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习题集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2477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3.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建史习题集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释义 1【抬梁式木构 架 】 :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 ,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 ;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2【穿 斗 式木构 架 】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 “穿 ”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汉时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 ;也有在中部屋架改为抬梁式,以扩大空间。 3【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 建筑师营建(规划)都城时 ,(选址时)城市平面边长九里,城门大小三个门(设立两个侧门

2、)。城内街道划分成九纵九横。(纵向)街道宽度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4【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 的作用。所以, “有 ”给人便利, “无 ”发挥了它的作用。 5【 三朝五门 】 东汉郑玄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

3、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阁”,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 6【 方城明楼 】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 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7【 间架、副阶周匝 】 ( 1)间架:中国古代建筑把相邻两

4、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这里的架数指的是檩(又称“桁”)数。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如“四架椽屋”及五檩之屋。这种用“几间几架”来表示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明清。 ( 2)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8【斗栱】 为我国古 典木构建筑的特有构件,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挑头 (栱端 )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栱,或由上向下斜出的昂。用于柱顶、额枋、屋檐和构架间,将屋面的荷载经斗栱传递 到 柱上。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 (位于平柱的柱头上 )、转角铺作 (位于转角柱头上 )、补间铺

5、作 (位于 两 柱间的枋上 )。 9【华栱 、 昂 、 抄 、 栿 、 枋】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 “华栱 ”。 昂 : 斗栱中斜向设置 (与屋面平行 )的杆件为 “昂 ”。 抄:华栱出挑称 “抄 ”;有 “单抄 ”、 “双抄 ”的说法。 栿:较大的横 梁 称 “栿 ”;一般,屋架上与屋脊成正交的称栿,在地下的两个方向的都有称栿的,装板墙的上下边框也称栿。 枋:截面一般比袱小,作为联系构件,不考虑其受力情况;并随受力构件而设,中间以垫板相隔。 10【露明造、草架、彻上露明造 、草栿、明栿 】 在室内 能够 见到的部分屋顶的构件称 “露明造 ”,被天花板遮挡住的屋架称 “草架 ”;

6、若没有天花板 ,屋架完全暴露的,叫 “彻上露明造 ”。 草栿是指未经加工的梁,一般不宜作 露明 处理。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宋代明栿常加工成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11【梭柱 、 阑额 、 普拍枋 、 绰幕枋 、 驼峰】 ( 1) 梭柱 : 在柱上端 1/3处收杀。使柱顶与斗底相合,柱肩梭成园弧形。 ( 2) 阑额 : 于柱上端联络并承重的构件,常于其下用由额,两额间有由额垫板; ( 3) 断面高宽比为 2:1;于角柱处不出头。用于柱脚称地袱。普拍枋 : 位于柱头、阑额之上承托斗栱的构件,断面为 3:2。 ( 4) 绰幕枋 : 位于柱枋角接处之下的短木,有缩小梁枋净跨的作用,即雀替

7、。 ( 5) 驼峰 : 形如骆驼的背,用于露明 屋 架中,配合斗栱承托梁袱之用。 12【 月梁、卷杀 】 ( 1)月梁: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明 代以后南方建筑中尚保留此法,而北方建筑已不用。 ( 2)卷杀:宋代拱、梁、柱等构件端部加工成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这种做法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3【升起】 柱的升起 多见于宋及宋以前的建筑檐口。 明间二柱不升,其余则每出一间,升高 2 寸。 象这样其余檐柱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间均为上升曲线。屋脊

8、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檩)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14【侧脚】 为加强屋架整体的相心和稳定,内、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 ;角柱轴线偏 8 ,平柱轴线偏 1。 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施工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15【须弥座 、叠涩 】 ( 1) 须弥座 :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演变而来;最早见于北魏石窟,造型简单;隋唐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高级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逐渐复杂华丽;宋营造法式规定了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

