因子如 IL-2、 IL-4、 IL-6 等,诱导活化 B 细胞的分化和 Ig 的产生。 4、 T 细胞各功能亚群间有何关系?这些关系的特点在临床上有哪些应用价值? ( 1) Th1/Th2 Thl 细胞主要分泌 IL-2、 IFN-r 等 Thl 型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 ,在清除胞内微生物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Th2细胞主要分泌 IL-4、 IL-5、 IL-6、 IL-10 等 Th2 型细胞因子,促进 B 细胞激活与分化并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反应。 IL

15、-4、 IL-2 及 IFN 一 r 的相互作用是维持 Thl Th2 平衡的关键。 IL-2和 IL-4 分别是诱导 Thl和 Th2细胞分化的主要细胞因子,促进它们的增殖分化,而 IFN r 可拮抗 IL-4 的作用。机体在正常条件下, ThlTh2 细胞的免疫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态打破,将无法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发生各种相关疾病。 Thl Th2 细胞的失衡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超敏反应等密切相关。 1、抗感染: Thl 型反应能增强宿主对病毒和胞内病原体感染的免疫防御,而 Th2 型反应与感染的进展、持续和慢性化有关。 2、自身免疫病: Th1 参与器官特异

16、性 AID 的发生, Th2 有拮抗作用,临床上应用 Th1 抑制剂或 Th2 型细胞因子可抑制 AID。 3、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Thl 型反应发挥重要作用, IL-2 刺激 NK 细胞或 CTL 发挥杀瘤活性,而 Th2 型细胞因子具有抑制作用,一旦由 Thl 反应向 Th2 反应漂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将受到严重干扰。 4、过敏性疾病与抗原特异性 Th2 型反应占优势密切相关, Th2 型细胞因子促进 IgE 的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可用 IFN-r 或 IL-4 拮抗剂抑制速发型超敏反应。 5、在器官移植的研究中发现, Thl 型细胞因子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是

17、参与急性排斥 反应的重要原因。 Th2 型细胞因子可拮抗 Th1,诱导移植耐受。 4 ( 2) Th17/Treg Thl7 和 Treg 细胞在机体免疫和疾病发生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 Thl7 细胞主要通过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动员、募集和活化,介导促炎症反应,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Treg 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在保持机体的自身耐受性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数量、定位及功能的异常与机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性反应以及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1 自身免疫性疾病: Thl7 功能亢进和 Treg 功能低下,可能共同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2 感

18、染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均发现存在强烈的 Thl7 细胞反应; Treg 细胞可以通过抑制过强的免疫反应来限制组织损伤从而对机体有利,但同时抑制效应性 T 细胞的功能,提高了病原体的持续存在和传染给其他宿主的可能性,造成了感染持续化。 3 抗肿瘤免疫:多种肿瘤组织内 Thl7 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肿瘤组织内的 Thl7 水平; Treg 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可能存在抑制性效应。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去除 Treg 细胞,消除 Treg 细胞的影响,降低其功能,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 。 CTL 细胞的效应功能 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可高效、特异性、致死性地杀伤靶细胞。 1 穿孔素 /颗粒酶途

19、径:穿孔素是细胞毒素,其生物学效应类似于补体激活所形成的攻膜复合物( MAC)。穿孔素课插入靶细胞膜,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细胞导致靶细胞崩解。 2 Fas/FasL 途径: CTL 细胞上的 FasL 与靶细胞表面的 Fas 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第 02 章 抗感染免疫的类型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天然免疫 获得 性免疫 执行者 皮肤、粘膜、 NK T cell 吞噬细胞 B cell 执行时间 感染早期(数分钟 -96h) 感染后期(约 4h-5d 后)及再次感染 执行特点 无选择性 对病原体有选择性、记忆性、 在病原体入侵前存在 能力增强 不产生免疫记忆 再次 遇到吞噬力不增强 答案一

