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心理学作业题附答案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2、 什么是意识?答: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可以说意识就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高级心理部分。3、 学习心理学有什么意义?答:探索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理论意义: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为心理学在研究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科学地揭示了心理与脑的关系,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雄辩地论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
2、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力地批驳、抨击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观点。心理学探索外部的客观条件如何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如何影响人心理特征的形成,揭示客观的物质世界与人心理活动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又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如何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影响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在这些分析研究中特别重视社会历史条件对人心理的制约作用。这些研究和探索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研究人心理活动问题上的具体化,也是我们研究人心理现象的指导思想。(二)实践意义:1.可以使心理因素对行为活动发生最佳影响,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卫生保健服务;2.根据心理规律,可以更有效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3.
3、根据心理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可有效预测并有准备地对待某些心理现象。4、 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答:心理学研究方法很多,其中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此外还有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法、模拟法等等。5、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有年轻的学科?答: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是因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仅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实际上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索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远在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写过一本心理学专著心灵论,在中国,心理学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了。我们说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因为
4、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迄今才刚刚 124 年的历史。1879 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提出了“实验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从此才逐渐形成了注重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传统。为了及时总结、交流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冯特还创办了一份心理学专业杂志。世界心理学界都公认 1879年是心理学的新纪元,从此心理科学才开始了它独立的历史,结束了它从属哲学或其他学科2的过去,冯特也被世界心理学界公认为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心理学家。6、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答: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是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
5、精神是第二性的哲学基本命题,7、 什么是条件反射?答:条件反射是有机体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8、 什么是感觉?它有哪些种类?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9、 什么是知觉?它有哪些种类?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嗅知觉、视听知觉等。按知觉的对象分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0、试说明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答: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如下方面:二者在感受与反映事物属性方面的差异;二者在分析器
6、结构上有区别;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它们都是直接的反映(即感性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正常成人身上,纯粹的感觉形式很少见,多数是以感知的形式出现。11、什么是差别感觉阈限?答: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最小可觉差。12、感觉的规律有哪些?答:感觉的规律有 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像,4、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5、感觉的相互作用,6、感觉的补偿等。13、知觉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知觉的基本特征是:(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7、。14、什么是记忆?它包括哪些环节?答: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完整的记忆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基本环节。15、表象有哪些特点?答:表象的特点是:直观性、形象性、片面性、不稳定性、概括性。16、根据记忆的内容和对象可把记忆分为哪些种类?3答:根据记忆内容与对象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17、根据记忆信息的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哪些种类?答:根据记忆信息的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可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18、短时记忆有什么特点?答: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持时
8、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 520 秒,最长不超过 1 分钟。19、遗忘的规律是什么?根据遗忘的规律,应如何克服遗忘?答: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20、试说明应如何减少遗忘提高记忆力。答:(一)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首先,复习要及时。遗忘规律指出,识记后最初遗忘得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因此,识记后要趁热打铁,及早复习,其优点是既省时间,效果又好。其次,适当采用间时复习。复习可以连续进行,也可以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前者称为不间时复习(集中复习),后者称为间时复习(分散复习)。这两种复习的效果因材料的难易程度、组织形式、意义性等有一定差异。再次,要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
9、早晨头脑清醒、干扰因素少,复习外语单词和机械材料效果好;晚上临睡前,把一天学习的内容复习回忆一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二)把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比连续识记(诵读)效果好。一方面可以及时看到学习成绩,增强信心,提高复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注意集中,便于发现问题和错误,能抓住材料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使复习更具目的性。(三)复习过程多样化。单调机械的重复,会使人倍感枯燥乏味,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复习效果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能维持学习者兴趣,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复习效果好。在复习过程中,要尽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口到、手到,使多种感觉通道
