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21208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 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2)文化 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2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 ,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3、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 、文献研究法。(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家庭式个体早起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起点,家庭环境之下的社会化的质量和效果将为个体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父

4、母的思想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特征都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特点产生影响。学前期儿童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器以后的社会化进程。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2)学校。学校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力量。在学校里个体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规范。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对个体的知识储量、技术水平、价值观和人格规范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学校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角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中的集体类活动尤其是竞赛类活动利于学生通过他人的评

5、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地位、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关系相对亲密的群体。这类群体往往是非正式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同辈群体的特征一是有明显非主流性;二是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以报刊、广播、电影、互联网等媒体和信息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大众传媒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主要力量。电视中的人物形象时常会成为儿童积极模仿的对象,因而传媒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使人们有效的了解社会信息并以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认可为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一方面带有暴力等色彩的电视不可避免的会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5

6、)职业团体。职业团体是对所有的劳动部门和组织的概化表述。职业团体将个体此前在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接收到的大部分内容纳入到一个应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狭小领域,个体将会被一种全新的规则改造。由职业团体所赋予的独特的价值理念将会对个体的继续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并会催化个体价值观念的稳定和成熟。不同职业团体提供的培训机会也是个体急需社会化的重要渠道。第四章1.名词解释:*(1)社会动机答:社会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在相同活动中,不同个体的行为及其效果可能各不相同,导致这种差异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动机。个体的一切活动都由一定动机所驱使,动机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的心理

7、中介。(2)侵犯和侵犯动机答:侵犯是任何一种以伤害另一企图躲避这种伤害的生命体为目的的行为。侵犯动机就是指向伤害其他生命体的动机。(3)利他主义和利他动机答:利他主义指一种不指望任何酬赏,并且处于自由意志的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即一种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利他动机是出于利他主义目标的一种社会动机。(4)亲和动机答:亲和动机又称结群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友好、协作的练习的一种内心欲望。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群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和赞赏。(5)成就动机答:成就动机是追求成功的动力,即成功的达到某种卓越水平的动力。成就动机是指对成就的欲求

8、,它是人们在后天生活中后天习得的,很大程度上由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和身处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它是一种相当稳定的人格特征。一个人成功动机高低的标准在于他是否追求和努力实现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在于他是否渴望成功和超越他人。*2.简述动机的特性和功能答:(1)动机的指向性。由动机驱使的个体的一切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它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分析个体动机的作用时,先要确定动机的方向。(2)动机的强度。不同性质的动机可以对个体具有不同的意义,产生出强度不同的推动力量,即动机有强弱之分,这取决于个体对相应需要的迫切程度。个体的行为由其系统中强度最大的动机所决定,称为主导动机或优势动机,决定着

9、个体的行为方向和性质。(3)动机的清晰度。动机的清晰度是指个体对可见到的或可预见到的某一特殊目标的意识程度、个体选择行为的自觉程度和可以测查的语言行为是衡量某一个体的动机的清晰度的两个指标。(4)动机的更替性。动机的更替性是指一个动机可能为另一个动机所代替,也成为动机的可转换性。同一时期个体会同时产生和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动机,它们相互抵触并发生冲突,形成“动机斗争” ,强度较低的动机被强度较高的动机所取代,产生动机更替,使得人的行为不断变化。(5)动机的活动性。是指个体形成某种动机后,能对其行为发生推动作用,表现为对其行为的发动、加强、维持,直至终止。(6)动机的复杂性。动机的复杂性表现在以下

10、三方面:一是动机与行为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个体内心存在的动机和他口头或书面表述出来的动机往往不符;三是个体内心实际起作用的动机与他本人意识到的动机常常不符。第五章*1.简述社会认知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答:社会认知是指以他人为对象而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即了解他人、分析判断他人和推测解释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社会认知具有以下特点:(1)认知的选择性。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个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有限性,个体不能接受所有的信息,只能有选择的接受一部分信息,同时拒绝一部分信息。(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在一定的社会袭击下,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发生某些变化,这种变化会随着个人对社