9、腰,其间隔以莲瓣;明清成为定式,唯栏杆较宋式的小。宋式勾栏台 阶两旁望柱置垂带上,栏板呈斜下到底。清式勾栏台阶两旁望柱置垂带上,栏板呈斜形下有抱鼓石。 ( 2)叠涩:指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如砖石塔等)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 16【 叉手、托脚 】 ( 1)叉手:脊桁(檩)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檩,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 2)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榑(檩)均用斜杆固持。其中支撑脊檩的称叉手,其余的称托脚。 17【 斗子蜀柱、人字拱 】 斗子蜀柱是指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 的补间铺作

10、位置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之为人字拱。 18【 阙、乌头门 】 ( 1)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缺)。天子用三出阙(即每侧由三层阙体组成),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 2)乌头门:指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柱顶套瓦筒,墨梁,故称乌头门。横木上常安日月板。此门多用于官邸、陵墓之前。 19【 九踩斗拱、橑檐枋 】 ( 1)九踩斗拱:清式建筑斗拱按出跳数称呼,里外各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拱,出三跳称为七 踩斗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拱。牌坊斗拱可多至十一踩。 ( 2)橑檐枋:宋代斗拱外端用

11、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之一倍。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榑,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多见于北方之唐、辽建筑。 20【 槽、缝 】 ( 1)槽: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 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 2)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榑(檩子)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榑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拱斜昂 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21【 分心槽、金厢斗底槽 】 ( 1)分心槽: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也是柱网的排列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

12、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多用于殿门,如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等。 ( 2)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圈环包内圈。 22【 鸱尾 】 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遂有鱼尾形装饰。或称鸱是“蚩”之转讹,蚩是海兽,其尾 能却火灾,故以之为屋脊饰。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则用兽吻。 23【和玺彩画 、 .旋子彩画 、 .苏式彩画】 ( 1) 和玺彩画:用于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

13、玺、金琢墨和玺;箍头、藻头、枋心、额垫板都画龙;用色,明间挑檐桁为青箍头、青楞线、绿枋心;下面的大额枋与邻间的挑檐桁为绿箍头、绿楞线、青枋心;即同一间的上下构件和相邻各间的同种构件青绿互换。 ( 2) 旋子彩画:因在藻头上画旋子而得名;枋心上画龙、锦、西番莲,或只在素地上压黑线边,称 “一字枋心 ”;由以旋子彩画退晕与贴金多少,分为六个等级: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 ( 3) 苏式彩画: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布局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的不同之处是,在檩、垫板、额枋三构件上相当于枋心的位置,统一画一个大画心,称 “包袱 ”,包袱内涂浅色地子,上画

14、山水、人物、翎 毛、花卉;两端的箍头也三件连在一起画;包袱的外缘由多折曲线组成,画多层退晕。 24【云南一颗印】 云南一颗印与湖南的印子房相仿,与四和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形成一颗印章状 ;三间四耳,即正房 三间,厢 (耳 )房东西各两间 ;也有三间六耳,明三暗五的作法 ;正房常作楼居,下有前廊,称游春 ;上下皆廊称宫楼 ;一颗印三面住房,正面围墙开门,也可作成倒八座 (如北京四和院的倒座 )。一条中轴线可以串联两个以上的一颗印,组成较大的宅院;亦可由两个以上的轴线组成更大的宅院,将耳房改成 “两面口 ”以互相联络;城市一颗印往往正、耳、倒均为楼房,且全有前廊,楼上也各廊相通,环

15、行无阻,称 “ 跑马楼 ” 。院内植花木,宅对外不开窗,形成封闭空间。住宅外围为高墙,用夯土、土坯或砖外砌,称 “金包银 ”;木雕精美,略用彩色勾勒,或黑漆勾金边,不 满施彩绘。 25【水戗发戗 、 .嫩戗发戗】 ( 1) 水戗发戗 : 屋面檐口平直,檐角不起翘,只将戗脊的下端做成向上的曲线翘头,形似而构造简化; ( 2) 嫩戗发戗 : 仔角梁 (嫩戗 )以 120130 度的交角座于老角梁 (老戗 )上,两梁之间用菱角木、箴木、扁担木联结,起翘很大。 26【檐柱 、 金柱 、 中柱 、 山柱 、 童柱】 ( 1) 檐柱 : 檐下最外一列都 称 檐柱;但在四角上的称角柱; ( 2) 金柱 :

