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化史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籀文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也叫籀书、大篆。因周太史史籀所著的文字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与篆文近似。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贞人解释说明 商史官名。掌用龟占卜。甲骨卜辞中“贞 ”上一字, 内容说明 即上贞人之名。贞人之名常被用作甲骨卜辞分期的重要标准。利簋中国西周武王时期青铜器, 簋腹内底铸铭文 4 行 32 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之日的早晨占有商国。辛未这一天,武王在 地驻师, 赏赐青铜给有司利,利以此作了旜公的宝器,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隶变简介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
2、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出 处 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螟蛉义子螟蛉之子,即义子 ,俗话指干儿子、干女儿 ,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小苑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实际上,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
3、物。考妣先秦指父母(无论生死)秦汉以后,称已死的父母。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 。语出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 曰妻,死曰考,曰妣, 曰嫔。 ”五服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媵 ying:指随嫁,陪送出嫁冰人:即媒人,紞 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合卺h jn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剖一瓠为两瓢,新婚夫妇各执一瓢,斟酒以饮。后多以“合卺”代指成婚。三从四德: 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妇女遵守的礼教。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要求妇女服从男权,恪守妇道。后泛指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隅中:简介
4、古时候,我国把一日分为“十二时” 。 解释 隅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 11 时正) 。屠苏亦作“屠酥” 。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
5、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纨袴: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 后世称富家子弟。释褐:1.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2.指进士及第授官。缙绅: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也作搢绅。龆龀 tio chn,又称齿龆,指儿童换牙。 五谷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束脩:表示“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淳熬:古膳食八珍之一,淳熬就是将肉酱煎熬之后,加在稻米饭上,然后浇上油脂。炮牂:
6、古膳食八珍之一,烤羊。肝膋 gn lio:古膳食八珍之一。以网油蒙于肝上,烤炙而成饔飧:做饭;早饭和晚饭;馈食饮宴之礼二、简答题简述汉字演变过程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西周的金文,再发展到秦国前期使用的大篆,发展到秦通用的小篆,直到汉代通用的隶书、魏晋之后盛行的楷书,并一直沿用至今。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作为辅助字体,与汉隶对应的草书叫章草,与楷书对应的草书叫个草,今草也是章草的演变。至唐代,又从今草发展出狂草。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加入了草书的特点,保存楷书的成分多,就
7、叫楷行;比较接近草书的,则叫草行。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简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书写风格,并分别列出每种书体的两种代表作品。1、特征隶书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几种笔画较为固定,为汉字书写确定了不变的形态。改造合体字的偏旁,并使它固定统一。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做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同时又把许多原来不同偏旁的篆字固定为同一偏旁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日益发展的要求。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磔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
8、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 ,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由汉代隶书演化而来。从书法审美的角度来看,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个系列三个系列的结构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一) 、晋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稳而有势;匀中见豁;接而能让; 严谨有致。(二) 、魏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奇趣天成;疏密自然;变化多端。天真烂漫。(三) 、唐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重心平稳;布白匀称;左右揖让;上下承覆行书(一)减省点画 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二)笔势流动 增加勾挑与牵丝 写楷书是一笔一画地写,要求点画分明,写行书则
9、可点画连起来写,在点画之 间增加勾挑与牵丝。改变书写笔顺 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目的在更加便于书写。(三)用笔灵活 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有时可以这样写,有时也可以那样写,不大受约束。(四)体态多变 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
10、之为章草 ,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 2、代表作品行书: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 ,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楷书:四体,欧阳询欧体, 九成宫醴泉铭 ;柳公权柳体,玄秘塔 、 神
11、策军碑 、 金刚经 ;颜真卿颜体, 多宝塔 、 东方画赞碑 、 麻姑仙坛记 、 郭家庙碑 , 颜勤礼碑 ;赵孟頫-赵体, 三门记 , 赤壁赋 。隶书: ,名人著作比较杂论 名人有郑谷口、伊秉绶,金农、邓石如,吴昌硕 等草书:唐朝张旭千文断碑 、 古诗四道 ,怀素僧自叙帖简述古代姓氏的区别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於后。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於母系社会, 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时姓姬 、 姒 、 妫 、 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从女字部这一特点,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
12、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 以国名为氏* 以邑名为氏* 以官名为氏* 以职业名为氏*
