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农业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649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农业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5农业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5农业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5农业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5农业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五章 农业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农业自然区划的概念与目的 一、农业自然区划的概念 农业自然区划 是 以服 务于农业生产布局为目的研究区域内与农业生产布局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点,并按照 一 定的分区原则和指标,将区域划分为若干等级内部条件相对一致的农业自然区,然后再根据各农业自然区的特点,提出利用与改造农业自然资源与条件的可行性方案。 农业自然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农业自然地域单元单元内部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 具有较强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布局前景具有较强的相对 一致性,地域单元之间有明显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农业生产布局前景的差异。 根

2、据农业自然区划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类别及组合,如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等及其组合农业自然区划又可分作部门农业自然区划 和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部门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布局密切相关的 各 单项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而制订的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如“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中国土城区划”等。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前景的各项自然条件为综合体进行综合研究,而制订的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等 。 二、农业自然区划 的目的 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布局最基本的依据和前提,换言之,农业特别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中国农业是建立在以自然条件特别是以光、热、水、土、地貌等自然

3、条件为主要基础的产业部 门 ,每一项农业生产都严格地遵从着生产所在地农业自然要素及综合体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性的制约。因此,农业自然区划有如下几个目的。 1、 认识并揭示农业自然要 素 及其组合的时空特点与规律 农业自然要素,无论是单项要素还是综合要素,其时空分布均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 特别是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其遵从的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 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以及季节性。 2、为部门农业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提供基础依据 农业生产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基础之上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农业自然条件的优 劣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布局形式 和 农产品的产量 和 品质。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对农业

4、自然条件的要求不同。为了对部门农业生产和综合农业生产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区域农业生产的最大优势,同时对自然资源的 永 续利用给予充分考虑,就必须对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和综合农业生产进行部门农业区划 和 综合农业区划,而部门农业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工作的基础,则是部门农业自 然区划和综合农业自然区划。例如,农作物的熟制主要依赖于热量的地域分布,因此种植制度区划必须以农业气候区划 (热量区划 )为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对地貌形态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区划则以农业地貌区划为基础;种植业的发展涉及到光、热、水、土、地貌、水文等多项自然要素,因此,种植业区划则需以气候区划、土壤

5、区划、地貌区划、水文区划为基础;综合农业区划涉及到农业自然要素综合体的特点与分布,同样,综合农业区划应以综合自然区划为基础。 3、改造并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基础 自然界中, 农业自然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中有农业生产赖以存在的资源条件也 有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灾害性因素。在充分认识农业自然条件的 特 点及与农业生产之 间的根本关系之前,人们利用 自 然的农业生产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和 随意性因此很 难发挥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潜力,并且易于遭受农业自然灾害的侵害。 在农业自然区划研究过程中,人们首先研究并揭示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特征及与 各类农业生产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光、

6、热、水的时空分布及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 光、热、水的需要;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对耕地坡度及 连片度的要求;土壤的水分、盐碱状 况及与作物产量的关系;低温、寒害的发生频率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等。 在充分认识农业自然条件的 特 征和时空规律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的前提下,人们才能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采取相应的农业生产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潜力并 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避开或改善农业生产的不利自然因素,让自然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财 富,例如,在光、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作物的熟制;坡耕地上修筑梯田,保水保土保 肥;盐渍化土地上灌水洗盐或种植耐盐植物,以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改良土壤;沙化土

7、地 k 种草种树,控制沙化扩展;丘陵 山 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果木等等。 显而易 见 ,农业自然区划研究,不但有助于人类认识农业自然资源及条件分布的时空 分布, 规律,为开展农业区划工作提供基础依据,而且有利于人们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让自 然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的农业生产。 第二节 农业自然区划的内容与特点 一、农业自然区划的研究内容 农业自然区划既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区划又不同于农业区划,因此,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区域内农业自然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农业自然要素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生产布局前景间的关 系。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1、农业自然要素的时

