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 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 深刻地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这时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 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做了精辟的概括,宣言预言,阶级差别消灭,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采取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组织起来。 . 系统的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宣言从理论上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 论述苏联社 会主义模式?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伴随着高速
2、工业化、农业令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a 经济上: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重要经济特征,苏联在 30 年代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两种形式 :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也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从 1982 年起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部门。 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也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上的重要特征,苏联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从 1982 年实行第一
3、个五年计划以来,苏联一直坚持指令性计划制度,国家机关包办一切。 b 政治上: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国家政权采取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统一的苏维埃形式。 2)苏联政治体制的另一个特点是苏联共产党独掌政权,而且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在存在与之合作的政治党派,这样缩小窒息了党内民主,集权给个人崇拜创造了条件,影响社会主义建设。 c 文化上: 苏联实行的也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均由国家包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内组织或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成就 a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 它在反对法西斯主义
4、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 它推动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产生。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a 政治上民主少,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b 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差; c 思想文化上的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 d 对外关系上,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是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 历史唯物主义 1)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2)提出 :在 导言中有初步表述; 1845-1846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全面的阐述。 3)内容 : A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社会存在决
5、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此事实出发,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B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 为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才改变生产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 C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确的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
6、创造者,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 历史的进步性。 A 唯物史观考察了历史活动的思想活动的动机及其原因,探索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 B 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 历史意义。 A 唯物史观的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空想社会主义是从观念出发吧社会主义看作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 B 唯物史观从事实出发,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划清了科学社会
7、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线。 C 唯物史观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基本范畴 ,分析了各社会要素的相互关系,为认识这些事实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剩余价值理论 1) 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 阐发:在 1847 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和 1847 年所作、 1849 年发表的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中已经一般地分析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社会条件;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完备的表述。 3) 内容和意义: A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劳动力,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做为工资补偿劳动力价
8、值,另一 部分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活动的出发点是无止境的追求剩余价值,进而扩大生产,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越加尖锐。表现为阶级矛盾尖锐,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成为必然。 B 无产阶级处于受剥削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二者阶级斗争的必然性,马克思分析了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剥削压迫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消灭雇佣劳动制。 材料题(书上 P64-65 材料), .列宁主义的主要 内容;(笔记中)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9、(在材料中总结) . 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1帝国主义论 A 历史背景 . 二次革命的发生使得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深刻化,垄断现象的出现; .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加剧。 B 理论内容 .列宁在 1916 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级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其特殊性表现为垄断性。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帝国主义的五 个基本特征: a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 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在这个金融资本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c 资本输出和
10、以往的商品输出大为不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d 瓜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e 最大的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领土瓜分完毕。 .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 .列宁得出结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A 提出:在 1915 年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提出,在 1916 年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重申。 B 理论内容:列 宁分析了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 .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别无出路; .不发达国家资
11、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使他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作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关系是: _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从马克 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 ,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
12、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 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 ,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 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根本原因在于,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
13、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 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
14、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 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 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思想条件: 三大空想社会
15、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 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深刻的阐明了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
16、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 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的理论。 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
17、政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 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8.社会主义国 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之所以要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规律的要求。 改革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
18、 。原始体制的弊端:它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它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它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的要求;它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高度集中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不改革,社会主义就难以继续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一系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 10.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有哪些?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多方面独创性的内容。主要是:
