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19388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是王安石所写的一是王安石所写的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游记一般是记作篇著名的游记散文。游记一般是记作者游览参观某地的所见所闻,以记叙者游览参观某地的所见所闻,以记叙山川景物为主,但这篇散文却是以游山川景物为主,但这篇散文却是以游山为喻,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哲理。山为喻,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哲理。我们要抓住这些哲理进行挖掘素材并我们要抓住这些哲理进行挖掘素材并应用到相关写作中。应用到相关写作中。 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写作的借鉴 。这篇课文 借记游发议论 ,所发议论在今天来看已为常识,再去深究并无必要。但这是一篇典型的话题式文章,即由一 个故事,一段传说,一处风

2、景,一件小事 ,而引发出对 为学、为人、甚至是对生命 的大思考。读这样的文章,关键要寻找 “话题 ”(事件、故事)与“议论 ”之间的对应关系,拿这篇课文来说,就是要探究 “游山洞 ”与 “做学问 ”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将两者所有的因素一一列出来,很容易便可以找出各自的对应部分:山洞山洞 ( 学问学问 )前洞前洞 夷以近游者众夷以近游者众 ( 学问学问 平易浅尝辄止者众)平易浅尝辄止者众)后洞后洞 险而远至者少险而远至者少 ( 学问学问 精深处求之不易故至者少)精深处求之不易故至者少)景色平淡景色平淡 (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学问)(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学问)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奇伟、瑰怪

3、、非常之观 (博大精深价值大)(博大精深价值大)游前洞游前洞 (求平易之学问)(求平易之学问)游后洞游后洞 (求精深之学问)(求精深之学问)探险而远之志探险而远之志 (求学之志)(求学之志)随欲出者以怠随欲出者以怠 (在困难前面或因议论而止步者)(在困难前面或因议论而止步者)游洞之力游洞之力 (求学之力)(求学之力)物(火把)物(火把) (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之客观条件)力足以至而未至有悔力足以至而未至有悔 略略尽志而不能者无悔尽志而不能者无悔 略略仆碑上的文字导致以谬传谬仆碑上的文字导致以谬传谬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求学应深思而慎取)于写作上的借鉴意义在于于写作上的借鉴意义在于 :面对一

4、个:面对一个 “话题话题 ”(故事或事件),应在(故事或事件),应在对话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将其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列举出来,对话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将其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列举出来,寻找最关键的几点,然后再与自己的观点一一对应。寻找最关键的几点,然后再与自己的观点一一对应。二是个案与类属的关系二是个案与类属的关系 。这篇文章在艺术特色上与前面所学的文。这篇文章在艺术特色上与前面所学的文言文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叙述平实,逻辑严谨,文章的现实针言文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叙述平实,逻辑严谨,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强。这种风格与作者王安石的政治身份有密切关系。现行课对性强。这种风格与作者王安石的政治身份有密

5、切关系。现行课本上所收录文章不外乎是这样几种:文人的文艺作品,文人的议本上所收录文章不外乎是这样几种:文人的文艺作品,文人的议(政)论文,政治家的文艺作品,政治家的议(政)论文,应用(政)论文,政治家的文艺作品,政治家的议(政)论文,应用文。此文属第四种,是政治家的议论文。中国历史上,做官的文文。此文属第四种,是政治家的议论文。中国历史上,做官的文人不少,但像王安石这样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文人却人不少,但像王安石这样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文人却不多,所以王安石其实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归到政治家不多,所以王安石其实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归到政治家一类。一类。于是可以将这样

6、的一些文章拿来比较: 于是可以将这样的一些文章拿来比较: 过秦论过秦论 、 谏太谏太宗十疏书宗十疏书 、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 、 沁园春沁园春 雪雪 、 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 (注意这些文章的文体与作者的身份)等等。我们要学完一篇(注意这些文章的文体与作者的身份)等等。我们要学完一篇文章后,然后给这篇文章定位归类,再去寻找同类的文章来研读文章后,然后给这篇文章定位归类,再去寻找同类的文章来研读(注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同一篇文章分入不同的类别)。(注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同一篇文章分入不同的类别)。公元某某某某年 6月 7日,考生王半山拿到语文试卷,一看作文题,原来是一个材料作文:阅

7、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有一位导游,带领四人进一溶洞探险。他们愈走愈深,愈深愈难走,但所见景观愈奇妙。这时,游客之中有一位不想往前走了,就说: “ 不出去,火就要灭了。 ” 于是,这五人都一道出来了。结果,这个洞还没有走到十分之一。出来后,他们都觉得还有力气可以继续前行,看火把也还足够探险照明。于是,四个人都责怪那个嚷着要出洞的人。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半山同学明白,往年流行话题作文命题方式,今年却是一个给材料作文。但是,他平时训练有素,于是,他并不慌忙。

