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2.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3.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4.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5.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6. 阈强度: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具有足够的、恒定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比率)称为阈强度7. 阈值:又称阈强度,是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8. 兴奋-收缩耦联:是
2、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过程。9.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10.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是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1. 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12.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13. 心指数: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14. 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15.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16.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17.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3、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18.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与吞咽食物时,由于食团对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地引起胃贲门舒张,使食团进入胃中,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胃体部肌肉发生一定程度的舒张19.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20.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从进食后 1 小时左右开始,延续 7-8小时,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未进食时有所增加。可见这种额外的能量消耗是由进食所引起的。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21.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为 1min)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22. 肾糖阈:是指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
4、低血糖浓度23. 视野:是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我们称为静视野眼睛转动所看到的我们称为动视野,常用角度来表示。24.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 ,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 Cl-通透性增加,Cl- 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25. 牵张反射: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26. 腱反射:又称深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其实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另一种为肌紧张) 。27. 激素: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
5、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28. 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而产生生理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却为另一种激素的生理学效应创造了条件(即对另一激素起支持作用)一简答题1. 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答: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包括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 、动脉压(后负荷)和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加,心率最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均减少,心率过快(180 次/分钟) ,心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量不足而使搏出量减少,心输出量相应减少。心率
6、太慢(低于 40 次/分钟) ,心舒张期过长,心室充盈早已接近限度,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能相应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2.叙述减压反射的过程及生理意义。答:减压反射的具体过程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兴奋 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人冲动频率增加心迷走中枢兴奋、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抑制 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舒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 动脉血压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减压反射作用减弱,即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少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的传人冲动减少 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中枢及缩血管中枢兴奋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 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加一血压回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减压反射的生
7、理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以保持头部血压和血流的恒定3. 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及影响因素。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时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心室收缩射血和血液流向外周所遇到的阻力(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心脏收缩所做的功一部分用于流速, 一部分产生侧压,但如果没有外周阻力,血液即迅速向外周流失, 不能保持对大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此外,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和回缩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具有重要缓冲作用.凡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均可影响动脉血压。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4. 在一定范围内 CO2 浓度升高,呼吸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
