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失地村民权益问题个案研究.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623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结合部失地村民权益问题个案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城乡结合部失地村民权益问题个案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城乡结合部失地村民权益问题个案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城乡结合部失地村民权益问题个案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城乡结合部失地村民权益问题个案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试卷 学科 、 专业: 社会学 姓 名 : XX 年 级: 一 课程名称: 社会研究方法 课程类型: 必修 上课学期: 一 总课内学时: 60 考核方式: 考查 考试时间: 成 绩: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章) 年 月 日 2 城乡结合部失地村民权益问题 研究 -以天津 市西青区 精武镇 为例 摘要: 为了客观了解近年来城乡结合部 地区 (以天津 市 西青区 为例 )失地农民生活、就业、心理状况及有关政策的执 行情况,利用几 个月时间对 西青区 失地农民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抽样调查,并对部分乡 镇主管征地工作的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和部分行政村的村委会成员进行 访谈。

2、希望通过实地访谈和利用 SPSS 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获得第一手数据和资料进行 分析 , 结合 16 个省、市、自治区农调队进行抽样调查后公布的调查报告,并借鉴国内外有关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化进程中出 现的主要问题和失地农民权益受到损害的主客观原因,为下阶段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失地农民城市化的政策指导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权益保护 3 目 录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4 (一 )研究背景 4 (二) 文献综述 5 (三 ) 研究内容 6 (四 ) 研究意义 7 二、 研究方案 8 (一

3、 )基本概念 8 (二 )理论基础 8 (三 )研究难点 10 (四 )研究假设 10 三、 研究设计 11 (一 )调查地点的选择 11 (二 )调查对象的选择 11 (三 )资料收集方法 11 (四 )资料分析方法 12 四、 工作计划 13 (一 )准备阶段 14 (二 )调查阶段 14 (三 )分析阶段 15 (四 )总结阶段 15 五、 经费预算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4 一、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中国的失地农民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和城镇化发展的初 期,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城市、城镇周边农用土地被征收,加上社会主义

4、市场经济转轨要求企业用工方式市场化,政府传统有效的安置方式逐渐失灵,而普遍实行的一次性货币安置政策没有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逐渐成为游离于城乡社会之间的“边缘人”和贫困群体,日益蜕化成为社会中的新型弱势群体。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已经由沿海局部社会问题演变成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 越快,土地流失越来越严重,失地农民越来越多。 目前,全国累计的失地农民人数已达 4000 万 5000 万,而且每年以至少 300 万的速度增加,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 1

5、000 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 20。同时,大部分失地农民并没有因为承担了改革的代价而分享到相对称的利益,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现状令人担忧。 温家宝总理曾经严厉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决不能犯历史性错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调整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失地农民利益,就会使工业化难化,城市化难成,社会稳定难保,党群关系紧张;如果 不正视并及时解决和妥善处理农地征收过程中出现的许多不可回避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可能重演 2005 年河北定卅“ 6 11”袭击事件的悲剧。因此,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总之

6、,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一个中国当前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但是,辩证地看,失去土地对他们而言,本身也意味着获得了一次新的机会让他们摆脱相对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以此为契机迈向城市,从而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个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地为这部分潜在的城市居 民建构一系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惟有如此,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 (二) 文献综述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前国内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各位专家学者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进行5 了热切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

7、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执行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城市化快速地、良性地发展。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 关于征地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很 多学者认为,失地农民问题实际上暴露的是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土地对农民来说就是财产。但现行的征地补偿方法并不把它当财产来看待,这就是最大的矛盾。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农民希望更多地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这样他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财产权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利益能够得到保障。但是现行的征地办法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占用方式,具有强制性,垄断性,把农民捧斥在土地利益分配体系之外 ,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 ,失去保障

8、等问题由此产生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蝾 (2003)认为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最 大的缺陷在于农民土地权 益的虚拟化。我国现行法律虽然规定了农村土地三级“农民集体”所有, 但却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原则;没有明确产权代表和执行主体的界限和地位;没有解决“农民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 2、关于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 研究者普遍认为,现行的征地制度和政策是计划经济条件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社 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征收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他们认为这种不合时宜的农村土地征收政策,是当前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土地

