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部分问题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43182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免疫学部分问题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临床免疫学部分问题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临床免疫学部分问题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临床免疫学部分问题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临床免疫学部分问题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临床免疫学部分问题参考答案Rh 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为哪种类型的超敏反应性疾病?试述该病的发生机制。II 型超敏反应Rh 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 Rh-母亲所怀的 Rh+胎儿,尤其是多见于再次妊娠所分娩的新生儿。当首次妊娠时,胎儿的 Rh+红细胞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 Rh 抗体。当再次妊娠仍为 Rh+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 Rh 抗体(IgG)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和胎儿的 Rh+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引起流产或出生后严重溶血的现象。抗球蛋白试验即 coombs 试验的定义和意义又称 Coombs试验,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重要依据。C

2、oombs 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抗体,使红细胞凝集。经常用作试验的有两类方法。直接试验:是检查被检红细胞上有无不完全抗体。间接试验:是检查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1、自身免疫性贫血, (IgG)型引起的溶血性贫血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冷凝集素综合征4、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5、红细胞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列举两种你熟悉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并简述其特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低 球蛋白血症和抗体反应受损类似成熟的淋巴细胞逐步积累并浸润骨髓、淋巴结、肝脏、脾和其他器官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到极度活跃,其中以淋巴细胞系

3、统增生为主-多发性骨髓瘤Ig 异常增加,会导致以下情况被激活、突变的 B 细胞转化为前 B 细胞或浆细胞活性极高,可以快速合成 Ig由于突变和激活的细胞是单一克隆,按照一个细胞一种抗体的原则,则所表达的 Ig 均是单一产物同种抑制和反馈抑制,当某一种克隆细胞大量、快速增殖时,其他克隆细胞则会被抑制,大约的均一产物也会反馈的抑制正常克隆的增殖和表达。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学特征细胞免疫异常:与胆管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有关大多数 PSC 肝活检标本可见到汇管区单个核细胞浸润,其中 80%是 T 细胞。外周循环的 T 细胞总数和不成比例的 CD8 减少导致 CD4/CD8 比值增加。免疫组

4、织化学研究发现汇管区周围浸润的单个核细胞 T 细胞数在 PSC 患者高于正常人,其中 CD4 细胞较多2体液免疫异常:高 -球蛋白血症,半数患者有 IBM 增高及部分患者有 IgG 增高。抗平滑肌抗体和抗核抗体阳性常见。免疫学特征:PSC 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80%可检出细胞核周围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自身抗体检查多数 PSC 抗结肠抗体、抗中性细胞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这些抗体在不伴有 PSC 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阳性率也很高。相反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核抗体(ANA)一般阴性。血免疫球蛋白升高,以 IgM 为主。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发病机制病毒感

5、染急性期首先激活 B 细胞产生中和抗体,后者可以清除外周血中的病毒形成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当病毒侵入心脏后,诱导大量的巨噬细胞、NK 细胞和 T 细胞先后浸润心肌,巨噬细胞和NK 细胞可以迅速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并通过释放 NO、IFN-r 等细胞因子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形成第二道防线随后病毒特异性抗原在巨噬细胞、NK 细胞释放因子的协同下,激活 T 细胞介导的毒性作用,通过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 等细胞因子清除病毒感染细胞,形成最有力的抗病毒第三道防线。尽管这些抗病毒免疫在清除病毒时,本身也损伤了心肌细胞。然而当病毒和心肌组织存在共同抗原如 CVB2 病毒蛋白和腺苷酸转移酶时,使得一

6、些自身抗原如心肌肌凝蛋白暴露或释放,通过激活自身反应 T 细胞和诱导心肌自身抗体产生,慢性持续损伤心肌组织,形成慢性心肌炎,甚至是 DCM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和免疫病理机制?病因:1. 感染因子:感染因子的某些成分与人体自身抗原通过分子模拟作用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的产生。2. 遗传倾向:目前认为 RA 的遗传基础与 H LA-DR4 相关。3. 其他:性激素和精神因素1 免疫机制:III 型超敏反应(解释)2 体内 IgG 分子变性,刺激产生 RF(IgM 为主的抗变性 IgG 分子的抗体)RF 与抗变性IgG 分子结合称 IC,IC 反复沉积于小关节滑膜 , 滑膜细胞异常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等。关