8、空分布规律 农业自然要素 是 指与农业主产布局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文、地貌、植被、动物等:气候包括太阳辐射、积温、均温、温差、降水量、降水变 率 、干湿度等;土壤包括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水文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量、水位等,地貌包括地形、坡度、坡向、地表破碎程度等;植被包括植被类型、生物蓄积量等。 农业自然要素的时空表现具有各自的特点或规律性。时间表现包括季节性;空间表现包括水平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 )、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农业自然区划的首要内容就是研究各农业自然要素的上述各种规律和 特点 。 2、农业自然要素 间 的相互关系 农业自然要素并不是各

9、自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间有一定影响,从而使部分自然要素具有了相似的分布规律,或者打破原有规律,表现出非地带性或隐地带性特征。 首先,虽然地貌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受内地质营力的控制,但气候、水文、植被等外营力的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形成和改变也至关重要,有时会完全消失原有的地貌形态。如流水作用将高原切割或溶蚀为破碎的沟谷、盆地,将盆地、湖泊冲填成 平原;风化作用逐渐将山体、岩石崩解成小丘或砂砾;风力作用逐渐将棵地吹蚀成荒漠;植被逐渐将移动的沙丘固定将固定沙漠变成草原,等等。同时,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如高度上升,温度下降降水增多,阳坡热量多降水少阴坡热量少降水多;局部盆地空气流通受阻引起温室效应

10、,沟谷的坡谷受热不均引起早晚风向交替的地形风;冷空气过境时,低洼地表冷空气滞留导致低温冷害,等等。地貌对水文要素的影响可以表现在对地表水的约束和地下水 位 的控制。例如,起伏的地貌最终将地表片状流水归束于河流、湖泊和洼地并且下垫面岩性 和 上层琉松程度直 接影响流水的矿物质含量和 含 沙量;河流、湖泊岸边及洼地的地下水位较高山前平原冲积洪积扇及河流漫滩、阶地多是地下水露头所在。起伏的地形在导致气候带状分拓 和阴阳坡差异的同时,也使植被和土壤分布如此规律并且微地貌还导致植被 和 土壤的隐域表现。如低洼渍水处发育沼泽植被和沼泽土,阴坡森林阳坡革,等等。 农业自然要素中,气候、土壤、植被相互间的影响

11、表现得更为强烈。光、热、水是植物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先决条件,土壤是植物的立地之本 和 营养元素的来源。植被对局部的降水、气温、干湿度、风速均有明显影响,上壤又是气候、植被 和土壤微生物长期作用的产物。例如,光、温、水充分,土壤矿物质分解迅速的热带,可以生长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空间分层和季节性表现不明显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光、温、水适中的温带植被群落空间结构相对简单,巳季节性明显,为夏绿落叶林植被;降水适中,但光、温不足的寒带,只能生长以苦药、地衣为主的苔原植物;光、温适中但水分奇缺的干旱荒漠,只能生长种类简单的低矮耐旱植被。与前相对应的在其气候和植被共同作用下,发育着热带砖红坡、红壤、温带棕壤或

12、褐土、寒带苔原冻土以及荒漠灰棕色漠土,等等。森林、草地与周围地区相比,其对局部气 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湿度增加,气温和风速降低,可有效地改善地方气候。 水文要素对植被、土壤的影响往往引起植被、土壤的非地带性表现。湿润地区,在土壤含水过多或土壤浸水的河滩、湖畔,自水向陆依次生长着水生、湿生相中生植被;而在干旱地区,亡述环境里格依次生长水生、盐生和碱生、旱生植被,这类植被已不代表植被生长地的地带性 特征 。 土壤与植被的关系是互补关系。植被发育将加速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风化过程,即加速土壤的成土过程和熟化过程,而土壤的发育将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矿质元素,并且土层深厚直接影响着植物 根系发育

13、、延展,土层过薄将不利于高大根深的植物生长等等。 3、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生产布局的关系 光、热、水、地貌、土壤、水文是农业生产赖以存在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自然要素的个体表现及组合表现对农业生产布局均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有利和有害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太阳辐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惟一能源,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弱。光照充足的地区,作物光合作用增强,能量积累增加。日 照 长短对作物发育也 有很 大影响,长日照作物只有在日长夜短的季节开花,而短日照作物却 在日短夜长的季节开花。热量对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指标温度和积温。指标温度和积温体现了热量的分布情况。指标