20、 答 :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机体生理稳定的一种免疫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和特异性抗感染免疫性两大类。 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是生物在长期中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包括:屏障结构(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吞噬和杀伤),自然杀伤细胞,体液因素(补体、溶菌酶、防御素)。 特点:( 1)生来就有,受遗传基因控制,并能传代。( 2)正常 人都有,并具有相对稳定性。( 3)无特异性,对各种病原微生物均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4)无记忆性,再次遇到相同病原微生

21、物后,免疫功能并不增强。 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性物质接触后产生或者被动获得的特异性防御功能。它是机体抗御传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特异性。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特点:( 1)特异性强,即机体受某一种病原微生物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力,只能对该病原微生物起作用,而不能对其他无关的病原微生物起作用。( 2)后天获得,即出 生后经抗原刺激(感染或接种疫苗)后才能产生,并非每人都有,也不遗传。( 3)有记忆性,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微生物时,其免疫功能增5 强。这种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抗体加补体): 1

22、 抑制病原体黏附 sIgA 封闭细菌黏附因子结合位点 2 调理作用促进吞噬( IgM 、 IgG、 C3b) 3 中和细菌外毒素( IgM、 IgG) 4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5 溶菌作用在补体参与下对病原生物的溶解作用( MAC)。 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免疫效应性 T 细胞: CD4 T 细胞 和 CD8 T 细胞 (1)CD4 T 细胞包括 Th1、 Th2 两型。 抗原 Th1 产生 IL2、 INF- ,TNF 杀灭细胞内寄生菌,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抗原 Th2产生 IL4、 5、 6、 10,辅助 B 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抗细胞外寄生菌感染。 (2)CD8

23、 T 细胞 : 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可高效、特异性、致死性地杀伤靶细胞。 答案二 机体的抗菌免疫: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其致病与外毒素、内毒素等毒性物质的作用和胞外菌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特异性体液免疫是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免疫机制。补体 是抗胞外菌的主要自然防御机制 CD4+T 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辅助 B 细胞产生抗体,诱导局部炎症反应,激活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因此,CD4+T 细胞在抗胞外菌感染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因特异性抗体不能进入胞内菌寄居的宿主细胞内与之作用。所以在抗胞内菌感染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中性粒细胞, NK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是很快进入感染部位的细胞

24、。免疫反应主要是以 CD4+Thl 细胞和 CD8+Tc 细胞作用为主。 抗病毒免疫: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通过复制方式在细胞内增殖,造成感染。 与抗细菌感 染不同,在抗病毒免疫中,病毒抗原兼有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特点,既可引起细胞免疫又可引起体液免疫。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抗体分子因不能入内,其作用受到限制,这时主要依赖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因此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抗病毒免疫的主要机制: 1 NK 细胞在病毒感染早期,为自然免疫,可限制、延缓病毒的播散和蔓延 2 T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 1) CD4+T 细胞可通过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分泌的细胞因子如 IL-2 IL-3、

25、 IFN- 激活 CD8+T 细胞和 NK 细胞等发挥抗病毒作用,辅助产生多种抗体 ( 2)CD8+T 细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但对病毒无直接杀伤作用。 特异性体液免疫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有限,只能作用于存在于胞外的病毒 在抗病毒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IgG、 IgM 和 SIgA 三大类免疫球蛋白。病毒感染后最先出现的是 IgM,一般在感染后 2 3 天血清中开始出现;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抗体急剧增加,但以 IgG 为主。 第 03 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 1、 HIV 是如何入侵靶细胞的 ? 205 页 HIV病毒外膜蛋白 gp120可与靶细胞表面的 CD4分子相结合引起 gp120