7、节滑膜中大量炎症细胞不断浸润(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增生的滑膜细胞和新生增多的微血管长入软骨、骨组织形成血管翳,导致软骨、骨组织破坏。3 免疫功能失调:机体变性的 IgG 和类风湿因子结合形成所形成的 IC 沉积于小关节滑膜上,红细胞参与 IC 的清除,且需要 C3b 和 C3b 受体充分结合。但 RA 患者红细胞对这种炎性复合物的清除受阻,使得 IC 进一步升高,引起炎症反应。4 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红细胞通过免疫粘附参与集体免疫复合物的清除,而 RA 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的功能调节系统失调,血清中存在红细胞免疫粘附调节因子,封闭了 IC 上的CR1 位点,阻断了 IC 充

8、分粘附到红细胞上,使得红细胞清除 IC 的功能降低。3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其特征1 根据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类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肿瘤相关抗原: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都可以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升高,此类抗原只表现量的变化而无严格的特异性。2 根据肿瘤发生情况的分类:1 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因素:随机诱导正常基因的突变,所以每个肿瘤抗原间很少出现交叉反应。2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肿瘤,都可以表达相同的抗原且抗原性较强。3 自发性肿瘤的抗原:无明确诱发因素的肿瘤,大多数人类肿瘤属于此类,可以

9、表达胚胎抗原或分化抗原,也可以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4 胚胎抗原或分化抗原:是指胚胎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正常成分,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存有微量,但当细胞癌变时,此类抗原可以重新合成并大量表达,由于此类抗原是在某些细胞的特定分化阶段表达,而正常细胞不表达,一旦细胞恶性转化并发展为肿瘤细胞后可以高表达此类抗原,所以又称为分化抗原。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1)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细胞免疫是抗肿瘤的主力军,体液免疫通常是在某些情况下起协同作用2) 对于大多数免疫原性强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是主要的,而对于免疫原性弱的肿瘤,固有免疫应答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3) 不同类型肿瘤诱导机体的

10、抗肿瘤免疫应答有所差异,机体对肿瘤免疫应答的产生极其强度不单单取决于肿瘤免疫原性,还受到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4) 在控制具有免疫原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中,CD8+TCTL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CD4+T 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如IL-2、IFN-r 辅助诱导和激活 CTL 细胞5) 肿瘤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ADCC 等方式发挥抗肿瘤的作用。但某些情况下,肿瘤特异性抗体并不能杀伤肿瘤细胞,反而会干扰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种抗体称为增强抗体。6) 此外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如 NK 细胞、巨噬细胞等也

11、参与了机体抗肿瘤免疫。肿瘤的免疫防治的策略1) 肿瘤疫苗:利用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采用各种有效的免疫手段使宿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的抗肿瘤免疫应答。2)被动免疫治疗给机体输注外源性的免疫效应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效应细胞等,由这些外源性的免疫效应物质在宿主体内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3)免疫毒素: Ag(TAA) Ab 偶联毒素、抗癌药物、放射性核素导向治疗 4)中西医结合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4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繁殖导致心肌细胞溶解,由此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分两期急性期-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作用,病毒进入机体后在宿主心肌细胞内大量繁殖、增殖,释放病毒及产生溶细胞物质,直接

12、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和代谢功能的丧失慢性期-病毒感染第二周开始,变性、坏死心肌周围炎性细胞浸润、B 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 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心肌细胞进一步受损1、巨噬细胞和 NK 细胞作用抗病毒作用:可直接灭后病毒,通过 ADCC 作用清除病毒损伤心肌作用:溶解吞噬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受损2、抗体作用:(1)病毒抗体-病毒特异性抗体(早期,针对机体产生特异性 IgM 抗体。后期有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出现)病毒中和抗体(病毒心肌炎可持续性存在)病毒抗体可以出现双重作用:抗病毒作用,早期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断病毒在心