8、在一定范围内,血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呼吸就越深越快。这是因为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刺激到外周和中枢的化学感受器,使呼吸中枢兴奋,从而呼吸加深加快。但是当血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被称为“二氧化碳麻醉”的效果,其结果反而是呼吸变弱,肺通气量不能再继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高浓度二氧化碳抑制了呼吸中枢的兴奋性。5. 大量出汗尿量的改变及机制。大量出汗时,机体失水大于失盐,可导致高渗性脱水。此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 ADH 合成与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导致尿量减少。此外,大量出汗还可使血浆胶体渗透性升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9、降低,原尿生成减少,尿量减少。6. 大量饮清水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尿量增加,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传至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再将信号传至垂体,和大脑皮层,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尿量增7. 叙述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和联系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丘脑发纤维投射脑皮层特定区域具程度高点点投射关系特异性投射系统功能传递精确信息脑皮层引起特定觉并激发脑皮层发传神经冲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第二级神经元部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神经元发广泛突触联系并逐渐行抵达丘脑内侧部进步弥散性投射脑皮层广泛区域所觉投射系统失专特异性觉传导功能各种同觉共同传途径称非特
10、异性投射系统8.试述何谓突触传递?经典的化学突触中枢兴奋传播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试描述之。突触传递: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叫做突触传递当兴奋通过化学性突触传递时,主要表现有以下 6 方面特征:(一)单向传递(二)中枢延搁(三)兴奋的总和(四)兴奋节律(五)后发放(六)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9.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静息时 K+外流形成的 K+平衡电位。膜内较膜外低。2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特点:不衰减性全或无现象双向传
11、导10.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答:血液凝固基本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其中,因子 X 的激活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11.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答:形成: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影响因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
12、。12.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调节血压的?有何生理意义?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神经中枢的冲动增加,引起心血管交感中枢抑制,心迷走中枢兴奋。产生的效应是: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结果使升高的血压回降,称为降压反射。相反,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的结果是使血压升高,称为升压效应。因此,此反射对血压的调节具有双向作用,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13.简述肺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答:过程:混合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血液 PO2 比肺泡气 PO2 低,肺泡气
13、中 O2 便由于分压差向血液净扩散,血液的 PO2 便逐渐上升,最后接近肺泡气的 PO2.CO2 则向相反的方向扩散,从血液到肺泡,因为混合静脉血的 PCO2 比肺泡气的 PCO2 高。影响因素:1 呼吸膜的厚度 2 呼吸膜的面积 3 通气/血流比值14.神经中枢中兴奋传布的特征是?答:单向传播中枢延搁总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中枢环路联系、总和效应)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易受药物的影响)15.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对代谢的影响: 1.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使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和产热量增加与钠 -钾-ATP 酶有关促进脂肪酸氧化,产生大量热能 2.对蛋白质, 糖
14、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蛋白质代谢 T3 或 T4作用于核受体,激活 DNA 转录过程,促进 mRNA 形成,加速蛋白质及各种酶的生成糖代谢 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 抑制糖原合成,并加强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生长素的升糖作用,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也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脂肪代谢 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儿茶酚胺与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 既促进胆固醇的合成 ,有加速胆固醇的降解(二)对生长与发育的影响:神经细胞树突和轴突的形成, 髓鞘与胶质细胞的生长以及脑的血流供应,均有赖于 T3,T4 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刺激骨化中心发育,软骨骨化 ,促进长骨和牙齿的生长(
15、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1. 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及其生理意义答: 概念: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组成:血浆:水约 90%,蛋白质约 7%9%,无机盐 1%,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等。生理意义: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内环境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此外,内环境还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地
16、方。因此,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2. 机体活动的三大调节方式的概念及特点答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或动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种类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反射弧: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顺序不能颠倒)神经调节速度快,作用时间短, 范围相对体液调节较局部 .(2) 、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其反应速度较慢, 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时间较长, 起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 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
