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化进程中的河流生态治理摘要: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在高度文明的当今社会,城市化与河流治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了解河流治理历程,分析城市化对河流的影响,从而提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河流的生态治理原则与措施。 关键词 河流 城市化 生态治理 1.引言 城市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城市初兴,多为交通便利,便于货物运输、交流之地,因此大多数的城市坐落于江河湖泽之滨,这即满足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也为城市交通运输、环境美化提供了便利条件1。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原来的水上运输,河流与城市的关
2、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填河铺路、明河变暗渠。重新认识河流对城市的意义,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河流安全、人河挣地、水体污染、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不但关系到城市健康发展大事,也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2.美日等发达国家与我国河流治理历程的比较 河流的治理过程是一个“认识、治理,再认识、再治理”过程,从鲧堙到禹疏,到疏蓄并举,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了解国内外河流治理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正确分析河流现状形成的原因,把握河流治理的正确方向,吸取以往治理经验,改进过去的不足。 2.1 美国:水资源管理策略的转变 1899 年河川港湾法制定,修建航道、提高河流
3、航运能力是河流整治的主要目的;1928 年颁布防洪法,设立专项资金,采用工程措施治理洪水成为主要措施;1948 年水污染控制法颁布实施,标志水污染控制工作全面展开,但是河流生态功能未得到恢复;20 世纪 80 年代美联邦政府、资源质量监测研究委员会提出,水资源的质量必须与其用途相联系,不仅考虑化学指标,更要考虑生态指标、栖息地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及完整性等;90 年代后开始更广泛的河流生态恢复活动,将城市河流作为公众舒适度的一部分,在河流管理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2。 2.2 日本:河道整治理念的创新 直至 20 世纪后半叶,日本的城市河道整治目标仍是减少洪涝灾害,从未考虑河流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美学景
4、观价值。70 年代河流管理政策发生巨变,环境完整性及舒适性逐渐成为河道整治和管理政策的中心目标。80 年代开始意识到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河流水质、生态的损害,强调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治理河流环境、恢复水质、维护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2。90 年代初开始实施“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 ,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 。 2.3 中国:由工程治理向生态治理转变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始终将河流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国河流治理的大体可分为:初级开发与治理、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三个阶段2。以漳卫南运河为例: 1955 年至
5、1976 年,累计疏浚、维修、加固堤防工程 800 余公里,裁弯、缩堤 67 处,险工 61 处,缩短河道 30 多公里;建成大型水库 4 座,中型水库 27 座,小型水库 297 座,库容达 17 亿立方米;各类水利枢纽、闸坝 11 座。 20 世纪 80 年代后至 90 年代中期,由于水管单位经费短缺、疲于应付人员开支正,致使许多正常的治理工作无法开展;又由于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双重矛盾压力,造成“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尴尬局面4。 1996 年,漳卫南运河流域发生 96?8 洪水,坚持“以工程管理为主业”的思想重新被大家认识,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成为大家的共识。2002
6、 年GEF 海河项目漳卫南运河子流域项目实施,2003 年漳卫南运河岔河治理工程开工,2009 年海河流域生态湿地示范项目漳卫南运河减河湿地工程启动, 2011 年漳卫南运河管理局主持召开“湿润漳河”研讨会这一系列的生态治理工程启动,标志着漳卫南运河流域新时期生态综合治理的全面开始。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河流治理方面都经过了防治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生态综合治理的过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河流生态治理观念和措施相对滞后,尤其是城市段的河流治理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多局限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缺乏生态水利、栖息地修复、景观营造的有机结合。 3.城市化
7、对于河流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之初,城市人口不到 11%;在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8 年,城市人口还不到 18%;而 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50%,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但是,我国的城市化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 70.9%,其中,美国为 77%,日本为 78.3%,澳大利亚为 86%。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化历程还要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充分认识城市化对河流的影响,避害兴利、未雨绸缪才能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河流的安全运行。 3.1 面积扩大、植被破坏,产流状态改变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面积越来