13、肌内扩散或从外周进入心肌,减轻病毒对心肌的损害。损伤心肌的作用:病毒蛋白与心肌细胞某些成分有相同抗原位点,所以病毒抗体可与心肌细胞结合引起心肌细胞损伤(2)自身抗体的作用-损伤的心肌细胞内自身抗原释放,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等 APC 将其摄取并加工处理后,递给 B 淋巴细胞,产生心脏反应性自身抗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3、TC 作用:病毒入侵机体,经过 APC 摄取加工处理,递给 T 细胞,后者活化致敏,病毒再次入侵机体,致敏的 T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 T 细胞,TDTH 释放细胞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进入抗原存在部位吞噬抗原释放炎症介质,损伤心肌细胞;CTL 释放毒性蛋白(穿孔素、颗粒酶)导致心肌

14、细胞溶解、4、细胞因子的作用:IFN-浸润的心肌炎症细胞释放 IFN、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有抗病毒作用TNF-由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和 T 细胞分泌,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5、其他细胞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IL-2二、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其特征。1.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a.肿瘤特异性抗原-仅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此类抗原是通过动物肿瘤移植排斥实验所证明,故又称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b.肿瘤相关性抗原-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此类抗原仅表现为量的变化,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2.根据肿瘤抗原产

15、生的机制分类:a.理化因素诱生肿瘤抗原-化学致癌剂或者物理致癌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或者潜伏的致癌病毒诱发的肿瘤,并且表达新抗原,此类抗原的特点是特异性强,免疫性弱,有明显个体特异性。b.病毒诱生的肿瘤抗原-某些的肿瘤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致癌的病毒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的肿瘤,均可表达相同的抗原,且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此类肿瘤抗原虽然由病毒基因编码,但与病毒本身的抗原不同,又称病毒相关的肿瘤抗原 c.自发性肿瘤抗原-突变的基因产物(自发性肿瘤表面所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大部分可能为基因突变所致,基因突变诱因不详;d.异常表达的正常成分(分化抗原-组

16、织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表达或消失的一类抗原,多为糖蛋白或糖酯,肿瘤细胞中所表达有些分化抗原量比正常细胞高,且具有组织特异性,对肿瘤的诊断及确定组织的起源有一定的意义;5e过度表达抗原-癌变细胞可过度表达正常细胞的某些蛋白,其中过度表达的信号转导分子可能具有抗凋亡作用,促使肿瘤细胞长期存活;f.独特性抗原-少数瘤源细胞表面表达此类抗原,如T细胞白血病和慢性B细胞白血病的恶变均来自单个细胞克隆,分别表达相同的TCR和BCR独特型表位,作为诊断标志和治疗靶分子。)g.胚胎抗原:分泌性胚胎抗原-由肿瘤细胞所产生释放,如AFP;膜结合型胚胎抗原。疏松结合于细胞膜表面,易脱落,如CEA。三、机体对肿瘤的

17、免疫应答。一、固有免疫效应:补体溶细胞作用(肿瘤细胞分泌 CRP 等炎性介质,通过激活补体 MBL 途径溶解肿瘤细胞;NK 细胞杀瘤效应(肿瘤细胞表面表达 MHCI 类分子表达低下。NK 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识别受阻,促进NK 细胞激活及杀伤作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某些多糖类配体,可与 NK 细胞表面激活性受体结合,使之激活并发挥杀瘤效应。);巨噬细胞杀瘤效应(处理和提呈肿瘤抗原,通过激活 T 细胞,使之发挥特异性抗瘤效应;活化的巨吞噬细胞产生、释放多种抗肿瘤效应分子、如溶酶体、NO 等,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表达 Fc 受体,通过 ADCC 效应杀伤肿瘤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释放白介素

18、 2,IFN-y,CSF 等细胞因子,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T 细胞杀瘤效应:与 CTL 相似,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但不受 MHC限制,还可分泌 IL-2、IL-4、IL-5 等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二、特异性免疫应答1.细胞免疫:CD8+T 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主要效应细胞,该细胞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肽-MHCI 类分子复合物,从而被激活并发挥抗瘤效应。机制: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介导肿瘤细胞溶解或凋亡;活化CTL 表达 FasL,与瘤细胞表面 Fas 结合,介导细胞凋亡;释放 TNF、IFN-y 等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发挥抗瘤效应2. CD4+Th1 细胞:可溶性肿瘤抗原从肿瘤细

