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义乌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2016 2020 年) 义 乌 市 气 象 局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016 年 7 月 目 录 前 言 . 3 一、发展基础 . 4 (一)气象事业发展基础 . 4 (二)“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 7 (三)“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2 二、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基本原则 .17 (三)发展目标 .18 三、 主要任务 .22 (一)提升现代气象业务能力 .22 1. 增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 .22 2. 提升预报精细化程度 .22 3.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23 (二)提升气象防灾
2、减灾能力 .23 1.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23 2. 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24 3.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24 4. 加强 气象灾害防范应对 .25 (二)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促进民生气象保障 .25 1. 加强城市高影响天气预警和精细化服务 .25 2. 加强保障城市运行的气象服务 .26 3. 加强满足城市公众需求的气象服务 .26 4. 加强气象为农保障服务 .26 (三)加强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服务 .27 1、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27 2、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27 3、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气象服务 .28 (四)推进智
3、慧气象建设 .28 1、推进气象数据信息化 .28 2. 健全气象数据共享开放机制 .29 3. 加强气象服务经济发展 .29 4. 建立行业气象服务综合平台 .30 (六)完善气象社 会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31 1、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1 2、加强气象执法监督管理 .31 3、强化防雷安全管理 .31 (七)增强气象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1、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32 2、提高气象设施运行保障水平 .32 3、加强事业文化建设 .33 4、健全气象事业保障机制 .33 四、重点工程 .34 (一)突发暴雨精细化监测预警工程 .34 (二)公共气象服务工程 .34
4、(三)气象信息化工程 .36 (四)生态环境及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工程 .37 (五)台站基础设施改善建设工程 .38 五、保障措施 .39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 .39 (二)健全法规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40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绩效 .40 (四)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 .40 前 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防御,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十三五”时期是义乌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义乌市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
5、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关键五年。为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气象保障和灾害应急反应能力,推进义乌市气象事业全面开发开放和又好又快发展,保障 人民群众安全福祉。 义乌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浙江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金华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义乌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2 2020 年)以及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义乌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
6、点工程等,紧紧围绕义乌市委打造“小商品之都”、“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对于未来五年实现义乌 市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规划范围为义乌市行政管辖区域,总面积 1105 平方公里,规划期为 2016 年至 2020 年。 一、发展基础 (一)气象事业发展基础 1、地理位置与自然灾害 义乌市为浙江省下辖县级市,由金华市代管。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浙江省地理中心,金衢盆地东缘,地理坐标:北纬 29 02 13 29 03 40、东经 119 4900 120 16 25。金华 -义乌(浙中)和杭州(浙北)、宁波(浙东)、温州(浙南)并列浙江四大区域中心城市。 义乌市域东西宽 44
7、.41 公里,南 北长 58.15 公里,总面积 1105 平方公里,下辖 6 镇 8 街道,截至目前,义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 103平方公里,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 123.4 万人。义乌东邻东阳,南界永康、武义,西连金华、兰溪,北接诸暨,西与兰溪、浦江接壤,南接金华、永康。义乌市属低山丘陵侵蚀地形,东、南、北三面环山,地势自东北向西南缓降,构成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长廊式盆地,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区、低丘岗地坳谷区、河谷平原区,分别占市域面积的 50.8%、 36.9%、 12.3%。 义乌市地处亚热带东亚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 温适中,热量丰富,雨水丰沛,有明显的干、
8、湿季节,盆地气候特征明显,春早秋短,夏季长而炎热,雨量丰富,冬季光温互补。年平均气温 17.7,极端最低气温 -10.7,极端最高气温 42.0,年平均日照时数 1788.7 小时,无霜期 249天左右,平均相对湿度 73%,平均最大风速 16.2 米 /秒,年平均降水量 1386.6 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 3 6 月降水量站全年的 50%左右,降水量由西南的岗地、平原向四周的高丘、低山逐渐增多。受南北气流和东西风环流交互影响,暴雨、台风、雷暴、大风、大雪、干旱、高温、大雾、霾、低温冷害冻 害等气象灾害频频发生,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和其引发的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将进一步增
9、加,气候变化对居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产业发展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稳定的威胁将进一步增强。 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 2011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为我国第 10 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县级市开展的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加快确立新型贸易 方式、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建设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推进转型发展。近年来义乌还同时承载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内
