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6323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这是我们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样的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更要表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则应该首先着眼于发展我国的和谐教育。学校是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因此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先秦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渐渐被应用到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这无疑是对中国儒学的又一次伟大复兴。 【关键词】 和谐教育;儒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以礼为核心的六经体系

2、 礼,即为各种道德行为规范的总称,它的本质是明分别异,为社会建立以贵贱、君臣、父子等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秩序,并且给处于不同阶级等级地位的人们规定了不同的行为规范。刘歆曾经说儒家是“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孔子继承了西周贵族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传统,对其进行了创新改革,协调了所授学科,丰富了内容。在庄子?天运篇载孔子见老子时说:“丘治诗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 ”这就充分说明孔子研究和传授的书籍主要有以上这六种。 对于孔子而言,礼是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最完美统一的表现形式,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孔子非常重视礼的实践,他一直要求

3、自己的学生们应该把礼的规范贯彻到言行的全过程中,一言一行都要“约之以礼” ,要求“贵贱不衍” ,人们的言行应该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相一致,恪守自身社会角色的本分,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 乐和礼都有道德和政治教育的目的,但前者更侧重于通过应用艺术的感染力,从而使人们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中达到致中和的效果,起到化性移情,移风易俗的作用。荀子认为,在人心教化中, 礼和乐应各司其职:“其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意思是说,乐是和谐人心的最根本的东西,而礼则是可以区分上下等级的原则。礼能够使

4、人们区分上下等级秩序,音乐能够使人心达到和谐。礼乐的关键,是能约束人心。源于人心,极尽情感之变化,是乐的本质;表达诚心,去掉虚伪,是礼的原则。礼作为一种制度和规范,是外加于人的,具有强制的特点。而乐作为艺术是通过激发人内心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它的作用就具有自然而然地感化、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等特点。因此,礼表现为以“理”来约束人,乐则表现为以“情”感化人,在人的“欣喜欢爱”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先秦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均以对“礼”的追求作为依据,孔子的学生有子曾经曰:“礼之用,和为贵” ,这表明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

5、通的。这就说明了礼对于和谐是有制约性和指导性的。 (二)以仁学思想为核心的处人之道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特别强调的是“仁” , “仁”是孔子开创的儒学的最核心的部分,堪称重中之重。孔子的学生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真正爱人的人,他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因此,我们可以在论语中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的德性,而且是指可以代表一切德性的总和。 “仁”作为孔子提出的新概念,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论语中大概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自己对于“仁”的解释也有很多种,总体归纳起来是包括各种美德,是一个总和性的概念。 “好仁者,无以尚之” (论语?里仁 ) ,一个仁人就是一个完美

6、无瑕的人。 “刚、毅、木、呐近仁” (论语?子路 ) ,有“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是仁的要求。 孔子始终如一的理想是做一个完美的人,完善的人。仁作为孔子儒学的基本范畴,努力探讨的正是人的价值, “仁者人也” ,是人所以为人的本质,是孔子对人性的期待。 “仁”首先是爱人,真正爱人的人才能够做到履行应有的义务。其次, “克己复礼为仁”个体意识融入普遍社会伦理原则,内在的仁外在表现为礼,受着社会整体原则的不断制约,于是乎,仁的最终目标便是治国安民,从而达到人与国家的和谐相处。 二、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身心和谐利于个体健康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特别重视和追求完美的生命,即身体与心灵

7、和谐统一的生命体。 “身”主要是指人的生命或者躯体, “心”指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包括各种思想以及各类情感,在儒家的范畴里着重指人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情感。每个个体的身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一个人他的身体健康,但是心灵有缺陷,久而久之,会表现在身体上,最后导致身体上的不健康。因此身心和谐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慢慢开始关注的问题。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就是特别注重个人的修养以及人格的完善,孔子以“修己”作为君子实现理想不可或缺的前提必要的条件,以道德自律为修身的基本途径,提倡“内省” 。 礼记?大学篇提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太平” 。一个人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那

8、么家庭就和谐,家庭和谐国家就安定,国家安定天下就太平,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这句话概括了儒家伦理学说的精髓,把修身提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 大学中说,“富润屋,德润心,心广体胖” ,就是说,有德行的人用道德充实着自身,从而达到内心宽大平和,身体自然也就舒适了,即指的是“身心和谐” 。那么,如何做到身心和谐呢,先秦儒家又主张“自省” ,即自我反省。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完善的道德品行,那么他必须要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来达到。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 ,孔子主张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应该在与别人。这就告诉我们自省的必要性。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9、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做多次的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这样,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二)宽则得众利于社会秩序 先秦儒家指出:“礼之用,和为贵” ,可见“和”是儒家精神的精髓。在先

10、秦儒家看来,自我修身养性的目的在于明德,明德的目的在于行仁,行仁的目的在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对方感到舒适和快乐,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前提,只有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使整个社会慢慢变得和谐。先秦儒家思想中“仁”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其核心是爱人,即尊重人、重视人、同情人,以这样的基本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孔子说:“宽则得” (论语?尧曰 ) 。从人际关系角度上说,宽厚待人有助于得到别人的信任。 社会人际关系网络

11、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系统,包括不同层面和多种类型,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又把“忠恕之道”分别概括表述为:仁、义、礼、智、圣、恭、宽、信、敏、惠等不同的伦理规范,强调人人都要遵循人伦纲常。孔子特别强调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互爱互信,他认为,爱心应该从家庭内部敬爱父母兄长做起,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内到外,这样就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朋友信义,从而实现全方位的人际和谐。 (三)天人合一利于自然发展 在农业发达的时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那时候,人是尊重大自然的发展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变得越来越贪婪,以至于严重的威胁到了大自然的正常发

12、展,导致生态的不平衡甚至是破坏。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变得尤为重要起来。 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继承了西周的“天人”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儒家非常重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他们把“天”与“人”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进行思考,便产生了“天人合一”说。孔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而应该是尊重与被尊重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 。即四时的运行,万物生长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因此,人们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飞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可见,

13、孟子也主张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节约自然资源。 总之,先秦儒家和谐教育的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 ,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同根同源的,相互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彼此共存,而不能互相为敌,彼此伤害。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同时,通过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自己谋福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朱其训.和谐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曹青(1989.10-) ,女,陕西省榆林市人,西安工程大学在读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