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问题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热议和研究的重点,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重视。鉴于此,本文拟对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问题 一、引言 农民工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保留有农村户籍的特殊流动人口,由在当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和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组成。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工群体出现代际分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不断增加,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进城务工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就被计为“城镇常住人口” ,但在现行
2、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进城就业农民工并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待遇,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合水平整体偏低,引发了诸如乡村留守、农民工待遇、政府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解决当前我国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且有强烈的市民化诉求,强调农民工市民化,其特定的对象已然是新生代的农民工。积极稳妥地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角色的转变既是顺应时代潮流、国家政策和亿万农民工意愿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内容和重大举措。现阶段加快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生产生活方式向市民的全面转化、推进新生代的市民化进程有其紧迫性
3、和重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工业化水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市民化的主要对象转向了新生代。在我国推行积极稳妥的城市化战略背景下,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加快实现市民化对新生代自身、农民工整体及整个经济社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农民工与农民工市民化 一般来说,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身份依然是农民,主要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获取工资性收入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国家最近的一些正式文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农民工这样的表述: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轨时期特殊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国
4、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定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放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些在农闲季节外出打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经济学家在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人口转移问题时,针对人口转移的特点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两个命题。剩余劳动力非农化是指农业劳动力受到城市经济发展、非农产业就业扩张的拉动,进入城市,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农村人口城市化指劳动力和一般性的农村人口同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并且享受城市化过程中的各项公共服务,如社
5、会保障、职业培训等。在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其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上是同步推进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民在转变为工人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与工业化发展的局面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要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使更多的农村人口充分享受城市文明、转变为城市人口。 三、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11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 2527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 15863 万人;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12584 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 32
6、79 万人。本地农民工 9415 万人。另外,由于各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推进,城郊村落整体上被城市政府强制融入城市,成为新的城区,城市郊区的农民被置换成新市民,目前我国大约有 8000 多万失地农民(王道勇,2011) 。 从农民工的就业区域来看,2003 年-2008 年,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不断增长,但 2009 年之后,在东部地区打工的农民工相对减少。2011 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 16537 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65.4%;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 4438 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17.6%;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 4215 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16.7%。分省看
7、,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这 4 个省吸纳的农民工占到全国农民工总数的近一半。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农民工 10790 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42.7%;中部地区农民工 7942 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1.4%;西部地区农民工 6546 万人,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25.9%。 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 8390 万人,比上年增加 772万人,增长 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 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 万人,比上年减少 244 万人,下降 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 47.1%。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的农民工以省内务工为主,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大
8、都选择去省外打工,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民工选择就近务工的比例明显增加。2011 年,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上年上升 3.2 个百分点,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从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占10.3%,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 20.5%,在地级市务工的占 33.9%,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 1.7 个百分点。 四、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障碍 (一)制度障碍 二元户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产物,以 1958 年颁布的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将人口划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控制着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流动,户口不同只是
9、外在的表现形式,关键在于户籍背后的“福利屏蔽” 。农民工的农村户口与农村的土地生产活动相联系,市民拥有所在地的城市户口,与其市民身份相联系的是城市的财产分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及相应的政治权益,进城务工农民工不能得到与当地城市户口挂钩的社会福利待遇、就业保护、受教育权,二元户籍制度成为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障碍。 (二)城市容纳力不足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升级给原本紧张的城市资源、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现存的城镇规划建设不够合理,后续建设多是“摊大饼” ,形象工程泛滥,许多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应与布局没有充分考虑到人口流动的因素和持续利用的
10、功能,服务人群仅定位于城市户籍人口。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直接加重了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负担,原本就紧张的城市基础服务问题更加突出。中小城市的供给、排废设施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交通阻塞、乘车拥挤等“城市病”日益凸显,春运期间的交通高峰现象就是农民工造成的交通运输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紧张状况的最好明证,有些城市甚至出现外来人口与市民因争夺公共基础资源与服务而发生冲突的事件;外来人口集中分布的城市郊区和城中村地区基础设施欠账甚多,居住区内拥挤,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水电和排污系统问题更是严重,外部环境污染严重,这与现代化的城市尽管极不协调;城镇中的人口增多,能源消耗随之增加,生产、生活垃圾的排放量超过了环
11、境容量及城市的处理能力,固体废弃物及垃圾处置成为一个难题,在郊区随处可见成堆的垃圾,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景观,既占用城市土地影响市容,又造成城市的环境污染。 (三)农民工文化技能欠缺、经济实力不够 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是其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条件,较低的思想文化素质制约了新生代由农民向市民的成功转化。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长久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的小农意识束缚和压抑着农民的思想: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及传宗接代的生育观都不再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观念古老,与城市现代化生活差异较大;普遍缺乏应有的现代政治观念,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薄弱;法制观念薄弱,不能有效运用法律手段维护
12、自身权益。尽管外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 9.8 年,但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且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 知识和技能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代替简单体力劳动的主要的市场选择标准。当前,新生代受自身文化技能素质的制约,缺少必要的社会资本积累、有效的务工渠道,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技术水平低且缺乏稳定性,这直接影响工资水平。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1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增长到 1660 元,但与物价的增幅相比,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农民工进城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工资收入,他们卖力劳动换得的工资却远低于其劳
13、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报酬多在最低工资底线徘徊且拖欠克扣现象严重。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较低,不能享有与城市职工同等的福利补贴,城市的高消费直接影响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准入门槛 证明公民身份、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行政政策提供基础性的人口资料才是户籍登记的基本功能,而我国的户籍制度除了实践人口登记管理职能外,还被赋予了本不由它承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进城农民工不能享有与市民对等的权益,二元户籍制度加重了农民工的城市生存成本,被公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碍,户籍改革成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基础。具体来说,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及
14、综合承受能力的不同,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户籍改革,对大中小城市设立高低不同的准入门槛,调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 (二)继续完善城市管理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大量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就业,使得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也因此面临着资源紧张、生态破坏、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为解决“城市病”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的约束,学者们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这一概念,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城市安全承载力、公共服务承载力的有机结合” 。要促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城市人口容量及其生存质量,就
15、要科学调控城市规模,加强城市设施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要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健全城市管理体制;第三,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 (三)加快规范城市劳动力市场,增强新生代就业竞争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进城农民工来说,实现就业是他们最为迫切的需要,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是新生代立足于城市生活、实现市民化意愿的基本前提和经济基础。要彻底根除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及实际工作过程中遭遇的歧视、待遇不公、权益受损等问题,必须改制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和结构,规范城市劳动力市场,提升新生代的自身素质和就业实力。要显现市场对农民工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支配性作用,体
16、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优越性,必须扭转农民工在次属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现状。要大力发展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其就业面,动态地调整培训方向,务必使培训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相符合,还要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和在岗职业培训,使农民工掌握符合企业的现实需要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注重培训时间、地点的灵活性,建立弹性制学习机制,扩展培训时间,增强培训的持续性,增强新生代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2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3. 3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问题及其总体布局J.改革,2010(10) 5梁波.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0(4)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9) 7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8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 9国家统计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