13、以住地之名为氏*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以贵族的字为氏。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简述古人尊称中的“以卑达尊”风习。所谓“以卑达尊“,就是在古代森严的等
14、级制度中,地位低的人跟地位高的人在谈话时,不敢直呼其名号,而用称呼其身前地位较低的侍从、僚属的办法来指代。这在君主面前就特别突出,所以就以禀告君主之前的侍从的形式来表示禀告了君主。古时君主坐于高堂之上,臣下则侍立或跪于堂下,故而臣下就以称君主阶前足下的侍从来代称君主。请写出以下称谓的含义:“卬 ”我、 “戎 ”你、 “渠”他;它、 “不榖 ”先秦天子自贬之称、 “椿庭 ” 父亲、 “萱堂”母亲、 “考妣”先秦指父母(无论生死)秦汉以后死去的父母、“妗”舅母、 “媦 ” 妹、 “尊阃”对人妻室的敬称 、 “拙荆”妻、 “冰叟”妻子之父、 “连襟”姐妹们丈夫的互相称谓 、 “娣姒”兄之妻与弟之妻相
15、互称谓、“东床”儿子之妻称简述古代婚姻中的六礼 纳采:男家遣媒人对女家表示向某女求婚的意愿问名: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家媒人纳吉:男女两方交换生辰,各自卜得吉兆,宋代称“换草贴” ,俗称“换八字”纳币:卜吉后,表示婚姻成立,春秋时称“纳币” ,宋代称“纳成” 、 “定贴” ,俗称“订婚”请期:男家派媒人向女家问明结婚日期亲迎:新郎在傧相陪伴下到女家迎娶简述古人的离婚方式休妻,休妻的条件要满足古代所说的七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的一种,并由丈夫写下休书,通过官方批准方可生效,明显的夫权至上。义绝,是唐律中首次规定的一种强制离婚,指夫妻间或夫妻双方亲属间或夫妻
16、一方对他方亲属若有殴、骂、杀、伤、奸等行为,就视为夫妻恩断义绝,不论双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审断,强制离异。和离,始见于唐代唐律户婚 ,在“诸犯义绝者离之”条后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问罪) 。 ”和离需由丈夫签“放妻书” 。后代循唐例,也称“和离”为“两愿离婚” ,并为近代法律沿用。列举二十四节气、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17、、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列出古代主要的佛教、道教节日,并择一进行简述。佛教节日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正月初六日:定光佛圣诞,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盘,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盘三期同一庆(即南传佛教国家的卫塞节),五月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六月初三日: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胜,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廿四日:龙树菩萨圣诞,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八月廿二
18、日:燃灯佛圣诞,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九月三十日: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十月初五日:达摩祖师圣诞,冬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腊月初八日:释迦如来成道日,腊月廿九日:华严菩萨圣诞浴佛节 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是我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相传在 2600 多年前,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的诞辰。 这一天,僧人在早斋或午斋前都要举行供佛祭祖仪式。善男信女都愿意在这一天来寺院烧香还愿,或礼佛诵经,或布施钱物,或打
19、斋供众,或烧吉祥疏、荐亡疏,或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种经贸和文娱活动亦丰富多彩。由于围绕浴佛节的这类活动往往持续多日,参加的人众多,以至年复一年,在许多寺院形成了传统的庙会。道教的节日与道教的神仙信仰和宗教生活密切相关,在不同的节日,一般要举办相应的斋醮法事,引来大量的朝观香客,风俗相沿,形成“庙会” 。道教的节日很多,如正月初九玉皇上帝诞辰、正月十五上元节、正月十九丘处机真人诞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三月初三蟠桃会、四月十四吕祖纯阳诞辰、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腊月二十三灶神升天日等。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日,家家户户都要把灶神像的嘴上贴上一块糖,意思是让
20、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然后把灶神像烧掉,这样灶神就上天了! 然后在重新请一张新的灶神像,大概在除夕那天供上。 传统的说法是:灶神是一家之主,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这是我们汉民族的一种民俗文化,可能也超过了千年的历史。简述中国古代服饰的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纹 “日”即太阳,太阳当中常绘有乌鸦,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 、 “月”即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
21、“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 “山”即群山,其图案即为群山形。 “龙”为龙形。 “华虫” ,按孔颖达的解释,即是“雉” , “华虫者,谓雉也。雉是鸟类,其颈毛及尾似蛇,兼有细毛似兽” 。 “宗彝” ,即宗庙彝器,作尊形。 “藻”即水藻,为水草形。 “火”即火焰,为火焰形。 “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黻”是黑青相次的“亚”形。写出以下服饰名称的含义: 纚:束发的帛、緌:古代帽带的下垂部分,也指像缨子的下垂物、纩丝棉、紞冠冕上用以系瑱的带子、帻古代包扎发髻的巾、襦短衣;短袄。襦有单、复之分,单襦则近似衫,复襦则
22、近似袄、裼裹覆婴儿的小被、衽衣襟、裾衣服的前后襟。也泛指衣服的前后部分、袂衣袖、 屦古代指单底鞋。多以麻、葛、皮等制成。后也泛指鞋、舄古代一种以木为复底的鞋。泛指鞋、屐木底的鞋、鞮古代用皮制的鞋、韈袜子 写出 15 种古代的食器名称炊器:鼎镬鬲甑甗釜食器:簋: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器皿。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盨:古代青铜器。椭圆形,敛口,圈足,两年,有盖,用以盛食物。簠:古祭祀、宴享时用以盛黍稷稻粱的容器。长方形,口外侈,有四短足及二耳。盖与器形状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成大小相同的两个器皿。敦:古代食器。用以盛黍、稷、稻、粱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
23、环耳,有盖。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提柄。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豆:古代食器。也用作装酒肉的祭器。形似高足盘,大多有盖。多为陶质,也有用青铜、木、竹制成的。 ,笾: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脯的竹器,形状像木制的豆,盂:盛液体的圆口器皿酒器 盛酒器:尊: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壶:容器名。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壶;商周时代的铜壶往往有盖;到汉代,方形的叫钫,圆形的叫钟。古代用以盛酒浆或粮食。卣,彝,觥,罍,盉:古代青铜酒器。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缶:古代一种肚大口小的瓦器。用来盛酒或盛水等饮酒器 爵:古代一种盛酒礼器,像雀形,比尊彝小,受一升。也用为饮酒器。角:古代酒器。青铜制,形状似爵而无柱,前后两尾沿口端斜出似角,有盖。觚:古代饮酒器。青铜制。长身大口。口部与底部呈喇叭状,细腰,圈足。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后代也仿其形制作花瓶。觯: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或有盖,形似尊而小。青铜制,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陶制者多为明器。饮壶、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