14、温度往往影响着作物的分布极限,而积温则表示着热量对作物所需热量的满足程度。不同作物的生长权限温度和积温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热量充足的地方,利于作物熟制的增加 和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而且温差大且灌溉条件好的地区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作物风质优良。 土 壤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也有重要意义。不同作物,发芽期、生长期、结实期对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有不同要求过低或过高将会导致作物根系冻伤或烂根现象。降水是 土 壤水分的主 要来源每种作物都有一定的需水规律印需水指标。作物的每一生长阶段的需水量不同,因此,在需水量大的生育阶段,降水条件好,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一 般 而言 降水丰富的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分条件

15、也相对较好。 。 气候条件 对 农业生产布局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于低温、霜冻、冰雹、雪暴、风暴、干旱、洪涝等灾害性极端大气。虽然上述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的随机性较强但仍有一定规律性。例如低温冷害多发生于我国东北夏季;雪暴多发生干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冬季;冰雹多发于山地、内陆降水季节集中地区,等等;风暴多发生于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春 季;干旱多发生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地区春季;洪涝多发生干降水季节集中、降水变率大的低洼平原夏季。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时应尽可能考虑避开或防止灾情的发生。 地貌对 于 农业生产布局、耕作活动、农田水利、农田建设及各类土地利用,均有明显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地面坡度、坡向、

16、地面破碎程度、地面低洼程度。坡度对农业生产有比较直接的影响,因坡度大小决定着地表侵蚀作用强度、水土流失强度、土层厚度、机耕的可能性和灌溉的难易程度等。例如,稻田、水浇地要求耕地必需平缓。 5 度以下,水土流失微弱,机耕作业正常,水利灌溉容易实施 二、农业自然区划的特点 首先。农业自然区划不同干其它各种类型区划,它仅仅是针对农业自然条件,而不是针对任何具体农业生产部门所做的区划。但同时,它又不是脱离农业生产的目的而做的单纯自然条件区划。在此前提下,限定了农业自然区划的研究对象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要素及其组合,而其服务对象则是部门农业生产或综合农业生产。 农业自然区划包括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和部门农

17、业自然区划。顾名思义,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即是将各种农业自然条件作为一个自然综合统一体看待,它研究的不是单项自然要素的 特 点与规律,而是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在此关 系作用下的综合表现,部门农业自然区划即是将各单项农业自然条件作为区划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本身的特点与规律,以及该要素与具体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农业自然区划的地位 农业自然区划的地位 指农业自然区划与其它类型区划之间的关系,即与自然区划、综合农业区划、部门农业区划之间的关系。由于农业自然区划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持殊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它类型区划的持殊位置。 1、农业自然区划与自然区划的关系 农业自然区划只是研究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

18、自然要素的 特点 与规律,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业生产及布局。自然区划研究的对象 则是全部自然地理要素,既包括农业相关要素如气候、土壤、地貌等,又包括非农业相关要素,如地质、矿藏等。 2、农业自然区划与农业区划的关系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 和 经济再生产共同作 用 的产物,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前提。农业区划是综合分析自然、经济、技术诸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将区域划分为不同农业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特点 、潜力、结构和布局,充分利用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挥区域优势,提出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农业提供依据。 农业自然区划是根据地

19、表农业自然要素及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地域划分为若干区域,并按区划单位认识自然要素及综合体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农业自然区划通过对农业自然条件的研究,积累并提供丁大量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资料,如地貌形态、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等,这些资料对于考虑农业合理布局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可以说, 农业自然区划是农业区划的重要依据。农业自然要素的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基本前提。 第三节 农业自然区划的分区原则和指标体系 一、农业自然区划的分区原则 概括 70 年代和 80 年代全国和部分省区的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 分区原则为如下几条。 1、 综合性原则 农业自然综合体由多种自然要 素 构成,各种要素