19、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主要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政 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建国初期,提出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提出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等。 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在革命军队建设上,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的思想、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以及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的思想等;在军事战略上,毛泽东提
20、出以人民军队为 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他把马列主义战略和策略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造了一整套适合中国情况的无产阶级的战略和策略原则。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他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积极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 .(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 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11.邓小平
21、理论在哪些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至少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市场机制是社会化生产中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 用。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一场革命,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中不
22、断前进的社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强调要用教育和法律手段来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现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 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抑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 6)“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论。“ 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香港、澳门、台湾继续实行资
23、本主义制度。 1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巨大的发展;生产关系实现了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变;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使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6)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 14.如何正确认识当代 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新变化? 实事求是地肯定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 由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国际循环的形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较过去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世界性视角剖析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对
24、立的二元结构,即以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以大多数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为“外围”;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获取,大量地来自资本国际循环过程的“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交换;“中心”与“外 围”之间的不平等交换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具体表现。 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面貌全非,但本质依旧。我们在观察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因而也就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当代资本主
25、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资本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仍然是资本 家阶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规律仍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频爆发,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历史趋势。 总之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它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又给它带来了更多、更强烈的自我否定因素。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发展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坚信资本主义终究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 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挑战最直接的
26、就是生产力发展 的挑战;科技革命的挑战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挑战,而是全方位的挑战;科技成果的应用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历史责任的挑战。挑战也是机遇: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的良好发展机遇,面对科学技术的新问题,发达国家在其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探索代价,而后来者则可以减少这种付出,少走弯路,从而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科学技术是个创新的事业,我们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全面赶超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但在某些方面却完全可能走在前面;社会主义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团结协作,合力攻关,取得一些常规发展难以实现的突破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政治理念、文化思潮的碰撞与整合,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
27、济形态,不同的思想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将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经受冲击和考验,进而决定着自己的历史命运。虽然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落后国家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历史契机,但社会主义不能走孤立发展的道路,而应积极面对全球化,相信在全球化发展的舞台上,社会主义将更显生机和活力。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挑战: 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使社会主义面临怎样和平共处与如何防止和 平演变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会永远和平共处下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劣,要看谁更快更好的发展和利用了生产力。 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 当代世界,民主社会主
28、义的新发展也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民主社会主义企求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框架内,通过利用和改善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对资本主义制度实现逐步的改良。在资本主义世界,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日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 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 一、问答题(分) 1、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1)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精神面貌,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无产阶级只有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和
29、压迫,使整个人类获得解放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3、在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描写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 “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 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得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得自由。总而言之,它用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的剥削。 ” “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
30、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劳动者。 ” “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 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 以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丑恶嘴脸的刻画。 4、试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简要说明为什么我们在建国初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分) 计划经济是指政府通过它的资源所有权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权力作出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的经济管理方式。 计划经济包括计划生产和平均分配两个环节,因此计划经济是指按计划生产消费品并对它平均分配的经济形式。计划生产是指政府根据国家资源的多少、人口的数量、生产力的大小等情况,合理地
31、安排生产,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平均分配是指相对的平均分配,绝对平均是做不到的 。平均分配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种原则。 市场经济是指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它由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机制解决经济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虽然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效率和积极性,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市场所无法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诸如由于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和污染等外部性问题所引致的市场不灵;带来的难以接受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问题;以及在宏观经济问题上难以控制的商业周期影响问题等等。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各有优缺的经济制度,国家对于选择什么样的体制来主导经济是需要从客观国情出发的。 建国初期