11、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而转移,对自己有利害关系时,认知反应十分显著。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时,心情变化很少。(3)社会认知的防御性。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对外界环境保持平衡。选用认知机制来抑制某些刺激的过程,目的在于维持自我的完整性和同一性。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4)社会认知的完整性。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将所获取的信息系统化和规则化,以形成完整的认知印象。2.简述影响人际认知过程的规律性机制。答:(1)首因效应。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所感知道的信息常是有先有后的,想俺知道的信息往往对认知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决定最初印象的形成以及之后的认知与交往,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

12、(2)近因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新近感知到的信息对认知过程同样具有影响作用,能够改变以后的印象并促使新的印象的形成,这种影响作用称为近因效应。(3)标签效应。是指在认知所感知的信息中,其中某些信息会比其他信息对认知过程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能左右和改变认知形成的整体印象,这类信息称作中心特征,其所具有的影响作用就是标签效应。(4)晕轮效应。在认知的过程中,有时所感知到的不全面的信息能起到一种以偏概全的作用,使得认知者根据这些片面的信息通过联想而形成关于他人的完整印象,这种影响作用即成为晕轮效应。(5)隐含人格。是指在人们头脑中所存在的、在经验情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性格特征和人格类型的人的

13、各种看法和猜想。它往往是无意识的,较少被明确的表达出来。(6)刻板印象。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各种看法。具有较强的文化承传性和历史持久性,能代代相传。第六章*1.简述态度的构成要素。答:态度是以情感、行为一项和认知信息为基础,根据某个评价维度对刺激所做的分类。构成要素有:(1)情感成分。包含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与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2)行为意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此行为意向还不是行动本身,而是做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3)认知成分。指的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

14、。认知因素带有好坏的评价与意义叙述的成分,内容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知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2.简述造成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条件与因素。答:(1)态度的一般性和行为的特殊性。(2)社会规范。(3)动机、能力等个人心理因素。(4)情境压力。(5)价值与代价。第七章*1.简述人际沟通的特点以及有效人际沟通需要具备的能力。答:(一)人际沟通的特点:(1)人际沟通双方均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的主体。(2)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行为和关系。(3)人际沟通是符号沟通。(4)人际沟通是角色沟通。(二)人际沟通需要具备的能力:(1)对沟通符号的理解和应用。(2)畅通的沟通途径。(3)角色的认知和扮演。(4)完善的

15、自我。(5)对沟通的认知能力。*2.名词解释:人际关系答: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了个体间根据相互满足需要的程度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得到一定的满足,人际之间就喜欢亲近,反之则疏远。第八章1.简述互动、角色与社会的关系。答:互动理论和角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与群体或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可分为两种基本取向,即个人取向和集体主义取向,前者的社会秩序源于个人互动,后者的社会安排则决定个人行为,社会角色是社会结构安排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它与个人的地位、权利、义务紧密相连。具体的讲,对于互动、角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角色的塑造过程、社会角色与

16、社会地位的关联、社会角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角色认同与角色责任但当四个方面去理解。从社会角色的塑造过程看,一个社会角色的形成包括两方面。从二者的关联看,社会地位既是社会对个人的安排与承认。从二者的关系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的角色关系,以角色规范为准则。从角色认同和角色责任的但当看,角色责任担当是个人对社会连接的工具。2.名词解释:*(1)合作与竞争答:合作是指两个火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竞争是指作为社会互动类型的竞争,这类竞争专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2)冲突与调适答: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

17、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或过程。调适是以不同的方式调解或缓和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的一种互动方式。第九章*1.用例证说明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与群际行为和群际关系的基本区别。答: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与群际行为和群际关系的基本区别,可用三个力争来说明。一,现代社会中的爱情观。理想的爱情被认为是基于双方的个人品行和人格特征,而不是居于双方家庭的门第、声望或社会地位这些群体特征。二,中国文革期间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背叛和告密行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本来是最典型的人际互动,但是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人际的亲情蜕变为不同阶级身份的承诺。三,天龙八部中的乔峰的境遇。