16、在檐柱以内、除纵向中轴线上的都都 称 金柱;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离檐柱远的叫里金柱;在重檐殿中支撑上檐的叫重檐金柱; ( 3) 中柱 : 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 而不在山墙上的 称 中柱; ( 4) 山柱 : 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的山墙上的 称 山柱; ( 5) 童柱 : 在横梁上的 短 柱子 称 童柱。 二 简答题(归纳出要点,各要点可作适当的简短说明) 1) 简要叙述我国古代城市模式发展的大致脉络? 1 城市发展雏形期 指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此期城市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无序的状态,多带氏族聚落色彩。实例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 2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 汉) ( 1)里坊制 里(坊):

17、居住区;市:商业和手工业 每个里坊都环以高墙封闭,设里门与市门,按时启闭,实行宵禁。 ( 2)城市形制的草创 战国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 唐) 三国时代的曹魏都城 邺开创了严整的棋盘式里坊制,由于商业的发展,后期封闭性减弱。如唐长安 4 开放式街市期 宋以后的城市模式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而以开放式商业街取而代之。 2) 简要分析唐长安的规划布局特点? 1 最严整的里坊制 里坊以高厚的坊墙封闭,小坊约 1里见方,大坊数倍于小坊,设 2门或 4门,朝启晚闭,实行宵禁。坊内有宽约 15m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

18、,再用宽约 2m的十字小巷将全坊划分为 16各小地块,由此通向各户。 2 规整的棋盘式道路系统 主要道路两旁为高大的坊墙,街景单调。 3 城市重心偏于一隅 皇城、宫城位于中轴线北端,后期(唐高宗时)大内移至大明宫,重心更向东北偏移。 4 功能分区明确 市集中于东、西两市,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和市场分开。 5 排水、漕运不便 水系缺乏 3)简要分析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1 整体布局仍为环套式,以皇城为中心 2 中轴线明显,并得到不断强化 北京城有一条全长约 7.5 的中轴线,由外城南门永定门 内城南门正阳门 皇城天安门 端门紫禁城午门 6 门 7 殿 神武门 景山 地安门。轴线两侧布置天

19、坛、先农坛、社稷坛等礼制建筑群和五府六院等,体量雄伟、色彩鲜明,与周围低矮的青灰瓦顶的民居形成强烈对比。 3 东西向交通不便 皇城梗立中央,妨碍了东西交通。 4 道路系统继承了元代 “干道 胡同 ”模式 干道以南北向为主,胡同以东西向为主,胡同间划分宅基地,从而形成了一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独特的城市肌理。 5 商业区相对集中 主要分布于皇城四侧。 4) 简要 分析北京四合院的典型特点? 1 中轴对称,主次分明 正房居中为尊,是家中长辈的起居之处,厢房分立两侧,为小辈住所。反映了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思想。 2 内外有别 以垂花门为界,将整个住宅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垂花门以北是家人的活动区域

20、,外人非请莫入。 3 空间序列完整,秩序井然 从大门 照壁 前院 垂花门 正房的空间序列,有起、承、转、合的匠心和安排寓于其中,呈现出一种内向封闭而又秩序井然的空间序列。 4 道家风水学说的影响 大门的方位选择 “巽位 ”(八卦中的吉位),建筑朝 向讲究负阴抱阳,内院讲求藏风聚气,虚实过渡(建筑实体 外廊 院子)。整体布局虚(院子部分 气口)实(建筑)的处理符合道家阴阳互变的思想。 5 )福建客家土楼的特点及实例? 1 特点 ( 1)同心圆(或回字)式布局 无论圆楼还是方楼,均以 “祖堂 ”为中心,呈现出一种环套式向心布局。 ( 2)采用了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 这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般居住模式(独