26、结构改变,暴露出被其掩盖的 gp41。gp120-CD4在靶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 CCR5或 CXCR4作用下,病毒外膜蛋白 gp41N末端的疏水肽穿入细胞膜,使病毒外膜与细胞膜融合,使病毒的核心进入靶细胞。 2、 试述 HIV致病的免疫学机制。 发病机制: HIV与 CD4+T 细胞的结合可使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破坏,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最终导致 AIDS 发生。 1 HIV 损伤 CD4+T 细胞 (主要靶细胞) AIDS 患者体内 CD4+T 细胞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IL-2 分泌能力下降,对各种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减弱等等。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将其损伤, 主要机制为: H

27、IVgp41 插入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损伤细胞膜,并在细胞内繁殖,溶解破坏细胞; HIV 感染骨髓干细胞,使 T 细胞产生减少; 6 感染 HIV 的细胞内有大量病毒,干扰细胞的功能; 感染 HIV 的细胞表面表达 gp120,可与未感染细胞表面的 CD4 分子结合,导致细胞融合或形成特征性的多核巨细胞,加速细胞死亡; HIV 诱生特异性 CTL 或抗体,通过细胞毒作用或 ADCC 效应杀伤表达病毒抗原的 CD4+T 细胞; gp120 与 CD4 分子交联,促使靶细胞表达 Fas 分子,通过 Fas 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2 HIV 对其他免疫细胞及体液免疫成分的损伤 Th1 对 B 细

28、胞的辅助功能减弱,诱导多克隆 B 细胞激活,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患者抗体应答能力下降; Th1、 Th2 功能改变,分泌细胞因子减少,使 NK 细胞功能减弱、树突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补体被激活并产生免疫损伤,免疫监视及抗肿瘤功能降低。 免疫特征: CD4+T 细胞数量减少, T 细胞功能下降(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毒作用降低), B 细胞功能失调(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及 IG 升高,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出现抗 HIV 抗体。 3、 谈谈你对 AIDS 疫苗研制现状的 认识。 现有资料显示,已进行临床试验的 AIDS 疫苗在人体均具有良好安全性,但其免疫原性却不容乐观。曾被寄

29、予极大期待的 AIDS 疫苗 STEP 试验,于 2007年 11 月正式宣告对人群无明显保护作用。目前, AIDS 疫苗研制工作面临的困境为: ( 1) HIV 本身的生物学特征: HIV 病毒突变频率高、复制快,两种主要亚型基因序列差异超过 25%,每个亚种又可根据基因序列差异而区分为 10 余种不同亚型。而且,突变的、能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病毒颗粒具有增殖优势,导致 CTL 及中和抗体能特异性识别的表位序列发生变异,造成 HIV 持续性 感染。 ( 2) 实验模型:迄今尚无可靠的 HIV 感染动物模型用于预测疫苗对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灵长类动物作为慢病毒感染和病毒疫苗开发的动物模型对

30、探讨 HIV 致病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有用信息,但数量有限,且最终仍有赖于人类临床试验。 ( 3) 临床试验:风险过大,不能像其他疫苗那样使用活病毒,以免造成更多的人感染。 第 04 章 过敏症速发相和迟发相的特点?治疗原则?临免 P55 由 IgE 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 I 型超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所诱发的疾病称为 变态反应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 。 过敏性疾病又称为特应性疾病 。 特应性疾病要素 : 1 有易 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倾向性; 2 对异种蛋白过敏; 3 血清中 IgE 水平升高; 4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 吸入或食人发病。 最轻持续性炎症 :无症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31、,血 IL-5、粘附分子高于正常。严重病症前期。 速发相反应( APR)特点 :发生于与变应原接触的数分钟内,持续 3060 分钟。致敏的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预先合成并储藏在细胞内的炎性介质如组胺等并引起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血压降低及组织损伤等。 迟发相反应( LPR)特点 :发生于变应原刺激后的 612 小时,可持续数日。受刺激的细胞合成、 释放颗粒基质(包括肝素、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及过敏性炎症因子)并导致局部渗出增多、黏膜肿胀及分泌物增多。 速发相 迟发相 时间 开始 再次接触几分钟 2-4h 高峰 12.5+0.5min 5-12h 持续 1.5+0.5h 1-数天