20、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将自然界构成具有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和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在进行综合农业自然区 划时,应将各种农业自然要素综合分析,选取综合性分区指标,区分自然综合体间的差异性相一致性。 2、 主导因素原则 不同区域范围内,构成衣业自然综合体的各自然要素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即部分要素在构成综合体的特征中起主导作用,部分要素仅起辅助作用。例如,地貌类型复杂的区域,主导要素 是地貌类型,而平原地区主导要素为气候。因此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在综合分析各要素的基础上,还必须优先考虑主导要素的作用。 3、 发生学原则 自然综合体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成因及历史过程,都具有各自的

21、发生统 性特征即不同区域自然综合体的成因和过程各有不同而相似的自然综合体。其成因和过程相似,区划等级越低同一性越强。反言之,从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学角度也可以区分出不同区域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 和 差异性。因此,进行自然区划时可依据发生学原则来划分自然区。 4、 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自然综合体由 于 形成过程、主 导 要素等的不同,其特征也干差万别,因此,进行农业自 然区划时,应尽可能考虑同一自然区域内部自然要素的类型、组合、特点及利 用 方向相对一致,而不同区域应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相似性与差异性表现是相对的,分区等级越低内部相似性越人,差异性也越小;分区等级越高相邻区域间的相似性越小,差异性越

22、大。 5、 地域完整性原则 农业自然区划的目的在于认识区域内部的自然 特征 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自然条件,安排农业生产。为了便于农业生产及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在进行区域划分时应考虑自然综合体的地 域完整性并注意不出现地域重复现象。 6、 生产性原则 农业自然区划在充分反映自然综合体 特征 的前提下还要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研究各自然要素对 农业生产的影响,即找出对农业生产有利和不利的各项要素,根据自然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自然要素及综合体的农业生产潜力,提出各级农业自然区的发展和改造方向。 7、 分区体系一致性原则 农业自然区划分全国性农业自然区划和区域性 (或省区及地县等 )农业自

23、然区划,由于各区域间自然条件的差异,往往在自然区划分时选用的指标、考虑的重点也 略 有 不同,但为了各级行政区农业自然区 划 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行低一级行政区农业自然区划时应尽可能保证与 上 一级行政区农业自然区划的分区体系相一致。 二、农业自然区划的指标体系 由于农业自然综合体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及主导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自然分区涉及的要素也略有不同,因此,在对农业自然综合体进行分区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立分区指标。 1、 不同区域分区指标不同 。 不同农业自然区域,由于综合自然表现特征不同,所以分区时,在综合考虑各种自然要素的前提下,应特别注意考虑反应本区域特点的分区

24、 指标。例如。贵州省农业综台自然区划分两级区:一级区主要考虑海拔高度、大地貌类型组合、生物气候特点、农业生产方向的相似;二级区考虑中地貌类型组合、土壤类型、气候要素组合、农业生产建设途径的相似。山东省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的一级区主要考虑气候、土壤、植被的类型组合;二级区主要考虑植被、土壤的组合;三级区则考虑地貌形态及区域完整性。 2、不同等级的分区指标也不相同 。 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域中,不同自然要素的作用强度和表现形式不同,对构成自然综合 体 的等级差异也不同,所以,在自然区域等级划分时应注意指标选择的不同。 例如除上述两个省级农业综合自然区划已表现的指标等级差异外, 1984 年中国自然区划概

25、要分区指标的等级差异尤为明显,一级区综合考虑地貌、气候、地形等要素,并且各区考虑的因素各有侧重;二级区主要考虑热量指标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并集中选择几种农业意义显著的具体指标作主导指标和辅助指标;三级区 主 要考虑水分指标的地带性分布、特别强调了水分与植被和土壤间的关系。 3、 农业综合自然区划,尽管综合考虑不同级区自然要素的分布 特点 但都应尽 可 能在指标选择时,考虑指标本身应具有明确的农业生产意义 。例如 , 0 的积温和天 数、年降水量、地表坡度、土壤类型及肥力等等,都是进行农业综合自然区划时应考虑的指标,按照类似指标划定的农业自然区,才会更有利于自然区划为农业生产与布局服务。 4、 部门