21、门独户,自成天地),而类似于现代单元式集合住宅。 ( 3)垂直式功能分区 底层(或底下两层)为辅助空间,下层为居住空间。 ( 4)技 术特点 土筑外墙高大厚实(高可达十几米,厚 1 3米),以竹片、松枝为筋,糯米、红糖粘接,上层开箭窗(外大里小,成梯形)。 2 实例 ( 1)承启楼:圆楼 ( 2)遗经楼:方楼 6) 简要分析西藏囊色林主楼的主要特点? 1 平面功能 横条形平面,面南背北。底层及二层作储存之用。三四层作佛堂、藏经及管家、仆人住处。五层位主人起居。有天井自三层直通屋面,梯间、烟囱亦出屋面。 2 结构处理 建筑为土木混合结构。主要承重体系为夯土墙,辅以梁柱框架。底层墙厚 3米左右,往

22、上逐渐收分,墙厚减薄。墙体 越往上层数量越少,而代之以柱列以获得更加开敞的室内空间。墙体除了四周的外墙贯通至顶外,还有两道内横墙和两道内纵墙贯通至顶,这种处理加强了建筑的整体刚度。 3 构造处理 ( 1)楼板:阿嘎土层 卵石 木板 椽木 大梁 ( 2)旱厕处理:蹲位上下错位,逐次北移。 4 檐墙装饰 屋顶四周的女儿墙外皮,用 “边玛草 ”垒砌成 “边玛檐墙 ” 7) 简要分析唐乾陵布局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说明其中阙和神道的作用? 1 布局 乾陵是 “因山为陵 ”的典型,其以梁山为陵墓主体,梁山前有双峰(高度低于梁山)对峙为阙,一条长长 的神道夹持在双乳峰中间,径直北上,直达陵墓南门朱雀门。气势恢

23、弘,选址极为巧妙。 2 阙 阙的形制是指在夯土台上立木构的 “观 ”。帝王阙的规制是三出阙。乾陵共有三对阙,一对在第一道门、一对在双乳峰峰顶、一对在陵墓南门朱雀门,作为空间转换和过渡的标志。 3 神道 指通向陵墓主体的长墓道,其两侧分立石象生,如石马、石人、石狮、朱雀、碑等夹道而立,引导拜者。 8) 从择址、形制、神道几方面简要分析明十三陵的总体布局特点? 1 择址 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神道南端左右 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与唐乾陵有异曲同工之效。整个陵区地势开阔宏伟,选址极佳。 2 形制演变 由明之前的方上之制演变为宝城宝顶、方城明楼。陵墓主体由方截椎体变为倒扣的半球体谓之

24、宝顶。宝顶环以墙垣谓之宝城。宝城南门有一城楼样式的方形歇山建筑谓之明楼。 3 神道 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并采用明陵首创的曲折自然式神道形式。有多重牌坊、门殿、碑亭等作为空间的过渡与转折,还有形态各异的石象生夹道而立。 9) 简要分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主要特点?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架建筑,是唐代建筑的典 型实例。 ( 1)立面及体形 面阔 7 间,四阿顶,体形舒展稳重雄浑。立面横向节奏为三个正方形(小 大 小,如图),竖向节奏为屋面斗拱柱(含台基) =2 1 2。正脊、屋面、檐口均有曲线。当心间比例呈方形,檐柱由当心间向两侧逐渐升起形成檐口曲线,各柱均有侧脚。明次间均用版门,梢间用直

25、棂窗。斗拱柱头一朵,补间一朵,补间无栌斗。 ( 2)平面 平面柱网有内外两圈柱组成,俗称 “金厢斗底槽 ”。面阔 7间,进深 4间,殿身建在低矮的台基之上。 ( 3)结构 斗拱 柱头铺作外出七铺作(即出四跳)双杪双 下昂,补间铺作很简单,每间仅施一朵,不用栌斗。佛光寺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梁架 梁架分为天花下的明栿和天花下的草栿。脊榑下不施侏儒柱而仅用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的孤例。上平榑下仍用托脚。天花用小方格的平棋。 屋面 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屋面高度与进深之比)约为 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 10 )简要分析西藏布达拉宫的布局与特点? 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