8、他把作文先放在一边,要等前面的基础题作完了再来写作文。王半山同学开始正式作文了。他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的立意。他知道,语文老师讲过,材料作文的本质,就是 “借题发挥 ”。题,就是话题,于是,借题发挥就是借话题作文。那么,从哪里去借话题呢?答: 可以从所给材料中直接 “借 ”出话题 ,也 可以从材料的寓意中 “借 ”出话题 如果 “借 ”出了话题,就可以按话题作文的要求写作了;于是,材料作文实质上,还是要转化为话题作文。半山同学准备从材料的寓意中 “借 ”话题来作文。他想,这样做也许能很好地符合命题要求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他知道,这材料的 含意 ,其实就是材料的 寓意 。现在,他要思考材料的

9、寓意了。他知道,对材料的寓意的把握,其实是对材料的一个他知道,对材料的寓意的把握,其实是对材料的一个 “悟悟 “的过程。(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相似思维的过程的过程。(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相似思维的过程)面对考试材料,王半山)面对考试材料,王半山 “悟悟 ”出了以下一些出了以下一些 寓意寓意 :1、 轻信别人的话,结果半途而废;轻信别人的话,结果半途而废;2、 没有高远的目标,就没有行动的动力;没有高远的目标,就没有行动的动力;3、 畏惧艰难,就不能达到目标;畏惧艰难,就不能达到目标;4、 成功,离不开坚定的意志(或志向);成功,离不开坚定的意志(或志向);5、 好风景不易到达;好风景不易到达;

10、半山同学知道,他现在可以写的话题就是半山同学知道,他现在可以写的话题就是 “轻信别人轻信别人 ”、 “目标目标 ”、 “成功成功 ”、 “意志意志 ”等话题。但是,半山同学最等话题。但是,半山同学最终选择了终选择了 “成功成功 ”为话题,因为,他认为,对于成功,他为话题,因为,他认为,对于成功,他比较有把握写成文章。比较有把握写成文章。 “山洞探险山洞探险 ”是一个旅游问题,而是一个旅游问题,而 “成功成功 ”却是一个人生问题,这其却是一个人生问题,这其实把实把 山洞探险之路山洞探险之路 抽象抽象 为人生的追求之路为人生的追求之路 。人生之路与山洞探险之。人生之路与山洞探险之路都有相同的结构,

11、那就是,都会有路都有相同的结构,那就是,都会有 艰难险阻艰难险阻 ,于是,由山洞探险,于是,由山洞探险之路,之路, “悟悟 ”到人生追求成功之路,其实就是一种到人生追求成功之路,其实就是一种 相似思维相似思维 ,或者说,或者说就是一种就是一种 比喻比喻 。这种。这种 “悟悟 ”或比喻,已经有了高妙的立意境界,只不或比喻,已经有了高妙的立意境界,只不过,这时的文章立意还没有完成过,这时的文章立意还没有完成 仅仅是确立了话题。仅仅是确立了话题。现在,已经有了话题目现在,已经有了话题目 “成功成功 ” 要以要以 “成功成功 ”为话题作文,就还为话题作文,就还需要针对需要针对 “成功成功 ”继续提问:

12、继续提问:1、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什么;2、 成功的原因;成功的原因;3、 成功的意义;成功的意义;4、 成功的措施;成功的措施;最后,半山选择了上面第二个提问,即分析成功的条件最后,半山选择了上面第二个提问,即分析成功的条件 原因原因分析。成功有哪些条件呢?有客观条件分析。成功有哪些条件呢?有客观条件 外物,力量;有主观条外物,力量;有主观条件件 意志(志向)等。以话题为果,追问其存在之因,这样的文意志(志向)等。以话题为果,追问其存在之因,这样的文章立意,就是深刻境界。章立意,就是深刻境界。现在,半山可以下笔行文了。现在,半山可以下笔行文了。半山完全可以先给文章写上标题,比如 “成功的条件 ”等,但是,他知道,吸引眼球的标题,往往是在正文写就之后产生的,于是,他先把标题位置空着,在文章正文写就之后再来补上一个精彩的标题。最后,半山的文章是这样的:志不坚,行不远有一天,我与四人进入一个山洞旅行。我们越往深处走,行进就越难,但是,看到的景观却越奇异。这时,有一个人说: “不出去,火就要灭了。 ”于是,我们几人都一道出洞了。估计,我们走的深度,还没有走过洞的十分之一。出了洞时,我的体力还很充沛,看火把也还足够照明。这时,有人责备那个嚷着要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没有尽旅行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