19、胞表面脱落下来,被 APC 摄取,加工成多肽分子,以肿瘤抗原-MHCII 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 APC 表面,激活 CD4+Th1 细胞,后者释放 TNF、IFN-y、IL-2 等细胞因子,直接发挥抗瘤作用,或参与激活 B 细胞,NK 细胞和 CTL。3.体液免疫:a.CDC 机制:特异性的抗体与肿瘤表面抗原结合,通过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而溶解肿瘤细胞b.ADCC,机制:NK 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表面 FcyR 可与抗肿瘤抗体结合,通过 ADCC 效应而杀伤肿瘤细胞c.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抗肿瘤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 FcyR 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此外抗肿瘤抗体与肿瘤抗原结合活化补体,借助所

20、产生的 C3b 与吞噬细胞表面 CR1 结合,促进其吞噬作用。d.抗体的封闭作用:抗体可以通过封闭肿瘤细胞表面某些受体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e.抗体干扰肿瘤细胞的粘附特性: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可使肿瘤细胞粘附特性发生改变甚至丢失,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四、肿瘤的免疫防治策略。1.调动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活性(1)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给机体输入具有抗原性的肿瘤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以达到治疗肿瘤预防肿瘤转移和复发的目的。a.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BCG、PV 等具有免疫增强作用);b.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应用肿瘤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激发或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

21、应答,阻止肿瘤生长、扩散,常通过体内注射肿瘤疫苗,如细胞性疫苗、亚细胞性疫苗、分子疫苗、基因疫苗而实现。(2)被动免疫治疗:将各种免疫效应细胞、细胞因子或单克隆抗体输入机体,直接介导抗肿瘤反应。a过继免疫疗法:取对肿瘤有免疫力的供者淋巴细胞转输给肿瘤患者,或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在体外活化后再转入患者体内,使其在患者体内发挥抗肿瘤的目的。6b非特异性过继免疫疗法:主要包括输入 LAK 细胞,激活巨噬细胞,以及具有直接杀伤活性的细胞因子。2.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将肿瘤抗原、细胞因子或共刺激分子基因导入 APC,然后回输给患者,以促进肿瘤抗原的提呈,并诱导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3.打破免疫系统对

22、肿瘤的免疫耐受状态a.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采用过继免疫疗法,给患者输入 LAK 细胞,也可以直接注射具有激活细胞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乙激活体内免疫细胞。b.给患者注射肿瘤免疫疫苗,包括病毒疫苗,以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功能。c.采用转铁蛋白受体的抗体治疗,以抑制转铁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五、举例说明过敏性疾病中与免疫学有关的治疗方法及相应的未来展望。1、脱敏疗法-异种动物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是对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必须使用者,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方法进行脱敏疗法2、减敏疗法-采用小剂量长间隔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方法进行脱敏治疗3、特异性脱敏治疗-已检出而难避免接触过敏原,

23、可少量多次反复多次皮下注射变应原提取物或者重组变应原4、左剂及疫苗治疗-细菌等原核生物 DNA 刺激机体产生较强 TH1 型应答5、免疫新疗法-(1)将 IL-2 等分子与变应原一起使用,使得 TH2-TH1 转变,下调 IgG 产生。(2)编码变应原的基因与 DNA 载体重组成 DNA 疫苗进行接种,可诱导 TH1 应答(3)针对 IgE 分子与 FcRI 结合部位人源化抗体,与循环的 IgE 结合,阻止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的 FcRI 结合(4)重组可溶性 IL-4 受体和 IL-4 结合,阻断其生物学效应,降低 TH2 细胞活性,减少IgE 抗体产生。未来展望:过敏性疾病患者 T

24、H2 型免疫应答占优势,采取措施调节 TH1、TH2 型免疫应答平衡可能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目前促进 TH1 或抑制型 TH2 免疫应答预防或治疗过敏性疾病主要来自针对微生物制剂的研究,较多涉及是以下 3 方面(1)病原微生物的暴露,特定种类、有限度的病原感染可能改变机体TH1、TH2 型免疫应答消长、达到预防或者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目的(2)肠道益生菌,可以抵抗胃肠道感染。除此之外,肠道益生菌还有明显下调人体 TH2 型免疫应答的作用(3)含有特定序列的非甲基化 CpGDNA免疫新疗法展望:1、人源化抗 IgE 单克隆抗体2、GATA-3 反义核酸3、重组磷脂酶 D2 应用4、DNA