8、越大,原地表植被破坏、地表结构被改变,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因此,地表及下垫面的产流状态发生变化,水文特征被改变3。由于城市雨岛效应,城区降雨量增加,丰水期城市段河流洪峰量显著增加,地下水资源减少,枯水期河流基流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今年北京的 7?21 暴雨就是最好的佐证。 3.2 区域功能增强,污水汇集排放,污染河流水体 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功能区域划分增强,各类污水通过污水管道输送到十几公里外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然后排入河流。这种单纯的工厂化工处理方式,一方面,消弱了自然界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污水的集中,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效应;再者,由于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落后于城
9、市的发展,造成污水处理能力落后于污水的产生量,从而造成污水处理厂的超标排放。6。 3.3 土地资源紧缺,河流空间被挤压、功能被消弱 “寸土寸金”是城市土地的真实写照,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河流运行管理范围内的土地被不断蚕食、侵占,河流空间日益狭小,致使河流生态环境被改变,自然界物质能量的交换被阻隔,河流生物群体被改变,从而消弱了河流的原有功能5。 3.4 涉河建筑物增加,运行安全受到影响 由于城市交通、通讯、生产生活等的需要,河流在城区段跨河、穿堤等涉河建筑物大量增加,影响河流安全,影响河势稳定。由于涉河建筑物的增加,可能会造成在灾害发生时的叠加效应与涟漪效应。例如,发生洪水时,因穿堤输油
10、、输气管道的毁坏造成河水污染及影响生产生活因此说:一座跨河建筑物就是一处险工,一处穿堤工程就是一处隐患。 3.5 城市河流治理改变了水体生态环境 由于城市安全和环境美化的需要,城市段河流结构发生变化:(1)纵向蜿蜒性降低,河流渠道化;(2)断面形状多样性降低,呈现单一化断面形态;(3)河床材料由透水性能的材料变为硬质化不透水材料;(4)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河流的堤岸边的一些自然植被被人为改造,河水被拦蓄,造成生态流量段流。上述河流的形态结构的固结化、规整化、景区化,造成河流形态的多样性降低,使得河流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多样性降低,水体的自净化能力下降,水生生物减少。 4.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五
11、点原则 城市段河流既是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城市段河流生态治理不但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健康发展的好事,也是有利于整个流域的大事;但是建立一个健康、完善的城市段河流生态系统,并不意味着把城市段河流恢复到完全原始的状态,而是结合城市段河流功能特点,运用现代手段,有计划、有目标,结合当地情况的进行生态综合治理。 4.1 因地制宜 城市段河流的生态治理一定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特征、材料资源等各种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综合采取治理措施;在设计理念中应以奇、巧、趣取胜,将各类原理知识与河流治理巧妙的结合,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体验知识的妙趣与快乐;
12、切莫做些徒有其表的虚假景观,编造一些神仙鬼怪、圣水圣泉等封建迷信的东西,愚弄群众,即便是一时得利,也难长久。要充分利用堤岸原有植被、滨水生物,充分考虑原有涉河建筑物的再利用,以减少投资,减小因工程治理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切勿为景观需要盲目引进异地物种,破坏当地原生物链,造成新的生态失衡。 4.2 以人为本 河流生态治理不仅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为其生存发展创造空间,还要从人类对河流景观的休憩娱乐、审美等需求角度出发,生态治理与景观建设有机融合,从机理上进行河流生态治理,从表象上塑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为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创造条件。城市河流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是放松身心、交流情感的场所;
13、因此,河流景观应以人们可以亲近自然、戏水扑蝶为趣,宜恬淡安静,移步换景为妙;切不可因商家圈占割据谋取苍头小利而影响整体景观效果,也不可如广场般大面积硬化滩地地面,更不要大搞亮灯工程。 4.3 整体治理 城市段河流的治理,往往只注重局部的治理,忽略了河流的整体性,因此,城市段河流的治理要加强区域治理与流域治理的协调,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切莫拦河筑坝、独善其“城” 、各自为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流动性,才能保证河流的基本特性,保持河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即保持生态流量,才能让城市河流更有活力,让城市更有魅力,城市的人更健康快乐。 4.
14、4 文化融入 江河是一首首流动的诗,江河是一幅幅流动的画。华夏的许多江河都流淌着中华文明的印迹,许多的江河都被称为诗河、史河、文化河1。每一条城市段的河流都记录了这一座城市的沧桑变化,在河流治理中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地域因素、风俗文化因素,让城市段河流成为历史的讲台、成果的展台、科学知识的传播平台,实现文化与河流的有机融合。 4.5 公众参与 城市的河流治理远远超出了工程治理的范畴,不但需要水利、绿化、城建、环保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群策群力、积极参与管理决策;管理单位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城市公众对河流管理、保护的感知与理解,保障城市化新形势下的河
15、流生态治理的有效实施6。 5.结束语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禹派九州平天下,都江一堰立天府。河流治理,是人类自改变穴居野处之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中最伟大的实践行动之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积极采用创新型思维方式进行河流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怀? .中华文化与水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125-146. 2吴阿娜,车越,张宏伟,等.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4):13-18 3陈利顶,齐鑫,李芬,等.城市化过程对河道系统的干扰与生态修复原则和方法J.生态学杂志,2010,29(4):805-811 4高建文.关于打造湿润海河的探讨J海河水利 2009,28(1):7-10 5王玉芳,任金刚,黄磊,等.城市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J海河水利 2011,30(2):11-13. 6张雪梅.浅议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J中国西部科技,2008,07(2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