26、农业自然区划的指标体系建立在各农业自然条件地域分异 特点 与具体农业生产部门的关系之上。 不同部门农业自然区划或针对不同农业自然条件区划所选用的分区指标体系截然不同,各项指标均应反映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以及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对自然条件的极限要求。同时,不同区域的农业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制约农业生产布局特点的关键性要素不同,所以,在指标选择时,还应因地而异,根据区域自然条件 特点 选择确定能够反映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指标。 三、农业自然区划的命名方法 农业自然区划分区命名主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主要特征原则和分级命名原则 。 主要特征原则是指无论是综合农业自然区 划 还是部门农业自

27、然区划,无论是高级区还是低级区在分区命名时都应 体 现出这一级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如中国自然区划的一级区突出反映出东部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寒的地域组合特征,三级区主要体现了每 个自然区的地貌特征。 分级命名原则是指不同级区考虑不 同 的自然 特 征以及采取不同的命名方式,以明确 区分不同级区的名称。如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级区以大气候类型为分区特征,并命名为农业气候大区;二级区以热量条件为特征,命名为气候带;三级区以中地貌类型或地理位置为 特 征、命名为气候区。 在农业自然区划分区命名时采用的命名方法多是三段命名法,即第一段多是表示地域名称或地理位置;第二段多是表示该级区的主要自然特征、第三段则是

28、代表该级区在区划等级体系中所处位置的名称。例如,中国自然区划一级区中有“东部季风区域”,名称第一段“东部表示该级区所处地域位置,第二段“季风”表示该区域的主要自然特征;第三段“区域则表示 该区划的一级区名称。依此类推,在三级区中有“华南丘陵区”和“黄淮海平原区”等,第一段“华南”和“黄淮海”是地域位置,第二段“丘陵”和“平原”是该级区的主要自然特征;第三段“区”是该区划三级区的名称。 在农业自然区划分区命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一点,高级区第一段地域位置一定要大于低级区的第一段地域位置,即低级区的地域应包含于上一级区的地域之中。如果不同级区名称第二段是同类自然持征,如地貌,则高级区的自然特征应大于

29、低级区自然特征,即高级区用大地貌或中地貌类型,而低级区用中地貌或小地貌类型。并且每一级区表征分区等 级的名称也应尽量不同。通过上述方法,来区分不同级区在分区体系中概念的大小和所处的等级位置。 上述农业自然区划分区命名方法仅是一般而言,区划过程中往往有不同于此的持例出现在此不一 赘述。 第四节 主要农业自然区划简介 一、中国自然区划 中国自然区划依据我国持有的地貌形态以及受地理位置和大地貌形态影响而形成的气候、土壤、植被分市的规律性,本着“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相似性与差异性相结合”、“重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的分区原则,以构造类型、地貌形态、气候类型、水文条件及植被土壤类 型

30、为区划的主要参考因素,将中国划分为 3 个自然区域、 14 个自然带、 44 个自然区。 自然区域划分的主要参考因素是大的地貌单元,同时综合考虑气候的巨大差异性,以此为据,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 三大自然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 域 东部季风 西北干旱 青藏高寒 1.占全国总面积(%) 47.6 29.8 22.6 2.占全国总人口(%) 95 4.5 0.5 3.气 候 季风 ,雨热同季 ,局部有旱涝 干旱 ,水分不足限制了温度的发挥作用 高寒 ,温度过低限制了水分的发挥作用 4.地 貌 大部分地面为丘陵和平原 高山分割的盆地和高原 高原及高大山系 5.地带性 纬向

31、为主 经向或作同心圆状 垂直为主 6.水 文 河系发育 ,以雨水补给为主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绝大部分为内流河 ,雨水和雪水补给 ,湖水含盐 西部为内流河 ,东部为江河发源地 ,雪水补给为主 7.土 壤 南方酸性粘重 ,北方碱性松细 , 有机质含量较高 大部分含有盐碱和石灰 ,有机质含量低 ,质地疏松 有机物分解慢 ,作草毡状盘结 ,机械风化强 8.植 被 森林为主 草原和荒漠 ,高山有森林 草甸与寒漠 ,谷沟有森林 9.利 用 以农为主 以牧为主 ,绿洲有农业 以牧为主 ,沟谷与盆地有农业 自然带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热量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同时综合考虑地貌、植被、土壤以及作物熟制将我国划分为寒温带