26、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 ( 1)布局 布达拉宫占满整个布达拉山头,拔地 200余米,外观八层,实际 9层,其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整个建筑群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红宫居中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东面的白宫是达赖喇嘛的住所。 ( 2)特点 没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式布局 整体布局随形就势,顺着山势起建筑,而不是削平山头,显得自然雄浑。 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 如斗拱的使用、金殿屋顶等。 保留了藏族建筑的传统手法 如边玛檐墙、碉楼形式的外墙等。 体量参差,暗合山势,大块原色的使用使之从斑驳的山色背景中脱颖而出。 11) 简要分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结 构特点 1 平面

27、为内外两圈柱,内圈各柱和各柱间梁枋斗拱一起构成内筒,外圈各柱和各柱间梁枋斗拱一起构成外筒,整体结构就构成了一个双套筒结构,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有利于抗震。 2 位于各楼层的平座暗层中增设了柱间的斜向支撑,增加了结构刚度。 3 各层檐柱与其下之暗层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但上层暗层檐柱较下层檐柱内收半个柱径,其交接方式为缠柱造,于是在外观上形成逐渐内收的稳定形象 12 试分析北京白海的布景手法与特点 1 以水面为主,环池布景 2 以琼华岛为中心 为了突出琼华岛的视觉中心作用 ,于其上堆万岁山,并于山顶置白塔,成为绝佳的视觉焦点,并成为所有景区的共同的参考点。 3 琼华岛的位置绝佳 琼华岛正好挡在入口

28、团城的前面,使人不能一览无遗,从而激发人的探幽之心。 4 以岛分水,变化有方 琼华岛将水面分成几个大小、形状、尺度各异的水面空间,带给人不同的观感,更使水面获得开合、收放的丰富变化。 13 试分析北京颐和园的布景手法与特点 1 平面整体布局前山后水、南低北高 2 空间整体布局为前开后合 从万寿山前山俯瞰昆明湖,空间开阔敞朗。而后山幽深的曲溪、水院则显得沉静幽长。 3 万寿山有中轴线 万寿山前山的中间部分是佛香阁、排云殿一组轴向纵列式建筑群,其中佛香阁更成为全园的制高点和构图中心。这条中轴线向昆明湖打开,很有控制意味。 4 昆明湖的水面划分 昆明湖中的水面有较小的南湖岛和斜向长堤将水面分化成若干

29、大小形状不同的几片,破解了超大面积水面容易陷入一览无遗、大而空的弊病。而长堤、石拱桥等提供了 “水上游 ”的线路,提供了以堤代舟的亲水环境。 14 简要分析无锡寄畅园的造景手法与特点 1 选址有借景、有活水 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龙光塔)、泉水充沛,可引水入 园,特别是可将周围山色因借入园。 2 整体分区设景 整个寄畅园南部为水景,西部为石景。水池西面有一座大假山作为屏障将西部分区隔开来。建筑很少,多偏于一隅。 3 主景为东部水景,采用环池布景的手法。 东岸有廊、西部有山、南北岸为建筑。 4 水面的处理是精华所在 ( 1)岸线:曲折迂回,有利于多视点布景 ( 2)水面形态:有聚有分、有断

30、有连,水面在鹤步滩 知渔槛一线一收,在七星桥处一连,将水面划分为南、中、北三部。南部开敞、中部收缩、北部幽闭,形成不同的观感。 5 游览线路多样化 有廊、有径、有桥,提 供不同视点,达致步移景异的效果。 15 简要分析苏州留园(中部)的造景手法与特点 1 环池布景,略显郁闭 中部水池西北两年为山景,东南两面为建筑。由于建筑与山景、树木体量较大,水池较小又再加以分划,因此整个水池空间围合感较强、略显郁闭。 2 山景向阳 山景位于池西北两面,应是最佳位置,因为第一是不至于遮挡过多,二是有较佳的观赏面。 3 人行线路空间的安排收放有致、抑扬得当 从园门进入时,需经过狭长封闭的曲廊空间,视觉为之收敛。