17、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3) 、免疫调节是身体通过免疫系统的作用起到保护机体的功能.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扁桃体,甲状腺, 胸腺,脾,骨髓),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 细胞与 B 细胞 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抗体 ,淋巴因子 ,溶菌酶等)组成3.正、负反馈的定义、特点及生理意义举例,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机体所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负反馈。如血糖、血压的调节一般属于负反馈。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也是负反馈。答: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如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其意义在于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
18、到其生理过程完成为止。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4. 细胞跨膜转运物质有几种方式?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属于易化扩散;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和肾小管上皮的吸收方式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 。答: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 单纯扩散:如 O2、CO2、NH3 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 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 K+、Na+、Ca2+ 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 K+、 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 继发性主动转运 如小肠粘膜和肾小
19、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 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5.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离子机制、大小。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钾平衡电位,动作电位的超射值接近钠平衡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是爆发动作电位。答: 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 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 ,使膜去极化, 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钠泵的作用, 将
20、进入膜内的 Na+泵出膜外 ,同时将膜外多余的 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 ,这时 k+会从浓度高的膜内向浓度低的膜外运动,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膜外正电的产生阻止了膜内 k+的继续外流,使膜电位不再发生变化,此时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6.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什么,二者关系如何。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具有足够的、恒定的持续时间 )称为阈强度或强度阈值,阈下刺激和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一样均可以引起细胞膜去极化,但阈下刺激不会引发动作电位。这是因为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可使细胞膜上 Na+通道大量激活,N
21、a+ 内流大量增多从而出现一次快速的可逆的电变化,即动作电位,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即与刺激的强度无关。阈强度与阈电位的区别:阈强度是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刺激的强度阈值。 阈电位是指能使可兴奋细胞膜或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8. 判断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和超射答: 神经纤维在安静时是细胞膜外正电,细胞膜内负电。这叫-极化。受刺激时,变成不带电情况。这叫-去极化。刺激后期,变成外负内正带电情况。这叫-反极化。兴奋传递结束,恢复到安静状态,这叫-复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超极化9. 神经 -肌
22、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传递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10. 肌细胞兴奋 -收缩耦联的物质基础 /耦联因子是什么,结构基础是什么?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被激活的过程。当组织损伤后,释放组织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一起形成 1:1 复合物。因子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激活为a,从而形成 a
23、组织因子复合物。严重感染可以引起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可以启动凝血途径引起 DIC,原因如下:感染性休克时,内毒素等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过程,促进凝血。此外感染性休克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凝血。内毒素可以改变血液流变学,休克晚期血流速度减慢,血管通透性增高,使血液浓缩,血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成团,引起凝血。缺氧、缺血、酸中毒等.15. 何为血量,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7%-8%。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16. ABO 血型系统命名的原则ABO 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 A 与抗原 B 而将血液分成 4 种血型。红细胞上仅有抗原 A 为 A
24、 型,只有抗原 B 为 B 型,若同时存在 A 和 B 抗原则为 AB 型,这两种抗原俱无的为 O型。17. 何为心功能曲线?心功能曲线左移或右移分别代表什么?以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为横轴,左室每搏功为纵轴作图,可以得到两者相互关系的曲线,称为心室功能曲线18. 兴奋在正常心脏内传导的顺序,传导速度最快和最慢分别在什么部位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和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19.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什么,房室传导阻滞的好发部位在哪 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房室结、房室束、束支近端为阻滞的好发部位20. 会区分快、慢反应细胞?虽然浦肯野细胞的自律性比窦房结细胞慢,但它却是快反应自律细胞区分快反
25、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标准:动作电位 0 期上升的速度. 快反应细胞 0 期去极化速度快.多由 Na+内流形成. 慢反应细胞 0 期去极化速度慢, 由 Ca2+内流形成.21. 自律和非自律细胞?有无 4 期的自动去极化。或者有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22. 左心室收缩的前、后负荷分别是什么前负荷,多指心室的容量,即在舒张时回心血量后负荷,是指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23 呼吸包括几个环节,其中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分别是什么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1 外呼吸, 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 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原动力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