32、、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干旱中温带、干 旱 暖温带、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等 14个自然带。 自然带的划分指标 自 然 带 主 要 指 标 辅 助 指 标 10 日数(天 ) 10 积温 () 最热月气温 () 最冷月气温 () 年极低平均气温() 1.寒温带 28 20-25 10-15 9.赤道热带 365 9200 28 25 15 10.干旱中温带 105-180 1700-3500 16-24 -30- -10 -45- -25 11.干旱暖温带 181-225 3500-5500 26-32 -10-0 -25- -10

33、12.高原寒带 不连续出现 6 13.高原亚寒带 50 6-12 14.高原温带 50-180 12-18 东部 区域 自大兴安岭西侧,沿内蒙古高原南, 顺黄土高原西和青藏高原、南侧的半个中国,为东部季风区域。 冬半年盛行源自大陆的干冷偏北,夏半年盛行源自海洋的湿热偏南风。南北跨纬度 49 多,经热带、亚带和温带,气候明显不同,自然景观和农业状况差异很大。 1寒温 在大兴安岭北端,冬季长而甚冷,土壤长期冻结,有落叶针叶林,无霜期不足 100天,只能勉强种一熟喜凉作物,例如春小麦、马铃薯等,以林业、牧畜、狩猎为主。 2中温带 相当东北地区。冬季很冷,植物不能生长;夏季暖和,一年一熟。可种喜凉作物

34、, 如春麦、甜菜等。也可种喜温作物,如玉米、水稻等。但生长最好的还是对温度要求较低的喜温作物,如大豆、高粱等。目前冷害频繁,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恰当地扩种要求温度较高的中、 晚熟喜温作物。因此,按气候区划配置作物及其品种,是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本带温度南高北低,降水东多西少,但地形对农业影响很大,兴安岭、长白山以林业为主,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是我国著名的 “ 粮仓 ” 。 3暖温带 相当华北地区。热量和水分都由南向北递减, 种植作物两熟不足,一熟有余,盛行两年三熟制,愈北愈旱,一年一熟;愈南愈湿,一年两熟。水分不足均 由多熟种植或季节性干旱所引起; 华北山地和黄土高原为半干旱区,降水较少而急骤,

35、水上流失严重。 汾渭谷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盛产粮棉。本带农业增产主要途径如下: 温室栽培并育苗移栽,尽量延长作物生长季节; 间作套种,多层种植,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的气候资源; 发展节水农业,千方百计蓄水保墒,减少蒸发,改种蒸腾效率高的作物; 提高排灌能力; 种草种树,改土培肥。 4北亚热带 包括长江中、下游和汉水上、中游地区, 它和暖温带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此线以北,最冷月平均气温 0 ,河流冻结,有死冬,无常绿阔叶树,水 分不足,以旱地作物为主,土壤有盐碱;此线以南,最冷月平均气温 0 ,河流不冻结,全年都有作物生长, 有常绿阔叶树,水分有余,以水田作物为主,土壤无盐碱。本带以稻、 麦(

36、油菜或蚕豆)一年两熟为主;种双季稻,可能受春、秋霜危害,茶、竹生长良好。 5中亚热带 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以及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藏南察隅地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沟谷中多水稻土,石灰岩区多黑色石灰土,四川盆地多紫色土。 作物以双季稻、油菜(蚕豆或绿肥)两年五熟为主,柑桔、油茶、 油桐生长良好,盛产樟、 杉、乌桕等。 6南亚热带 南岭以南,雷州半岛以北,东起台湾, 西至云南的狭长地带。植被为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土壤为赤红壤, 河谷及三角洲多水稻土,气候的明显特征是无冬(全年平均气温 10 )而偶有奇寒( -1 5 )。作物一年三熟,双季稻之后仍可种一熟油菜、蚕豆等喜凉作物。南部,有的年份北部甘薯等喜温作物也能安全越冬。龙眼、 荔枝生长良好。在某些避寒小环境,还能种橡胶、咖啡等热带作物。 7边缘热带 包括台湾南部、海南北部、 雷州半岛和云南河口、西双版纳等地。植被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