9、权益屡遭侵犯的根本原 因。理论界对此作了大量 的研究,众多的分析论证围绕着两个方面:一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 ;二是行政权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徐莉 (2004)、李一平 (2004)、万朝林 (2003)等认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 。 关于政府在行使征地权过程中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钱忠好 (2005)、黄小虎 (2002)、江怡 (2004)、王合新 (2004)等认为,现行征地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行政权侵犯财产权,通过国家强制权,把一种财产权变成另一种财产权,也就是说政府漠视农民的财产权益。 3、 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学术界普遍认为 各级政府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的办法,把失地

10、农民纳入城市社保体系的社会安全网。 6 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内容,主要观点有四种:第一种,杨盛海、曹金波 (2004)指出,政府或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建立面向失地农民的特殊社会保障,按照不同年龄,设立教育、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多种保障,凭身份证和失地证明办理。第二种,马驰、张荣 (2004)指出:补偿、保障和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补偿、保障是基础,就业是关键。第三种,梁世盛 (2004)强调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要有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商业保 险,他认为保障涵盖养老保障、教育培训、促进就业、土地征收资金以及集体资产管理增值等方面。第四种,徐元目 (2004)提出要针对

11、日益增多的失地农民,建构社会保障,其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生活保障上,而是要保障其实现小康。为此,他提出了要设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会制度、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农民转市民、留地保障这四种方式结合的保障体系。 另外,国外有关专家学者从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食物安全 (国际、国内 )、农业生态系统、土地使用权和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退化问题,但是,很少有专家学者关注农村 土地的保护问题以及失去土地的主体 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 综观近年学术界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已有研究,可以看到该问题正逐步受到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并在如何避免损害失地农民权益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

12、索性研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失地权益保护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对该问题的认识也日渐地由感性走向理性、由表层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的创新、拓展。但是,众多专家学者局限于纯理论研究,而且部分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有关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实证研究相当缺乏。所以,本文研究的切入点是:通过对失地农 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和对失地农民、乡镇主管征地工作的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部分行政村的村委会成员进行实地访谈,获得第一手数据和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以弥补目前实证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三) 研究内容 1调查失地农民 被征地的情况, 失地前后的生活状态变化、自我身份的界定、对现实生活的满意程度、在城市适应过程中

13、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政府向失地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政策具体落实情况,失地农民对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的认识度,满意度与社会保障责任意识。 3了解当地征地政策内容和实施,总结成功经验,针对不合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7 为了客 观了解近年来城乡结合部 地区 (以天津 市 西青区 为例 )失地农民生活、就业、心理状况及有关政策的执 行情况,利用 几 个月时间对 西青区 失地农民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抽样调查,并对部分乡 镇主管征地工作的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和部分行政村的村委会成员进行 访谈。希望通过实地访谈和利用 SPSS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合 16 个省、市、自治区农调队进

14、行抽样调查后公布的调查报告,并借鉴国内外有关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失地农民权益受到损害的主客观原因,为下阶段城乡统筹发展 战略、失地农民城市化的政策指导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四) 研究意义 当前失地农民问题不只是一个经济问 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并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我国失地农民已经达到了 6500 多万,而且普遍存在着生活无保障问题,征地补偿费低的问题,就业困难问题,政府“低征高卖”问题和征地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等 。 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安定的巨

15、大的不稳定因索,已经成为中国当前 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在这个大问题上能否给世人交出一份满意的 答卷,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还关乎自身的生死存亡。因此,应该把失地农民问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加以解决。 所以对征地存在的问题和失地农民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如何完善和健全我屠的征地制度,如何系统地制定我国失地农民的具体的保障制度和政策, 从政策上解决失地人员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应该具有特殊的意义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是必然趋势,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共同走过的道路,也是中国要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步骤

16、。但是,如何正确处理 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保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失地农民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失地农民就会乐意离开赖以为生的土地,就能大大地促进城乡统筹战略的实现,最终解决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因此,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 研究方案 8 (一) 基本概念 1 城乡结合 部 城乡结合部亦指城市规划范围的边缘地带,是在城市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乡作用最强烈,城乡矛盾最突出,土地问题最复杂的地区,具体讲是“城市市区与郊区交错分布的接壤地带,也可 称之为市郊结合部。 这种城乡结合部的发生,演变是城