31、至 “古木交柯 ”一带,略事扩大,右行至 “绿荫 ”,空间豁然开朗 。这样的手法在整个园景安排中随处可见。 4 植物配置得当 园内有高大古树 10余株,与较低的灌木、石山相配,竖向空间层次分明,空间丰满。 5 叠石有大意,但细部失之琐碎。 6 水面的划分略显局促 中部水池本来不大,但中央偏北处置小蓬莱,东部又伸出一小半岛,岛与岛、岛与岸又置曲桥相连,这样就使得水池空间略显局促闭塞。 16 简要分析苏州拙政园的造景手法与特点 1 水景为主,庭景为辅,水、庭景交融 中部的北部主要为水景,南部主要为庭院。但是两部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相互渗透、相互融通。 2 水面划 分有独到之处 水面所谓面积虽大(

32、占 1/3),但是却被岛、廊、桥分划为若干形状各异的小块,形成水景、山景、庭景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的格局。 3 线性水景的处理尤为突出 如从小沧浪北望荷风四面亭、从倒影楼南望宜两亭等,这些线性水景处理得有层次、有轴线、有对景,成为佳景的范例。 4 对景的设置巧妙老到 如远香堂 雪香云蔚亭、见山楼 香洲、倒影楼 宜两亭、小沧浪 荷风四面亭等对景,有大小、形状、尺度等的变化,丝毫没有人为的牵强之感。 5 空间的关键转换点都有强调和处理 如荷风四面亭为三块水面交 汇之处,见山楼为水面转折拐点,从远香堂折向东南进入琵琶园时的园门框景等等。 6 空间有收放、抑扬、开合的变化 如进园时,迎面有黄石假山为屏障

33、,循廊绕山转入远香堂,却顿觉豁然开朗等。 17 何谓举折,简述我国古代建筑屋面举架(折)做法 古代建筑的屋面从上往下呈一优美的曲线,实际上这条曲线是由若干段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折 ”,宋的举折(清的举架)做法就是指屋面曲线的做法。举折做法的步骤为: ( 1)先定举高:唐代举高(脊檩上皮到橑檐枋上皮间的水平距离)与进深(前后檐橑檐枋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之比约 为 1/6,宋代 1/4 1/3,清代 1/3 1/2。 ( 2)再定步数(檩数):清代一般各步距(两根相邻檩子间的水平距离)都相等(均分),宋也有不等的。 ( 3)最后定每步的垂直降幅(从脊檩起往下):降幅从上往下依次递减,因此而形

34、成越往上越陡峭的屋面曲线。 18 简述彩画从汉至清历代演变的情况 官式建筑的柱枋,自汉起都以红色为基调,汉代也有在木构上包裹锦绣、金釭( gang)、珠玉的做法。梁枋早在战国时就已经饰以彩画,汉代彩画式样很多很杂。唐宋以后,几何图形和植物花纹渐多,色调也由红转向青、绿,并大量使用了晕, 用金量也开始增加。 宋代彩画可分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带红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黄土刷饰、杂间装等九种,总的可分三类:五彩遍装法;碾玉装以及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宋代彩画在阑额端部使用了又各种如意头组成的藻头(角叶),改变了过去用同样花纹作通长构图的格

35、局,而代之以箍头 +藻头 +枋心 +藻头 +箍头的五段式对称构图(但箍头、藻头比后代短,少于构件长度的 1/4)。此外,彩画中大量用晕,极少用金。 明代彩画以旋子为主,其外形呈椭圆,花瓣层次较少,造型简 洁,仅主要线条用金。 清代彩画有和玺、旋子、苏式等几种,但以旋子为主,此时旋子已完全变为圆形,花瓣层次较多,枋心已占到全长的 1/4。 19 简述近代上海城市布局的特点 1 高度的商业化 多功能经济中心 至 1949年,上海集中了 11万户商家,工厂数达 1万家,占当时全国工厂数的 55%。形成了外滩金融区,以及与外滩垂直的南京路、金陵路、福州路以及淮海路等著名的商业街。城市发展以此连片商务区