26、呼吸运动, 直接动力是由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24. 胸内负压概念、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胸内压的大小和生理意义概念:胸内负压又称胸膜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必要条件:胸膜腔密闭不能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形成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大小和生理意义:胸内负压是出生后形成和逐渐加大的,出生后吸气入肺,肺组织有弹性,在被动扩张时产生弹性回缩力,形成胸内负压, 婴儿在发育过程中,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的发育速度快, 造成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由于胸膜腔内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作用和肺的弹性,肺被胸廓牵引不断扩大,肺的回缩力加大, 因而胸内负压增加 .胸内负压
27、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肺的回缩力.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 胸内负压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不至于由自身回缩力而缩小萎陷.由于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可降低中心静脉压 ,促进肺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25.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生理意义,会根据该数值的变化判断原因。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1)VA/Q 增大时,就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后者见于肺血管性疾病如肺栓塞,高度肺气肿时毛细血管被压闭等,血流量减少,不能携带足够氧,造成低氧血症。(2)VA/Q 减小时,就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
28、泡,混合静脉血的气体不能得到充分更新,犹如发生了功能性动静脉短路。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 (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神经肌肉性疾病(多发性脊髓神经根炎),呼吸中枢抑制( 麻醉药过量,脑疾患)等病26. 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反射过程和生理意义。肺牵张反射一般情况下不参与平静呼吸的调节。概念: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过程:表现为当肺扩张或向肺内充气可引起吸气运动的抑制,而肺萎缩或从肺内放气则可引起吸气活动的加强,切断迷走神经后上述反应消失,说明这是由迷走神经参与的反射性反应 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27.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及如何影响(氧离曲线向哪移动)
29、影响因素:有多种因素,包括 PO2、Hb 本身的性质、含量、 pH、PCO2、温度、2 ,3-DPG 和 CO 等。1)当 pH 降低,PCO2 升高,温度升高, 2,3-DPG 增高,氧离曲线右移;2)当 pH 升高,PCO2 、温度、 2,3-DPG 降低和 CO 中毒,曲线左移。28. 气体在血液中有哪两种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29. 基本呼吸节律产生部位?延髓30. PCO2、pH 和 PO2 是如何调节呼吸的? 其中 CO2 是生理条件下刺激呼吸最重要的因素血中 PCO2 增高,PO2、PH 下降均可呼吸运动增强,但其机制有所不同。CO2 为很强的呼吸兴奋剂,其作用通过两条途径
30、:一是刺激延髓腹外侧的中枢化学感受器(CO2 能透过血脑屏障,加强脑脊液中 H对此感受器的作用) ,这是主要途径;另一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诱发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CO2 减少时呼吸减弱,但血PCO2 过高反能抑制呼吸中枢。血 PO2 下降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反射性呼吸兴奋,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PH 降低、H 增高亦通过外周与中枢化学感受器两种途径兴奋呼吸中枢。虽然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 H,但 H通过血脑屏障缓慢,限制了它的中枢效应。31.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生理意义1.内在神经丛:有两种:黏膜下神经丛:位于胃肠壁黏膜下层; 肌间
31、神经丛:位于环行肌与纵行肌层之间。内在神经丛包含无数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也包括了支配胃肠的自主神经纤维。内在神经丛构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整合系统,在胃肠活动的调节中具有重要意义。2.外来神经:即支配胃肠的自主性神经。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影响胃肠活动:终止于内在神经元的肾上腺素能纤维;分布于某些肌束的肾上腺素能纤维,分布至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缩血管纤维。交感神经一般对消化活动起抑制性调节作用;副交感神经:主要有迷走神经和盆神经。节前纤维终止于内在神经元,内在神经丛的多数副交感纤维是兴奋性胆碱能纤维,少数是抑制性肽能纤维。32.三大胃肠激素促胃液素、缩胆囊素和促胰
32、液素的生理意义。 促胰液素可使胰腺分泌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 促胃液素是胃窦和十二指肠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其作用主要是促进食管和胃的括约肌以及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并刺激胃酸、胰酶、胆汁、小肠液等的分泌。缩胆囊素 CCK 具有强烈的收缩胆囊的作用。 对胃肠平滑肌亦具兴奋作用,引起休息状态下的胃和幽门括约肌收缩,对食管下括约肌和 Oddi 氏括约肌的收缩有抑制作用。32. 胃液的组成及生理意义。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盐酸。 胃液的组成和作用: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酸性环境;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有益 Ca2+和 Fe2+的吸收。胃蛋白酶原:被激
33、活为胃蛋白酶后,可水解蛋白质为媞和胨粘液: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内因子:保护维生素 B12 并促进他在回肠的吸收。33. 刺激胃酸分泌的三大生理性刺激物是什么?(1) 乙酰胆碱(2)胃泌素(3)组胺34. 胃和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分别是什么 特有的运动形式:胃的容受性舒张 小肠的分节运动35. 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消化能力最全面的一种。36. 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和生理功能人的唾液水分占 99%,它具有润滑口腔粘膜、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其中还含有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和具有杀菌作用 胃液所含的固体物中的重要成份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 。盐酸的作用能激
34、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可抑制和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胰液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胆汁成分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一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37. 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和重要的储能物质是三磷酸腺苷 ATP38.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中产热量的高低排序是 1g 糖类供能