10、的信息到达大脑皮层,在皮层建立广泛的神经联系,以加强记忆的效果。另外,(四)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五)注意用脑卫生。脑的健康状况是影响记忆好坏的重要生理条件。研究表明,由核糖核酸指导合成的脑蛋白分子是贮存知识的仓库,它与学习和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脑的营养与适当的休息,否则,严重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甚至吸毒、酒精中毒、脑外伤等都会给记忆带来不良影响,使记忆力下降。21、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识记的因素有:1、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2、识记的目的任务;3、识记的方法等。22、识记有哪些种类?4答:识记的种
11、类有: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23、造成遗忘的原因有哪些?答:对遗忘的原因探讨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三种理论观点:衰退理论、干扰理论和压抑理论。除了以上三点,造成遗忘的因素还有:1、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材料的类似性与系列位置;3、学习的程度;4、学习者的心理状态等。24、什么是思维?它有哪些基本特性?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的基本特性是间接性和概括性。25、思维和语言有什么关系?答: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而言,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思维
12、和语言的联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反映,主要是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等功能,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样,没有思维也就不需要作为承担工具的语言。当然,语言并不是思维的惟一工具,人还可以利用其他符号系统和表象进行非语言的思维,如形状、颜色、声音、手势等。从思维的个体发展来看,研究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五个月的儿童能够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处于直观的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水平。只有在两岁左右,儿童掌握语言之后抽象逻辑思维才渐渐发生,通过语言水平的提高实现思维水平的提高。
13、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思维主要以语言为刺激物,特别是当具体刺激物不在眼前时,思维则借助语言来实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语言经过听、读内化为思维,思维的结果通过说、写用语言表达出来,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不断充实和发展,语言中凝结着思维,表征着思维。2思维和语言的区别。思维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现象。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不同。思维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精神、心理现象;语言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精神类的思维和物质类的语言是不能划等号的。思
14、维和语言的生理机制不同。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器官主要是眼、耳、喉、舌、口腔等感觉器官。语言器官的损伤或先天发育不良会使人丧失语言能力,但不会使人丧失思维能力。比如,喉癌患者因手术而丧失说话能力,但思维仍能照常进行。盲人、聋哑人的语言能力受到极大限制,但他们的思维仍比较好。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其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思维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不同。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词。词和概念是不同的,同一些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维内容(思想)
15、,而同一思维内容也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思维的规律与语言的5规则不同。思维的规律具有全人类性,不论任何民族的思维规律都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以理性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而语法规则则因民族而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个性。26、什么是想象?它有什么特点?答: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27、什么是集中思维?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集中思维又叫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是指思维沿着单一的方向,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
16、式。28、什么是发散思维?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答: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思维,是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或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自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29、根据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将想象分为哪些类别?答:根据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将想象分为幻想、理想与空想。30、什么是再造想象?答: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再造性”一方面指这些形象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别人的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示意再造出来的。例如,读鲁迅的阿 Q 正传,在头脑中再现出阿 Q 的形象;根据工程师设计的图纸,在头脑中出现建筑物的形
17、象等。另一方面是指再造想象中的形象是根据当前活动任务,通过想象者的大脑活动,对头脑中已有感知表象改造加工而成的。31、思维有哪些过程和形式?答:思维的过程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思维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32、什么是推理?推理有哪些类型?答:推理是人脑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是由两个以上的判断组成的,反映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推理主要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类型。33、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答: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有 1、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2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表象储备;3思维的积极活动;4原型启发;5灵感。 34、什么
18、是灵感?如何才能产生灵感? 答:创造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常常带有突然性,被称为灵感。它是人以全部精力去解决所思考的问题或完成创造活动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就像有的诗人在构思时,虽然长期酝酿仍然理不出头绪,但偶然受到某一事物启发就豁然开朗,诗句唾手可得,一挥而就。灵感是人们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人长期思索某个问题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许多神经联系,一旦受到某种事物的刺激,这种神经联系系统就可立即接通产生灵感。所6以,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它是长期劳动的产物。 35、思维的品质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思维的品质差异主要表现在 1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2思维的广阔
