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5525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摘要:香港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而位于同一 地段的维多利亚公园则在这片高密度的混凝土森林中劈开一块绿洲,成为香港面积最大同时也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公园。两个组团占地规模相当,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为城市高密度开发与人性化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市空间、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铜锣湾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1 高密度城市中心空间设计典范 铜锣湾南靠山,北临海,外部空间的阻碍和限制使商业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被迫高密度垂直发展,由此形成了特殊的

2、空间感受。高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核心城区商业地段,引发了人们密集的行为活动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激发出非同一般的效率和活力。正如商业活动高效的特点一般,维多利亚公园利用率也显得如此之高,在承载了游憩、休闲、集会、交通等活动和履行城市景观职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这种开放式互补型的城市中心区单元的空间设计模式,体现了华人社区高密度和拥挤的基本特征,对于发展紧凑型的绿色城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2 铜锣湾空间模式的特征和启示 1.2.1 黄金区位和便捷交通 铜锣湾地处港岛北岸商业核心地带,临近中区海底隧道出口,并且公共交通极其发达。城市交通的大集中, 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荷,但是铜锣湾的繁华与

3、活力非但没有带来严重的交通问题,反而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于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通过政策与建设的引导,该地段目前 90%以上的出行量都是由公共交通承担。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开发等之间的紧密结合及高效的交通管理,维持了铜锣湾城市核心单元与其他地段的人流交换需求,使铜锣湾地段紧张的土地空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并使该城市单元维持了高效有序的运转。 1.2.2 超高密度和容积率 铜锣湾已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几个城市中心区之一,突破 10 的超高建筑容积率即使在港岛城市核心地段中也名列前茅。铜锣湾为了实现真正的高密度与集约化效益,往往形成下层商铺,上层写字楼、居住

4、、旅馆等复合功能,不仅摆脱了规划建设立法中容积率的限制,而且混合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同时办公和居住也由于配套设施的保证而更加便利。区位的优势吸引人们仍然不断地流向该地段,商业中心区规模的增长和新增空间场所的需要,迫使商业中心区的建筑密度进一步加大。从长远可持续发展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铜锣湾地段几乎没有任何选择,延续并进一步实现超高密度发展可以说是唯一的出路。近年来为补充城市空间,香港政府和港铁公司兴建铜锣湾地下商城,以增加建筑面积,缓解建筑和交通问题,然而考虑到该地段的土地现状和不断增加的使用需求,政府不得不一再放宽对规划容积率的限制。 2.1 功能复合、形态互补的空间模式 既

5、然高密度和高容积率成为城市发展的既定条件和不二选择,那么如何通过中心区城市单元内部功能的复合、空间形态多元和互补,来满足身居其中的人们活动和体验的多元需求就变得尤其重要。铜锣湾高密度的商业中心区与维多利亚公园在面积上几乎形成 1:1 的对应关系,然而两者一密一疏、一紧一弛、一商业一休闲、一资本一无偿、一消费一公共,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上都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因而解决了很多的城市问题。绿地公园满足了高密度城市空间中人们缓解压抑的需要,同时高密度的人流也避免了城市绿地由于可达性不足而形成无人问津的死角,保证了与商业同等的活力高效。这种核心区城市单元的互补型空间模式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商业的

6、发展聚集吸引大量的城市人口,造成土地不断增值,在实现土地集约的目标下,城市逐渐向着混合功能和高密度的方向发展,同时产生休憩交流等活动对大面积公共空间和集中绿地的需要。这些新观念反映出当代城市设计应该关注将城市的高密度特征转变为高效率高价值的集中性优势,同时兼顾景观生态等绿色价值的提升和活动休憩等人本主义的关怀需要。 3.1 城市中心土地空间设计集约化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城市,中心区的空间集约利用程度低,空间浪费现象严重:一方面表现在非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类的用地比例过多,如残存的老式住宅或封闭大院占据了更适宜商业开发的土地,以低密度的建筑占用大量城市土地,土地收益低,使用粗放,已不适合存在于中心区;

7、另一方面表现 在商业文娱、商务办公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强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集约度,大量占地多、层数低的公共建筑使中心区的土地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需要以更集约的方式利用土地才能发挥更大效益。 因此,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矛盾最突出的城市中心区展开研究,从土地利用的空间形体、结构要素、服务功能等方面入手建构评价模型,在中微观的层面剖析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层次原因,为土地集约发展战略探索核心功能区的具体支点,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空间环境和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1)中心区建筑规模集约 公共职能建筑空间是居于城市中心区内部的各项承接城市产业功能的空间,它承担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服务产业发展

8、的物质载体。可以说城市中心区的集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便是依赖于公共职能建筑空间的高度聚集。与此同时,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上职能空间本身也因其不同的内在属性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具体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内各类不同形态的建筑实体空间。 (2)中心区用地建设集约 城市用地是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是各种物质空间形态集聚的本源。而进一步又可以将其划分为配套用地和建设用地,两者都对土地节约利用产生影响。配套用地分布反映了绿地、水面等非开发用地与中心区整体空间形态的关系,建设用地则对公共职能空间的形态和利用效率产生了影响。 (3)中心区交通支撑集约 中心区的空间集约运行离不开高效率的道路交通路网结构,道

9、路交通作为空间支撑骨架,对中心区的土地拓展发展具有引导意义。良好的通达性使得中心区产业集聚化发展更为顺利,并促进了空间形态的集约;同时作为中心区的非建设空间,道路交通又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消极因素。通过合理打造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可以满足人们的高密度和高质量的双重愿望。 4.1 展望国内城市中心设计 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和维多利亚公园两个单元模块占地相当,而在城市功能、形态空间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这一地段的高效和活力已经向我们展示出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这种最初源于英国田园城市的理念,在香港铜锣湾这片不足一平方千米的核心城区,率先开创了华人社区绿色高效活力动感的典范,是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的成

10、功模型。铜锣湾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的模式,因为符合高密度的华人社会生活特征,同时为城市核心地段的空间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也必然成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 参考文献: 1 费移山, 王建国. 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以香港城市发展为例 J . 新建筑,2004,(5):4-6. 2 张为平. 隐形逻辑: 香港, 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 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5-56,79-96. 3 徐巨洲. 从香港模式看我国国际性城市的发展 J .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 S1) :130-135. 4 黎孔清,陈银蓉新加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启示J铜业工程, 201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