32、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期,我国的客观国情是:工农业生产萎缩,全国交通不发达,物资奇缺,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我国的工业基础本来就极为薄弱,帝国主义又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因此我们需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尽快发展国防事业,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要达到这个目的,在客观上需要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来调配资源,以保证重工业 /国防工业等战略行业的优先发展。计划经济在实行恢复和发展经济中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5、简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 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 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3、” ;要 “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 ,推进改革和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要性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它是在实践的基 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逐步形成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会引导和推动
34、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 2)贯彻科学发展观,是稳妥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有利于审时度 势、妥善解决和处理诸多矛盾和问题。( 3)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论述题(分) 7、怎样理解 “两个必然 ”和 “两个决不
35、会 ”? 1848 年 2 月,马克思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 “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 的结论,即 “ 两个必然 ” 。 1859 年,马克思在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 “ 两个决不会 ” ,即 “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 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我认为 “ 两个决不会 ” 是对 “ 两个必然 ” 的重要补充。 “ 两个必然 ” 理论和 “ 两个决不会 ” 理论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 两个必然
36、” 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方面的表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的分析,最终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 两个决不会 ” 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 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因此两者都以唯物史观作为基础。 同时我们不能棍淆 “ 两个必然 ” 理论和 “ 两个决不会 ” 理论,二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区别。 一 方 面,马克思主义的 “ 两个必然 ” 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即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7、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趋势 ;而 “ 两个决不会 ” 则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 “ 两个必然 ” 作了重要的补充。 另 一 方面,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来看, “ 两个必然 ” 是从客观的角度揭示了 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而 “ 两个决不会 ” 则是从人的主观方面强调了对客观规律认识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 ;(1)马克思主义的 “ 两个必然 ”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的实现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固然是实现 “ 两个必然 ” 的重要手段,但却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
38、力的发展,不仅不可能创造出社会主义,甚至也不可能有无产阶级革命。 (2)马克思主义的 “ 两个决不会 ” 中强调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中的发展,离开了矛盾就谈不上发展 ;这对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是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发展的。当然,至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则会由于时代的不同、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民族特点的不同、阶级状况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所以马克思主义的 “ 两个决不会 ” 没有否定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 (3)“ 两个决不会 ” 和 “ 两个必然 ” 不是一种相互对立和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
39、互补充的关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尤其是揭示了资 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发展规律。 8、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 ”, “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 ”的理解。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 ,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 中不断
40、丰富和发展。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一个要维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第四,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 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
41、主义日益显现出比较优势,现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得不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对立统一中发展。而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总要取代落后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 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 . 三简答 2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 答:
4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肩负着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斗争,互相支援。创立共产主义的正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通过暴力 的或和平的各种革命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履行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
43、化,消灭阶级,国家逐步消亡,商品货币和市场均不存在,但还有旧社会的各种痕迹,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简略高度发展,才有条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才能彻底消灭阶级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 别,使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 4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小企业退还原主,大企业租借制租让制承包制。()国企内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充分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5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再认识的主要观点 。 答:()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
44、社会主义要在雄厚的物质基础。()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仅限于过渡时期)。()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 道路。()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6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小生产的传统习惯势力是个人迷信的肥沃土壤。高度集权的体制是个人迷信的现实基础。领导者的默许欣赏甚至提倡。少数野心家阴谋家和另有用心者的推波助澜。 7中国共产党在 50 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哪些成果 。 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曾经取得重大的理论成果。主 要内容有:关于人民民主
45、专政的理论;关于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履行的理论;关于通过互助合作把个体农民引上集体化道路的理论;关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行工业化的理论;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意识形态领域内贯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的理论;关于执政党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防止蜕化变质的理论;等等。 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 答: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改革任务:改革两个不适应。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还要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
46、部分。 目的: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改革基本内容: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重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发展 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自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改进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机构,国家权力实行合理配置,扩大地方和基层权力。健全法制,依法治国。按照民主平等公开竞争的原则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9“民主社会
47、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 答:(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民主社会主义政策理论 1.社会主义民主本质论:主张实现自由平等公道正义。 2 .多元指导思想论:马克斯主义不能作为唯一指导思想。 3.超阶级国家观: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并不是只为某一阶级服务的。 4.议会道 路论:议会的和平选举,反对通过暴力夺取政权 5.多党制理论:社会该由多党相互竞争。 6.全民性政党理论:党是全体人民的党,不是哪一阶级的。 7.人本主义人性论:人权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8.现代资本主义理论: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的数量创造的财富都是少数的,中产阶级是新兴阶级。 9.第三条道路:既反对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也反
48、对苏联模式,应是两者之间。 政策主张: 政治:平等普选制,平等普选权,保障人权,多党制,自由民主 经济:主张福利国家 思想文化:信仰自由,政府大力动摇教育和科学事业 国际关系:南北对活,东西缓和 10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 答:原因: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发生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把科学社会主义绝对化教条化,简单照搬照抄。 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任务建设急于求成。 对资本主义缺乏全面分析,要么绝对对立,要么全盘西化。 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颠覆。 教训:东欧苏联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执政党建设薄弱,组织涣散,腐 败严重,思想混乱。对西方和平演变缺乏应有的警觉和应对。 四论述 1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基本经验教训。 答:社会主义不是从天而降的空中楼阁,而是在原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特殊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