19、性与深刻性;3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6、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答:个体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日常交往和积累个人直接经验的过程中,用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形成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理解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掌握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即个体把新概念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的过程。它要求在掌握科学概念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新学习的概念本身应具有逻辑意义,不能杂而无序,含混不清。(2)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具备同化新概念的知识经验。(3)学习者认知活动的积极参与。 37、试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
20、维。 答:在教育中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导与鼓励;(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三)正确对待学生创造性行为,积极鼓励其敢想、敢问、敢于标新立异;(四)既要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五)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38、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答:四阶段论认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3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研究认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1问题情境因素;2认知因素;3个性因素。 40、什么是定势?定势
21、对问题解决有什么作用? 答: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对问题解决有时产生促进作用,有时产生妨碍作用。 41、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答:(一) 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表象储备;(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习惯。 42、什么是注意?注意有哪些类型? 答:现代心理学中将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有无目的以及所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43、注意有哪些品质?答: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
22、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它们反映了注意的发展水平。744、如何理解注意的稳定性?答: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活动上的时间。45、什么是情绪和情感?答:情绪和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46、试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答:情绪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表现在:(1)情绪通常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如饥饿时得到食物就会体验到满意、愉快,得不到食物就会难受、不安。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比如,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
23、,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听到别人说自己好听的话时,心里乐滋滋的,相反当听到别人说自己不愿听的或坏话时,就气愤、难受、不高兴。(2)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它往往由某种情境引起,一旦发生,冲动性较强,不容易控制,外显的成分比较突出,在表现形式上带有较多的原始动力特征。而时过境迁,情绪就会随之减弱或消失。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是对人对事稳定的态度体验,它始终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下,且多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例如,孩子的顽皮可能引起母亲的愤怒,但是这是具有情境性的,每一个做母亲的决不会因为孩子引起她的一次生气,而失掉亲子之爱的情感。(3)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
24、发生早,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发生晚,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情绪与情感虽然有区别,但两者又密不可分。一方面,情感依赖于情绪。人先有情绪后有情感,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情感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表现,离开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难以表现和存在。例如,当人们看到小偷行窃时,愤恨的情绪使人产生正义感;看到自己的祖国遭到外敌入侵时,就会产生无比愤怒和激动的情绪,由此而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情绪也有赖于情感。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例如,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人们受高尚情感的支配,可以克服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
25、难,让自己的情绪服从于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和情感是难以彼此分离的两种心理现象。就脑的活动而言,情绪与情感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两个着眼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时甚至可以互相通用。47、情绪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的有什么关系?答:情绪情感和认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们是有区别的。首先,认识活动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反映的是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属性、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而情绪和情感是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它不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本质、规律等。其次,认识活动的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情绪和情感的发生、改变则具有不随意
26、性。即我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引起某种体验,情绪情感的发生往往是突发的、非预谋的。例如,人们在看电视电影时,会随着剧情和主人公的遭遇而不知不觉8地高兴或悲伤,所谓“触景生情”则表明了情绪情感的不随意性。情绪情感和认识活动的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首先,认识活动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事物本身的认识,才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与情感。没有某种感知觉,就没有某方面的感受。例如,耳朵听不见的人对噪音就不反感,盲人体会不到在看见绚丽景色的喜悦心情。当人们回想起辛酸的往事、辉煌的成就、惊心动魄的场面,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这都是与记忆有关的。人对某些事情越想越高兴,越想越生气
27、,或者越想越后怕,也无非是思维和想象的结果。所以说,情绪情感总是伴随认识活动产生的。认识可以起到整理、加深人的情绪情感的作用。其次,人的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也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例如,情绪情感可以不断地提高求知欲,促使人不断的去追求和维护真理。人在情绪积极的状态下,认识则较为全面、深刻,反之,有可能偏激,歪曲事实。48、情绪情感有哪些功能?答:情绪情感的功能有适应功能、动机作用、组织作用、信号作用、感染作用、迁移作用。49、人类有哪些基本情绪?答: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最基本的、最原始的四种情绪。50、什么是心境?它有什么特点?答: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