18、当乔峰是“乔峰”的时候,他和丐帮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人际关系,而当他变为“萧峰”的时候,她和丐帮成员之间的关系则转变为典型的敌对群际关系。这些变化的背后都蕴含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的本质差异。2.简述群际关系中社会认同论的核心构念。答:社会认同论有五个核心构念:(1)社会认同。包括个体自我意象,源于个体认为自身所隶属的社会范畴。(2)社会范畴化。行动者所认同的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是通过社会范畴化过程而获得的。社会范畴化因此是社会认同论的基本构念。(3)社会比较。行动者会评价和界定自身的能力和观点,当没有客观的和非社会的手段可利用时,不得不去和他人的能力和观点进行比较。(4)社会认同化过程。通过社

19、会范畴化,行动者秉承多元群体资格和范畴资格,建构特定的内群偏好和外群歧视,并型塑内群和外群之间的符号边界。(5)认同解构。它意味着行动者对其身上的某种群体资格不再有认同感,他寻求放弃或脱离这种群体资格,并致力于追寻新的群体资格。第十章1.简述布鲁默的集群分类。答:分为四类:一,偶合集群,又称临时性集群,是一种参与者只投入了最低限度的感情和互动相对消极的集群。二、常规集群,这属于经过有意计划而聚合在一起的人群,机构性明显。三、表意集群,只能提供感情表达和情感发泄机会的集群。四、行动集群,指的是正在采取行动的人群,通常这类集群比较易受暗示,七星洞明确指向目标,且充满敌意。*2.简述社会运动的特征、

20、类型以及生命周期。答:一、特征:(1)社会运动都有自己独特的信念或理想。(2)社会运动都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领导者。(3)社会运动都会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实际行动,具有强烈的行动主义信念。二、类型:(1)倒退运动,旨在开历史倒车的运动。(2)保守运动,也称抵抗运动。(3)改革运动。(4)革命运动。(5)乌托邦运动。(6)表意运动。三、生命周期:从两个角度看各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普及阶段、正式组织阶段、制度化阶段;(2)鼓动阶段、合法化和选用阶段、官僚化和倒退阶段、再次出现运动。第十一章*1.简述时尚的传播模式。答:(1)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时尚是首先在较高阶层中兴起,在流向较低阶层。时尚基本

21、上都是从物质文明发达的群体、国家或社会,逐渐辐射到周边地区。(2)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随着中产阶层的壮大,充足的物质条件和闲暇时光已不仅仅局限于上层社会,因而更多的社会、群体和个人可以来创造时尚。2.简述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影响。答:(1)守门人理论。大众传播有选择的报道某些舆论而忽略另外一些舆论。传媒容量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大,但也不能反映所有舆论,只能有取舍。没接通过取舍来影响舆论。(2)议程设置理论。媒介同时关注的舆论可以有很多,其关注重点会有轻重,其中获得最抢眼关注的舆论也是最有可能得到公众关注的,媒介帮助公众设置舆论议程。(3)框架理论。舆论是对客体的意见,舆论课题可能含很丰富的因素,可

22、以从不同角度分析。第十二章1.名词解释:*(1)社群答:社群是多种多样的,有按照利益结合起来的,有以共同的价值观作为纽带的,有地域性的、社区性的、行业性的,也有价值性的、兴趣性的。*(2)社区归属感答: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这一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对本地区和本亚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受。*2.简述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原因。答:(1)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2)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3)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4)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5)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第十三章*1.简述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的本土化研究成果答:在有关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中,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成

23、为主要的研究模式。早期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对应于西方的“团体格局”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对应于西方社会的“个人本位” ,许烺光的“情景中心”对应于西方的“个人中心” 。在近年来比较成功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中,杨国枢的“社会取向” 、杨中芳的“大我优先” 、何友晖的“关系取向”等理论模型都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简述独生子女所引发的际代关系与亲属关系的变迁。答:计划生育政策开始以后,独生女子普遍起来,城市独生子女 80%左右生活在三口之家,这明显改变了中国城市家庭的总体结构,最终形成“四二一”模式的独特代际解构。在未来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上,经济收入与生活料理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负担并不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才是城市子女将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独生子女的日益普遍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集中表现于其对稳定的关系网络,也是多数中国人所赖以求助的主要社会支持网络。独生子女的厂区普遍化将可能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纵向直系连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