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土不止是经济问题就目前而言,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都在谈论城镇化的问题。官方谈论城镇化一是出于促进农村的经济转型,缩小城乡差别,还有就是以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摆脱经济的低迷状态。然而,纵观九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化浪潮所出现的问题,后验的思维让我们警觉到,所谓第二次城镇化的提出绝非为的是刺激经济活力那样简单。这里面存在一个关系的认识概念。如果没有明晰城镇化的意味。简单的出于经济目的的需要,那么一定会出现无法挽回的错误。 从检视问题做起 一个社会行为如同一个人的行为,结果特征是在不断持续活动中的动态积累起来。单纯的目的需要通常并不造成问题,但,有时由于事物本身存在复杂的因果结构,单纯地浮在表面的目的
2、应答在认知不全面的条件下或许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上溯于上个世纪后期的造城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可否认经济的需求关系一直是历史的动因,工业经济的出现尤其以更快变换的物质形态改造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就人类发展史而言,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化,尤其当它自然地充当了经济发动机的角色,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存在性质。排除这样的结果所带来的好坏不谈,我们是否忘记了人类经济的基本要素物质的存量与形式状态。如果将人类的文明史解释为建立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活动方式到能够更明确每个阶段的生存形态。其中最为稳固的就是农业经济的土地形态。农业形态的稳固来源于人的最基本需求。这些基本需求也反映了土地运用方式的特征。
3、很显然,周而复始的种植关系更符合自然规律。然而,以交换为需要的城市的出现开始打破了这样的自然经济状态,土地的价值被提升起来,经济的繁荣开始以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标志,于是,土地开始脱离了其存在的自然形态。被人们的经济活动赋予了新的承载内容。经济与文化方式也在这样承载的内容中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造成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异。当城市土地的附加值被唤起,原始的农业土地的循环模式一下子沉到记忆中,取而代之的是价值第一的土地需求。看看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市化热情就知道连同老城和郊区的土地资源及土地地貌是如何在不长的时间消失的,就能够看到土地资本的力量。然而,在庞大自然土地资源围拢下的城市运行了上千年,仅仅
4、几十年便形成了截然相反状态,庞大的城市群和局促的自然土地资源。 故而,虽然可以列举许多方面的问题,不看到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并认识他的严重性,有关城镇化的实施就会加剧我们的基本土地资源危机。 动土必思的哲学 民间坊言:“土木之工莫可擅动。 ”此亦为动土者慎行这样的警告。另外,古人动土非常慎重,选和自己命不相冲的日子,上香和土地菩萨打个招呼,表示我要动你的土了,我先拜你一下,然后我们才开始动土。这就是中古老文化表现出的对大地、山川对大自然的一种敬仰,绝非迷信活动。建房之事重在设计,没有设计好就仓促建房必然留下许多遗憾,使用后也不能为愿。拆之徒劳资力,留之用而不易。如果把该想的事情在做之前就设计好,
5、建房之事定是善果。建房之事重在宜居,所谓看看风水也就是看看地理位置,朝向和环境的匹配。现在解释起来应该是尊重自然善土而居。建房如此,城市亦然。这点一定是思维基础,一切需求当以此为标。如果仓惶上马,定不能如愿。 风水译之即自然天和,我们总是称赞大美自然,在建房中定要留住自然之美,何况建城。一个美的认知可以验到行为结果。城镇化切不可灭大美而筑小美,更不可干灭大美而筑大丑的蠢事。如果城镇化保证不破坏自然大美的条件,上面的内容一定能做得长远,从环境到阳光、空气和水,保证城镇人口的基本资源质量。记得在乘坐公车时和一位农民谈话,他说:“农村大,城市好养,城市大,什么都不好养,为嘛,东西都没了,使啥养?”这
6、话朴实,但一语中的。 现在,我们动土处于对推动经济的考虑,对改善城乡人口比例的考虑,对实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考虑,这些都没有错。前期摊大饼似的盲目扩大城市规模,掠地吞金,使建城目的单一化造成了无法修补大问题。首先是原有的大小关系遭遇结构性的破坏,这个大小关系既是一座城市的周边需要览阔巨大的生态土地资源,这个原生态资源只能强化不可削弱,因为它是生命的滋殖地。城市建设一代滥觞,这个滋殖地便轻易地从我们的身边溜走了。城市巨大的消费垃圾、水资源的污染、空气的污染、植被对于大气的还原等生命依托的东西的消失和弱化几乎是不可逆的成为事实,那么,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都失去了意义。所谓动土要思,思的是怎样在这个大小
7、、博窄、生死对比中求得和谐。这个说起来容易,实行起来有相当难度。因为来自建城人的集体无意识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建城要思既要考虑需要也要尊重人文学者的意见。 美与经济互为补偿 美学与经济学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话题,其实,对于人的生存来说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有着不可脱节的关系。美是人的本质,经济是人的过程。虽然说人天生就爱美,但涉及美的认识还普遍不足。拉过话题来说,城镇化建设要从经济层面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国事上实现现代化目标,缩小城乡差别。在实行这个需求前美学的指导不可或缺。首先要明白美学不仅仅是哲学家词典里的词汇,他还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境界。美的环境首先来自于自然,一座城市的历史首先建立在适宜
8、生存的地理与地貌环境上。这个基础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包容关系。这就是城市存在的理由。在城市的发展中破坏了这种相互依存互为补偿的依存关系城市的生命也就衰竭了。 美是存在的条件。当我们的祖先选择建立城市的时候就选择了美。美是什么?美是至善,是尊重自然。不管人们出于什么理由去构造城市,决不能割裂自然关系。现代化的城市构成是要爱护历史,城市历史的遗留确立了城市运行能力的基础,近郊、城市边缘、城市中心,这是面上的结构。河道、树林与公园、地貌生态等是城市的内部结构。人工置景和设施建设定要与以上两个自然条件和谐适应。不能单纯和轻易地让已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建筑让位于应时感性冲动。这方面美国的某些城市就做得很好。他们的社会资源分配得相对分散。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并不会都集中在几个超大城市中寻找机会,所以,人口压力就没有那样大,也不会造成严重的能源污染和垃圾污染。社区分散在远离商业中心的地方,使城市被包裹在广大的自然环境下。这样的城市构成给城市未来发展预留了长远的时空距离。同时,也是宜居的城市。 我们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时候是否吸收一些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将建城美学与经济活力兼顾协调,有机互动地实施成为一个理性的主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