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情境因素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效应摘 要: 环境动态性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外在驱动力,但动态能力的培育更加离不开具有活力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等。基于此,笔者从组织情境视角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作用模型,论证了有机结构、创业精神和建设性冲突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效应并提出了相关假设,然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有机结构、创业精神和建设性冲突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探明了组织情境因素在企业动态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丰富和完善动态能力形成的前因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组织情境;企业动态能力;结构方程模型 引言 2012 年,一
2、代“影像王国”柯达公司正式宣布破产拍卖,屹立世界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巨人轰然倒下。当然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市场不确定性增多、全球性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柯达事件并非鲜有。同样,盛极一时的“光伏巨人”无锡尚德电力也在 2013 年初申请破产重组。而像石油化工界的荷兰壳牌集团、工程承包界的法国万喜集团等却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屹立百年并且经久不衰。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基业长青,有些企业却不能,甚至是昙花一现?近年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构念和模型越来越多地聚焦在动态能力的研究范畴。 在动态环境下,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更需要依靠动态能力,而非静态资源。当然动态能力观与资源基础观有共同之处,资源基础观
3、认为资源是异质性的,动态能力也是异质性的,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Teece(1997)等的创新性成果解释了动态能力的目的和内涵,但未解释动态能力来自哪里。从企业外部视角,李大元(2008)指出环境动态性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前因。但这一论点过于强调外界环境对企业变革的促发性,忽视了企业的内在能动性。特定行业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环境大致是相似的,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其真正动力应该是来自于组织内部而非外界环境。 而动态能力涉及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调整,决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并且通常需要组织多层级行为人的共同努力。这些行为人的行为、意识是在特定的组织情境下发生的,受到组织结构、文化和氛围等一
4、系列组织情境因素的影响。但目前关于组织情境特质要素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关系还未引起学者的关注。 一、理论基础与相关假设 (一)组织情境因素的内涵 “情境”一词意指事物的背景、情形、环境等,组织情境也亦然。关于组织情境的本质学者们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组织情境是企业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能够塑造组织成员行为、信念和价值观。但关于组织情境的维度如何划分还鲜有研究,因为组织情境本身包括的要素十分繁杂,广义来讲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组织结构、文化等都属于组织情境的范畴。但并非所有情境因素都对企业的能力、行为具有影响作用。不同的研究视角,如组织学习、组织二元性和动态能力等,学者们采取的情境因素也各有不同(
5、Kim et al,2006; Gibson et al,2004) ,详见表 1 所示。 这些情境因素对企业的能力培育、员工行为、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有机结构、创业精神和建设性冲突等组织情景因素来研究其与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效应。因为动态环境下,企业的能力释放和培育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组织设计,而有机结构是动态化境下的最佳模式,能够通过分权和充分授权激发员工积极性,鼓励其参与决策,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而现有企业在核心能力的自我强化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核心刚性,不利于企业能力在动态环境下的变革和提升,而通过创业精神的积极先动性、创新性能够促使现有企业不断开拓、创新,实现
6、二次创业,打破企业的发展刚性。另外,动态能力涉及企业的战略调整和变革,需要更多新颖、创新性思想,建设性冲突的氛围能够引导员工畅所欲言,激发更多创新性思想为企业战略选择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同时能够使得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有利于信息、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和战略目标达成一致。 (二)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和维度划分 关于动态能力的内涵仍是学术界的争论焦点。这种混乱局面也对“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造成阻碍。为了进一步揭示动态能力的“黑箱” ,Teece (2007)阐释了其微观基础,并将其分解为感知机会和威胁能力,抓住机会能力,以及整合、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但笔者认为动态能力不仅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7、而且是企业塑造环境变化以引领行业变革的能力。以往的研究中过分强调环境的适应性而忽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文认为企业动态能力不仅需要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而且需要企业主观能动地不断学习吸收和创新的能力。当然企业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不断自我强化的核心能力常常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表现出一定的核心刚性,而为了打破发展惯性和核心刚性,企业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柔性,这种柔性能力能够促使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流程、战略部署等方面保持灵活性。另外,不论是提斯还是其他学者在对动态能力的描述中都强调企业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能够推动企业的不断进化和成长(彭罗斯,1959) ,因此本
8、文认为整合协调能力是动态能力转化为企业战略实践的具体措施,也是体现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因此根据动态能力内涵和其特性,本文将动态能力分解为环境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测度。 (三)组织情境因素与企业动态能力 1.有机结构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效应 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战略,而且需要构建、设计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结构。但一些大型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纵向层级增多,组织内部的藕合关系日趋复杂,随之而来的是组织结构表现出机械化特性(Volberda,1996) 。机械式结构容易使得企业丧失活力,当企业的架构、资源需要进
9、行变革调整时,就会表现出刚性特征,阻止企业变革和更新。 而动态能力形成需要具有活力的有机结构,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机结构的分权化特性能够提供民主的组织环境,引导更多员工参与决策,并且能够给予中、基层员工更多授权,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1:有机结构对企业动态能力、环境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具有正向作用。 2.创业精神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效应 创业精神作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导向,已经不仅是企业家个体的行为意识,而且正在拓展到组织层面的行为分析(张玉利 等,2003) 。创业精神能够