36、( CBD)为核心向外扩散。 2 布局模式 三界分治、五区分立 三界分治是指旧上海存在着公共租界、法 租界、华界各自为政、互不隶属。五区分立是指上海旧城区被分割为五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公共租界、法租界、闸北、沪南、浦东。 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协调,租界区自东向西扩展,缺乏南北向直通干道,跨区道路不能很好衔接,交通线路、车辆型号不能互通,自来水不能联网等。此外功能杂处、分区不够明确。 3 住宅 居住分异现象明显 下层平民大多居住在棚户区,普通市民一般居住在里弄(包括各式旧式里弄和新式里弄),白领阶层居住在公寓住宅或花园里弄,上层人士则住花园洋房。 4 公共建筑类型的齐备和市政设施的近代化 上 海是

37、中国近代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的集中地。形成了行政办公、文教、金融、体育、医疗、娱乐等一整套完备的建筑类型,煤气、水电、公共交通等近代市政设施比较齐全。 20 简述二十世纪初国民政府 “首都计划 ”的主要内容 1 功能分区 将南京划分为 6区 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以中央政治区为重心。 2 道路系统 主要采用方格网 +对角线的形式。道路网密度高,街坊分划偏小。中山路为贯穿全市的主干道,新街口、大行宫一带为新的商业中心。 3 住宅等级分区 住宅分为第一、 第二、第三和旧住宅区,分别制定不同的阶层居住,居住条件两极分化严重。 4 对建筑形式作出专门的规定

38、极力提倡 “中国固有形式 ”,特别强调 “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 ”。对当时的行政文教建筑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简述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 1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 早期石库门里弄后期石库门里弄广式、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公寓里弄 2 早期石库门里弄( 1870s1900s) 主要特点为: 里弄住宅在传统三合院(三间两厢)的基础上,开间方向收缩、进深方向拉长,平面更紧凑,各类空间( 包括天井更趋小型化),外观仍保持传统风格,并保留大量的传统细节。 3 后期石库门里弄( 1910s) 主要特点为:总平面布局仍为欧洲联排式的紧凑排列方式。单元平面从 “三间两厢 ”转为 “单开间 ”,少数杂有

39、“双开间 ”。后部附屋增加 12层用作小卧室,俗称 “亭子间 ”。正面前天井围墙高度降到 2层窗台,通风采光有所改善。建筑细部开始采用洋式细节,主要表现在门、百叶窗、砖券、栏杆、楼梯、牛腿等处。 4 广式、新式里弄( 1920s ) 1920年代前后,上海里弄住宅在后期石库门的基础上开始向以下两个方向演 化: ( 1) 广式里弄(经济型 下层居民住宅) 特点:里弄均为单开间平面,取消前部天井,后部单披灶间也改为两层,与住屋连成一体。房屋层高、进深、开间尺寸都缩小,整个形态颇似广东竹筒屋,故得名 “广式 ”。 ( 2)新式里弄(高档型 中产阶级住宅) 特点:总平面道路系统中,总弄、支弄有了显著区分,总弄可通行小汽车,宽度拓至 4m以上。前天井取消石库门,代以矮院墙或透空栏杆墙,支弄观感较为舒敞。单体建筑的房间功能分工明确,并设有带盥洗、淋浴设备的卫生间,反映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结构已横墙承重为 主,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外观早期多采用简化的古典线脚,墙面用红砖或间以汰石子粉刷,后期趋向简洁的现代式,墙面多用黄色拉毛水泥粉刷。 5 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 1930s1940s ) 花园里弄多为独院式,公寓里弄多为单元式(一梯两户或一梯四户),居委上层人士居住的高级住宅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