35、4 千卡,脂肪 9 千卡,蛋白质 4 千卡 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消化的先后顺序是糖类、蛋白质、脂肪额外的能量消耗是由进食所引起的,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39. 产热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安静时)和骨骼肌(运动时) 。40 肛门。口腔。腋窝41 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有哪四种?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时,人体主要以何种方式散热?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温度时,人体主要以何种方式散热?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42. 汗液是低渗液体,大量出汗一般可使机体出现高渗性脱水43.给高热患者酒精擦浴的散热原理是?蒸发散热临
36、床上用冰帽给高热的病人降温的散热原理是?传导散热44. 肾脏能分泌哪些生物活性物质?肾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1,25 一二羟维生素 D345. 尿生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或排泄 )46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一、有效滤过压二、肾小球血浆流量三、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47 不同物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是如何选择性重吸收的?1) 主动重吸收:指肾小管上皮细胞逆电化学差,将小管内溶质主动转运到小管外组织间液的过程,需消耗能量,葡萄糖、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等都属主动重吸收;(2)被动重吸收:指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依借电化学差通过肾小管上皮
37、细胞进入细胞外液的过程。近球小管是大部分物质的主要重吸收部位,滤过液中的约 67% Na+、Cl-、K+和水被重吸收,还有 85%的 HCO3-以及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都在此被重吸收。 其中重吸收的最主要、最强的部位是在近球小管,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48,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多的原因是?主要是大量输入后将血液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同时血容量增多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引起尿量增多甘露醇为单糖,在体内不被代谢, 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甚少被重吸收,起到渗透利尿作用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反射性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 尿量增加。49
38、. 捣毁视上核后,尿量增多,尿液被稀释,甚至出现尿崩症。50. 刺激 ADH 分泌的有效刺激有哪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可明显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2,循环血量的改变,能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3,促进 ADH 释放或增强其作用的药物氯磺丙脲、氯贝丁酯、三环类抗抑郁剂(如酰胺咪嗪) 、全身麻醉药、巴比妥类等药物可刺激 ADH 释放,氯磺丙脲尚可增加 ADH 的活性。51. 参与尿液浓缩和稀释调节的主要激素是什么?抗利尿激素52. 肾髓质高渗梯度是尿液浓缩的重要基础53. 肾脏外髓部的渗透压梯度主要由_NaCl_ 形成;内髓部的渗透压梯度主要由 _NaCl 和尿素_形
39、成。54. ADH 和醛固酮的生理作用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量增加,尿量减少(抗利尿) 。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是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55. 双眼视近物时,双眼的调节有哪些方面? 为了看清近距离的目标,通过眼内肌肉睫状肌的收缩,使眼内晶状体弯曲度增加,从而增强了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眼的调节功能。56. 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和散光这些折光异常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分别要戴什么透镜矫正?老花眼和远视眼是一回事,老花眼是俗称,远视眼是正式的称呼。原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小
40、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造成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用凸透镜来矫正。老花镜指的就是这个。可以把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束平行光线会聚于焦点上。 近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造成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镜就是凹透镜。 散光形成的原因由于某些眼部疾病,如圆锥角膜、角膜云翳、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等,导致眼球折光系统中的角膜、晶状体的表面不平或弯曲度不平衡对称,使得进入眼球的光线一部分被折曲,从而造成进入眼球的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合成一个焦点而呈分散状态。57.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特点和生理作用分别是什么?视杆细胞主要接受弱光,对光敏感。视锥细胞主要感受强光, 并
41、能分辨颜色58. 声波感受器细胞是?耳蜗基底膜毛细胞59.按照行波学说的观点,声波频率越低,最大振幅愈靠近基底膜的顶部;声波频率越高,最大振幅愈靠近基底膜的底部。60.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是什么?完整性: 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6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特点、离子机制和生理意义。 (突触前膜均去极化) 当突触前神经元有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产生突触后电位。若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引起后膜对 Na+、K+尤其是 Na+的通透性增大,使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若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引起后膜对 K+、C1 尤其是 C1的通透性,则后膜产生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62. 反射活动后放的结构基础是?环式联系63. 丘脑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64. 内脏痛的概念及特点(定位不准确,这是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65. 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质小脑的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前庭小脑: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脊髓小脑: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皮质小脑: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66. 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腱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