10、促使企业内部创新,并使得企业与外界环境保持较高的契合度,在提升企业动态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Jantunen 等(2005)发现创业精神和动态能力对国际化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创业精神和动态能力之间也有正向的作用关系。Zahra 等(2006)也发现借助于企业的专用性资源和技能,创业精神能够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创业精神对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催化剂。现有企业在创业精神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实现二次创业,从而打破企业的发展刚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2:创业精神对企业动态能力、环境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具有正向作用。 3.建设性冲突对
11、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效应 冲突并非一无是处,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破坏性冲突可能导致企业内部沟通不畅,组织凝聚力下降。但如果能够正确看待冲突,并有效管理冲突,冲突可能成为企业的建设性力量。建设性冲突的关键作用在于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活力,特别是在动态环境下。建设性冲突有利于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Eisenhardt et al,1997) ,有利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Danneels,2008) 。没有冲突或冲突过少则容易导致组织停滞不前,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另外,建设性冲突的氛围可以促进部门间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播,能够使得企业内各部门都意识到外部环境变
12、化,从而激发各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环境变化,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3:建设性冲突对动态能力、环境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具有正向作用。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和问卷设计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构建,并利用 SPSS 和 AMO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但由于很多数据无法从公开资料中获得,因此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一手数据。 (二)样本分布情况 本文共发放问卷 240 份,回收 148 份,其中有效问卷 121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 50.4%。样本分布情况主要通过主营业务、成立年限、企业性质、被调查对象的职位情况来体现,如表 2 所示。
13、从样本数据可以看出,63.6%的企业成立年限在 10 年以上,这些企业基本处于稳定发展期,符合本文的研究对象。被调查对象中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占比达 61.2%,这些受访对象能够对企业发展战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保证问卷数据的可靠性。 (三)变量测量 对于变量的测度,通常采用李克特量表,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 5分量表。一般而言,5 分量表可靠性比较高,填表人容易区分,能够增加测度的准确性,减小测量误差。 1.有机结构的测度 组织结构表现为有机式还是机械式,主要通过形式化、层级化、和集权化等区分。在题项设计中,大多数学者将组织结构特征作为二阶因子,形式化、集权化等作为一阶因子来进行测度(Tay,
14、2002) 。这种方式能全面反映组织的结构特征,但测量题目多,容易引起被调查者反感,使得数据失真。为提高测度的有效性,本文将有机结构视为单一维度,从分权化和层级化等方面设计 4 个指标进行测度。 2.建设性冲突的测度 对于如何测度建设性冲突还鲜有研究。Jehn(1995)用冲突规范来测度组织对冲突的态度,但其在题目设计中采用了四个反向编码的题项,这样容易产生消极用语效应和共同方法偏差。同样,Danneels(2008)的量表设计也存在类似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反向编码带来的共同方法偏差,本文采用正向编码设计了 4 个题目对其进行测度。 3.创业精神的测度 创业精神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本文借鉴
15、Covin(1989)和Zahra(2006)等学者的设计题目,从创新性、先动性和风险承担性等方面设计了 4 个指标来测量创业精神。 4.动态能力的测度 本文从环境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五个维度来测度动态能力,借鉴 Salunke(2011) 、董保宝(2010)和李大元(200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设计了 19 个题项。 三、研究结果 (一)问卷有效性分析 1.信度和效度检验 常用的信度评价指标是 Cronbachs 。Cronbachs 大于 0.7说明测量结构的内在一致性程度高。采用 SPSS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结构、创业精神、建设性冲突、环境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
16、创新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和整合协调能力等 8 个变量的 系数都大于 0.7属于可接受的信度水平。效度分析选取学者广泛采用的收敛效度,用平均变异抽取量(AVE)和因子载荷来度量,一般 AVE 值大于 0.5,因子载荷大于或者接近 0.7 为可接受水平。通过对各变量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除 SE2、CO3、OS4 和 EN4 外,其他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大于或者接近 0.7,各变量的 AVE 值都大于或者接近 0.5。对未通过检验的题项,在后续的路径分析中予以删除。 (二)假设检验与讨论 1.有机结构与动态能力的关系检验 如表 5 所示,假设 1 和各子假设均通过了验证。一些学者也得出了类似
17、结论(李大元,2008;Volberda,1996) 。因为企业运营是在特定组织结构下进行的,没有灵活、柔性的顶层设计,企业的战略也很难实现。有机结构不仅能够使得各部门和分子公司获得更大的授权和决策权,积极调动其积极性和培养其主人翁意识,这对企业快速应对市场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能够提升组织柔性,使得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及时应对。 2.创业精神与动态能力的关系检验 如表 5 所示,假设 2 和各子假设均通过了验证。Zahra(2006)和Jantunen(2005)等学者也得到类似结论。但同时本文发现:影响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创业精神更加侧重于创新性和先动性,而风险承担性则不然。焦豪等(200
18、9)将其归因于东方中庸文化的熏陶。但本文认为被调查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才是差异的原因所在。调查对象 63.6%是来自于成立 1125 年甚至 25 年以上的企业,这类企业处于成熟稳定阶段,企业经营更加注重稳定性,而非冒险性。另外建筑企业承担的工程项目规模庞大、合同额动辄上亿甚至数十亿、数百亿,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谨慎的判断,一旦失败将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建设性冲突与动态能力的关系检验 实证结果显示假设 3 和各子假设均通过了验证。一般来讲,和谐在表面上能够防止企业成员、部门之间的冲突发生,但也可能造成更大隐患。过分强调避免冲突,往往会影响组织效力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相反,建设性冲突则有利于企业发现自身存在的隐患,能够激励员工畅所欲言,不仅有利于外界信息和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扩散、传播,而且能够使得企业各部门和分子机构就企业战略目标形成一致性认识,有利于提升内部的整合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