32、程度 较轻 较重 发生率 单纯 主要介质 组胺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白三烯 治疗原则: 环境治疗 (避免与变应原接触); 减敏治疗 (反复给患者注射变应原,剂量从小到大,浓度从低到高); 7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肾上腺激动剂和茶碱类药物、膜保护剂)。 免疫治疗 (佐剂、 DNA 疫苗、人源化抗 IgE 单克隆抗体、重组可溶型 IL-4 受体) 2、 为什么婴儿时期是哮喘发生的关键时期? I 型超敏反应 变应原被 APC 提呈给 CD4+T 细胞,后者分化向 Th2 偏移,分泌 IL-4 刺激 B 淋巴细胞产生 IgE 类抗体。细菌内毒素可刺 激幼儿体内的 TH2/TH1 平衡 向

33、TH1 偏移,而当生活环境中缺少内毒素等细菌感染时, 平衡向 TH2 偏移,过敏性疾病增加 。婴幼儿刚开始缺少细菌感染。加上婴儿时期的呼吸系统粘膜和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很多物质婴儿都没有接触过,对婴儿来说都有可能是变应原。食物过敏原:动物蛋白食品如水产品、乳、蛋、肉,油料作物及坚果类如花生,水果及蔬菜类,谷类,食物添加剂 ; 药物过敏原 :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麻醉剂、生物制品;接触物过敏原:对苯二胺、硫酸镍、汞制剂塑料及橡胶制品、香精。 免疫机制:当变应原进入具有特异性体 质的病人机体后, B 淋巴细胞合成大量特异性 IgE 与支气管粘膜下的肥大细胞(及血液中嗜碱粒细胞)表面

34、的高亲和性的 IgE 受体结合,成为致敏的肥大细胞,(特异性 IgE 也可结合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上的低亲和性受体),当再次接触特异性抗原,致敏肥大细胞上 IgE 和特异性抗原交联使肥大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如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导致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炎症细胞浸润等,产生哮喘临床症状。 第 06章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1、试解释下列几个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多克隆增殖和单克隆增殖、 轻链病和重链病、浆细胞病。 免疫球蛋白多克隆增殖 :指各种 Ig 产生细胞全面增殖。这有两层含义:一是 5种 Ig 全面增加,二是虽只有一种 Ig 增殖,但 /比值不变。

35、免疫球蛋白单克隆增殖 :是一个细胞在某一分化阶段发生突变,然后急剧分化,增殖,并大量表达某种单一的Ig,这种恶性增殖具有如下特点:均一型,含量大,正常成分减少,比例失调,出现相关临床表现。 浆细胞病: 是由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引起的恶性肿瘤或有可能发展为恶性的一组疾病。增生的单克隆浆细胞来源于 B 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浆细胞病共有 的特征。 重链病 (heavy chain diseases,HCD):是一组少见的淋巴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重链过度产生。 轻链病( light chain diseases,LCD): 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是由

36、于异常的浆细胞产生过多的轻链,而重链的合成相应减少。 2、什么是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淋巴细胞增 殖 性疾病是由于淋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形成的一组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特征是淋巴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发生转化而呈克隆性增生,可伴不同的免疫学特征及细胞遗传学异常。 包括 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浆细胞瘤 /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 重链病 轻链病 3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 07, 11, 13章 1、试述形成肝脏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 (了解) 全身循环中的抗原进入肝脏后,可被库普弗细胞及窦内皮细胞内吞清除; 从门静脉入肝的 LPS 可下调窦内皮细胞和库普弗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以致低浓度的