10、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系列国家级改革为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根据 2015年统计,面对经济下行和新业态冲击等多重挑战,义乌转型发展成效显著,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046亿元,同比增长 9.0%;完成财政总收入 128.3亿元,增长 1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79.3亿元,增长 13.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 2.0:36.1:61.9。 近年来,义乌充分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坚定不移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进口贸易三大战略产业。义乌市场经营面积 550 余万平方米,经营商位 7.5万个, 26个大类
11、、 180多万种商品,编制发布全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和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近 50万人次,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3 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2015年全市集贸市场成交额 1244.5 亿元,同比增长 15.9%;其中,小商品城成交额 982.2 亿元,同比增长 14.6%,连续25 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与突破。开通“义乌 -宁波北仑”铁海联运班列,实现义乌作为“始发港”的港口功能, 2015年,海联运班列累计发送集装箱 8034标箱,
12、同比增长 400%。“义新欧”班列实现每周一列的常态化运行,并在德国、波兰新增站点。截至 2015年底,“义新欧”班列(义乌 -马德里)已往返运行 36 个班列,共运输 2192 个标准集装箱。“义新欧”班列(义乌中亚)发 送集装箱 3018个标箱,同比增长 4.6%。“义新欧”中欧班列被央视誉为“丝绸之路上不吃草的新驼队”,成为我市乃至我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城市“新名片”。保税物流中心( B 型) 2014 年获批成立,成为浙江省继宁波、杭州后的首个保税物流中心, 201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 2.6 亿美元,在全国 30 多家 B 保重位居第 9 位。获批设立国际邮件互换局和
13、交换站, 2015 年完成邮件出口报关1419.2 万票,实现金额 5413.5 万美元,实现日均 15 万票。 市场转型深度不断加大,电商换市取得明显成效,跨境电商出口快速增长。 2015 年我市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 1511亿元,同比增长 31%,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582 亿元,实现了跨境电商出口快速增长,国内电子商务快递日均出货146 万票,跨进电子商务快递日均出货 45万票。电商博览会影响增强, 2015 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共有 1031 家企业参展,设国际标准展位 2218个,吸引 25个国家和地区组团 192个,共 10.1万人参展,现场达成合作意向 3.8万个;世界电商
14、大会以“聚世界电商、连全球市场”为主题,共吸引 15137 人参加。 (二)“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义乌市气象 部门在义乌市委市政府和金华市气象局的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义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气象改革,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气象事业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决策气象服务逐步向预警预测、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评估、决策建议的转变。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15、城乡气象服务效益明显提升。围绕城市防灾减灾、安全运行、交通、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在气象灾害防御、突发事件处置、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市四套班子及国土、水务、教育、农业林业、民政、住建、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在汛期水库调度、地质灾害防御、林区火险预警、农业农事生产、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开展重大社会活动专题服务,为市委市政府重要活动、重要展会和重大体育赛事提供气象保障;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和供给渠道,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加强农业气象服 务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服务、由粗放式农业向
16、精细化农业服务的拓展延伸;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为缓解大气污染、提高空中水资源利用、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和增雨抗旱发挥作用。 预报、预警的精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不断提高监测的全面性、预报的准确性和预警的时效性,相继推出十几大类, 30余项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和拓展公共气象服务传播渠道,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建成包括声讯、短信、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让更多市民能够及时获取各类气象信息,共享气象发展成果。 2.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 坚持把气象防灾减灾作为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任务,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努力推进“政府领
17、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动市政府建立突发(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办法,义乌市雷电灾害应急救援工作预案、义乌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12-2020)等政府规范性文件相继颁布实施,并建立了相应的运行机制和实施细则;积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优化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全覆盖,完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村) 建设 10个、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建设 15 个,初步组建了覆盖相关部门、乡镇(街道)、社区(村)和重点单位的“四员”队伍,并通过加强培训,不断增强队伍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工作效率;积极运用现代化科技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将气象信息准确及时发送,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应用;着力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加强多灾种早期预警及应急响应、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防范、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加强防雷安全工作,提高平安义乌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完善多部门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