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摘 要:大学生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对象,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影响深远。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存在组织机制缺乏系统性、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等问题。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需要从教育理念人本化、教育体系全员化、教育内容动态化、教育平台立体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65-03 一、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自觉抵制国内外不良社会思潮
2、的渗透。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隐蔽,所引发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极易被不良社会思潮所侵蚀。其次,高素质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再次,和谐的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在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能进一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1。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迎接高校治安挑战的客观需要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校园内教学、科研、生产、
3、商贸、生活等设施混杂一体,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时常窜入高校进行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二是校园经济吸引了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这其中部分人法制观念淡薄,文化素质偏低,流动性大,部分外来人员存在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侵害高校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四是科技发展使各种违法犯罪手法更加高明。当前,网络诈骗、电话诈骗、信用卡诈骗等针对大学生的智力犯罪直线上升。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
4、相关2。安全需求同样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数学生反思和批判意识较强,但安全防范意识较差;富有理想和责任,但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差;对事物发生的敏感性强,但自控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因而容易遭受伤害或伤害他人。近年来,大学生学业压力、情感纠纷、打架斗殴等引起的命案时有发生。二、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教育的组织机制缺乏系统性 一方面,多数高校尚未形成专门的安全教育制度。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安全工作上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弊病,对安全教育工
5、作由谁负责、何时开展、如何开展没有整体规划;安全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也未能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通常只在新生入学、毕业生文明离校或重大节假日开展,甚至少数高校在本校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或者社会上出现了危害大学生的安全事件之后才开展安全教育。事后补救多,事前预防少,形式主义严重。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规定,但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仅仅是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事;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但很多辅导员忙于应付繁杂的日常事务,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对保卫干部和辅导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
6、的现象,保卫干部和辅导员配置比例偏低,导致其超负荷工作。 (二)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时效性 随着社会安全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安全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待扩充和完善,涉及安全问题的领域日益增多,已由军事和政治扩展到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等诸多领域,因此,安全教育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然而,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性太强,缺乏对安全教育技能的实践教学,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大多数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等传统安全问题上,而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社交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很多大学生热衷于看韩剧、日本动漫和欧美大片,而这背后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却一定程度上冲击着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安全教育的方式缺乏多样性 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有的高校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管理和约束学生的手段,教育方法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高校说教灌输多,实践操作技能讲得少,很少对安全技能进行现场演示;部分高校只在新生入学时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或通过下发通知来告知学生安全注意事项。二是重整体轻个体。传统的安全教育以集体训导为主,运用相同的内容对待所有的学生,缺乏针对性,也不能满足不同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多样化需求。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缺乏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困惑方面的个体辅导,无益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大
8、学生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教育理念人本化 “以人为本”是安全教育的核心理念。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大学生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要把实现教育目标与激发学生主体性有机结合。高校要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放在工作的首位,转变师生之间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关系,让学生主动融入安全教育体系之中,努力与学生达成心理契约,促进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高校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解释,使高校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信关系,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认同感和幸福感。 二要把解决问题与
9、促进发展相结合。高校安全教育既要坚持“事前教育” ,积极预防,进行宣传教育与警示提醒,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事故的发生,又要坚持“事后教育” ,重视对“问题学生”甚至违法犯罪学生的引导与挽救;既要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又要从深层次剖析原因,寻找对策;既要防止学生被伤害,又要防止学生伤害他人。 三要把教育引导与管理约束有机结合。安全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兼具教育属性和管理属性。这就要求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时,把安全教育融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环节。辅导员要积极通过年级大会等各类会议和宿舍安全检查等各种检查,做到寓教育于管理之中,管理中体现教育。 (二)充分利用安全教育资源,教育体系
10、全员化 一方面,整合利用校内安全教育资源。首先,建立并完善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3,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氛围。高校领导、机关工作人员、保卫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宿舍管理员以及其他相关的教职员工都是教育体系中的一员。其次,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运行机制。高校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专项制度,如经费投入制度、课程建设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等。第三,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要加强安全教育干部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建立专门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他
11、们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 另一方面,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不仅要重视学生在校内学习时的安全,还要重视学生在读期间在校外的安全,更是为学生增强终身安全意识充电。因此,要加强高校与地方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如可邀请消防官兵、公安民警、医疗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等共同参与安全教育,与地方相关部门共建安全教育基地。同时,要加强高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如每学期给学生家长邮寄家长信,不定期与家长电话沟通沟通,家校联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三)科学合理确立安全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动态化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
12、带来了校园安全挑战。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也应与时俱进,动态变化,将安全教育的周期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涯,真正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落到实处。一是因人制宜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分类引导,注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妥善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和学生的个别问题。如针对工科专业学生,安全教育可侧重法律法规等;针对女生,安全教育可侧重防身术等安全技能教育;针对新生,安全教育可侧重环境适应性教育等;针对毕业生,安全教育可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等。另外,可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多种模块,采取必学内容与选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根据各自
13、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二是因事制宜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近年来学生离校出走、自杀及网络犯罪、网上受骗的案件日益增多,成为了大学生安全管理的新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重点安全隐患开展安全教育十分必要。首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社会,理智面对挫折,妥善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积极构建大学生安全稳定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关注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将心理咨询与安全咨询相结合,开展安全咨询服务,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安全问题。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坚决防范不良信息传播对国家安全和校园稳定的负面影响,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抵御不良思潮侵蚀的“
14、防火墙” ;大力提倡网络道德,积极保护民族文化,提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网上行为的自律能力。 三是因时制宜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每年的不同时段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各高校要针对国庆长假和寒暑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遵守法律法规、注意交通安全等教育;结合“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6?26”世界禁毒日、 “11?9”全国消防日、 “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等有关安全的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宣传周、主题宣传月系列活动;结合季节特点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如春季预防传染病教育、夏季防溺水防雷击教育、冬季防煤气中毒教育等。通过这些分时段的知识普及,使学生倍加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倍加珍爱生
15、命。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教育平台立体化 一是安全教育进课堂,推进教学改革。将安全教育作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落实相应学分。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于一体的教育,安全防范技能的获得更加重要。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应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环节,强化消防演练、自救逃生演练、急救训练等安全技能训练,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增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安全教育进网络,创新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立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安全教育平台已经变得切实可行。高校可利用安卓(android)等开放系统将典型案例、温馨
16、提示等信息发送到学生的手机终端,使大学生全时空接受安全教育;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liability)技术开发模拟火灾或其他自然灾害的安全教育软件,以较强的交互性使学生学习到安全防范技能;创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网上学习平台,及时更新网上安全教育的内容;建立大学生网上交流平台,对人人网、西祠胡同等社交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精心布局,适时发布安全教育信息,增加大学生关心的安全时事。 三是安全教育进校园文化,注重自我教育。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对安全教育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高校要注重校园安全环境的营造和安全文化的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
17、动,将安全教育融入富有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中,适时举办大型咨询会、主题漫画展、主题征文、主题演讲比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竞赛等,充分发挥校园网、广播、电视、内部刊物、宣传栏等校园媒介的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可吸纳大学生参与高校安全管理。设立大学生公共安全互助协会,引导协会积极支持和配合保卫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开展安全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形成维护校园安全的内驱力,从而达到群防群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燕.高校社区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型构建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2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3 王武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10). 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