28、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心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感染性。51、什么是激情?为什么要控制激情?答:激情是一种暴风雨般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的出现带有爆发性,突然笼罩着整个人,且强度大,并伴有剧烈的外显行为,但持续时间短,犹如暴风骤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暴怒、狂喜、恐怖都是激情的表现。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过度的兴奋或抑制所引发的。处于激情状态的人,会出现认识范围缩小、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激情要善于控制。52、情绪情感的调控途径有哪些?答:情绪情感的调控途径有 1自我意识调控;2理智调控;3转移调控;4激励调控;5合理渲泄
29、。53、如何摆脱紧张和焦虑情绪?答: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摆脱紧张与焦虑情绪。(1)积极的认知方式。具体来讲,在遇到有令你焦虑紧张的事件发生时,应采取的认知方式是:勇敢面对焦虑与紧张,想一想事情最坏会到什么程度。人之所以焦虑与紧张,是因为潜意识里都渴望过一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面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或克服事情产生的后果缺乏信心,潜在的不自信使我们的思想、行为、情绪陷入一种混乱,肌肉不由自主地绷紧。这时要作的事就是勇敢地面对它。排除极端的想法,不随意夸大生活状态。夸大会让人陷入焦虑与紧张,站在极端的立场上看问题会令人烦恼,把臆想当作即将发生的事实会令人不知所措。用欣赏的态度看待世界。承认自己的
30、局限,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必强求,学会接9受现实。对自己的局限认识不足、对自己期望过高,是我们产生失望和幻灭感的根源,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理智地面对冲突,权衡自己所冒的风险。(2)积极的行动方式。积极的行动方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赶快行动起来。如果焦虑和紧张的事件可以用行动弥补,就尽可能现在就做,决不拖延,不应在无尽的忧思和焦虑中沉沦,让实际行动去改变处境。越是拖延,压迫感就会越大,就越是紧张和焦虑。融洽社会关系,运用社会支持。适时地主动地寻求支援或同理他人,都是明智之举。学会渲泄和倾诉。渲泄的方法很多,倾诉、记日记、运动锻炼、娱乐、满足自己的嗜好、吃一些令自己健康的食
31、物、走进大自然让自己得到净化等等。例如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状态,经常锻炼的人很少受焦虑与紧张的困扰,即使有了焦虑和烦恼,也很容易化解。另外,学会倾诉也是化解焦虑的有效手段,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影响到我们思维和感觉的方式,当向人倾诉心中的烦恼时,当用肯定的语言自我激励时,语言将对缓解紧张与焦虑情绪起到极大的作用。54、意志过程与情绪情感过程有什么关系?答:意志总是和情绪、情感活动相联系。在日常活动中,许多道理不是我们认识了、理解了,就能转入行为的,而是在人对这种道理产生了一定的与情感有密切联系的态度的情况下才产生的。1、情绪、情感既可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为意志行动
32、的阻力;2、意志对情绪和情感也有影响。55、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是 1明确的行动目的;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56、对待挫折的心理防卫方式有哪些?答:对待挫折,除了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克服外,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心理防卫措施。具体的心理防御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和行动不符合社会的行为标准,或者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期望时,为了避免由于挫折而带来的痛苦,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合理化的解释,自圆其说。如“破财免灾”、“知足者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等。第二,压抑。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去回忆,压抑至无意
33、识中,让其遗忘,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例如,以冷漠的态度来掩饰自己对某人的爱慕,“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等。第三,否定。个体对于痛苦的现实在思想上加以否定。“掩耳盗铃”、“眼不见心静”等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第四,反向作用。对内心难以接受的现实,以相反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如“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是这种表现。第五,投射作用。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能接受的现实、观念等转移到他人身上,以减轻挫折感。俗语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是投射作用的表现。第六,升华。以崇高的、具有社会价值、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代替挫折。如有人将自己的不幸化作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动力,逆境成才,“化悲痛为力量”等。第七,幽默。以
34、幽默的语言、开玩笑的方式来摆脱困境,避免内心受10到伤害。例如,挨打了,自我解嘲为“儿子打老子”等等。在以上防卫方式中,升华和幽默最具健康意义。57、意志有哪些品质?答: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很多,这里只举出重要的四种: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58、什么是需要?它有哪些特征?答: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与人类认识的多样性、复杂性一样,人的需要也是多样的和复杂的。无论多么复杂的需要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1.对象性;2.动力性;3.社会性;4.无限性;5相关性;6重复性;7竞争性。59、试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答:马
35、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心理学界较公认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特征。(2)将人的需要看作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特征。这种观点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该理论的缺陷主要是:(1)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产生都是与生俱来的潜能,混淆了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界线,忽视或否定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特征。(2)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不得到满足,高一级需要不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把需要的
36、层次看成是固定的,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情景下,低层次需要没有获得基本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60、什么是动机?它有什么功能?答: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外在条件、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即动机。具体来说,它对个体行为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指引功能;3维持和加强功能。61、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答: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
37、素转化为先行因素(预料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1)个体成败经验。个体成败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体验,即直接体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学习者的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另一种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是学习者看到与自己相当的示范者成功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2)个体的归因特点。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把成功归因于外因、把失败归因于内因的人自我效能感会降低。相反,成功归因于内因、失败归因于外因的人自我效能感会加强。(3)言语说服。通过说服、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指导,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4)保持良好情绪和生理