37、抗原可能不被提呈而被忽略,而高浓度的抗原虽被窦内皮细胞提呈,却易引起抗原特异性 T 细胞的克隆清除及应答失能,而诱导调节性 T 细胞活化; 如果某一抗原在全身播散,肝脏可通过诱导 T 细胞克隆清 除,从全身循环中除去效应性 T 细胞,形成对该抗原的特异性耐受 8 2、试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及免疫学特征的不同之处 (按老师课件整理 有些于 2011版本有些差别) AIH 的发病机制: 1、 自身抗体的出现: 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 ASGP-R)的自身抗体与病情的活动度及严重性呈正相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 LKM-1)( AIH-型患者的特征性抗体) 抗肝溶质抗原(

38、LC-1)抗体,与病情的活动度密切相关 2、 Th1/Th2亚群平衡失常 3、 体液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害: 存在多种自 身抗体:如抗核抗体( ANA)、抗平滑肌抗体( ASMA)、抗线粒体抗体( AMA)、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 anti-SLA)、抗胰抗体等,通过 ADCC、 CDC 作用破坏肝细胞,介导间质炎症。 4、 细胞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害: 汇管区周围和间隔旁区的肝细胞呈碎屑样坏死,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在汇管区和损伤组织内以 CD4+T 细胞浸润为主,而肝实质碎屑样坏死区主要是 CD8+T 细胞。 AIH 的免疫学特征: 1、 血清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明显增高, Ig

39、G 升高显著。 2、 血清中可查到多种自身抗体, ANA 和 ASMA 同时出现(型) L KM-1和 LC-1抗体 (型) SLA 抗体 (型) PBC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1、 体液免疫: 胆管上皮细胞表面线粒体 M2抗原 PDC-E2的异常表达,以 ADCC 方式攻击胆管上皮 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活化补体,引起局部炎症和胆管上皮细胞的损伤 自身抗原与抗体形成 IC(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肝,引起炎症和慢性肉芽肿的形成 2、 细胞免疫(为主) 胆管上皮细胞 MHC-类及 MHC-类分子的异常表达、胆管上皮细胞提呈自身抗原,激活的 CD4+T 细胞 造成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40、T 淋巴细胞的作用: -早期可见 CD8+T 细胞与胆管上皮细胞紧密接触, CTL 细胞毒损伤胆小管。 -在活动期,肝汇管区有大量 T 淋巴细胞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多 CD4+ 和 CD8+细胞 细胞因子的作用: 肝内微环境中 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 PBC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免疫学特征: 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以 IgM 增高为主 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 AMA, ANA (抗 GP210和抗 SP100)等 患者汇管区有大量 T 淋巴细胞的浸润 胆管上皮细胞 HLA 抗原异常表达 患者血清中 Th1型和 Th2型细胞因子平衡失衡 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型疾病 免疫学检查: 1、 自身抗体:

41、 AMA、 ANA、 ASMA 、 ANCA、抗胆小管上皮细胞抗体 2、 免疫球蛋白: IgM 明显升高 3、 补体:总补体轻度升高, C4降低明显 3、试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诱因和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机制如下 : 一、 自身抗原的因素 9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 由于特殊的解剖学屏障,与机体免疫系统隔绝的组织抗原。如精子、晶状体等。体内特异 性淋巴细胞克隆由于未与该抗原接触而未被清除,一旦该抗原被释放,即可引发自身免疫病。 2.自身抗原的改变 :自身抗原性状的改变(新抗原决定簇的产生、抗原构象的改变、抗原被修饰或降解、自身抗原与外来抗

42、原结合)和抗原量的改变,都导致 大量自身抗体分化、增殖,产生,引起自身免疫病产生。 3.分子模拟 : 与机体某些组织抗原成分相同或类似的外来抗原称为共同抗原。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共同抗体,可与有关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引起免疫损伤。例如 A 组 B 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的 M 蛋白与人体心肌纤维的肌膜有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后,抗 链球菌抗体可与心肌纤维发生交叉反应,引起损害,导致风湿性心肌炎。 4.表位扩展 : 此类表位并不暴露或低水平表达,相应针对自身抗原隐蔽表位的淋巴细胞克隆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过程中有可能未经历阴性选择,并出现于成熟淋巴细胞库中。在自身免疫疾病发生过程中, APC摄取组

