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浅谈.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431901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M2.5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浅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PM2.5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浅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PM2.5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浅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PM2.5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浅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PM2.5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浅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PM2.5 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浅谈摘要:PM2.5 由于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其他污染物大,而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就 PM2.5 污染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产生原因、污染治理措施进行了综述介绍。 关键词:PM2.5;影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Discussion on the harm of PM2.5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ZHANG Yang-sheng (Yongch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

2、au, Yongchuan 402160,China) Abstract:Nowadays,PM2.5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people, because it is more harmful than other pollutants for it has small particle size, high surface areas, a Long-suspension time and long-conveyed distance in the air, whats more, it contains large a moun

3、t of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fluences of PM2.5 pollution to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summarizes the Source of PM2.5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PM2.5 in the air. Key words:PM2.5;Influences;Effective measures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工业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

4、环境污染却逐步加重,虽然近年来得到有效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对环境污染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大气污染物中的 PM2.5 由于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其他污染物大,而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要求国家将 PM2.5 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本着以人为本,为人们身体健康着想的理念,2012 年 2 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标准中增加了PM2.5 监测指标,环保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5、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了标准分期实施的时间要求。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虽然 PM2.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等有重要的影响,是产生灰霾天气的元凶。现就PM2.5 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产生源及治理措施进行如下综述: 1PM2.5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1.1PM2.5 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悬浮颗粒中的 PM2.5 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能见度降低,产生灰霾天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113-2010)对霾的定义为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

6、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km 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相对湿度小于 80%,能见度37),孕妇出现 IUGR 的 OR 值为 2.11(1.20-3.70),表明高浓度的细颗粒物污染可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张琳等16对大气细颗粒物 PM2.5 对大鼠睾丸组织细胞周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 PM2.5 可透过血墨屏障干扰细胞周期进程,对生殖系统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2PM2.5 污染产生源及其组成 2.1PM2.5 污染产生源 最近研究表明:PM2.5 是由直接排

7、入空气中的一次微粒和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组成的。在一次微粒中,尘土性微粒主要来源于道路、建筑和农业产生的扬尘,碳黑粒子主要来源于柴油发动机汽车、锅炉、废物焚烧、露天烧烤、火烧秸秆和居民烧柴等;二次粒子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前体物 SO2 主要来源于燃煤锅炉和燃油锅炉,NOx 主要来源于锅炉与机动车等。因此 PM2.5 的主要来源主要有工业源排放、机动车尾气、道路及建筑施工扬尘、固体废弃物的焚烧、家用抽油烟机等。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对北京城区夏季 PM2.5 污染进行源解析,发现烹饪源能占到 15%-20%左右,汽车和相关产业占到40%-50%,外地污染传输占 30

8、%,扬尘占的比例少于 10%。叶文波17对宁波市大气可吸入细颗粒物 PM2.5 的源解析研究表明:城市扬尘、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尘是宁波市 PM2.5 的 3 大污染源,它们对对 PM2.5 的贡献率分别为 20.42%、14.37%、15.15%。 2.2PM2.5 的组成成份 张丹等18-19建立了重庆市主城区 PM2.5 污染源源成份谱,并对重庆市主城区春夏季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各粒径颗粒物中 OC 所占颗粒物的比重较高,且随着粒径的减少,所占颗粒物的比重却逐渐增加,各粒径中 OC/EC 的值都超过了 2,存在次生有机碳污染。冯茜丹20运用多级连续提取法,对广州市不同季节不

9、同采样高度大气 PM2.5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和生物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PM2.5 中各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形态分布差异较大,Zn、Cd、As、Mn 主要分布在F1(可溶态与可交换态)和 F2(碳酸盐态、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绝大部分的 Pb 以 F2 存在,Ni 和 Mo 主要分布在 F1 和 F3(有机质、氧化物与硫化物结合态),Cu 主要以 F2 和 F3 存在,Cr 主要分布在 F3 和 F4(残渣态),Co 则 4 种形态平均分布。采样高度对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影响不大,同一采样期内楼顶与地面样品中同一元素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比较一致。沈振兴等21、薛立杰等22、李淑贤等23对 P

10、M2.5 中的水溶性离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和为 PM2.5 的主要成分。徐殿斗等24对北京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及可萃取有机卤素污染物进行了研究,发现细粒子更易于富集有机污染物,张志刚25对抚顺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 PAHs 主要富集在 PM2.5 及以下细小颗粒物中。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PM2.5 是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一次微粒和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组成,化学成分主要为、和等离子,比粗颗粒物更容易吸附有毒、有害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3PM2.5 污染治理措施 对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研究正日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一

11、定能够更好地揭示大气中 PM2.5 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有效地控制它,对于目前控制 PM2.5 污染有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努力削减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二是切实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采取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经济调节手段,加快推进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进度同步,提升车用燃油清洁化水平。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加快淘汰“黄标车” 。 三是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在全市主要道路干线全面推行简易机扫和定时洒水降尘措施,普及居住小区简易机扫,选择扩散条件较好的时段进行地面保洁;规范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控制措施,有效遏制扬尘污染。 四是深入开

12、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五是建立健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研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预警应急预案、构建区域应急体系,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实行重点排放源限产限排、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应急措施,向公众提出防护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学彬,宫纯文,徐青山等. 气溶胶细粒子与能见度的相关性J. 光学精密工程, 2008, 16(7):1177-1180 2 王玮,汤大刚,刘红杰等. 中国 PM2.5 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J, 2000, 13 (1):1-5 3 Victor H B, Mar

13、garite C, Drane R q et a1. Mortality and Ambient Fine Particles in Southwest Mexico CityJ.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 1998, 106(12):849-854 4 Hornberg C, Maciuleviciute L, Seemayer N H, et a1. Induction of Sister Chromatic Exchanges in Human Tracheal Epithelial Cells by the Fraction PM10 and PM2

14、.5 of Airborne ParticulateJ. Toxicol-lett, 1998, 96-97:215-220 5 Gamble J F. PM2.5 and mortality in long-term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cause-effect or statistical associations? J .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98 , 106 (9):535-549. 6 Schwartz J. Fine particles a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than coar

15、se particle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health effects in schoolchildrenJ. Am J Epidemiol, 2000, 151(5):440-448 7 Cyrys J, Stolzel M,Heinrich J,et a1. Ele mental composition and sources of fine and ultrafine ambient particles in Erfurt, GermannyJ. sci Total Environ, 2003, 305(1-3):143 8戴海夏 宋伟民 高翔等. 上海市

16、A 城区大气 PM10、PM2.5 污染与居民日死亡数的相关分析J. 卫生研究, 2004, 33(3):293-297 9钱孝琳,阐海东,宋伟民等.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 Meta 分析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22(4): 246-248 10 Tittanen P, et al.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resuspended road dust and respiratory health among symptomatic childrenJ. Eur Respir J, 1999, 13(2):266-273 11

17、Norris G, et al. An association between fine particles and asthma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 children in Seattle J .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99, 107(6):489-493 12 Churg A, Brauer M. Human lung parenchyma retains PM2.5J. 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1997 ,155:2109-2111 13 Liao D, et al. Daily variation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poor cardiac autonomic control in the elderly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1999, 107(7):521-5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