25、 疫苗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及免疫学病理机制。1. 感染因子:感染因子的某些成分与人体自身抗原通过分子模拟作用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的产生。2. 遗传倾向:目前认为 RA 的遗传基础与 H LA-DR4 相关。3. 其他:性激素 精神因素免疫学机制:Bcell浆 cell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Tcell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异常免疫应答免疫复合物沉积关节炎症反应滑膜增生机制:血管内皮 cell前列腺素滑膜炎症,A、B 型滑膜 cell胶原酶软骨破坏-破骨cell骨吸收骨质疏松骨破坏7免疫损伤:体内 IgG 分子变性 刺激产生 RF(IgM 为主的抗变性 IgG 分子的抗体) RF 与抗变性 IgG 分

26、子结合称 ICIC 反复沉积于小关节滑膜, 滑膜细胞异常增生、炎症 细胞浸润关节滑膜中大量炎症细胞不断浸润(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增生的滑膜细胞和新生增多的微血管长入软骨、骨组织形成血管翳,导致软骨、骨组织破坏。RA 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慢性滑膜炎一、滑膜炎1. 滑膜细胞层增生2. 滑膜下层炎症细胞浸润3. 微血管增生4. 滑膜增厚形成绒毛状突起二、类风湿结节类风湿结节镜下分为三层:1. 中心坏死区 纤维素样坏死组织2. 细胞层 上皮样细胞在中心坏死区外侧,呈环形状排列3. 包膜 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细胞层,形成结节。三、血管炎:累及中小动(静)脉七、Rh 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

27、血症为哪种类型的超敏反应性疾病?试述该病的发生机制。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为母婴 Rh 血型不合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如果胎儿红细胞的 Rh 血型与母亲不合,母亲体内不存在胎儿的父源性红细胞 Rh 血型抗原,当孕期少量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或母体通过其他途径(输血等)接触这些抗原后,因抗原性不同使母体致敏,当母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便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 IgG 以清除这些抗原,该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致敏胎儿红细胞并导致溶血。从母体第一次接触到不合的 Rh 血型系统抗原到母体产生 Rh 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发展缓慢,常历时 2 个月以上甚至长达 6 个月,且所产生的抗体常较弱,并系 Ig

28、M,不通过胎盘。故第一胎胎儿分娩时母体仅处于原发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溶血病发病率很低。再次怀孕时,即使经胎盘输血的血量很少,亦能很快地发生继发性免疫反应,IgG 抗体迅速上升,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与胎儿的红细胞相应抗原产生凝集使之破坏,导致溶血等。如孕母先前已被致敏也可发生在第一胎八、试解释抗球蛋白试验即 Coombs 实验及其临床意义。coombs 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起到桥梁的作用,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抗体,是红细胞凝集,故又称桥梁凝集反应。方法(1)直接 coombs 试验 用于检测已粘附在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即将受检红细胞充分洗涤后,将抗

29、球蛋白试剂加入已结合有抗体的受检红细胞悬液中,即可见细胞凝集。可用玻片法做定性试验,也可用试管法或微量法做半定量测定。用于检测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贫血和医源性溶血性疾病等。(2)间接 coombs 试验用于检测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即将待测血清标本加入具有特异抗原的红细胞悬液中,如果抗原抗体相应则发生结合,再加入抗球蛋白抗体,则出现红细胞凝集。本法多用于检测母体 Rh(D)抗体以及因红细胞不相容的输血而产生的血型抗体。此外也可用专一特异性的抗球蛋白血清,如抗 IgG、抗 IgM、抗 IgA、抗补体血清等,分析与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的 Ig 亚类。临床意义8(1)阳性见于 AIHA,直接 Coombs试验较间接试验对 AIHA 更有诊断价值。用特异性单价抗血清可将 AIHA分为三型:IgG/C3 阳性,占 67%;单独 IgG 性,占 20%;单独 C3 性,占 13%;(2)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也可阳性。(3)Coombs试验阴性有时并不能排除 AIHA。(4)10%的 coombs 阳性者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