43、织损伤碎片,并可能将自身抗原的隐蔽表位提呈给机体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从而诱发自身免疫疾病。 二、 免疫系统的因素 1、自身反应淋巴细胞逃逸“克隆清除” :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在胸腺 (或骨髓 )内的分化成熟过程中,通过识别基质细胞所提呈的自身抗原肽 MHC 分 子而发生凋亡,此即阴性选择。由于胸腺 (或骨髓 )功能障碍或微环境发生改变,某些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可能逃避阴性选择,该克隆细胞进入外周血即可对相应自身抗原产生应答,引起自身免疫病。 2、淋巴细胞突变 : 由于理化因素、生物因素或某些原发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淋巴细胞突变,其抗原识别能力异常,可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3、淋巴细胞的旁

44、路活化 :包括了 Th 细胞旁路激活途径(识别外来抗原决定簇的 Th 能被激活,称为 Th 细胞旁路活化,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应答);多克隆淋巴细胞激活( EB 病毒、超抗原可激活 Th,或直接向 B 细胞发出辅助信号,刺激其产生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应答);独特型旁路激活途径 4、免疫调节的失常 :MHC-II 类分子的异常表达(成为自身反应性 T 淋巴细胞的靶细胞)、 Th1和 Th2细胞功能失衡、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调节性 T 细胞抑制性免疫调节减弱、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细胞因子产生失调 三、其他因素(遗传、性别、年龄、环境) 许多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与个体的 MHC 基因型有关。不同型

45、的 MHC 分子结合提呈抗原的能力不同。有些个体的 MHC分子适合提呈某些自身成分的抗原肽,因此易患某些自身免疫病。(例如,携带 HLA DR3的个 体易患 SLE、重症肌无力、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HLA DR4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 90以上为 HLA B27阳性。自身免疫病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临床发现,老年人自身抗体检出率高。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胸腺功能低下或衰老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性别也与自身免疫病有关。(例如,某些自身免疫病好发于女性, RA 患者女性与男性之比为 4:1, SLE 患者女性与男性之比为 10:1。此外,自身免疫病还与体内激

46、素水平的波动有关。)另外,物理、化学、生物、精神等因素也是诱发自身免疫病的促发因 素。 4、 试比较 Grave s 病 与桥本氏甲状腺炎发病机制及免疫学特征的不同之处。 Grave s 病 与桥本氏甲状腺炎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自身抗体种类:抗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GD 是以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 TRAb)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主要特征。 TSH 和 TSH 受体抗体( TRAb)均可与 TSH 受体结合。 TRAb 可分为两类,即甲状腺兴奋性抗体( TSAb)和 TSH 阻断性抗体( TBAb)。 体液免

47、疫: 一般认为 Graves 病的 发病是由于刺激型 TSAb 的存在 ,它结合到 TSH 受体上 ,模拟 TSH 的作用 ,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以及甲状腺细胞的增生,引起甲亢和甲状腺肿大。干扰素 ( IFN - r) 、白细胞介素 ( IL - 1、IL- 2 、 IL - 6 等 ) 、肿瘤坏死因子 (TNF) 等均能抑制 TSH 对甲状腺细胞的刺激效应。 细胞免疫: 抑制性 T 淋巴细胞功能缺陷 ,造成 Th1/Th2平衡失调,以 Th2介导为主,促进 B 细胞产生自身抗体。 10 免疫学特征: TSAb 是 Grave s 病的致病性抗体,该抗体阳性说明甲亢病因是 Grave s 病。 TRAb 也被作为判断 Grave s 病预后和抗甲状腺药物停药的指标。 TPOAb 和 TGA 的 Grave s 病患者显著增高,是自身免疫病的佐证。 桥本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