17、市近域推进的具体表现,也是城市区域构成的主要部分之一” (严重敏,刘君德, 1989)。本文所指的城乡结合部,主要指城市化中集体土地不断被征用,并与城市建成区毗邻的农村地域。该区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租放性等社会特征。 (刘燕平, 2002) 2.失地农民 所谓失地农民是指由于国家征用土地而完全丧失土地的农民,有些城市的失地农民按照相关政策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这类人员被称为“农转非人员”。 3.征地 所谓国家征用土地是国家因公共利益的需要。以补偿为 条件,强制征取集体土地的行为 (童洪锡 1994)。农地征用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有偿取得农地所有权的一种措施 。国家出于

18、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等发展的需要,每年通过征用而从农民手中获取大量的土地 (白呈明 2003)。 (二 ) 理论基础 客观地说,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因土地征用而引发农民失地这一现象。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相当规模的“征地”行为,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但是,学术界对于农民失地,特别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专门研究则始于近几年。因此,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尚在建构,可资借鉴的相关经验也略显 不足,而且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很大的突破性进展。理论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研究和探讨相关的科学理论并加以有效的借鉴,对我们进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

19、义。 1、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 以施穆斯 (GustarSchmaller)、布伦坦诺 (Ludriig Joseph Brentano)为主要代表新历史学派认为: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凡是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理应由国家实现。反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主张搞些社会主9 义措施。他们的理论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支 柱 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以英国经济学家庇古 (AC-Pigou)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福利经济学派主张通过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 (最主要的就是劳动力 )增加国民收入来增进普通福利。 当 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强调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

20、重要作用。它所运用的一些技术工具能很好 地指导我们建立起适应中国特点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2. 需要层次 理 论 需要层次 理 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 1970)所首创的一种理论。他在 1943 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 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 3 个基本假设:其一,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 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其 二,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 (如食物和住房 )到复杂的 (如自我实现 )。其三,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

21、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心理学角度为我们科学地设计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结构,进而满足失地农民各层次的特定需求,提供了有效且详细的理论操作技巧 。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研究应该吸收这些新的思想,以指导保障制度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3、社会公正理论 所谓社会公正,就是公民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合意的标准,换言之,它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在探讨社会 公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景天魁提出了“作为公正的发展”,他认为“ 作为公正的发展”是把公正作为核心价值、根本动力和最佳状态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命质

22、量和生存价值的提高。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社会保障承担了社会上弱势群体这方面的基本需求,使得他们的基本生存和 发展有所保障,社会问题也得以解决和避免。贯彻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社会 保障体系是社会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现代社会当中基本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必须以公正为依据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 基本的制度安排,直接体现了社会公正” 。也就是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必须以社会公正理论为指导,秉承社会公正的理念。同样,我们在建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时,也要从社会公正的视角出发来统筹考虑。 10 (三 ) 研究难点 1调查样本分布的典型性和科学性; 2调查过程中的部分民众的抵触心理;

23、3调查过程中访谈对象可能隐瞒其实际情况; 4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较弱,理论探讨和数据分析可能存有不足之处。 (四 ) 研究假设 基本依据:国 内 各地的大部分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犯,遭受了大量的利益损失,都面临补偿标准过低、生活水平下降、征地程序尚不透明、赋闲人员大幅增加、社会保障程度低、征地后遗留问题多等问题。全国各级政府都面临促进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增加失地农民的收入,改善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的问题。 假设 一、失地农民权益受到严重侵犯,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基本依据: 公益性和商业性征地界 定不清楚、农地征收程序不规范、农地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和不科学以及农地所有权主体

24、模糊、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农地权利不平等导致了失地农民权益受到极大损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地方政府的角色失调和救济制度不完善等也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重要根源。 假设 二、失地农民权益受到严重侵犯的主要根源是农地征收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残缺。 基本依据: 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前提;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核心。农地征收制度和产权制度的完善使得失地农民能够获得土地的市场价值,获得土地真正的使用权、处分权和 收益权。重新正确定位政府角色,退出农村土地交易市场“裁判员”和“运动员”角色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重要途径。赋予失地农民高水平社会保障,解决其生存之忧和后顾之忧,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关键。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实现“可持续生计”目标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同时,完善征地相关救济手段,建立一种“以行政裁决制度为重点,以诉讼方式为核心,以其他救济手段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征地纠纷解决机制是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假设三 、完善农村土地征收相关制度才能真正保护实地农民权益。 三、 研究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